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<般若波罗密多心经要释>讲记▪P36

  ..续本文上一页,各有界限,诸法的性别各有界限,六根、六尘、六识。蕴处界分合说,色尘就是物质现象,我们有六根,我们有六尘。是迷色重者说,什么叫迷色呢?就是对色法比较执著的人,意思就是说这个很重要,这个迷色跟迷心很重要!什么叫迷这个色?就是欲望太强的人,你要好好的去节制它。

  有一种人是欲望不强,但是我执很重,那就是迷心,什么都是以他的见地为对。有一种人他也不赌博,也不乱来、也不喝酒,也没有五欲六尘的感染,可是那一种人讲起话来是刚愎自用,是什么都他是对,别人统统不对,这个叫做迷心,这个迷心就是执著自己的见解太深的人,你要好好的观照,是你的分别、执著在作祟的,要舍、要放下的。大部分的人,同学!大部分没有学佛的人,是迷色跟心同时都很重,我们学佛的人,大部分的人迷色法就比较少,你知道六根、六尘,知道这个宇宙是假的,你这个欲望就会少,你这个欲望就会少。大部分顶多稍微化个妆,抹个胭脂嘛,对不对?也知道师父讲过了,这些都是无常法了,那你也不可能穿著一件衣服镶了七百多颗的钻石,一件,你知道吗?前几天电视报导的,一件新娘礼服,用黄金打造的,高达三十六万美金,三十六万美金,穿在这一件臭皮囊身上,三十六万乘以二十七台币,三十六万乘以二十七这样多少?三十六万乘以二十七合台币几万?七百二十万,七六四十二,七三二十一,七百二十,九百多万,将近一千万,一件衣服,新娘礼服一千万台币,走在路上早就被扯的一块不剩,有可能让你穿回家吗?里面若没有多穿几件会很凄惨!一千万多万!何必要这样子呢?黄金打造的。所以我说,常常讲,众生的可怜是不可言喻的,他没有目标、没有方向,他不弄这个,他就不晓得要怎么过日子啊?他就不晓得要怎么过日子,因为他找不到方向嘛,也不晓得什么是生老病死;也不晓得什么六道轮回,他也不甩这一套,他也不修行、他也不觉悟,所以他一天到晚里面除了追求以外就是追求,追求以外换来的只是一场空虚,追求到最后,换来的只是一场空虚。所以说为全迷者说色法是心法。

  戊三:破权教菩萨法相

  无智亦无得。

  【分释】菩萨所修的法门很多,今依本经旨趣,但就般若言之。智为能观之智;得是所证之理——法空(空观成证我空之理,假观成证法空之理,中观成证俱空之理)。能空诸法之智与空智所得之理,二者俱不可得,所谓能所双亡,境智俱泯,故曰无智亦无得。

  《法藏心经疏》云:“知空智不可得,故云无智,所证空理亦不可得,故云无得”。何以能观智与所证理皆不可得呢?由于众生迷故,须用智慧观察,若无迷者则用不著它,故云无智;因迷初悟似有所得,其实自性本具无所谓得,故云无得。又智即智慧之略称,指六度中之般若(观察法空之般若智)。般若为六度之首,举一赅六的道理已如前释。故遣除般若一度,即是遣除六度。“得”指所证之佛果(菩萨修六度万行求证无上佛果)。德清大师《心经直说》云:“智、即能观智,乃六度之智慧,得、即佛果,乃所求之境;若有所得心求之皆非真也”。

  此无智无得二句,是明菩萨之修(智)证(得),当要离相无住——不著所修之行(六度),不取所证之果(佛果),一有所住即是执著,便成法缚。《金刚经》云:“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,实无众生得灭度者……菩萨于法,应无所住行于布施……菩萨应如是布施,不住于相”。此即说明不著所修之行——无智(智为六度之代表者)。又云:“实无有法,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,须菩提,若有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然灯佛即不与我授记(佛对发心之众生授与当来必当作佛之记别也。),汝于来世当得作佛”。此即说明不著所证之果——无得。菩萨一存有修证之念,即是著相修行,所以金刚经又说:“若菩萨有我相、人相、众生相、寿者相(一、我相。于五蕴法中计有实我,有我之所有也。二、人相。于五蕴法中计我为人,异于余道也。三、众生相。于五蕴法中计我依五蕴而生也。四、寿者相。于五蕴法中计我一期之寿命,成就而住,有分限也。智境四相:一、我相。众生于涅槃之理,心有所证,于取其所证,心执著而不忘。认(之)为我(,是名为我相)。二、人相。比前我相,已进一步,不复认证为我,尚持我悟之心,是名为人相。三、众生相。较前人相又进一步,虽已超过我人之相,尚存了证了悟之相,是名为众生相。四、寿命相。比前众生相复进一步,虽已超过证悟之心,尚存能觉之智,如彼之命根,潜续于内,是名寿命相。),即非菩萨……若菩萨作是言,我当庄严佛土,是不名菩萨”。以上所引经语,可为著相修行者当头一棒!

  虽能照见诸法皆空之理,一再存有能观之“智想”,与所得之“空想”,则能所历然,仍是一种法执,未契般若真空妙义,所以亦要空之。至于菩萨广修六度万行,上求佛道,下化众生,也当分为两层来说:

  一、权教菩萨是修事六度(因缘生之有为法谓为事。不生不灭之法谓为理,事者森罗万象之相,理者真如之体也。)的,随相修行,处处存有所修之行——六度,与所证之果——佛果。

  二、实教菩萨则不然,它是修理六度的,于六度中,随举一度,皆是三轮(佛之身口意三业也,又惑、业、苦轮转无穷故曰轮。)体空,如行布施时,不执我为施者,彼为受者,不著施物和果报。余五度亦然。至于证果方面也是一样;可说度无度相,证无证相,这是大乘菩萨修证的境界——无智,无得。良以实相门中是:“菩提烦恼等空华”,本无烦恼可断——无智,本无菩提可证——无得。虽然如是,但无智之智即是真智,无得之得方为真得。

  “以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修一切善法,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……须菩提我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,乃至无有少法可得,是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”(《金刚经》)。“无得无证,即是证佛法身”(《大般若经》)。“无所得是般若波罗密相,无所得是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”(《大般若经》)。这就是无智即是真智,无得即是真得的一种明证。

  本经单云:“无智无得”,是属法空,其实当更进一层谓无无智,亦无无得(如“无无明亦无无明尽意”同),以显中道实相妙理。此则连无智和无得之“无”亦无之,所谓即智即得;这是俱空的道理,于是方合般若第一义空。然观上来遣执文中却是三相(我相、法相、非法相)俱破,也许是今文简略的吧。现在来引《楞严经》破相一文以作参考,文云:

  “灭尘合觉,故发真如妙觉明性,而如来藏本妙圆心,非空、非地、非水、非风、非火(此空五蕴)。非眼非耳鼻舌身意,非色声香味触法,非眼识界,乃至非意识界(此空十二入,及十八界,以上总空世间法也)。非明,非无明,明,无明尽,乃至非老非死,非老死尽(此空十二因缘)。非智非得(此空权教菩萨法,以上总空出世法)”。又云:“即心即空,即地,即水,即风,即火;即眼,即耳鼻舌身意;即色声香味触法;即眼识界,乃至即意识界(此俱即世间法也);即明,即无明,乃至即老死,即老死尽;即苦,即集,即灭,即道,即智,即得(此俱即出世间法)”。两文对照详略稍异,今文皆言无,彼文皆言非,今文但明“离”(无)不明“照”(即),彼文离照俱陈。今文虽略,理则互显,愿学者考究之!

  上来初明蕴处界三者属凡情;次明四谛,十二因缘,无智无得三者属圣境。但于空相中都一一无之,即是染净双亡,凡圣情尽的意思。蕴等诸相虚妄则不须说。至于十二因缘,四圣谛以及菩萨所修的智得,亦不外为治病之良药,然而病去药除,正与“渡河当用筏,到岸不须舟”的意思相同。在这修行过程中应用之以为路引,但在空相的本体上则丝毫无关。若执之不舍,是会发生毛病的。《金刚经》云:“如筏喻者,法尚应舍何况非法”。这句话就是为这而说的。

  这里要注意的!通常是说“智”为知空之智(照见五蕴皆空),“得”为所得空理。但勿作生空智,或人空(我空生空)理解。若此则成声闻之法。

  统要的说:空“五蕴”是破凡夫法;空“四谛”“十二因缘”是破二乘法;空“智得”是破菩萨法。空五蕴之智是“人空智”,所证之理是“人空理”,此为二乘人修证的结果。空四谛之智是“法空智”,所证的理是“法空理”,此为菩萨修证的结果。空智得(无智无得)之智是“俱空智”,所证之理是“俱空理”,此为佛陀修证的结果。固知现在所明的“智得”,智即指法空智,理即指法空理,而“无智”之智却指俱空智,“无得”之得即指俱空理,这很值得注意的!因为本经的旨趣非只空声闻小乘法而已,是连大乘菩萨法亦莫不一例空之,乃一空彻底的第一义空。

  【合释】在诸法空相中,是不立一法的,所以非但没有凡夫缘起的蕴入处界,和二乘法的四谛十二因缘,就是菩萨所修的能观般若智,和由观智所证的法空理——得,都也被遣在内的,故曰无智亦无得。

  戊三破权教菩萨法相竟(丁三破妄文至此完)。

  纲丙,无证果相,自性涅槃,就是智慧本来就具足,不是可以增加的。非从外来,怎么能够讲得呢?“何”就是怎么能呢?云得:怎么可以说是得到呢?何云得:怎么可以说是得到呢?本来就具足的。

  【无智亦无得。】

  也没有所谓的智,也没有所谓的得,所谓的智本来就具足,你所谓的智,如果是外来的智,那叫做聪明,不叫做智。也没有所谓的得到智慧,因为本自具足无量无边的智慧,所以没有所谓的智慧,没有所谓的得到智慧,统统没有!得智看表解,这个智就是一切智、道种智、一切种智,一切智就是了解空性,是阿罗汉所证的。道种智是了解一切法的假有,而不坏假名。一切种智就是一切智跟道种智的和合,叫做一切种智。那么成所作智,这句话是反过来念:所作皆成。我们前五识;成所作智就是所作一切皆成,我们所作一…

《<般若波罗密多心经要释>讲记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