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<般若波罗密多心经要释>讲记▪P37

  ..续本文上一页切都不成,像五根,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,我们所做的一切都烦恼,你的眼睛喜欢看美女,美女就喜欢看金钱,是不是?耳朵喜欢听是非,嘴巴喜欢讲是非,那我们所做的统统是烦恼,而不是像佛菩萨一样,所作一切皆成,成什么?成所作。妙观察,我们第六意识是分别,烦恼、苦恼的不得了,我们那里有什么妙观察?那里有不可思议的妙观察的能力呢?我们那里有观察能力?如果你有观察能力,你知道一切法本空,一切烦恼本来没有,你就会显现的很和顺,你内在里面就不会有那种刚强、难调难伏,就不会这样子,不可能的了。是不是啊。所以妙观察,我们善於观察,我们就会存著一种感恩,感恩,感恩就不会我慢,我慢,我慢就是我不甩你这一套,我是怎么样子。所以一个人动不动常常讲一个“我”字的人,执著会比较重一点,执著会比较重一点。妙观察,这样就充满智慧,就是转第六意识为妙观察智。平等性智是转第七意识执著心为平等。因为我们有分别、我们有执著,所以我们有高下,把它转过来的话,就变成平等性智,平等性智,大圆镜智呢?就是最究竟圆满的智慧,就是转第八意识变成大圆镜智,繁至七十余名。得,於一切法造作成就,叫做得。我们一般人,你得到金钱啊,你得到什么啊,我得到一个房屋啊,那是物质形态,如果你的本性,你根本没有得到本性啊,这本来有的东西,你得什么?无智得,智就是能观之知,得就是所证的理,以能观之知,认为有所得的证这个理,那么所谓的无智呢?就是能观之知,空就是除掉,也没有所谓的能观的知,也没有所空的境界,因为境界本来就空,不需要你加一个空的思想,境界本来就空,我修行,修行,我不要除掉这个境界,圣人除心不除境,是不是?凡夫除境不除心,你圣人的话,大智慧的人,於内觉观,於一念顷,即入圣位,一刹那之间,你观照你的内在,你就马上进入圣人的位次里面。於一念顷,内觉观,内,观照你的内在,无所得,一切什么都放的下来。所以圣人修心不除境,你只要好好的在心地上下功夫,那境界就不重要了,怎么来你怎么去面临它,当然凡夫会受到境界的影响了,我们还是没有办法了,还是好好的调配一下。

  所以能观知也空,所空的境也空,意思就是说,不能认为这个境界是被你所空,那这样也是一种执著,意思就是说境界当体即空,不需要你去空掉它,不须要多事就对了。无智方为真智,无智就是你不动用到所谓的世智辩聪,没有动用到所谓的智慧,那就是真正大智慧的人,因为本性具足,自然流露。无得方是真得,对!因为你没有所谓的得,因为有得必有失嘛,你如果说我得到这个本性,那么有一天你就会失去这个本性。所以说,我们说受戒受戒,我们佛教里面讲的常常得戒体,常常得戒体。所以说你发上品心得上品戒,是不是啊?为什么?你心与戒相应嘛,你不发心,就与戒相应嘛,所以你今天你得戒是因为你发心嘛,你不得戒是因为你不发心嘛。所以说这个得戒跟不得戒,有的人把得戒跟不得戒,讲成如法不如法,我说一切法本来无生,一切法本来无灭,你有得就必有失,你今天得戒,有一天你就会失戒。所以这个戒,得戒、失戒是方便讲,一切法本来自性本空的东西,你说得戒、失戒,那我问你:释迦牟尼佛谁给他授戒的?释迦牟尼佛谁给他授戒的?没有人,是他自己成佛嘛,悟道就成佛嘛,所以不然释迦牟尼佛为什么讲的,证阿罗汉果了不必受戒,证阿罗汉果不必受戒,为什么?他就入於僧数了,他就是圣人了。所以有的人说得戒了、破戒了,那是方便讲,在毗尼作持里面讲得很清楚,戒本来无得也无失,没有所谓的持戒,也没有所谓的破戒,是因为你的外相引起众生的诽谤,所以讲破戒。是因为你的行为威仪那么真正是很好,所以讲你持戒,其实谁知道啊?

  譬如说我威仪,我告诉你,在戒律里面有这样讲,我现威仪,释迦牟尼佛当时在世的时候,有很多的这个众生都很恭敬三宝,那么那一年刚好碰到五谷不生长,五谷不生长你知道吗?五谷不生长就是在家居士统统没有粮食吃啊,糟糕了!那一些比丘,在家居士没有饭吃,他那里有饭供养呢?很多法师,这些恶性的比丘想了一个点子,二个人就开始商量,三、四个人就讲好了,就出去散布了:哎呀!我们某某比丘啊证了阿罗汉果了,你们来供养哦!然后大家自己省吃俭用,就拿了一些供养品来,因为五谷不丰收,又没有办法,又托钵不到,比丘就有样学样,要不就是自己想办法,就想到要吃,好了,就妄语,没有证阿罗汉果,就说证阿罗汉果了,去的时候,果然看到威仪具足,居士就说:哎呀!法师!你是不是证阿罗汉果?然后,他就点头,噢!这个事情被佛陀知道,犯大妄语!犯大妄语!点头都不可以。

  所以我说持戒啊、犯戒,你怎么论断呢?你怎么知道人家内心想什么?他也许是一个最贪心的人,要钱的人,你还以为他是持戒清净的人呢?对不对?很难讲了!所以说我常常讲说,那一个是善知识还很难讲啊?路遥知马力啊,事久就见人心呐。所以说现在,所以说佛陀在毗尼作持里面,戒本来没有所谓得戒,也没有所谓的破戒。在维摩诘经里面讲,一实相的本身,没有所谓的得跟破的东西,得、破是对立法的东西,是不是?因此我们就了解,所谓戒,你发菩提心,你就是无上的清净戒;你失菩提心,你就没有所谓的戒。能利益众生,你就是持戒,你不能利益众生那就是保守,也不能说你破戒,那就保守,戒是让你防非、让你止恶,只要你能防非止恶的,统统叫做戒,统统叫做戒。那么说为什么要去受戒才证明呢?要籍著三师七尊证的道力,来引发你自性本身的戒,那释迦牟尼佛谁给他授戒的?自己开悟嘛!戒那里有什么得戒,讲什么失戒呢?没有这个。所以在毗尼作持里面讲,说你什么叫做破戒啊?自己的道力退失,退失菩提心,行为受人诽谤,名为破戒,其实戒本不失、本不来、本无得。所以我们还是要认识,所以你不要喜欢讲:这个人不持戒,你就破戒啊,戒怎么破呢?或是怎么得呢?我们一定要了解,释迦牟尼佛讲这个意思就是说,我们的行为遭受人家攻击、诽谤,那这是不好的,所以我们要好自为之,要节制自己。

  所以无智则能观知空,无得就是所空的,所空的境就空,无智方为真智,才是真正的智慧,无得才是真正的得。一切法自相皆空,能取所取不可得,一切法自相本来就是空,能取所取本来就不可得,本为有病,借空以除,有病既除,空也不存在。本为是有病,你籍著空,大般若的思想,那么病除,空也就不存在了。

  再来六十页:

  本为是有病,你籍著空,大般若的思想,那么病除,空也就不存在了。再来六十页,六十页,般若之德,菩萨依照般若除三障,就是惑、业、苦,显这个三德,显法身德、般若德、解脱德。三障就是惑、业、苦;三德就是法身、般若、解脱。诸佛依证无上正等正觉,诸佛依照般若波罗蜜多,所以证得无上正等正觉。以无所得故,因为你以无所得,就是了不可得,用禅宗讲的叫做一尘不染,一丝不挂,在禅宗里面讲叫:动念即乖,连动一个念头都没有,叫无所得,了不可得,一尘不染。

  丁四:证果分二─戊初:明菩萨得断果─戊二:明诸佛得智果

  今初:明菩萨得断果

  以无所得故,菩提萨埵,依般若波罗密多故,心无挂碍,无挂碍故,无有恐怖,远离颠倒梦想,究竟涅槃。

  本经注重在“无所得”三字,学者当特别留意!

  又无所得,勿作无智无得的“无得”二字解!因上文“无得”二字是破菩萨法执,已如上释。今“无所得”三字是总结上文“是故空中无色……无智无得”一大段文;也可说是总明般若毕竟空的结晶语,当勿忽略!

  【分释】以无所得故,这一句是承上起下之词。谓承上文之“是故空中无色……无智无得”,起下文“菩提萨埵……三菩提”。“以”字作“因为”二字解。“无所得”谓没有一法可得。“故”字可以通上通下,若承上文则作“原因”二字解(即“以无所得故”为句),若起下文当作“所以”二字解(即“故菩提萨埵”为句),兹把它分为二义来讲:

  一、约实相理体言:何以上来说“是故空中无色,无受……无智亦无得”呢?因为(以)真空实相体上本自清净空寂,“无”有五蕴等一切诸法“可得”的原因,故曰以无所得故。六祖说:“妙性本空,无有一法可得”。此承上文也(此处无所得句当连上文读)。

  二、约般若功力言:“因为”般若能摧毁一切烦恼,扫荡诸相——“无”有一法“可得”,有如是胜妙功力,所以菩提萨埵依之(般若)而获到心无挂碍,乃至究竟涅槃(若有执著诸法可得则不能获到心无挂碍);三世诸佛依之而得证无上菩提(若有执著诸法可得亦不能证得无上佛果),此起下文也(此处无所得句当连下文读)。

  以外亦可约“能得”“所得”“本具”三义释之:

  一、谓依般若胜慧了达诸法皆空,得个什么?故曰无所得。此约所得方面言。

  二、谓自性本自圆满不缺,无须一些儿所得,故曰无所得。此约能得方面言。

  三、谓实相本具一切功德智慧,凡夫迷而不见不知,今菩萨依行深般若亲证实相——一切功德本自现成,不是前无而今忽有,更非从外得来;因本具故,非真有所得,故曰无所得,此约本具方面言。

  一切诸法皆因妄情执著而有,如凡夫执五蕴故有身心世界可得;二乘执空故有偏空涅槃可得;权教菩萨执二边故有上求下化而能所历然。总之无所得即是无取著(无爱取,执著),有所得即是有取著,一有了贪取执著之妄见,则三惑烦恼炽然。《观音玄义》云:“见思取生死相,尘沙取涅槃相,无明取二边相”。今用观照般若照之,则妄情顿消,执著俱遣,是为凡圣情尽,智虑都亡,还有什么三惑可言,诸法可得呢?经云:“如是般若波罗密多以虚空为相,以无著为相,以无住为相,何以故?般若波罗密多甚深相中,诸法诸相皆不可得…

《<般若波罗密多心经要释>讲记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