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<般若波罗密多心经要释>讲记▪P38

  ..续本文上一页,无所有故”。

  问:既云没有一法可得,为什么下文又说依般若而得究竟涅槃乃至佛果?让我来引一段经文作答案。

  “善现言:世尊若不可得,云何菩萨摩诃萨修行深般若波罗密多时?若不得一切法,云何能圆满六度,入菩萨正性(贪无余断,嗔无余断,痴无余断,一切烦恼皆无余断是名正性。),严净佛土,成就有情?佛言:菩萨摩诃萨,不为一切法故,修行深般若波罗密多,无所得故,修般若波罗密多”(《大般若经》)。

  当知有所得则心生执著而受累,无所得则心自空寂而解脱(菩萨究竟涅槃,即由无所得心而得来的)。这可举一喻:比仿一班不重实学而好虚名的人(不重实学喻不解空义,好名喻妄生执著),非但得不到什么称誉,反而招来了一个——讥嘲(喻为执著所牵累)。至于那不重名而韬光晦迹的他们(喻无所得),反而博个伟大盛名,流传千古(喻获到大解脱)。即此可知有所得则无所得,无所得即是真得。《金刚经》云:“凡所有相,皆是虚妄(有所得则无所得),若见诸相非相(以无所得故),即见如来(即是真得)”。断际禅师也说:“不得一法名为传心,只无所得名为坐道场”。这都是说明无所得即是真得的道理。同时又要知道,“自性空”不碍“缘起有”,所以无妨因果的建立,而“缘起有”不忘“自性空”,所以没有万法的取著。能够说有而不著诸相,谈空而不废诸法,这才是般若真空的微妙处!是故下文说:菩提萨埵依般若而究竟涅槃。

  菩提萨埵,略称菩萨,已如前释。

  依般若波罗密多故……,谓依此般若毕竟空慧而获到心无挂碍,乃至究竟涅槃。

  挂碍,挂是网罩义(喻无明烦恼蔽覆真心,如被罗网罩著不得自由);碍是阻滞义(喻众生执著,阻碍正道,不得前进)。意思是说真心被了无明的蔽覆,事事妄为执著(挂),对境生阻,触途成滞(碍),故谓之挂碍。亦即被物牵挂障碍而不得自在的意思。

  到底被什么牵挂障碍的呢?凡夫被色牵挂,故有我执的障碍;二乘被空牵挂,权教菩萨被二边牵挂,故有法执的障碍。

  恐怖,恐为恐惧,怖是怖畏。一时惊骇曰恐,常存畏惧曰怖。要之,即是有事所牵累而生恐惧怖畏,心不得安的意思。究竟恐怖什么?凡夫为五蕴的挂碍,而有分段生死的恐怖,二乘为偏空的挂碍,权教菩萨为二边的挂碍,而有变易生死的恐怖。

  兹单就凡夫方面来说:因不觉故,内执四大假合之身为我,贪恋取著,则以身为挂碍而有老病死等种种恐怖的发生;外执万法为实有,妄为取著,则以万法为挂碍而有患得患失等种种恐怖的发生;这都是无般若智,迷实相理,一向以妄想心用事,烦恼心用事,故有种种挂碍恐怖。菩萨依般若智,纯以真实心用事,清净心用事,故无一切挂碍,因而也就没有什么可为恐怖了。

  我人要是能依般若而修,到了功行得力的时候,则心境一如,解脱自在——内不执著身心,则不为身心所挂碍;外不执著万法,则不为万法所挂碍。那末,这些老病死,和无常转变的一切恐怖,自然成为乌有(执著是惑,挂碍是业,恐怖是苦,即惑业苦也)。由于没有执著(惑),则无挂碍(业),既无挂碍,也就没有恐怖(苦);故曰心无挂碍,无挂碍故无有恐怖。

  远离颠倒梦想。“远离”二字均读去声,作去字解。也可说,远是永远,表非暂时,离是脱离,即解脱的意思;合之为永远解脱。《大般若经》云:“甚深般若波罗密远离之相”。又云:“于一切烦恼,六趣,四生,蕴界处等而得远离,故名般若波罗密多”。

  “颠倒”,颠者头也,倒是倒置。如人之头本在上(顶天),脚本在下(立地),今则相反错乱,头使垂地,脚使朝天,是为颠倒。这是一种譬喻,意谓众生背觉合尘,认妄作真,故以颠倒称之。《圆觉经》云:“一切众生从无始来,种种颠倒犹如迷人,四方易处(以东为西,以南为北)”。取要言之,世间有四倒。怎样叫四倒?

  一、对于世间诸行无常之生灭法,妄计为常,此为常倒。二、对于世间诸苦,妄计为乐,此为乐倒。三、对于世间诸法,不明一切无我,妄计为我,是为我倒。四、对于世间诸不净法,妄计为净,是为净倒。所谓妄认血肉之身为净,世间享受为乐,缘影之心为常,缘生之法为我(详见《俱舍论》十九,《大论》三十一)。

  当知,无生无灭,永恒不变谓之常;寂灭永安,长离诸苦谓之乐;自在解脱,真实无碍谓之我;永离一切尘劳垢染谓之净?凡夫精血构成之身,那里有净。所受众苦交煎,那里有乐?妄心刹那生灭,那里有常?因缘所生之法,那里有我?这四倒皆为众生迷了真心所起的一种妄见。

  佛陀在临灭时,曾谆谆警戒诸弟子们说:若我灭度后,尔等当依四念处为住(住是不离的意思,谓时时不离四念处观),四念处:一、观身不净,可以对治净倒;二、观受是苦,可以对治乐倒;三、观心无常,可以对治常倒;四、观法无我,可以对治我倒。这是很值得留意的!

  “梦想”,谓梦中之幻想,是一种虚妄不实的。(日间思想尚属虚妄,况夜里梦想呢?)《竹窗随笔》云:“梦以想成故云梦想”。

  或译为妄想。妄是正说,梦是取喻。《大论》云:“如梦中无实事谓之有实,觉已知无而还自笑”。众生迷时(如梦),妄认万法为实有,到了觉悟的时候(如醒)才知道万法妄幻无实,这时也只有亦复自笑。所谓梦里情景宛然,觉后事物全非。要之,凡夫认妄作真,谓之颠倒,梦者错认梦境为真实亦是颠倒,故以颠倒梦想称之。

  一切梦境皆为梦所幻现,全非实事,而梦中人错认为真,迨至醒来情景顿空,这时才知南柯一梦。吾人现前身心世界,皆依无明妄想之所幻起(无明喻梦,身心世界喻梦境),全体不真,因迷故妄认为真,而生种种颠倒执著,这和梦里的颠倒有何差别呢?偈云:“却来观世间,犹如梦中事”。俗语也说:“人生如梦”。须知一夜之梦为小梦,一生之梦为大梦。又梦想即指吾人无始劫来的无明烦恼,毕竟虚妄,如梦不实。凡夫无知(无般若智),被其所迷,于中颠倒执著(惑),妄造恶业(业),妄受生死(苦)。今以般若照之,则无明惑破,虚妄相空,而真心全露,实相显现,如梦初醒,求梦中境了不可得;这就是远离颠倒梦想的意思。

  般若是明毕竟空,行深般若的菩萨们,既能洞见一切诸法性空,自然不会起了种种虚妄的颠倒执著,所以说远离颠倒梦想。颠倒梦想为生死业因,业因既亡,生死自了。解脱生死就是涅槃的境界,所以下句接著说:“究竟涅槃”。

  涅槃,先来把它的种类介绍一下:涅槃有有余、无余两种。要详细明白它当分三段来讲:

  一、就小乘方面:证得阿罗汉果,对于招感生死业因的见思惑【注四】虽已断尽更不生起,而尚有前业所招的生死果报身未灭(生命体犹存),叫做有余涅槃(尚有余此有漏依身的生死苦果可灭故)。若连以前烦恼业所受之身亦灭,更不随业受生死,叫做无余涅槃(无余外生死苦果可灭故)。换言之:不但招感生死之本的心理上之烦恼业惑已经解脱,即众苦所聚的生理上之现实生命体亦同样解脱,此为无余涅槃。以上为小乘的有余、无余涅槃(此有余、无余同为一体,因同断见思,同证真理,其不同处,只在有漏依身之灭,未灭上分)。

  二、就大乘方面:若变易生死因尽为有余涅槃,变易的果尽为无余涅槃。此为大乘有余、无余涅槃。

  三、就大小相对言:小乘所证涅槃为“有余”,因为它仅断见思烦恼,灭分段生死而已,尚“有”其“余”的尘沙、无明烦恼未断,变易生死未了,故曰有余。至于大乘所证的涅槃,则为“无余”,因为它是三惑全断,二种生死永灭,再“无”其“余”的烦恼可断,生死可了,故曰无余。此为大小相对的有余、无余涅槃。

  对于小乘和大乘涅槃的分野,详细可再分为三点说明:

  一、小乘灭生死而证涅槃,大乘了达生死即涅槃,这叫做本性寂灭非寂灭异,此其一也。

  二、小乘唯断界内见思,大乘并断界外(三界外)尘沙、无明,这叫做界内界外断惑异,此其二也。

  三、小乘无身,无智——未彻证法身般若之德;大乘则身智俱足,众德圆备,这叫做众德具不具异,此其三也。我来引一段经文补释这众德具不具的道理,使读者易懂。

  《法华玄赞》二云:“一、真如之体灵明妙觉,名为“般若”;彼为觉性故也。小乘之涅槃体非觉性,故不名般若。二、真如之体出所知障,名为“法身”;彼为一切功德法所依故。小乘之涅槃非为功德法所依,故不名法身。三、真如之体众苦都尽,名为“解脱”;彼离分段变易故。小乘之涅槃唯离分段,未脱变易,故非圆满解脱”。

  据上所说,小乘涅槃,所断的是见思烦恼,所灭的是分段生死,所证的是偏空真理。所以它的生死因便是见思烦恼,它的生死果即指有漏依身(为有漏烦恼感受生死所依之身)。大乘涅槃,所断的是尘沙、无明烦恼,所灭的是变易生死,所证的是中道实相理。此则以尘沙、无明为变易生死因,空及二边之法相为变易生死果。

  二乘人灭分段生死不受后有而入涅槃。大乘菩萨及佛离变易生死,息妄归真,而证无余涅槃。或云:“佛息应身之化,归于真身之本”谓之无余涅槃。

  总之,二乘所证涅槃,它的本体是见思烦恼永寂,偏空真谛理显现。菩萨所证涅槃,它的本体是尘沙烦恼永寂,但中俗谛理显现。佛所证的涅槃,它的本体是无明烦恼永寂,实相中谛理显现。

  小乘虽然不算圆满解脱,可是它已能了脱分段生死,因此,亦得称为涅槃——小涅槃;三德中仅具解脱一分。至于大乘所证的涅槃,可就不同了!它是圆断烦恼,圆满解脱,圆证三身,圆获三智;法身、般若、解脱三德具备,常乐我净四德不缺。本经所说的究竟涅槃,即指得这种境界。

  此外还有性净涅槃、无住涅槃,合前有余、无余为四种涅槃。有余、无余是三乘共证,凡夫无分;性净涅槃是凡圣同具;无住涅槃是佛果独证。今略…

《<般若波罗密多心经要释>讲记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