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,無所有故”。
問:既雲沒有一法可得,爲什麼下文又說依般若而得究竟涅槃乃至佛果?讓我來引一段經文作答案。
“善現言:世尊若不可得,雲何菩薩摩诃薩修行深般若波羅密多時?若不得一切法,雲何能圓滿六度,入菩薩正性(貪無余斷,嗔無余斷,癡無余斷,一切煩惱皆無余斷是名正性。),嚴淨佛土,成就有情?佛言:菩薩摩诃薩,不爲一切法故,修行深般若波羅密多,無所得故,修般若波羅密多”(《大般若經》)。
當知有所得則心生執著而受累,無所得則心自空寂而解脫(菩薩究竟涅槃,即由無所得心而得來的)。這可舉一喻:比仿一班不重實學而好虛名的人(不重實學喻不解空義,好名喻妄生執著),非但得不到什麼稱譽,反而招來了一個——譏嘲(喻爲執著所牽累)。至于那不重名而韬光晦迹的他們(喻無所得),反而博個偉大盛名,流傳千古(喻獲到大解脫)。即此可知有所得則無所得,無所得即是真得。《金剛經》雲:“凡所有相,皆是虛妄(有所得則無所得),若見諸相非相(以無所得故),即見如來(即是真得)”。斷際禅師也說:“不得一法名爲傳心,只無所得名爲坐道場”。這都是說明無所得即是真得的道理。同時又要知道,“自性空”不礙“緣起有”,所以無妨因果的建立,而“緣起有”不忘“自性空”,所以沒有萬法的取著。能夠說有而不著諸相,談空而不廢諸法,這才是般若真空的微妙處!是故下文說:菩提薩埵依般若而究竟涅槃。
菩提薩埵,略稱菩薩,已如前釋。
依般若波羅密多故……,謂依此般若畢竟空慧而獲到心無挂礙,乃至究竟涅槃。
挂礙,挂是網罩義(喻無明煩惱蔽覆真心,如被羅網罩著不得自由);礙是阻滯義(喻衆生執著,阻礙正道,不得前進)。意思是說真心被了無明的蔽覆,事事妄爲執著(挂),對境生阻,觸途成滯(礙),故謂之挂礙。亦即被物牽挂障礙而不得自在的意思。
到底被什麼牽挂障礙的呢?凡夫被色牽挂,故有我執的障礙;二乘被空牽挂,權教菩薩被二邊牽挂,故有法執的障礙。
恐怖,恐爲恐懼,怖是怖畏。一時驚駭曰恐,常存畏懼曰怖。要之,即是有事所牽累而生恐懼怖畏,心不得安的意思。究竟恐怖什麼?凡夫爲五蘊的挂礙,而有分段生死的恐怖,二乘爲偏空的挂礙,權教菩薩爲二邊的挂礙,而有變易生死的恐怖。
茲單就凡夫方面來說:因不覺故,內執四大假合之身爲我,貪戀取著,則以身爲挂礙而有老病死等種種恐怖的發生;外執萬法爲實有,妄爲取著,則以萬法爲挂礙而有患得患失等種種恐怖的發生;這都是無般若智,迷實相理,一向以妄想心用事,煩惱心用事,故有種種挂礙恐怖。菩薩依般若智,純以真實心用事,清淨心用事,故無一切挂礙,因而也就沒有什麼可爲恐怖了。
我人要是能依般若而修,到了功行得力的時候,則心境一如,解脫自在——內不執著身心,則不爲身心所挂礙;外不執著萬法,則不爲萬法所挂礙。那末,這些老病死,和無常轉變的一切恐怖,自然成爲烏有(執著是惑,挂礙是業,恐怖是苦,即惑業苦也)。由于沒有執著(惑),則無挂礙(業),既無挂礙,也就沒有恐怖(苦);故曰心無挂礙,無挂礙故無有恐怖。
遠離顛倒夢想。“遠離”二字均讀去聲,作去字解。也可說,遠是永遠,表非暫時,離是脫離,即解脫的意思;合之爲永遠解脫。《大般若經》雲:“甚深般若波羅密遠離之相”。又雲:“于一切煩惱,六趣,四生,蘊界處等而得遠離,故名般若波羅密多”。
“顛倒”,顛者頭也,倒是倒置。如人之頭本在上(頂天),腳本在下(立地),今則相反錯亂,頭使垂地,腳使朝天,是爲顛倒。這是一種譬喻,意謂衆生背覺合塵,認妄作真,故以顛倒稱之。《圓覺經》雲:“一切衆生從無始來,種種顛倒猶如迷人,四方易處(以東爲西,以南爲北)”。取要言之,世間有四倒。怎樣叫四倒?
一、對于世間諸行無常之生滅法,妄計爲常,此爲常倒。二、對于世間諸苦,妄計爲樂,此爲樂倒。叁、對于世間諸法,不明一切無我,妄計爲我,是爲我倒。四、對于世間諸不淨法,妄計爲淨,是爲淨倒。所謂妄認血肉之身爲淨,世間享受爲樂,緣影之心爲常,緣生之法爲我(詳見《俱舍論》十九,《大論》叁十一)。
當知,無生無滅,永恒不變謂之常;寂滅永安,長離諸苦謂之樂;自在解脫,真實無礙謂之我;永離一切塵勞垢染謂之淨?凡夫精血構成之身,那裏有淨。所受衆苦交煎,那裏有樂?妄心刹那生滅,那裏有常?因緣所生之法,那裏有我?這四倒皆爲衆生迷了真心所起的一種妄見。
佛陀在臨滅時,曾諄諄警戒諸弟子們說:若我滅度後,爾等當依四念處爲住(住是不離的意思,謂時時不離四念處觀),四念處:一、觀身不淨,可以對治淨倒;二、觀受是苦,可以對治樂倒;叁、觀心無常,可以對治常倒;四、觀法無我,可以對治我倒。這是很值得留意的!
“夢想”,謂夢中之幻想,是一種虛妄不實的。(日間思想尚屬虛妄,況夜裏夢想呢?)《竹窗隨筆》雲:“夢以想成故雲夢想”。
或譯爲妄想。妄是正說,夢是取喻。《大論》雲:“如夢中無實事謂之有實,覺已知無而還自笑”。衆生迷時(如夢),妄認萬法爲實有,到了覺悟的時候(如醒)才知道萬法妄幻無實,這時也只有亦複自笑。所謂夢裏情景宛然,覺後事物全非。要之,凡夫認妄作真,謂之顛倒,夢者錯認夢境爲真實亦是顛倒,故以顛倒夢想稱之。
一切夢境皆爲夢所幻現,全非實事,而夢中人錯認爲真,迨至醒來情景頓空,這時才知南柯一夢。吾人現前身心世界,皆依無明妄想之所幻起(無明喻夢,身心世界喻夢境),全體不真,因迷故妄認爲真,而生種種顛倒執著,這和夢裏的顛倒有何差別呢?偈雲:“卻來觀世間,猶如夢中事”。俗語也說:“人生如夢”。須知一夜之夢爲小夢,一生之夢爲大夢。又夢想即指吾人無始劫來的無明煩惱,畢竟虛妄,如夢不實。凡夫無知(無般若智),被其所迷,于中顛倒執著(惑),妄造惡業(業),妄受生死(苦)。今以般若照之,則無明惑破,虛妄相空,而真心全露,實相顯現,如夢初醒,求夢中境了不可得;這就是遠離顛倒夢想的意思。
般若是明畢竟空,行深般若的菩薩們,既能洞見一切諸法性空,自然不會起了種種虛妄的顛倒執著,所以說遠離顛倒夢想。顛倒夢想爲生死業因,業因既亡,生死自了。解脫生死就是涅槃的境界,所以下句接著說:“究竟涅槃”。
涅槃,先來把它的種類介紹一下:涅槃有有余、無余兩種。要詳細明白它當分叁段來講:
一、就小乘方面:證得阿羅漢果,對于招感生死業因的見思惑【注四】雖已斷盡更不生起,而尚有前業所招的生死果報身未滅(生命體猶存),叫做有余涅槃(尚有余此有漏依身的生死苦果可滅故)。若連以前煩惱業所受之身亦滅,更不隨業受生死,叫做無余涅槃(無余外生死苦果可滅故)。換言之:不但招感生死之本的心理上之煩惱業惑已經解脫,即衆苦所聚的生理上之現實生命體亦同樣解脫,此爲無余涅槃。以上爲小乘的有余、無余涅槃(此有余、無余同爲一體,因同斷見思,同證真理,其不同處,只在有漏依身之滅,未滅上分)。
二、就大乘方面:若變易生死因盡爲有余涅槃,變易的果盡爲無余涅槃。此爲大乘有余、無余涅槃。
叁、就大小相對言:小乘所證涅槃爲“有余”,因爲它僅斷見思煩惱,滅分段生死而已,尚“有”其“余”的塵沙、無明煩惱未斷,變易生死未了,故曰有余。至于大乘所證的涅槃,則爲“無余”,因爲它是叁惑全斷,二種生死永滅,再“無”其“余”的煩惱可斷,生死可了,故曰無余。此爲大小相對的有余、無余涅槃。
對于小乘和大乘涅槃的分野,詳細可再分爲叁點說明:
一、小乘滅生死而證涅槃,大乘了達生死即涅槃,這叫做本性寂滅非寂滅異,此其一也。
二、小乘唯斷界內見思,大乘並斷界外(叁界外)塵沙、無明,這叫做界內界外斷惑異,此其二也。
叁、小乘無身,無智——未徹證法身般若之德;大乘則身智俱足,衆德圓備,這叫做衆德具不具異,此其叁也。我來引一段經文補釋這衆德具不具的道理,使讀者易懂。
《法華玄贊》二雲:“一、真如之體靈明妙覺,名爲“般若”;彼爲覺性故也。小乘之涅槃體非覺性,故不名般若。二、真如之體出所知障,名爲“法身”;彼爲一切功德法所依故。小乘之涅槃非爲功德法所依,故不名法身。叁、真如之體衆苦都盡,名爲“解脫”;彼離分段變易故。小乘之涅槃唯離分段,未脫變易,故非圓滿解脫”。
據上所說,小乘涅槃,所斷的是見思煩惱,所滅的是分段生死,所證的是偏空真理。所以它的生死因便是見思煩惱,它的生死果即指有漏依身(爲有漏煩惱感受生死所依之身)。大乘涅槃,所斷的是塵沙、無明煩惱,所滅的是變易生死,所證的是中道實相理。此則以塵沙、無明爲變易生死因,空及二邊之法相爲變易生死果。
二乘人滅分段生死不受後有而入涅槃。大乘菩薩及佛離變易生死,息妄歸真,而證無余涅槃。或雲:“佛息應身之化,歸于真身之本”謂之無余涅槃。
總之,二乘所證涅槃,它的本體是見思煩惱永寂,偏空真谛理顯現。菩薩所證涅槃,它的本體是塵沙煩惱永寂,但中俗谛理顯現。佛所證的涅槃,它的本體是無明煩惱永寂,實相中谛理顯現。
小乘雖然不算圓滿解脫,可是它已能了脫分段生死,因此,亦得稱爲涅槃——小涅槃;叁德中僅具解脫一分。至于大乘所證的涅槃,可就不同了!它是圓斷煩惱,圓滿解脫,圓證叁身,圓獲叁智;法身、般若、解脫叁德具備,常樂我淨四德不缺。本經所說的究竟涅槃,即指得這種境界。
此外還有性淨涅槃、無住涅槃,合前有余、無余爲四種涅槃。有余、無余是叁乘共證,凡夫無分;性淨涅槃是凡聖同具;無住涅槃是佛果獨證。今略…
《<般若波羅密多心經要釋>講記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