(2)實相無不相——具足恒沙(恒河沙之數譬物之多也。)功德之相,沒有一法不是,故曰無不相。
(3)實相無相無不相——雖離相而本體不空,雖具足而自性本寂,所謂真空不礙妙有,妙有不礙真空;若言其有,妙有非有,若言其空,真空不空,離一切相,即一切法,故曰無相無不相。此即實相般若也。
二、觀照般若:乃實相理體上所起的一種智用,謂行者修觀時,心光內凝,照了諸法,凡所有相皆是虛妄,當體即空,由空妄相,而見實相,以實相由觀照而證得,故謂之觀照般若。又,如實了解聖教中所說的道理,依理去體驗實修,于其中間所有的功行,曰觀照般若。
叁、文字般若:諸佛菩薩,從其親證實相理體,假借文字語言以開導一切有情,使其解悟者,謂之文字般若。若約狹義來說:即指本經始終所有的文字,以及八部般若裏面所诠的義理,因其能令衆生開發智慧,故謂之文字般若。尤其是觀照沒有它,則不能成立。實相沒有它,則無由顯示,故以文字般若稱之。再進一層說,則凡佛所說的一切言教,都概括在內。若約廣義來說:則非僅聖典上的文字而已,凡一切語言動作等,能表顯意義令人理解而啓發智慧者,都是文字般若——如佛在世時,則以音聲爲文字,所以佛經以名句文身爲教體;乃至曆來的祖師們,有擎拳豎拂等一類的開示,也莫不是令人啓悟的文字般若之一。雖說文字不是實義,然而沒有文字,卻沒法起觀照,而證實相。所謂不假藉文字言說的方便,是無由引導衆生離妄執而證悟實相的;故文字般若,事實也是修行不可無的一種重要條件!凡初學佛修行的人,要先從聖教聽聞啓悟,然後依所知的道理去實際真修,以期獲到最終的結果,得到真實的受用,這才算爲有次第的學佛修行,同時也不致行錯了路。
總之:從聽聞言教,或自己閱讀經典所開發的智慧,叫做文字般若;又名聞慧。依所解悟的道理實際地去體驗修習,叫做觀照般若;又名思慧。由觀照工夫的深造,一旦豁破無明,親見本來面目,叫做實相般若;亦名修慧(因由修而證得故)。又自性虛靈不昧,謂之實相般若;依理進修,所行與所解相應,謂之觀照般若;由聖教啓發的清淨智,謂之文字般若,此乃約通途而說。若單就本經所明者,則指解悟諸法皆空之理,謂之文字般若;依法空無我慧,去觀察覺照,謂之觀照般若;徹悟法性無相,親證實相,謂之實相般若(實相般若理也,觀照般若行也,文字般若教也)。
“文字”、“觀照”,爲什麼也稱爲般若?文字是求啓悟實相的一種工具(無文字不能起觀照),觀照是求證實相的一種工作(無觀照無由體證實相),二者皆依體——實相,得名,故均以般若稱之。文字,是一種道理的追求——啓發智慧,明白真理;觀照,是一種心理的訓練——改除習氣,求證實相;實相,是一種體證的境界——靈明妙覺,平等周遍。總之,文字是約解悟方面言,觀照是約實行方面言,實相是約體證方面言。前二——文字、觀照,是相似義,屬方便般若;後一——實相,是真實義,屬究竟般若。此外還有一種叫做方便般若——通達一切諸法去方便化導衆生(于菩薩位至佛果的中間依般若俗智(般若有二:一、真智:根本智之異名,照了真谛理性之智也。二、俗智:後得智之異名,照了俗谛事相之智也。)通達利生方便法門,廣修六度萬行(一、布施:慈心施物也。二、持戒:持佛戒而慎身口意之惡也。叁、忍辱:忍而心不動也。四、精進:勇猛行一切善,伏一切之惡也。五、禅定:心止一處而拂去妄念也。六、智慧:分別真理也。此六度爲萬行之總體。前五爲福行,後一爲智行。以福行助成智行,依智行而斷惑證理渡生死海也。)救度一切衆生。)
叁種,叫做實相般若、觀照般若、文字般若。什麼叫做實相般若?我們衆生所看到的都是假相,而現在提到這個實相般若,這個不好講了,實相般若就是般若的本體,是真空之體,爲什麼講真空呢?真空就是絕對的空,無一法可得,一塵不染,一絲不挂。真空之體,就是所謂的法身德,就是我們所講的正因,理心的佛性,正因佛性。實相就是無相無不相,強名實相。佛悟到我們的心體盡虛空界、遍法界,充滿了無量無邊的智慧,那麼,這個智慧不是假相,也不受到任何的體性;或者任何的物質;或者任何的心來表白,實相就如同法身一樣的,悟到、徹悟到空性的絕對存在性,而無法表達,所以也只能用“實相”這二個字來形容它。因爲實相是一種理性的體,理體,是真空的體性,所以在真空的體性底下,你要寫幾個字:真空之體,是爲文字所依,是圓明寂照,爲觀照所證是不生不滅,所以真空之體叫做性體,本性之體。分二個角度來講,所依就是爲文字所依,爲文字所依靠的,因爲文字講來講去,就是要講這個真空之體,要講實相的東西,所以爲文字所依。所有的文字都在表達真如實相的這個東西,所以爲文字所依底下要寫四個字:圓明寂照,因爲實相沒有辦法形容,我們只能用一個圓,圓滿的“圓”,明,光明,寂照就是寂而常照,照而常寂。簡單講就是,圓明寂照如果分四個角度來講,就是他有無量圓滿的心,意思就是一塵不染,沒有一件事情可以讓他出差錯,他沒有一件事情不是圓滿的,這個人怎麼可能有辦法做到這樣?有!如果你悟到法身實相,你就沒有一件事情不圓滿,包括等覺菩薩都有缺陷了。明是對無明來講的,只要你還是等覺菩薩,你還有最後一品無明沒有斷,還不能稱明,所以圓明可不是容易的一件事情,圓滿光明,那一個人有辦法做到圓滿呢?再來,寂照,這個“寂”不能解釋說是寂寞;也不能解釋說寂靜,這個“寂”很不容易解釋的,這個寂,如果拿今天名詞最適合的,就是一種非常安詳的心態,這個寂不是說靜的很恐懼;靜的無聊;或是靜的沒有依靠感;靜的有一點恐怖的感覺。或是說晚上先生不在,很寂寞、很寂靜,這個不能稱爲寂。所以這個“寂”要舉現代話來講,就是透視人生、宇宙而不迷惑,內心保持無量的清淨,那一種莊嚴,用智慧心、用清淨心,面臨整個人生的那一種安詳、寂靜的感覺,沒有一件事情可以困擾著他,如果這個寂來講,就是智者不惑,有智慧的人他絕對不迷惑的,所以他能夠保持那種安靜的心態,不是我們現在的衆生,一點小事情就挂礙,晚上就睡不著。這是寂。再來就是“照”,所謂照就是妙用的意思,實相的本體,還不能只是用寂靜、透視、安詳、絕對來解釋,它還存在一種照的能力。這個“照”字就是無作的能力,不假任何的造作,具足有觀照的能力,具足有無量的神通妙用的能力,就是寂照。這個所依,爲文字所依,性體的所證,爲觀照所證,意思就是你修觀照的功夫,到最後還是要證悟到你清淨絕對的本性,爲觀照所證底下就寫四個字,叫做:不生不滅。這不生不滅就不好講了,我在這個地方再形容一下,你們務必要好好的聽,所謂不生不滅,我們說:不是生,對滅講的,也不是說滅,而對生講的,意思就是說,生滅當下就是虛妄不實,一切都因爲你的錯覺而有生滅,但是你又不能放棄這個知覺的錯覺,而悟到這個不生不滅的道理,我們講真空之體,涅槃的不生不滅,不是你想像當中那一種不變的東西,或者是說你把它觀想說,不生不滅就是一種永恒,就像虛空一樣的,或者是說你把它觀想說:這不生不滅大概是什麼都不管,放下、放棄,那也不對!如果你把不生不滅當作說,在生滅裏面有一種不生不滅,也不對!這很麻煩,這種東西,除非你開悟,否則講來講去,你都會落入兩邊的,你都會落入兩邊的東西。我現在舉例子,如果你聽得懂,你馬上就徹悟,如果你聽不懂的話,也可以給你一種啓發。我現在注意講,那你注意聽什麼叫做不生不滅,從幾個角度來講,譬如說這是一個鑽石,放在這個地方,鑽石有沒有叫你貪?沒有!它本來如如不動的放在這個地方,一切都是因爲你起心動念,你強以分別它,所以說這是好的、這是貴重的、這是不好的,因此你起心動念,當你還沒有來投胎這個世間的時候,你對它並不認識,當你來投胎出生以後,你有強烈對它有執著的觀念,這就變成強烈的生滅,有我們這個生滅的心意識形態,作爲生命的題材,就變成我們的色身,由前世的業力,轉變到今生今世的色身,這個色身就變成共業所感的意識,生滅的執著,所以我們現在也只能做到心裏的如如不動,你清清楚楚的看這個世間,你不思善,不思惡,就這個時候,就是你本來的面目,然後當你厘清楚了不生不滅自性的時候,你當下就了斷無始劫以來的業力,來世你就不會來投胎,爲什麼?因爲你沒有業力,業力一觀照的話,不生不滅的清淨本性就顯現出來,那你就斷了一切的惑,斷了一切的惑,你就沒有做生命題材的東西。所以這個不生不滅,從我們本性來講的話,我們有一個心,保持一個清淨心、冷靜的心,不受分別妄想顛倒左右,那個就是本來面目,這是一個角度來解釋不生不滅。
如果用這一張衛生紙,來解釋不生不滅來講的話,這衛生紙本身是一種緣起性空的,緣起是借重一切衆生的意識形態,所構成的共業生滅的意識觀念,意識觀念,所以你看它有生有滅,你看它有生有滅,這是衆生的共業所感,所産生的一種幻覺,以衆生的位來講,這明明有生滅,但是就本性來講,你撕掉這個衛生紙,我問你:你本性有沒有撕成兩半?有沒有?沒有!意思就是生滅當體就是自性本空,讓它生滅,你並不必要爲這個生滅法起一個動念,你起一個動念就完全錯誤,生者自生,滅者自滅,不幹你本性的事情,當下即如如,一切都如。這樣講如果還不清楚,我們再舉一個例子,當我們沒有來投胎的時候,我們完全沒有作用,父精母血那麼一點點的東西,你現在有所作用的這一念,統統是顛倒、妄想,等到幾十年以後,你就要回歸到你本來的面目,就是一切空,所以是故空中無色法,一切色法都是妄相;無受想行識,…
《<般若波羅密多心經要釋>講記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