功德堂
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<般若波羅密多心經要釋>講記▪P5

  ..續本文上一頁一切的感受、思想、一切的行爲造作,意識形態,第八意識的識,受想行識,亦複如是,統統當體即空。所以實相就是真空之體,就是所謂的不生不滅,而不生不滅不是離開生滅法,離開生滅法裏面,找不到一個不生不滅的自性,悟到了這個不生不滅的自性,他就不是一個普通人了,一切的世間再大的委屈、再大的傷害,他也沒有感覺:我在忍耐,因爲它本來就是沒有的東西,你要叫他講什麼忍耐呢?講無生法忍,即馬上悟到無生法忍,連“忍耐”這二個字都不談,本來就沒有,你忍耐什麼?一切法了不可得,自性圓明寂靜,寂而常照,照而常寂,清清楚楚,六根門頭驚天動地!我們叫做眼“見”眼睛“看”,而佛不是,他是眼“觀”,他不是用看的,他用觀的,你有見就是執著,佛用觀的,所以“觀”世音菩薩,就是觀察一切衆生的痛苦,觀就是透視他,你眼見,見就是執。所以真空之體,就是我們所觀照的所證的不生不滅。所以我們叁十條清規裏面就說:務使頓明心地,意思就是學佛第一個最重要的課程,你要先了解本性是什麼東西,這是十方叁世一切佛成道的根本,不悟到本性,你的修行會變成情緒化的變化,今天有賺錢,情緒就好一點;今天不好了,心情緒就不好了,他不能如如不動的東西,不悟到實相就不能如如不動的東西,沒有辦法!好!再來我們看到觀照的般若,觀照的般若就是實相之用,實相是法身,是理體;是圓明寂照;是不生不滅,那麼這個觀照是怎麼樣呢?是要讓我們實行的,觀照底下要寫兩個字:實行。

  那麼這個觀照是怎麼樣呢?是要讓我們實行的,觀照底下要寫兩個字:實行,你要去做了。實行就是要做什麼?要體驗、要求證,要體驗跟求證,就是要依教奉行,要行解相應,這個叫做實相之用,就是觀照。再講一遍,觀照就是要實行,實行就是要讓我們體驗跟求證的,就是要依教奉行,我們叫做行解相應,這個就是了因佛性,了因佛性,那麼,實相之用就是般若德。爲什麼實相之用就是觀照般若呢?般若是分叁個角度,實相般若是法身,無相的,你沒有辦法講,但是實相可以起用,實相之用就是妙用,這個用不是一般的用,那是般若的妙用。觀照能夠起般若的妙用,能夠恢複到本來的面目,本來的面目,這個叫了因佛性,了因的慧心佛性,智慧的。所以真空之體,是理心的佛性,實相之用是慧,智慧的“慧”,慧心的佛性,意思就是了因的佛性。

  再來文字般若,是般若的勝相,殊勝之相,大徹悟的人不會爲文字所障礙的,大徹大悟的人,文字本身就是般若,我的意思就是文字本身就是智慧。這文字是诠釋言教,就是解釋佛的一代時教,一代的教化。這個解悟就是文字,文字的底下要寫個:解悟,就是讓你了解去悟道,那就是文字。文字有什麼好處呢?就是方便,還有引導衆生,聽聞聖教,啓發智慧,都要靠文字。再講一遍,文字是要靠解悟的,就是要讓你了解去悟道。那麼文字有什麼好處呢?能夠方便,還有引導衆生,所以這個聽聞聖教,啓發智慧,統統要靠文字,就像我們現在,就是要靠文字,如果我們不靠這文字,我們就沒有辦法。所以實相就像航行船支的目的地;觀照就像駕駛;掌舵的、舵手,觀照。文字就像船、舟筏一樣的。文字就是讓我們乘載的,我們籍著文字,然後籍著觀照的舵手,就是駕駛員,達到最後的目的地,那就是實相。所以實相是般若的體,觀照是般若的妙用,而文字是般若的殊勝相,不是聖人的“聖”是殊勝的“勝”,實相之性體,是正因佛性,是法身德,是爲文字所依,是圓明寂照,爲觀照所證,是不生不滅。觀照般若是實相之妙用,是般若的德,文字是解脫德。觀照這個了因佛性,是要讓我們實行,好好去體驗、去求證,去依教奉行,去行解相應的。文字诠釋言教,言教,解脫德,就是緣因佛性,緣因,就是因緣果報的“緣”,不是原來的原,不是原因的原。緣就是因緣果報,我們兩個很有緣份的“緣”,是讓我們解悟的,是诠釋言教,是讓我們解悟,是方便引導衆生,聽聞聖教,啓發智慧的。

  這裏只列出叁個般若,還有一個般若,旁邊有提到,那就是方便般若,方便般若就是度衆生方便,隨機應化,隨衆生的根機,而要講什麼法,叫做隨機應化。廣修萬行來普度衆生,所以實相、觀照、文字,稱爲叁種般若,還有的人稱爲四種般若,那就是加一個方便般若。我們有方便智慧的人,講話、做人就圓滿了,我們衆生因爲沒有方便法,所以講二、叁句話就吵起來、就吵架了,如果一個人內心裏面不存在一個方便,那麼他的心也不會圓滿,什麼事情也轉不開來。這個方便那是要相當的功夫。就是我這句話怎麼講,又不會傷害到衆生,那麼,我內心裏面要充滿方便的智慧,我自己就能夠解決自己的問題的,因爲我們沒有方便的智慧,所以我們那個症結,怎麼樣自己也打不開,死在自己的觀念裏面,正因爲我們沒有方便的智慧,死在自己的觀念裏面,因爲你能夠度衆生,你就會顧慮到衆生的立場,那麼你當然就會顧慮到你的立場。意思就是說,我們不能有方便的智慧般若,你當然不能度衆生了,你連你自己都搞不清楚,你怎麼能夠度衆生呢?所以做人要圓滿、講話要圓滿,那還得加一個方便的般若才有辦法,否則的話也就沒有辦法。

  茲約叁德及叁因佛性會通之:實相般若,在叁德謂之法身德,在叁佛性謂之正因理心佛性;觀照般若,在叁德謂之般若德,在叁佛性謂之了因慧心佛性;文字般若,在叁德謂之解脫德,在叁佛性謂之緣因善心佛性。

  其次再約“體相用”叁大釋之:實相般若、體也,爲觀照、文字之體;觀照般若、用也,爲實相、文字之用;文字般若、相也,爲實相、觀照之相。依實相之體而成立文字之相,由文字之相而起觀照之用,由觀照之用而證實相之體。實相的體證,是由觀照的工夫所獲到的;觀照的妙用,是由文字的啓示而得來的,文字的成立,是依實相爲本體的(又般若有境、行、果叁:境——一切智(聲聞緣覺之智知一切法之總相,即空相,二乘所見,),道種智(菩薩之智也,知一切各種差別之道法空相、假相,菩薩所見。),一切種智(佛智也,佛智圓明通達總相,別相,化道斷惑一切種之法,即照空、假、中皆見實相,名一切種智。);行——照見諸法皆空(自利),廣修六度萬行(利他);果——叁身(法身、報身、應身。),四德(大乘大般涅槃所具之德也。一、常德:涅槃之體,恒不變而無生滅,名之爲常;又隨緣化用常不絕,名之爲常。二、樂德:涅槃之體,寂滅永安,名之爲樂;又運用自在,所爲適心,名之爲樂。叁、我德:解我有二種:一就體自實名爲我,如《涅槃經•哀歎品》中所謂:“若法是實是真是主是依。性不變易是名爲我。”二就用自在名爲我,如《涅槃經•高貴德王品》所謂:“有大我故名大涅槃,大自在故名爲大我。雲何名爲大自在耶?有八大自在則名爲我。”四、淨德:涅槃之體解脫一切之垢染,名之爲淨;又隨化處緣而不汙,名之爲淨。))。列表如下:

  

  叁 般 若 叁 德 叁 因 佛 性

  實相(真心理體)——法身德——正因理心佛性

  觀照(觀智精修)——般若德——了因慧心佛性

  文字(全卷經文)——解脫德——緣因善心佛性

  觀照——用———即般若之妙用,爲實相文字而生起

  實相——體———即般若之本體,爲觀照文字之所依

  文字——相———即般若之勝相,爲實相觀照之表顯

  【注:八大自在我——大般涅槃有常樂我淨之四德,其我德以自在爲義,自在有八義,名曰八大自在我。一、能示一身爲多身。二、示一塵身滿大千界。叁、大身輕舉遠到。四、現無量類常居一土。五、諸根互用。六、得一切法如無法想。七、說一偈義經無量劫。八、身遍諸處猶如虛空。】

  複次佛說般若有共、不共二類:對聲聞、緣覺、及初心菩薩共同所說的其義淺,謂之共般若(通于叁乘所同聞共修者);單對上位菩薩而說的其義深,謂之不共般若(唯菩薩所聞所修不共通于聲聞、緣覺者)。若依天臺四教(藏教、通教、別教、圓教。)言之,則共般若屬通教,不共般若屬別圓二教。修體空觀,了達萬法當體即空,證但空(但見空而不見不空故名但空即偏空也。)以了脫生死,是叁乘的共般若。修次第叁觀及一心叁觀,了達萬法當體即是真如實相,證中道理,能從空出假(由解脫而入世利生),廣度衆生,導萬行以入智海,是爲菩薩的不共般若。本經屬不共般若,乃觀自在菩薩于靈山會上承佛威力所宣說者,是大乘菩薩所修之微妙法門,以空慧得解脫,以大悲爲方便,所謂,通達般若性空,攝導所修大行而成佛。

  按佛宣說般若的時間最長,所謂“二十二年般若談”。總合起來,有八部般若,列表如下:

  一、大品般若 十萬偈 五、小品般若 四仟偈

  二、放光般若 二萬五仟偈 六、天王問般若 二仟五百偈

  叁、光贊般若 一萬八仟偈 七、文殊問般若 六百偈

  四、道行般若 八仟偈 八、金剛般若 叁百偈

  這部般若心經,雖只此二百余字,而大部的精要奧旨,實則統攝無遺。

  關于各宗,對這般若智的發揮和修證的方法,都各有他的特色所在。如天臺宗則根據叁智。什麼叫叁智?就是:一切智,道種智,一切種智。

  “一切智”:了達諸法性空之理;這是聲聞、緣覺所證的但空般若智。“道種智”:通達種種道法,以化導衆生;這是菩薩所證的出假化導般若智。“一切種智”:通達化導斷惑之一切種法,乃至十法界(一、佛法界,自覺覺他覺行圓滿之境界也。二、菩薩法界,爲無上菩提修六度萬行之境界也。叁、緣覺法界,爲入涅槃修十二因緣觀之境界也。四、聲聞法界,爲入涅槃依佛之聲教修四谛觀法之境界也。五、天法界,修上品十善兼修禅定,生于天界,受靜妙之樂之境界也。六、人法界,修五戒及中品十善,受人中苦樂之境界…

《<般若波羅密多心經要釋>講記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