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一切的感受、思想、一切的行为造作,意识形态,第八意识的识,受想行识,亦复如是,统统当体即空。所以实相就是真空之体,就是所谓的不生不灭,而不生不灭不是离开生灭法,离开生灭法里面,找不到一个不生不灭的自性,悟到了这个不生不灭的自性,他就不是一个普通人了,一切的世间再大的委屈、再大的伤害,他也没有感觉:我在忍耐,因为它本来就是没有的东西,你要叫他讲什么忍耐呢?讲无生法忍,即马上悟到无生法忍,连“忍耐”这二个字都不谈,本来就没有,你忍耐什么?一切法了不可得,自性圆明寂静,寂而常照,照而常寂,清清楚楚,六根门头惊天动地!我们叫做眼“见”眼睛“看”,而佛不是,他是眼“观”,他不是用看的,他用观的,你有见就是执著,佛用观的,所以“观”世音菩萨,就是观察一切众生的痛苦,观就是透视他,你眼见,见就是执。所以真空之体,就是我们所观照的所证的不生不灭。所以我们三十条清规里面就说:务使顿明心地,意思就是学佛第一个最重要的课程,你要先了解本性是什么东西,这是十方三世一切佛成道的根本,不悟到本性,你的修行会变成情绪化的变化,今天有赚钱,情绪就好一点;今天不好了,心情绪就不好了,他不能如如不动的东西,不悟到实相就不能如如不动的东西,没有办法!好!再来我们看到观照的般若,观照的般若就是实相之用,实相是法身,是理体;是圆明寂照;是不生不灭,那么这个观照是怎么样呢?是要让我们实行的,观照底下要写两个字:实行。
那么这个观照是怎么样呢?是要让我们实行的,观照底下要写两个字:实行,你要去做了。实行就是要做什么?要体验、要求证,要体验跟求证,就是要依教奉行,要行解相应,这个叫做实相之用,就是观照。再讲一遍,观照就是要实行,实行就是要让我们体验跟求证的,就是要依教奉行,我们叫做行解相应,这个就是了因佛性,了因佛性,那么,实相之用就是般若德。为什么实相之用就是观照般若呢?般若是分三个角度,实相般若是法身,无相的,你没有办法讲,但是实相可以起用,实相之用就是妙用,这个用不是一般的用,那是般若的妙用。观照能够起般若的妙用,能够恢复到本来的面目,本来的面目,这个叫了因佛性,了因的慧心佛性,智慧的。所以真空之体,是理心的佛性,实相之用是慧,智慧的“慧”,慧心的佛性,意思就是了因的佛性。
再来文字般若,是般若的胜相,殊胜之相,大彻悟的人不会为文字所障碍的,大彻大悟的人,文字本身就是般若,我的意思就是文字本身就是智慧。这文字是诠释言教,就是解释佛的一代时教,一代的教化。这个解悟就是文字,文字的底下要写个:解悟,就是让你了解去悟道,那就是文字。文字有什么好处呢?就是方便,还有引导众生,听闻圣教,启发智慧,都要靠文字。再讲一遍,文字是要靠解悟的,就是要让你了解去悟道。那么文字有什么好处呢?能够方便,还有引导众生,所以这个听闻圣教,启发智慧,统统要靠文字,就像我们现在,就是要靠文字,如果我们不靠这文字,我们就没有办法。所以实相就像航行船支的目的地;观照就像驾驶;掌舵的、舵手,观照。文字就像船、舟筏一样的。文字就是让我们乘载的,我们籍著文字,然后籍著观照的舵手,就是驾驶员,达到最后的目的地,那就是实相。所以实相是般若的体,观照是般若的妙用,而文字是般若的殊胜相,不是圣人的“圣”是殊胜的“胜”,实相之性体,是正因佛性,是法身德,是为文字所依,是圆明寂照,为观照所证,是不生不灭。观照般若是实相之妙用,是般若的德,文字是解脱德。观照这个了因佛性,是要让我们实行,好好去体验、去求证,去依教奉行,去行解相应的。文字诠释言教,言教,解脱德,就是缘因佛性,缘因,就是因缘果报的“缘”,不是原来的原,不是原因的原。缘就是因缘果报,我们两个很有缘份的“缘”,是让我们解悟的,是诠释言教,是让我们解悟,是方便引导众生,听闻圣教,启发智慧的。
这里只列出三个般若,还有一个般若,旁边有提到,那就是方便般若,方便般若就是度众生方便,随机应化,随众生的根机,而要讲什么法,叫做随机应化。广修万行来普度众生,所以实相、观照、文字,称为三种般若,还有的人称为四种般若,那就是加一个方便般若。我们有方便智慧的人,讲话、做人就圆满了,我们众生因为没有方便法,所以讲二、三句话就吵起来、就吵架了,如果一个人内心里面不存在一个方便,那么他的心也不会圆满,什么事情也转不开来。这个方便那是要相当的功夫。就是我这句话怎么讲,又不会伤害到众生,那么,我内心里面要充满方便的智慧,我自己就能够解决自己的问题的,因为我们没有方便的智慧,所以我们那个症结,怎么样自己也打不开,死在自己的观念里面,正因为我们没有方便的智慧,死在自己的观念里面,因为你能够度众生,你就会顾虑到众生的立场,那么你当然就会顾虑到你的立场。意思就是说,我们不能有方便的智慧般若,你当然不能度众生了,你连你自己都搞不清楚,你怎么能够度众生呢?所以做人要圆满、讲话要圆满,那还得加一个方便的般若才有办法,否则的话也就没有办法。
兹约三德及三因佛性会通之:实相般若,在三德谓之法身德,在三佛性谓之正因理心佛性;观照般若,在三德谓之般若德,在三佛性谓之了因慧心佛性;文字般若,在三德谓之解脱德,在三佛性谓之缘因善心佛性。
其次再约“体相用”三大释之:实相般若、体也,为观照、文字之体;观照般若、用也,为实相、文字之用;文字般若、相也,为实相、观照之相。依实相之体而成立文字之相,由文字之相而起观照之用,由观照之用而证实相之体。实相的体证,是由观照的工夫所获到的;观照的妙用,是由文字的启示而得来的,文字的成立,是依实相为本体的(又般若有境、行、果三:境——一切智(声闻缘觉之智知一切法之总相,即空相,二乘所见,),道种智(菩萨之智也,知一切各种差别之道法空相、假相,菩萨所见。),一切种智(佛智也,佛智圆明通达总相,别相,化道断惑一切种之法,即照空、假、中皆见实相,名一切种智。);行——照见诸法皆空(自利),广修六度万行(利他);果——三身(法身、报身、应身。),四德(大乘大般涅槃所具之德也。一、常德:涅槃之体,恒不变而无生灭,名之为常;又随缘化用常不绝,名之为常。二、乐德:涅槃之体,寂灭永安,名之为乐;又运用自在,所为适心,名之为乐。三、我德:解我有二种:一就体自实名为我,如《涅槃经•哀叹品》中所谓:“若法是实是真是主是依。性不变易是名为我。”二就用自在名为我,如《涅槃经•高贵德王品》所谓:“有大我故名大涅槃,大自在故名为大我。云何名为大自在耶?有八大自在则名为我。”四、净德:涅槃之体解脱一切之垢染,名之为净;又随化处缘而不污,名之为净。))。列表如下:
三 般 若 三 德 三 因 佛 性
实相(真心理体)——法身德——正因理心佛性
观照(观智精修)——般若德——了因慧心佛性
文字(全卷经文)——解脱德——缘因善心佛性
观照——用———即般若之妙用,为实相文字而生起
实相——体———即般若之本体,为观照文字之所依
文字——相———即般若之胜相,为实相观照之表显
【注:八大自在我——大般涅槃有常乐我净之四德,其我德以自在为义,自在有八义,名曰八大自在我。一、能示一身为多身。二、示一尘身满大千界。三、大身轻举远到。四、现无量类常居一土。五、诸根互用。六、得一切法如无法想。七、说一偈义经无量劫。八、身遍诸处犹如虚空。】
复次佛说般若有共、不共二类:对声闻、缘觉、及初心菩萨共同所说的其义浅,谓之共般若(通于三乘所同闻共修者);单对上位菩萨而说的其义深,谓之不共般若(唯菩萨所闻所修不共通于声闻、缘觉者)。若依天台四教(藏教、通教、别教、圆教。)言之,则共般若属通教,不共般若属别圆二教。修体空观,了达万法当体即空,证但空(但见空而不见不空故名但空即偏空也。)以了脱生死,是三乘的共般若。修次第三观及一心三观,了达万法当体即是真如实相,证中道理,能从空出假(由解脱而入世利生),广度众生,导万行以入智海,是为菩萨的不共般若。本经属不共般若,乃观自在菩萨于灵山会上承佛威力所宣说者,是大乘菩萨所修之微妙法门,以空慧得解脱,以大悲为方便,所谓,通达般若性空,摄导所修大行而成佛。
按佛宣说般若的时间最长,所谓“二十二年般若谈”。总合起来,有八部般若,列表如下:
一、大品般若 十万偈 五、小品般若 四仟偈
二、放光般若 二万五仟偈 六、天王问般若 二仟五百偈
三、光赞般若 一万八仟偈 七、文殊问般若 六百偈
四、道行般若 八仟偈 八、金刚般若 三百偈
这部般若心经,虽只此二百余字,而大部的精要奥旨,实则统摄无遗。
关于各宗,对这般若智的发挥和修证的方法,都各有他的特色所在。如天台宗则根据三智。什么叫三智?就是:一切智,道种智,一切种智。
“一切智”:了达诸法性空之理;这是声闻、缘觉所证的但空般若智。“道种智”:通达种种道法,以化导众生;这是菩萨所证的出假化导般若智。“一切种智”:通达化导断惑之一切种法,乃至十法界(一、佛法界,自觉觉他觉行圆满之境界也。二、菩萨法界,为无上菩提修六度万行之境界也。三、缘觉法界,为入涅槃修十二因缘观之境界也。四、声闻法界,为入涅槃依佛之声教修四谛观法之境界也。五、天法界,修上品十善兼修禅定,生于天界,受静妙之乐之境界也。六、人法界,修五戒及中品十善,受人中苦乐之境界…
《<般若波罗密多心经要释>讲记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