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<般若波罗密多心经要释>讲记▪P4

  ..续本文上一页

  (2)实相无不相——具足恒沙(恒河沙之数譬物之多也。)功德之相,没有一法不是,故曰无不相。

  (3)实相无相无不相——虽离相而本体不空,虽具足而自性本寂,所谓真空不碍妙有,妙有不碍真空;若言其有,妙有非有,若言其空,真空不空,离一切相,即一切法,故曰无相无不相。此即实相般若也。

  二、观照般若:乃实相理体上所起的一种智用,谓行者修观时,心光内凝,照了诸法,凡所有相皆是虚妄,当体即空,由空妄相,而见实相,以实相由观照而证得,故谓之观照般若。又,如实了解圣教中所说的道理,依理去体验实修,于其中间所有的功行,曰观照般若。

  三、文字般若:诸佛菩萨,从其亲证实相理体,假借文字语言以开导一切有情,使其解悟者,谓之文字般若。若约狭义来说:即指本经始终所有的文字,以及八部般若里面所诠的义理,因其能令众生开发智慧,故谓之文字般若。尤其是观照没有它,则不能成立。实相没有它,则无由显示,故以文字般若称之。再进一层说,则凡佛所说的一切言教,都概括在内。若约广义来说:则非仅圣典上的文字而已,凡一切语言动作等,能表显意义令人理解而启发智慧者,都是文字般若——如佛在世时,则以音声为文字,所以佛经以名句文身为教体;乃至历来的祖师们,有擎拳竖拂等一类的开示,也莫不是令人启悟的文字般若之一。虽说文字不是实义,然而没有文字,却没法起观照,而证实相。所谓不假藉文字言说的方便,是无由引导众生离妄执而证悟实相的;故文字般若,事实也是修行不可无的一种重要条件!凡初学佛修行的人,要先从圣教听闻启悟,然后依所知的道理去实际真修,以期获到最终的结果,得到真实的受用,这才算为有次第的学佛修行,同时也不致行错了路。

  总之:从听闻言教,或自己阅读经典所开发的智慧,叫做文字般若;又名闻慧。依所解悟的道理实际地去体验修习,叫做观照般若;又名思慧。由观照工夫的深造,一旦豁破无明,亲见本来面目,叫做实相般若;亦名修慧(因由修而证得故)。又自性虚灵不昧,谓之实相般若;依理进修,所行与所解相应,谓之观照般若;由圣教启发的清净智,谓之文字般若,此乃约通途而说。若单就本经所明者,则指解悟诸法皆空之理,谓之文字般若;依法空无我慧,去观察觉照,谓之观照般若;彻悟法性无相,亲证实相,谓之实相般若(实相般若理也,观照般若行也,文字般若教也)。

  “文字”、“观照”,为什么也称为般若?文字是求启悟实相的一种工具(无文字不能起观照),观照是求证实相的一种工作(无观照无由体证实相),二者皆依体——实相,得名,故均以般若称之。文字,是一种道理的追求——启发智慧,明白真理;观照,是一种心理的训练——改除习气,求证实相;实相,是一种体证的境界——灵明妙觉,平等周遍。总之,文字是约解悟方面言,观照是约实行方面言,实相是约体证方面言。前二——文字、观照,是相似义,属方便般若;后一——实相,是真实义,属究竟般若。此外还有一种叫做方便般若——通达一切诸法去方便化导众生(于菩萨位至佛果的中间依般若俗智(般若有二:一、真智:根本智之异名,照了真谛理性之智也。二、俗智:后得智之异名,照了俗谛事相之智也。)通达利生方便法门,广修六度万行(一、布施:慈心施物也。二、持戒:持佛戒而慎身口意之恶也。三、忍辱:忍而心不动也。四、精进:勇猛行一切善,伏一切之恶也。五、禅定:心止一处而拂去妄念也。六、智慧:分别真理也。此六度为万行之总体。前五为福行,后一为智行。以福行助成智行,依智行而断惑证理渡生死海也。)救度一切众生。)

  

  三种,叫做实相般若、观照般若、文字般若。什么叫做实相般若?我们众生所看到的都是假相,而现在提到这个实相般若,这个不好讲了,实相般若就是般若的本体,是真空之体,为什么讲真空呢?真空就是绝对的空,无一法可得,一尘不染,一丝不挂。真空之体,就是所谓的法身德,就是我们所讲的正因,理心的佛性,正因佛性。实相就是无相无不相,强名实相。佛悟到我们的心体尽虚空界、遍法界,充满了无量无边的智慧,那么,这个智慧不是假相,也不受到任何的体性;或者任何的物质;或者任何的心来表白,实相就如同法身一样的,悟到、彻悟到空性的绝对存在性,而无法表达,所以也只能用“实相”这二个字来形容它。因为实相是一种理性的体,理体,是真空的体性,所以在真空的体性底下,你要写几个字:真空之体,是为文字所依,是圆明寂照,为观照所证是不生不灭,所以真空之体叫做性体,本性之体。分二个角度来讲,所依就是为文字所依,为文字所依靠的,因为文字讲来讲去,就是要讲这个真空之体,要讲实相的东西,所以为文字所依。所有的文字都在表达真如实相的这个东西,所以为文字所依底下要写四个字:圆明寂照,因为实相没有办法形容,我们只能用一个圆,圆满的“圆”,明,光明,寂照就是寂而常照,照而常寂。简单讲就是,圆明寂照如果分四个角度来讲,就是他有无量圆满的心,意思就是一尘不染,没有一件事情可以让他出差错,他没有一件事情不是圆满的,这个人怎么可能有办法做到这样?有!如果你悟到法身实相,你就没有一件事情不圆满,包括等觉菩萨都有缺陷了。明是对无明来讲的,只要你还是等觉菩萨,你还有最后一品无明没有断,还不能称明,所以圆明可不是容易的一件事情,圆满光明,那一个人有办法做到圆满呢?再来,寂照,这个“寂”不能解释说是寂寞;也不能解释说寂静,这个“寂”很不容易解释的,这个寂,如果拿今天名词最适合的,就是一种非常安详的心态,这个寂不是说静的很恐惧;静的无聊;或是静的没有依靠感;静的有一点恐怖的感觉。或是说晚上先生不在,很寂寞、很寂静,这个不能称为寂。所以这个“寂”要举现代话来讲,就是透视人生、宇宙而不迷惑,内心保持无量的清净,那一种庄严,用智慧心、用清净心,面临整个人生的那一种安详、寂静的感觉,没有一件事情可以困扰著他,如果这个寂来讲,就是智者不惑,有智慧的人他绝对不迷惑的,所以他能够保持那种安静的心态,不是我们现在的众生,一点小事情就挂碍,晚上就睡不著。这是寂。再来就是“照”,所谓照就是妙用的意思,实相的本体,还不能只是用寂静、透视、安详、绝对来解释,它还存在一种照的能力。这个“照”字就是无作的能力,不假任何的造作,具足有观照的能力,具足有无量的神通妙用的能力,就是寂照。这个所依,为文字所依,性体的所证,为观照所证,意思就是你修观照的功夫,到最后还是要证悟到你清净绝对的本性,为观照所证底下就写四个字,叫做:不生不灭。这不生不灭就不好讲了,我在这个地方再形容一下,你们务必要好好的听,所谓不生不灭,我们说:不是生,对灭讲的,也不是说灭,而对生讲的,意思就是说,生灭当下就是虚妄不实,一切都因为你的错觉而有生灭,但是你又不能放弃这个知觉的错觉,而悟到这个不生不灭的道理,我们讲真空之体,涅槃的不生不灭,不是你想像当中那一种不变的东西,或者是说你把它观想说,不生不灭就是一种永恒,就像虚空一样的,或者是说你把它观想说:这不生不灭大概是什么都不管,放下、放弃,那也不对!如果你把不生不灭当作说,在生灭里面有一种不生不灭,也不对!这很麻烦,这种东西,除非你开悟,否则讲来讲去,你都会落入两边的,你都会落入两边的东西。我现在举例子,如果你听得懂,你马上就彻悟,如果你听不懂的话,也可以给你一种启发。我现在注意讲,那你注意听什么叫做不生不灭,从几个角度来讲,譬如说这是一个钻石,放在这个地方,钻石有没有叫你贪?没有!它本来如如不动的放在这个地方,一切都是因为你起心动念,你强以分别它,所以说这是好的、这是贵重的、这是不好的,因此你起心动念,当你还没有来投胎这个世间的时候,你对它并不认识,当你来投胎出生以后,你有强烈对它有执著的观念,这就变成强烈的生灭,有我们这个生灭的心意识形态,作为生命的题材,就变成我们的色身,由前世的业力,转变到今生今世的色身,这个色身就变成共业所感的意识,生灭的执著,所以我们现在也只能做到心里的如如不动,你清清楚楚的看这个世间,你不思善,不思恶,就这个时候,就是你本来的面目,然后当你厘清楚了不生不灭自性的时候,你当下就了断无始劫以来的业力,来世你就不会来投胎,为什么?因为你没有业力,业力一观照的话,不生不灭的清净本性就显现出来,那你就断了一切的惑,断了一切的惑,你就没有做生命题材的东西。所以这个不生不灭,从我们本性来讲的话,我们有一个心,保持一个清净心、冷静的心,不受分别妄想颠倒左右,那个就是本来面目,这是一个角度来解释不生不灭。

  如果用这一张卫生纸,来解释不生不灭来讲的话,这卫生纸本身是一种缘起性空的,缘起是借重一切众生的意识形态,所构成的共业生灭的意识观念,意识观念,所以你看它有生有灭,你看它有生有灭,这是众生的共业所感,所产生的一种幻觉,以众生的位来讲,这明明有生灭,但是就本性来讲,你撕掉这个卫生纸,我问你:你本性有没有撕成两半?有没有?没有!意思就是生灭当体就是自性本空,让它生灭,你并不必要为这个生灭法起一个动念,你起一个动念就完全错误,生者自生,灭者自灭,不干你本性的事情,当下即如如,一切都如。这样讲如果还不清楚,我们再举一个例子,当我们没有来投胎的时候,我们完全没有作用,父精母血那么一点点的东西,你现在有所作用的这一念,统统是颠倒、妄想,等到几十年以后,你就要回归到你本来的面目,就是一切空,所以是故空中无色法,一切色法都是妄相;无受想行识,…

《<般若波罗密多心经要释>讲记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