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<般若波羅密多心經要釋>講記▪P43

  ..續本文上一頁說這麼簡單而易持的勝妙神咒來接引我們,這種殷情厚意,比之慈母倚門而望其子之歸來的情緒實深且切矣。我人思之甯不慚疚萬分!之後如再依舊迷戀不省,不肯發心勇猛精進——依般若而度脫,而證悟,未免太辜負佛菩薩的一片苦口婆心呢。

  這部《般若心經》,既標名曰“心”,分明要人依般若而證悟真心。先談種種空爲顯說般若,是破心執;後總說咒,爲密說般若,是除心障。因爲我人對一切諸法心生執著,謂之心執,因而受種種煩惱侵攪,謂之心障;由是永使本具真心埋沒不見,枉受生死。今仗般若顯密之功,執既破而障亦除,自然發見真心,則煩惱頓斷,生死永了,究竟成佛;實現度一切苦厄,遠離顛倒夢想……的了。此爲本經修證的一大旨趣。

  複次當知或經或咒,原同一體,若顯若密,本無異致,所謂顯即是密,密即是顯,經即是咒,咒即是經。經是顯咒,咒是密經,顯說即具密咒之利益,密咒亦诠顯說之妙義。則此可知全經妙義總攝在此咒中,而全咒密益亦無不統該顯說文中。蓋顯藉慧通,密以定入,諸佛修行法門不出定慧二法也。能夠顯密兼修,定慧圓臻,那就大美滿了!就是隨持一種亦可獲般若不思議之利益。所謂兼持則雙美備至,單舉亦可交攝無遺,固知顯言密語皆歸第一義也。大矣哉!般若之功力,若顯若密,皆不可得而思議焉!願共勉之!

  咒語可以不必合釋。丙二正說咒語竟(乙二密說般若文竟)。全卷經文至此講完。

  綱戊“結顯開密”節——說咒

  【故般若波羅蜜多咒,即說咒曰:揭谛揭谛,波羅揭谛,波羅僧揭谛,菩提薩婆诃。】

  那麼這個應該這樣念:揭谛揭谛,波羅揭谛,波羅僧揭谛,菩提薩婆诃。有的人念這一句時,就聯想到很愛吃:多一塊、多一塊,再多一塊(臺語諧音),波羅揭谛,波羅僧揭谛,菩提薩婆诃。(臺語)我這樣念不太好聽。揭谛揭谛,波羅揭谛,波羅僧揭谛,菩提薩婆诃。揭谛揭谛,波羅揭谛,波羅僧揭谛,菩提薩婆诃。這多好聽!按,經語有五種不翻,是唐代玄奘法師所立的,咒語就是其中之一,五不不翻譯的其中之一嘛。秘者是深奧難言之義,很深,很不好說了。密是隱密不易示人。所以又顯這個法誦持,你只要念就好,往往尋文思義,不得專一。你總不能說,我念大悲咒時:“南無喝羅怛那哆羅夜耶”這是一個什麼佛啊?“婆盧羯帝,爍缽羅耶”然後又:這是一個什麼佛啊?不要!你就拼命一直念就好,就會自然有感應了。所以說,往往尋文思義,不得專一,秘法誦持,不起分別,易成叁昧啊。聞密宗的大德這樣說:咒文不盡梵語,就是不完全是梵語了,它是通乎六道輪回。簡單講,比如說我們念那個“唵嘛呢叭咪吽”有一個咒:唵嘛呢叭咪吽,你聽過嗎?唵嘛呢叭咪吽,就是通六道輪回,通六道輪回,所以唵嘛呢叭咪吽,就是所有密宗的人都持這個咒,大部份,紅觀音,這個咒我持了幾十萬遍,唵嘛呢叭咪吽。通乎各趣。就是天竺人也就是每有所不解,意思就是說,有很多就是印度人也不是很了解。但求信心薰習,你只要求這個信心的薰習,淨心的感應,清淨心就會感應,所以我們的文依例,例就是不許翻,就是我們還是不翻譯。語例不強解,這個音這個語,我們也不勉強來解釋它,謹按照古德。但是各經都有顯說密說,不獨本經,顯說者義詳,密說者義簡,詳簡皆說一事,詳細或者是簡單,統統是說一個事相。知其可顯,可會其秘密,這樣就可以會合了解這個秘密。

  等一下休息十分鍾以後,我會把整部般若波羅蜜多心經,從頭到尾很詳細的解釋一遍。

  結論

  諸佛皆爲一大事因緣而出現于世——普度衆生同歸正覺——觀其度生工作第一步就是說法。但因衆生的根機利鈍不等,心量大小各殊,所以佛陀在設教度生方面,有其特別的方案和形式。你看在道理上則有權有實,實則直談一乘法,((一佛乘之法也。)一乘一(成佛唯一之教也。乘爲車乘,以譬佛之教法。教法能載人運于涅槃岸,故謂之乘。一佛乘——唯一成佛之教法。)五邪命一(比丘營不如法事而爲生活,謂之邪命。有五種:一、詐現異相,于世俗之人詐現奇特之相,以求利養者。二、自說功能,說自己功德,以求利養者。叁、占相吉凶,學占蔔而說人之吉凶以求利養者。四、高聲現威,大言莊語而現威勢,以求利養者。五、說所得利以動人心,于彼得利,則于此稱說之,于此得利,則于彼稱說之,以求利養者。)滅谛四相一(爲滅靜妙離之四。舊譯曰盡止妙出。《俱舍論》二十六曰:“諸蘊盡故滅,叁火息故靜,無衆患故妙,脫衆災故離。”))權則分別說叁乘。于方法上則有顯有密,顯的是明說道理以示人之修持,密的則不事解說,直示密咒以持誦,若顯若密都各有其不可思議功德——顯密均能令行者獲種種益,乃至成佛;唯依其功行之深淺而證果不同。于語言文字上則有廣有略,略則提示綱要——總明大意,令利根人一聞即悟,不費余力;廣則詳陳細目——分別解釋,使鈍根人,入門多方,不致遺棄。以上皆爲佛陀攝化衆生的各種方案,可謂最完善、最周密而又極善巧的了。

  蓋權實同運則能圓滿普度顯密並施即可隨機得益;廣略互陳自然利鈍兼收。本經的內容就是俱全這些條件的,現在再來把全經的綱要總爲提示一下以作結論。

  本經內容分爲顯說般若,和密說般若二大階段,從觀自在起至叁藐叁菩提止爲顯說般若文。從故知般若起至菩提娑婆诃止爲密說般若文。在顯說文中(1)從“觀自在”至“度一切苦厄”是總示菩薩修證境界,其中“觀自在”句是明能觀人——行者:“行深般若”句是明所修行——法門;“照見蘊空”句是明所觀境——悟境;“度一切苦厄”句是明所得益——修行結果(“行深”一句約修行工夫言——自利——屬因;照見蘊空,度一切苦厄,此二句約所證功德言——利他——屬果)。(2)從“舍利子色不異空……叁藐叁菩提”爲詳明般若真空實義,其中“色不異空……受想行識亦複如是”句是遣執文。“舍利子是諸法空相,不生不滅……不增不減”句是顯性文。“是故空中無色……無智亦無得”句是破妄文,于中“無色無受想行識……乃至無意識界”這是破凡夫我相;“無無明……無苦集滅道”這是破二乘法相(“無無明”句破緣覺法,“無苦集滅道”破聲聞法);“無智亦無得”這是破權教菩薩法相。“以無所得故……叁藐叁菩提”此爲證果文——菩提薩埵依般若……究竟涅槃,這是明菩薩得斷果;叁世諸佛依般若……叁藐叁菩提,這是明諸佛得智果。以上爲顯說般若。

  其次,“故知般若……是無等等咒”是先出名歎益,“故說般若波羅密多,即說咒曰……娑婆诃”是正說咒語。以上爲密說般若。

  又“色不異空”等四句爲略說般若,“是故空中,無色……以無所得故”爲廣說般若。五蘊,十二入,四谛,十二因緣等爲權法;無所得,究竟涅槃,叁藐叁菩提爲實法。扼要的說:“照見蘊空”句是破妄顯真,略明行深般若的境界;“色不異空至無智無得”句是悟妄即真,廣闡般若真空實義;“以無所得”句是總結般若功能和實相境界;“依般若波羅密多……”句是明諸佛菩薩皆依般若得解脫而成就無上菩提,以顯本經之殊勝(依般若句屬修行方面;心無挂礙,遠離顛倒夢想句屬斷妄方面;究竟涅槃,叁藐叁菩提屬證果方面)。

  複次,本經若照文字方面看來,雖然沒有開端的序分——前言,和最後的流通分——結論。若變通辦法來說,無妨把“觀自在至度一切苦厄”句,爲“序分”,因爲這幾句話是結集經的人敘述菩薩修證工夫而加上的,是一種敘由語。“故知般若波羅密多至菩提娑婆诃”句,可以代替“流通分”,因爲這段文是明顯密兼勝,且首句是結歎般若功能的。是否有妥願先覺者有所指教!

  噢,最重要的精華,翻開四十叁頁:

  “般若波羅蜜多心經”觀世音菩薩說了一部大智慧到彼岸最重要的一部經典,觀自在菩薩就告訴了舍利弗,他過去無量億劫來怎麼修行呢?是修行這個深般若波羅蜜多的時候,就照,徹底的照破了色、受、想、行、識,一切統統是空的,所以能夠超越一切的痛苦;能夠超越一切的煩惱,觀世音菩薩就叫舍利弗說:舍利弗啊!你知不知道呢?色不異空,就是色法是緣起所生的,並沒有離開這個空性,而空性也沒有離開這個色法,如果進一步講,色當下就是空,而空當下就是色,那麼所有的受、感受;所有的思想;所有的行爲造作;所有的意識形態的分別,統統也是空的,亦複如是;也是空性的,意思是我們不能執著五蘊。觀世音菩薩又對舍利弗這樣叫:舍利弗啊!什麼是諸法的空相呢?什麼是一切法自性本空的空相呢?所謂空者,因爲它不生,所以它就不滅,本性本來就沒有生,所以也就沒有所謂的滅,本性也沒有所謂的垢,也就沒有所謂的淨。這空性裏面所發展出來的,也沒有所謂的增加,卻也沒有所謂的減少,所以在空性當中的一切法,我們必須要徹底的清除。那就是說,我們一定要空掉這個色法;空掉受、想、行、識法;我們一定要空去眼耳鼻舌身意;我們一定要除掉色聲香味觸法;我們一定要空去眼界,到最後無意識界。在空性的發展當中,沒有所謂的無明,無明是來自於虛妄的意識形態,也沒有所謂的修行而把無明除掉,因爲本來就沒有無明,無明不可除,自性本空故。乃至到最後,也沒有所謂的老死;也沒有所謂的把老死除掉的功夫修行;也沒有所謂小乘的苦集滅道;也沒有所謂的智慧;或者是所謂的得到,因爲一切法畢竟空,無所得。因爲無所得的原因,所以菩薩依大智慧所以能夠到彼岸,因此大菩薩的心無挂礙,因爲沒有挂礙,也就沒有所謂的恐怖,也就沒有所謂的顛倒跟夢想,所以叁世諸佛就是因爲空性,悟到空性的原因,因此究竟了不生不滅的涅槃,那麼因爲按照大智慧到彼岸的能力,所以能夠得到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的無上正等正覺。所以我們知道,般若波羅蜜多是大神咒;大神咒…

《<般若波羅密多心經要釋>講記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