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说这么简单而易持的胜妙神咒来接引我们,这种殷情厚意,比之慈母倚门而望其子之归来的情绪实深且切矣。我人思之宁不惭疚万分!之后如再依旧迷恋不省,不肯发心勇猛精进——依般若而度脱,而证悟,未免太辜负佛菩萨的一片苦口婆心呢。
这部《般若心经》,既标名曰“心”,分明要人依般若而证悟真心。先谈种种空为显说般若,是破心执;后总说咒,为密说般若,是除心障。因为我人对一切诸法心生执著,谓之心执,因而受种种烦恼侵搅,谓之心障;由是永使本具真心埋没不见,枉受生死。今仗般若显密之功,执既破而障亦除,自然发见真心,则烦恼顿断,生死永了,究竟成佛;实现度一切苦厄,远离颠倒梦想……的了。此为本经修证的一大旨趣。
复次当知或经或咒,原同一体,若显若密,本无异致,所谓显即是密,密即是显,经即是咒,咒即是经。经是显咒,咒是密经,显说即具密咒之利益,密咒亦诠显说之妙义。则此可知全经妙义总摄在此咒中,而全咒密益亦无不统该显说文中。盖显藉慧通,密以定入,诸佛修行法门不出定慧二法也。能够显密兼修,定慧圆臻,那就大美满了!就是随持一种亦可获般若不思议之利益。所谓兼持则双美备至,单举亦可交摄无遗,固知显言密语皆归第一义也。大矣哉!般若之功力,若显若密,皆不可得而思议焉!愿共勉之!
咒语可以不必合释。丙二正说咒语竟(乙二密说般若文竟)。全卷经文至此讲完。
纲戊“结显开密”节——说咒
【故般若波罗蜜多咒,即说咒曰:揭谛揭谛,波罗揭谛,波罗僧揭谛,菩提萨婆诃。】
那么这个应该这样念:揭谛揭谛,波罗揭谛,波罗僧揭谛,菩提萨婆诃。有的人念这一句时,就联想到很爱吃:多一块、多一块,再多一块(台语谐音),波罗揭谛,波罗僧揭谛,菩提萨婆诃。(台语)我这样念不太好听。揭谛揭谛,波罗揭谛,波罗僧揭谛,菩提萨婆诃。揭谛揭谛,波罗揭谛,波罗僧揭谛,菩提萨婆诃。这多好听!按,经语有五种不翻,是唐代玄奘法师所立的,咒语就是其中之一,五不不翻译的其中之一嘛。秘者是深奥难言之义,很深,很不好说了。密是隐密不易示人。所以又显这个法诵持,你只要念就好,往往寻文思义,不得专一。你总不能说,我念大悲咒时:“南无喝罗怛那哆罗夜耶”这是一个什么佛啊?“婆卢羯帝,烁钵罗耶”然后又:这是一个什么佛啊?不要!你就拼命一直念就好,就会自然有感应了。所以说,往往寻文思义,不得专一,秘法诵持,不起分别,易成三昧啊。闻密宗的大德这样说:咒文不尽梵语,就是不完全是梵语了,它是通乎六道轮回。简单讲,比如说我们念那个“唵嘛呢叭咪吽”有一个咒:唵嘛呢叭咪吽,你听过吗?唵嘛呢叭咪吽,就是通六道轮回,通六道轮回,所以唵嘛呢叭咪吽,就是所有密宗的人都持这个咒,大部份,红观音,这个咒我持了几十万遍,唵嘛呢叭咪吽。通乎各趣。就是天竺人也就是每有所不解,意思就是说,有很多就是印度人也不是很了解。但求信心薰习,你只要求这个信心的薰习,净心的感应,清净心就会感应,所以我们的文依例,例就是不许翻,就是我们还是不翻译。语例不强解,这个音这个语,我们也不勉强来解释它,谨按照古德。但是各经都有显说密说,不独本经,显说者义详,密说者义简,详简皆说一事,详细或者是简单,统统是说一个事相。知其可显,可会其秘密,这样就可以会合了解这个秘密。
等一下休息十分钟以后,我会把整部般若波罗蜜多心经,从头到尾很详细的解释一遍。
结论
诸佛皆为一大事因缘而出现于世——普度众生同归正觉——观其度生工作第一步就是说法。但因众生的根机利钝不等,心量大小各殊,所以佛陀在设教度生方面,有其特别的方案和形式。你看在道理上则有权有实,实则直谈一乘法,((一佛乘之法也。)一乘一(成佛唯一之教也。乘为车乘,以譬佛之教法。教法能载人运于涅槃岸,故谓之乘。一佛乘——唯一成佛之教法。)五邪命一(比丘营不如法事而为生活,谓之邪命。有五种:一、诈现异相,于世俗之人诈现奇特之相,以求利养者。二、自说功能,说自己功德,以求利养者。三、占相吉凶,学占卜而说人之吉凶以求利养者。四、高声现威,大言庄语而现威势,以求利养者。五、说所得利以动人心,于彼得利,则于此称说之,于此得利,则于彼称说之,以求利养者。)灭谛四相一(为灭静妙离之四。旧译曰尽止妙出。《俱舍论》二十六曰:“诸蕴尽故灭,三火息故静,无众患故妙,脱众灾故离。”))权则分别说三乘。于方法上则有显有密,显的是明说道理以示人之修持,密的则不事解说,直示密咒以持诵,若显若密都各有其不可思议功德——显密均能令行者获种种益,乃至成佛;唯依其功行之深浅而证果不同。于语言文字上则有广有略,略则提示纲要——总明大意,令利根人一闻即悟,不费余力;广则详陈细目——分别解释,使钝根人,入门多方,不致遗弃。以上皆为佛陀摄化众生的各种方案,可谓最完善、最周密而又极善巧的了。
盖权实同运则能圆满普度显密并施即可随机得益;广略互陈自然利钝兼收。本经的内容就是俱全这些条件的,现在再来把全经的纲要总为提示一下以作结论。
本经内容分为显说般若,和密说般若二大阶段,从观自在起至三藐三菩提止为显说般若文。从故知般若起至菩提娑婆诃止为密说般若文。在显说文中(1)从“观自在”至“度一切苦厄”是总示菩萨修证境界,其中“观自在”句是明能观人——行者:“行深般若”句是明所修行——法门;“照见蕴空”句是明所观境——悟境;“度一切苦厄”句是明所得益——修行结果(“行深”一句约修行工夫言——自利——属因;照见蕴空,度一切苦厄,此二句约所证功德言——利他——属果)。(2)从“舍利子色不异空……三藐三菩提”为详明般若真空实义,其中“色不异空……受想行识亦复如是”句是遣执文。“舍利子是诸法空相,不生不灭……不增不减”句是显性文。“是故空中无色……无智亦无得”句是破妄文,于中“无色无受想行识……乃至无意识界”这是破凡夫我相;“无无明……无苦集灭道”这是破二乘法相(“无无明”句破缘觉法,“无苦集灭道”破声闻法);“无智亦无得”这是破权教菩萨法相。“以无所得故……三藐三菩提”此为证果文——菩提萨埵依般若……究竟涅槃,这是明菩萨得断果;三世诸佛依般若……三藐三菩提,这是明诸佛得智果。以上为显说般若。
其次,“故知般若……是无等等咒”是先出名叹益,“故说般若波罗密多,即说咒曰……娑婆诃”是正说咒语。以上为密说般若。
又“色不异空”等四句为略说般若,“是故空中,无色……以无所得故”为广说般若。五蕴,十二入,四谛,十二因缘等为权法;无所得,究竟涅槃,三藐三菩提为实法。扼要的说:“照见蕴空”句是破妄显真,略明行深般若的境界;“色不异空至无智无得”句是悟妄即真,广阐般若真空实义;“以无所得”句是总结般若功能和实相境界;“依般若波罗密多……”句是明诸佛菩萨皆依般若得解脱而成就无上菩提,以显本经之殊胜(依般若句属修行方面;心无挂碍,远离颠倒梦想句属断妄方面;究竟涅槃,三藐三菩提属证果方面)。
复次,本经若照文字方面看来,虽然没有开端的序分——前言,和最后的流通分——结论。若变通办法来说,无妨把“观自在至度一切苦厄”句,为“序分”,因为这几句话是结集经的人叙述菩萨修证工夫而加上的,是一种叙由语。“故知般若波罗密多至菩提娑婆诃”句,可以代替“流通分”,因为这段文是明显密兼胜,且首句是结叹般若功能的。是否有妥愿先觉者有所指教!
噢,最重要的精华,翻开四十三页:
“般若波罗蜜多心经”观世音菩萨说了一部大智慧到彼岸最重要的一部经典,观自在菩萨就告诉了舍利弗,他过去无量亿劫来怎么修行呢?是修行这个深般若波罗蜜多的时候,就照,彻底的照破了色、受、想、行、识,一切统统是空的,所以能够超越一切的痛苦;能够超越一切的烦恼,观世音菩萨就叫舍利弗说:舍利弗啊!你知不知道呢?色不异空,就是色法是缘起所生的,并没有离开这个空性,而空性也没有离开这个色法,如果进一步讲,色当下就是空,而空当下就是色,那么所有的受、感受;所有的思想;所有的行为造作;所有的意识形态的分别,统统也是空的,亦复如是;也是空性的,意思是我们不能执著五蕴。观世音菩萨又对舍利弗这样叫:舍利弗啊!什么是诸法的空相呢?什么是一切法自性本空的空相呢?所谓空者,因为它不生,所以它就不灭,本性本来就没有生,所以也就没有所谓的灭,本性也没有所谓的垢,也就没有所谓的净。这空性里面所发展出来的,也没有所谓的增加,却也没有所谓的减少,所以在空性当中的一切法,我们必须要彻底的清除。那就是说,我们一定要空掉这个色法;空掉受、想、行、识法;我们一定要空去眼耳鼻舌身意;我们一定要除掉色声香味触法;我们一定要空去眼界,到最后无意识界。在空性的发展当中,没有所谓的无明,无明是来自於虚妄的意识形态,也没有所谓的修行而把无明除掉,因为本来就没有无明,无明不可除,自性本空故。乃至到最后,也没有所谓的老死;也没有所谓的把老死除掉的功夫修行;也没有所谓小乘的苦集灭道;也没有所谓的智慧;或者是所谓的得到,因为一切法毕竟空,无所得。因为无所得的原因,所以菩萨依大智慧所以能够到彼岸,因此大菩萨的心无挂碍,因为没有挂碍,也就没有所谓的恐怖,也就没有所谓的颠倒跟梦想,所以三世诸佛就是因为空性,悟到空性的原因,因此究竟了不生不灭的涅槃,那么因为按照大智慧到彼岸的能力,所以能够得到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的无上正等正觉。所以我们知道,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;大神咒…
《<般若波罗密多心经要释>讲记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