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<般若波罗密多心经要释>讲记▪P44

  ..续本文上一页就是不可思议。是大明咒,就是能放出一切光明的,是无上咒,没有一个比这个更高的;无等等,意思就是没有能够望其项背的,意思就是般若波罗蜜多咒,这是无等等的,没有一个有办法跟它比的,能够除一切苦,真实不虚,真实不虚,所以说般若波罗蜜多咒,就是我们所谓所讲的咒语,叫做:揭谛揭谛,波罗揭谛,波罗僧揭谛,菩提萨婆诃。就是这一部经典。

  我们心经用最短的时间把它讲完,是因为方便买录音带的人,不要花那么多钱。如果说你有兴趣的话,你去找斌宗大师的注解,好好的去读一读、研究研究,但是道理师父已经讲过一遍了,那就非常清楚了。那么今天现在已经九点多了,因为我们提早结束一点,让大家休息,下个礼拜七点考试,七点半讲百法明门论。好!请站起来,好了!向佛问讯,向佛问讯,好了,就这样子,因为学员长不在。

  《般若波罗蜜多心经》全辑圆满

  本经五重玄义

  何故讲经须先解释经题?盖题为一经之总纲,全卷经文为一题之别目。题目既明则经文易懂,故须先释题。这可比——如网提其纲则众目自彰,衣挈其领则群缕必直。先释题目亦复如是。

  释题之法,贤首则用十门玄谈:一、教起因缘,二、藏教所摄,三、义理分齐,四、教所被机,五、教体浅深,六、宗趣通局,七、部类处会,八、传译时代,九、总释经题,十、别释文义。此为贤首释经的方法。天台则用五重玄义,内容分为通别二种。通则七番共解,别则五重各释。七番共解者:

  一、标章——即分科也。所谓标其章段,如标五重,层次分明,使人容易忆持,令起念心故。

  二、生起——如五重次第相生而起。凡标章段者,必有其次第之生起,使不散乱,令起定心故。

  三、引证——凡所发言论,欲使人深信者,当引经据典,或古人名训,以证所说不谬,令起信心故。

  四、观心——佛说一切法,不离一切心,所以闻法要须句句指归自己。如现在所讲的般若心经,般若译为智慧,智慧是对愚痴而言。智慧是觉,愚痴是迷,觉即是佛,佛不在外即此现前一念本觉真心,此心不被尘欲所蔽,境界所转,当体历历明明,此觉理之智,就是般若——实相般若——即自性天真佛——本觉真心。余“波罗密多”,例之可知。此约观心释名也。如了达实相,即观心“体”也,修因证果,即观心“宗”也,断惑证真,即观心“用”也。分别浅深大小,即观心“教”也。所以须明观心者,意在要人即闻即解,令起精进心故。

  五、料简——就是问答。问答可以解释群疑,所谓疑破暗消,慧心开朗,令起慧心故。

  六、开合——谓开广合略,以顺众生根性之利钝。如本经所明——若有众生迷心者则合色开心,如五蕴是也。若迷色者则开色合心,如十二处是也。若心色俱迷则心色俱开,如十八界是也。若心色俱不迷者则心色俱不开。因为要使众生随机获益,所以明开合以示广略,使各随机宜,亦是令起慧心故。

  七、会异——谓会通异名,使其正确了知“方便有多门,归元无二路”,以坚固其信心,并令起慧心故。当知以此七番共解——标章,生起……是具有令人生起信、进、念、定、慧之五心而成其五根、五力,以破五障(信破疑障,精进破懈怠障,念破迷障,定破散乱障,慧破愚痴障),修七觉支(1.择法觉支。以智慧简择法之真伪。2.精进觉支。以勇猛之心离邪行行真法。3.喜觉支。心得善法即生欢喜。4.轻安觉支。止观及法界次第名为除觉分,断除身心粗重,使身心轻利安适。5.念觉支,常明记定慧而不忘,使之均等。6.定觉支,使心住于一境而不散乱。7.行舍觉支,舍诸妄谬,舍一切法,平心坦怀,更不追忆,是行蕴所摄之舍之心所,故名行舍。(择法、精进、喜、舍、除、念、定)),行八正道(1.正见。见苦集灭道四谛之理而明之也。以无漏之慧为体,是八正道之主体也。2.正思惟。既见四谛之理,思惟而使真智增长也。以无漏之心所为体。3.正语。以真智修口业不作一切非理之语也。以无漏之戒为体。4.正业。以真智除身之一切邪业住于清净之身业也。以无漏之戒为体。5.正命。清净身口意之三业,顺于正法而活命,离五种之邪活法(谓之五邪命)也。以无漏之戒为体。6.正精进。发用真智而强修涅槃之道也。以无漏之勤为体。7.正念。以真智忆念正道而无邪念也。以无漏之念为体。8.正定。以真智入于无漏清净之禅定也。以无漏之定为体。此八法尽离邪非,谓之正。),入三解脱门(1.空解脱门:观一切法,由因缘和合而生,自性本来空,无作者,无受者。如此通达者,能入涅槃解脱之域,故谓之为解脱之门。2.无相解脱门(无相三昧):是与灭谛之灭,静,妙,离,四行相相应之三昧也。涅槃离色声香味触五法,男女二相,及三有为相(除住相)之十相,故名为无相(。以无相为缘,故名为无相三昧)。3.无作解脱门(无愿三昧,旧云无作三昧,又云无起三昧。):是与苦谛之苦,无常,二行相,集谛之因,集,生,缘,四行相相应之三昧也。苦谛之苦,无常及集谛可厌恶,又道谛之道,如,行,出,四行相如船筏之必舍故总不愿乐之,故以之为缘,谓之无愿三昧。又于诸法无所愿乐,则无所造作,故谓为无,名为无起。但苦谛之空无我二行相与涅槃之相相似,非可厌舍,故无愿三昧中,不取之也。)。如此,就是钝根的亦能证得罗汉果,大乘则能证无上菩提。释题须七番共解者是很有意思的。

  其次,五重各释,即用五种玄义各别解释经题。现在虽依天台释经规范,但当舍繁取简,以便初学,故不用七番共解,单取五重各释。何谓五重玄义?即初、释名,二、显体,三、明宗,四、论用,五、判教。幽微难见曰玄,深有所以曰义。用此五重释题,预先发挥经中幽微难见,深有所以之理,挈示经前,使人一览经题,便知经中大意,故曰五重玄义。

  因为一经有一经之名,一论有一论之名,所以凡讲一切经论须先出名。尤其是由假名而会实体(真理);所谓实体当借假名而显示,故释名之后,接著即须显体;既识其体,则从体起修(宗),所谓依真理而立行,故显体之后,接著即明宗趣;依实行而获功用,所谓由修因而证果,大用乃彰,故明宗之后,接著即须论用;由功行之浅深,分力用之胜劣,所谓以胜劣而判教相之权实,因用有大小胜劣不同,故论用之后,当判教也。这种道理可举一个例子:比方要结交一个朋友,第一步要先知其姓名(释名),这是不消说的,其次则识其面目(显体),三知其性质(明宗),四知其才学(论用),五知其人格(判教),于是方不滥交于人,用五重解释经题,亦复如是。

  初、释名:释为解释,名为名目,即解释一经之名目。古人讲解一切经论,均用七种立名。那七种呢?

  一、单人,二、单法,三、单喻,四、人法,五、人喻,六、法喻,七、人法喻,而“人”有因人、(为未到佛果以前修行者之总称。)果人;(果上之人有三种:一佛,二辟支佛,三阿罗汉(阿罗汉小乘极悟之位名。一译杀贼。杀烦恼贼之意。二译应供。当受人天供养之意。三译不生。永入涅槃不再受生死果报之意。)。)“法”有修法、(行密教之祈祷法曰修法。)性法;(性名自有,不待因缘,传心法要上曰:凡夫取境,道人取心,心境双忘乃得真法。)“喻”有片喻、全喻。

  一、单人立名者——如《维摩经》、《佛说阿弥陀经》等。维摩是人,乃因地修行之人,为“因人”。《佛说阿弥陀经》——上佛字即能说人,指本师释迦牟尼佛,下阿弥陀是所说人,即乐邦教主,二俱果上之人,为“果人”,经题无法无喻。

  二、单法立名者——如《圆觉经》、《涅槃经》等。“圆觉”、“涅槃”二者皆为修行成佛之法,经题无人无喻。

  三、单喻立名者——如《宝云经》、《梵网经》(经云尔时世尊观诸大梵天王七宝所成之网罗幢,因而说无量世界犹如网孔,一一世界各各不同,广说如《华严经》)等。“宝云”、“梵网”二者是喻,经题无人无法。

  四、人法立名者——如《文殊问般若经》、《药师如来功德经》等。“文殊”、“药师”是人,“般若”、“功德”属法,经题无喻。

  五、人喻立名——即《如来狮子吼经》、《菩萨璎珞(编玉而悬于身者。印度邦俗贵人男女皆作之。)经》等。“如来”为佛十号之一,是人(果人),“狮子吼”是喻(狮子为兽中之王,一吼则众兽俱伏,佛为法中之王,无畏说法而十界同遵,故以狮子吼喻如来之说法);又“菩萨”是人(因人),“璎珞”是喻,经题无法。

  六、法喻立名——即《妙法莲华经》、《金刚般若经》等。“妙法”、“般若”是法,“莲华”、“金刚”是喻,经题无人。

  七、人法喻立名——即《大方广佛(证得大方广理之佛,谓之大方广佛。)华严经》,“大方广”(又云大方等。方者方正,广者广大,诸大乘经之通名。)是性法,“佛”是果人,“华严”是喻(因行微妙,如大宝华(由珠宝而成之大莲华也。)庄严一乘佛果);又《佛说雨宝陀罗尼经》,“佛”是人,“雨宝”是喻,“陀罗尼”是法,三者具足,故以人法喻立名。

  佛经虽则多至万卷,但以此七种立名,可以赅括无余了。

  现在所讲的这部般若心经,到底以何立名?“般若”是法,“波罗密”是喻,经题中无人,又不是“人法”、“人喻”、“人法喻”立名,那末,正以“法喻”立名也。

  二、显体:显是显示,体为性体——真理——即显示一经的真理。前释名是假名如宾,为能诠;今显体是实义如主,为所诠。经之名目如人之姓名,经之实义如人之身体。经若无体,则不符佛说,而邪倒无印,不可流传于后世,犹人之但有其名,而无其身,则张三李四莫知所指,那就等于龟毛兔角无事实了。须知经中文字无非方便语言,其意在令人循名得体,这正与“因筌得鱼”,“由指见月”的意思相同。若逐名迷体,虽…

《<般若波罗密多心经要释>讲记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