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則遍覽叁藏十二部聖典,咬文嚼字是獲不到真實利益,好像老鼠齧生姜——得不到什麼好處;故釋名之後須顯體也。一切經論分爲大小兩乘,常言小乘經以叁法印(小乘以叁法印印之,證其爲佛說,大乘經以一實相印印之,證其爲大乘之了義教。一、諸行無常印,行有遷流之義,謂有爲法。言一切之有爲法,念念生滅而無常也。是爲諸行無常印。二、諸法無我印,行之名局于有爲法,法之名。通于無爲法。言一切有爲無爲諸法中無有我之實體。是諸法無我印也。叁、涅槃寂靜印,言涅槃之法。滅一切生死之苦而爲無爲寂靜。是涅槃寂靜印也。)爲體,大乘經以一法印(對于小乘之叁法印稱大乘之實印相,曰一法印。又有一實相印之名。即諸法實相之理也。)爲體;或雲以實相爲體。這是一種籠統的說話,據實研究起來,每一部經論都各有其特具之理體。如華嚴經以一真法界爲體,楞嚴經以如來藏(佛性者是如來藏,是正法藏、是法身藏、是出世藏、是自性清淨藏。)妙真如性爲體,彌陀經以常樂我淨四德爲體。然則此經以何爲體?乃以第一義空爲體,本經所說的“無所得”叁字就是第一義空的意思。或雲以實相爲體,經雲:“是諸法空相”。
叁、明宗:明是明白,宗爲宗要,即明白一經之宗要。亦雲宗趣——語之所尚曰宗,宗之所歸曰趣,乃趣向之歸宿,會體之樞機。良以體非宗莫會,宗非體不立,欲會正體,須明宗趣。若行人不識宗趣,則行業無所歸,怎能領會不思議之妙體,故宗趣不可不知。前顯體俾行者悟理,屬性德;今明宗俾行者起修,屬修德。性德乃秉之于天,人所同具,而修德必須人力進修方得造詣。所謂依性起修,由修證性,自然獲到真實受用。現在來說一個譬喻:家屋喻宗,虛空喻體,虛空雖周遍一切,但須建以家屋方能遮風避雨,居人藏物。若有體無宗,就好像雖有廣大之虛空終不可一日安住。故顯體之後須明宗也。但一切經論,都各有它的宗趣——如《法華經》以一乘因果爲宗;《金剛經》以發菩提心(求真道之心,曰菩提心。)爲宗;《彌陀經》以信願持名爲宗。可是,現在所講的這部《般若心經》,什麼是它的宗趣呢?“觀照般若”便是本經的宗趣,經雲“照見五蘊皆空”。
四、論用:發揮要義曰論,即討論說明的意思。“用”爲功用——修行成就爲“功”,所獲利益爲“用”。又雲力用,“力”有“能力”和“感力”;“用”有“作用”和“受用”。能力和作用屬因約修行方面言;感力和受用屬果約證悟方面言。又滅惡爲“力”屬斷惑,生善爲“用”屬證果。要之,即修行結果,發生效“力”,應“用”之謂。本經是以觀照般若爲“功”行,而獲到下面所說的妙“用”。前明宗是會體之方法,今論用是得體之妙“用”。若無妙用空修無益諸行誰肯爲之,故明宗之後須論用也。每一部經論都各有它特具的妙用——如《楞嚴經》以離愛得脫爲用;《金剛經》以無住(法無自性,無自性故無所住著,隨緣而起,故雲無住。)生心爲用;彌陀經以往生不退爲用。然則本經以何爲用?乃以破叁妄除叁障究竟成佛爲妙用。經雲:“無色無受……乃至無意識界”此破凡夫著色之妄相;“無無明乃至無老死,無苦集滅道”,此破二乘著空之妄相;“無智亦無得”此破權乘菩薩著空假二邊之妄相;故雲破叁妄。又“心無挂礙”即除“業障”;“無有恐怖”即除“報障”;“遠離顛倒妄想”即除“煩惱障”;故雲除叁障。“依般若波羅密多故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”,故雲究竟成佛。觀此,則本經確以破妄,除障,究竟成佛爲妙用,可以了無余疑矣。
五、判教:判是判別,教爲教相,謂判別一經所屬之教相。佛陀化導衆生之語言文字叫做教;判別一代時教之次第淺深謂之相。
釋尊叁十成道,八十入滅,始自寂場,(寂滅的道場。)終至鶴林,其間說法四十九年,談經叁百余會,結集爲叁藏十二部聖典。于中大小權實,頓漸偏圓之理各各互陳,若不經判釋,那怎能知道現在所講的這部般若心經,它所诠的教義究竟是頓是漸,或權或實,就不免要混濫經旨了,所以要判教也。
如來一代說法浩如煙海,天臺智者大師,靈山親承,大蘇妙悟,以五時八教,把如來一代聖教,有條不紊地,判釋得昭如日月、罄無不盡。五時八教爲佛陀教化衆生的一大綱領與順序(五時爲時之順序,八教爲教之順序)。換句話說:如來一代教化衆生其調整機宜的次第,在時間方面分爲五時,在教法方面分爲八教。當知如來一代說法無非對機施教,因爲衆生的根器(個性)千差萬別,所以如來的說法也就不能一致;所謂時有先後,教有權實。你看,四十九年的說法,時間總算不短,叁藏十二部的結集,教義不算不多。若不加以整理,實在無法探悉其內容——說法的階段——教義的類別。智者大師,特具手眼,把一代說法之次第,嚴格而精密的判釋爲通別五時;把一代所說之教義,明細而適當的判爲兩種四教——八教。先明五時次明八教。
五時是佛成道後于四十九年中其應機說法的先後,總其次第分爲五個時期,謂之五時。何謂五時?有“通”、“別”兩種,通則五時可以互通,別則五時各別分限。現在先講別五時——
一、華嚴時:即說《華嚴經》之時(以萬行因華莊嚴一乘果德。晉譯六十卷,唐譯八十卷),于七處八會所說的。世尊初成道時,爲暢演一真法界妙理,現千丈盧舍那身(佛之報身,譯爲淨滿,謂煩惱淨盡,福慧圓滿),爲大機菩薩說自證(第一義之真理非從他得而自證悟者,謂之自證。)法門,談華藏境界。(有千葉之一大蓮華中臺有盧舍那佛,千葉各爲一世界,盧遮那佛化爲千釋迦,居于千世界。複就一葉世界有百億之須彌山,百億之四天下(即叁千大千世界),百億之南閻浮提。千釋迦各化爲百億之釋迦,坐于百億之菩提樹下。)可惜一類鈍根的小乘們都不領解,如聾若瞆,不見不聞,所謂有耳不聞圓頓教,有眼不見舍那身,徒負如來一片婆心。要之,直談大乘圓頓法門,令其頓超直入,專被大乘利根菩薩機者,是爲華嚴時。
二、阿含時:即說阿含經之時(阿含譯爲無比法,謂世間一切諸法無可與比者);又名鹿苑時。從所說之經立名則稱爲阿含時,從所說之處立名則稱爲鹿苑時;因爲說阿含經最初在鹿苑故。說華嚴後的十二年中,佛爲引誘一類小機,說了四阿含經(一、增一阿含五十一卷,明人天因果;二、長阿含二十二卷,破外道;叁、中阿含六十卷,明真寂深義;四、雜阿含五十卷,明諸禅定),專談小乘法門,特被鈍根衆生。因爲華嚴會上小機不契大教,所以如來隱大現小,爲實施權,先于鹿苑爲五比丘(憍陳如,額鞞,跋提,十力迦葉,摩男俱利)等說四谛,十二因緣,繼而遊曆十六大國說諸小乘法門——四阿含經;以及九部修多羅(十二部中除去“方廣”及“授記”,“無問自說”之叁部,是爲小乘之九部。若十二部中除去“因緣”,及“譬喻”,“論議”叁部是爲大乘之九部。但常言九部者多指小乘也。詳明參照涅槃經第叁)。要之,專談小乘教義,獨被一類鈍根衆生,令其由小轉大,超凡入聖,是爲阿含時。
叁、方等時:即說方等經之時。方等爲一切大乘經之通稱。方是方廣,等爲均等;謂“廣”說大小乘教,使其“均”等受益。又等即平等——倡導大乘真俗平等之理。說阿含後的八年中間,佛爲普應群機,說《維摩诘經》、《思益經》、《解深密經》、《金光明經》、《大集經》等;贊揚大乘,彈诃小乘。雖雲方等融談四教,實則意在倡導大乘法門,策進小機。因爲小乘人得小爲足,不肯進求上乘,所以如來于方等會上借維摩等諸大士互相酬唱,極力彈偏斥小,歎大褒圓,令其恥小慕大,回向上乘。要之,偏圓並陳,權實兼施,以引小入大爲目的,是爲方等時。
四、般若時:即說般若經之時。說方等後的二十二年中間,佛爲蕩空破執,于四處十六會(一、王舍城靈鹫山七會;二、室羅筏城給孤獨園七會;叁、他化自在天王摩尼寶藏殿一會;四、王舍城竹林苑中白鹭池邊一會),說諸部般若(有十類八部之別,大般若共六百卷),開示真空實相,真俗圓融之理。諸小乘人因經過方等會上的種種彈斥,雖則心慕大乘,而情執未銷,故見未亡,不敢直下承當,對于淨佛國土,沒有好樂之心,于是如來特以般若而淘汰之。要之,破妄顯真,即色明空,令其掃除余執,融通轉教,趨進中道實相之門,爲法華會上授記作佛之本,是爲般若時。
五、法華涅槃時:即說《法華經》與《涅槃經》之時。說般若後,于七年間佛見衆生根基已經成熟,爲開權顯實(開除權小之執,顯示圓實之理),說《法華經》七卷,淳談圓滿法門,開示一乘因果。說法華後叁個月于佛將臨涅槃的前一晝夜,爲收拾群機,說《涅槃經》二卷,重示常住(法無生滅變遷謂之常住。)佛性。
法華乃如來四十年來最後之極談,由前彈斥(方等時),融會(般若時),至此機已純熟,猶如長子堪承家業,太子當紹王位。乃于靈山會上直下開示佛之知見,(叁智雲知,五眼雲見。)二乘至此各蒙授記作佛。固知法華爲開權顯實,會權歸實之究竟一乘教也。據此,則前四時是權設,今爲實義,蓋前四時雖然亦明圓教,但是兼說前叁教之權理,是對待之法,非法華時之純圓一實之教。要之,會叁乘之權,歸一乘之實,所謂“正直舍方便,但說無上道”,是爲法華時。
涅槃爲如來最後之顧囑,是具談四教,然有二種不同:一、追說四教,如來恐怕法華會上有漏落之機,未預圓妙之旨,故追說以收拾之,使其同歸一乘之實。但除收拾當時殘機之外,亦爲末代鈍根衆生重施方便,故雲追說。二、追泯四教,泯者,滅也除也。謂雖追說前四時所說教義,然而隨說隨除(開除權小),故雲追泯。總之,“追說”爲施權,“追泯”爲顯實。也可說,追說是爲實施權,追泯是廢權立實。因爲佛陀在臨涅槃時,還有一類突來之機,如須跋陀(是一位老梵志,…
《<般若波羅密多心經要釋>講記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