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<般若波羅密多心經要釋>講記▪P46

  ..續本文上一頁老外道修行者,年百二十歲)來求佛出家,佛陀先爲說權法令得阿羅漢果,此爲施權——追說;後爲說常住佛性,指歸叁德秘藏,(諸佛之妙法以諸佛護之不妄宣說故也。)此爲顯實——追泯;這也就是廢權立實的意思。要之,重施教法,收拾余機——追說,追泯,是爲涅槃時。因爲涅槃與法華皆明大乘究竟成佛之理,故合爲一時。如來大事至此才算完畢,出世本懷于茲始暢。

  茲當申明數語:方等與涅槃雖說同是具談四教,但其內容有兩種不同的地方,學者不可不知的。一、方等四教中之圓教,初後皆知常住佛性與涅槃一樣。別教初則不知而後方知。藏通二教則初後俱不知。至于涅槃的四教則初後俱知常住佛性,此一不同也。二、方等是對“叁藏”半字法門說“通別圓”滿字(義理具足爲滿字,以半字譬小乘,滿字譬大乘。)法門;涅槃乃用藏通別叁教之權法助顯一實之理,此二不同也。以上爲別五時——所謂:“阿含十二方等八(說阿含經十二年,方等八年),二十二年般若談,法華涅槃共七年,華嚴最初叁七日”。

  上來所說別五時,是明如來施教之次第,此爲一往之言,未可絕對肯定,其理由後面自有說明。因恐學人偏執誤會,故其次當明通五時也。

  次通五時:謂五時所說教法可以前後相通而不局于某時說某經。蓋如來說法本無定時,亦無定法,因衆生機宜各別,根性利鈍不等,而如來慈悲化物莫不一一隨機隨時教化而攝受之。當知一座的說法,尚有大小頓漸偏圓之機,況一代言教怎能各拘年限不使前後相融呢?如說華嚴頓教時,遇有漸教小機預會(參加)者,亦當爲之方便開示,豈有棄而不度之理。或說阿含小教時,值有菩薩大機,又豈待至涅槃或法華會上方爲攝取的呢?不然的話,是會發生不妥當的議論出來。須知這五時的分配,大概因爲結集經藏之時,爲了要使後來學者研究便利起見,其間以文意教義相同者依類結歸別五時攝。因此,如果單明別五時,則對于一代時教總覺得不能圓該普攝——未盡穩妥。所以須要再明通五時而融洽之。此爲通五時也。

  總之,別五時是明說法時期從一至五,次第隨宜,各時所說教義,其頓漸權實曆然不紊。換言之:它是就衆生根器,如來依次第先後而成熟之。所謂:初由華嚴之“擬宜”,次以阿含而“引誘”,繼以方等之“策進”(亦雲彈诃),再以般若之“淘汰”,終以法華之“開顯”(亦雲咐囑)爲究竟。

  通五時,是明如來教化衆生隨時應機而施教,不限年月,不依次第。所謂不一定華嚴時就一概直談大乘圓頓之理,或在阿含時就一概專說小乘漸教法門。知道了這五時通別的道理,那末,兩種四教曆時分明,沒有差錯。則不一味拘于“阿含十二方等八……法華涅槃共七年……”之說,以謬解如來說法之本旨。

  複次,涅槃經聖行品中有以一牛出五味次第成熟的譬喻(注五),謂:最初由牛出乳,次由乳出酪,由酪出生酥,由生酥出熟酥,由熟酥成醍醐味。此五味的成熟次第正如釋尊以五時成熟衆生根性一樣。一華嚴時,爲佛初成道時對一類大機直談大乘圓頓法門,譬如從牛出乳,故華嚴時爲乳味。二阿含時,佛隱大現小,說華嚴後次說阿含經,如從乳出酪,故阿含時爲酪味。叁方等時,爲引小向大,說阿含後次說方等諸大乘經,如從酪出生酥,故方等時爲生酥味。四般若時,爲除執,廢情,故說方等後次說般若,如從生酥出熟酥,故般若時爲熟酥味。五法華時,爲開權顯實,故說般若後即說法華,如從熟酥成醍醐,故法華時爲醍醐味。以上略說五時五味的內容。

  次明八教。如來一代教化,其隨機施教,說了無量法門,歸納起來不出八種教相,分爲兩種四教——化儀四教、化法四教,合爲八教。

  先明化儀四教:

  頓教、漸教、秘密教、不定教,此爲化儀四教;乃佛陀教“化”衆生所用之“儀”式,故曰化儀(如世藥方)。

  一、頓教:頓是頓超直入,不經階次的意思,所謂:“一超直入如來地”,故名頓教。這是對于利根之人堪受大法者,不用方便引誘,直接施以大乘頓超之法;如說《華嚴經》是。

  二、漸教:漸是漸次而進,由小至大的意思,所謂:曆時修行,次第斷惑證果,故名漸教。這是對于鈍根之人,不堪接受大法,當漸次引誘,故先說小乘令其由淺入深,漸漸引入大乘;如說《阿含經》是。

  叁、秘密教:秘密是不顯露的意思。謂衆生根性各別,在一會中同時受教,佛以叁輪不思議神力,圓音暢演,隨類得益。因爲機異故所契不同——雖同會禀法,然而或聞爲漸,或聞爲頓……各自證悟不同,而彼此互不相知,故曰秘密教。互不相知者:謂同席聽法之人彼此不相知——如悟大法者以爲如來是專爲自己說大法,悟小法者以爲如來專爲自己說小法。又悟大法者以爲如來同樣說大法,悟小法者以爲如來同樣說小法。《淨名經》雲:“大聖法王衆所尊,淨心觀佛靡不欣,各見世尊在其前,斯則神力不共法”。此則可爲同席聞法彼此不相知的一種確證。又雲:“佛以一音演說法,衆生隨類各得解,皆謂世尊同其語,斯則神力不共法”。此則以爲如來同樣說一法的明證。總之因各人所得之法都彼此不相知,故稱爲秘密。還有一種說法:如來于行住坐臥的四威儀中,時時都在默示著佛之知見,就是低頭舉手,瞬目揚眉,無非一一在秘密中轉大*輪,有緣衆生于中領會各自得益,亦可稱爲秘密教。

  四、不定教:此與秘密皆爲同聽異聞——如來同一說法,衆生各隨所解不同。因爲依機所了解的是不同,故名不定教。要之,在同聽異聞中,如彼此不相知者爲秘密教,彼此相知者爲不定教。根本二教只是一體,彼此相知者是爲顯露不定教,彼此不相知者則爲秘密不定教。還有一種道理,佛在一會中的說法,因爲當座的聽衆根性不等,如來爲隨機施教,令其各別獲益,所以頓漸兼施,偏圓並陳,宜聞頓者聞頓,宜聞漸者聞漸……或同時對此說頓,對彼說漸,各隨所解,獲益不定——聞頓得頓益,聞漸得漸益。所謂佛則一座異談(對此說頓,對彼說漸),機則同聽異聞(或聞頓教,或聞漸教)。因其說聽不定,所以這一座的說法,不便確定判屬何教——或漸,或頓——故用不定二字統收之,名爲不定教。或于漸教中悟頓教理,頓教中悟漸教理,所謂聞大教悟小理,聞小教悟大理,因無一定,故曰不定教。

  智論所謂:佛于鹿野苑初轉四谛*輪時,憍陳如等五人得須陀洹果,八萬諸天得法眼淨,(分明見真谛,謂之法眼淨。)同時又有無量菩薩聞大乘法得無生忍,(安住于無生無滅之理而不動也。)這便是同聽異聞的明證。正如說四谛時,藏教人聞之則悟因緣生滅之理,通教人聞之則悟因緣即空之理,別教人聞之則悟因緣即空即假之理,圓教人聞之則悟因緣即中道實相之理的意思相同。要而言之,佛以一音演說法,衆生隨類各得解,而彼此互不相知者爲秘密教。佛以一座隨機說,衆生各各隨所解,而彼此互知者爲不定教。秘密、不定二教,能夠統攝頓漸二教,與五時所說,總之,頓教直說大法,漸教專談小乘,不定教是一座異談,所解不同,秘密教是佛以一音說法,衆生隨類得解。

  複次、此化儀四教若詳細的研究起來,須各約教、行、部叁義釋之。

  頓教叁義:一約教(就教之方面而論曰約教,就部之方面而論曰約部。)——謂不曆時調停,直說圓頓大法,別則獨指華嚴時所說者,通則五時俱有。二約行——謂不經次第,頓超直入,所謂初發心時便成正覺,別則單指華嚴行者,通則方等、般若、法華叁時中悉皆有之。叁約部——部是部類,指叁藏十二部而言,別則專指華嚴經,通則凡一代教中直說頓超法門者,如《圓覺經》等,並宜收入此部所攝。

  漸教叁義:一約教——謂曲引鈍根,經叁時之調停,先說小而後說大,別則獨指阿含、方等、般若叁時所說者,通則前後二時亦皆有之。二約行——謂按步而修,次第證悟(曆劫修行,次第斷惑證真)。叁約部——別則局指阿含經,通則凡一代教中所說小乘引誘法門盡可收入阿含部,凡彈偏斥小,策進法門者,宜收入方等部,凡蕩空破執,陶鑄轉教者,宜收入般若部。

  秘密叁義:一約教——于四時中如來以叁輪不思議力(身輪現通,口輪說法,意輪鑒機),一音說法,隨類各解,此則無別可指,通則前四時(法華以前)皆得有之,唯法華是顯露教,但有秘密咒而非秘密教。二約行——謂或修小行而密證大果,或修大行而密證小果;又如受持陀羅尼法門亦爲秘密行之一。叁約部——別則專指一切陀羅尼經,通則諸經悉皆有之(如《彌陀經》之往生咒,《楞嚴經》之楞嚴咒等)。

  不定教叁義:約教,約行,均與秘密教同。叁約部——無別可指,而通于前四時所說諸部。

  以上爲化儀四教;頓、漸二教爲豎之化儀,秘密、不定爲橫之化儀。總之,“頓教”是對最上利根,頓時圓說,如華嚴時所說之教義。“漸教”,是對漸契之機,如阿含時所說之教義。“秘密教”是對一種特殊之機,圓音演說,使一會的人隨機證解秘密不知。“不定教”是于一會中的隨機說法——大小兼施,偏圓並陳,而聞者各隨所解獲益不定。化儀四教約略講完。現在要來說明化法四教:

  藏教、通教、別教、圓教,此爲化法四教;乃釋尊教“化”衆生之方“法”,故曰化法(如世藥味)。

  一、藏教(小乘教):完全的說當稱它爲小乘叁藏教。因爲由來小乘的叁藏——經律論,與大乘的叁藏說起來比較整然一些,所以把小乘命名爲叁藏教。它是以四阿含爲經藏,以毗尼爲律藏(梵語毗尼,亦雲毗奈耶,此翻爲律,亦翻調伏……),阿毗昙爲論藏(具雲阿毗達磨,譯爲無比法)。此教專爲教化“聲聞”“緣覺”二乘根機,純屬小乘之教。是開示界內鈍根衆生,明生滅四谛、(苦集道之叁谛,依因緣而有實之生滅,滅谛者可視爲實之滅法,如此立于實生實滅上之四谛,謂之生滅四谛。)十二因緣、事六度,修析空觀,斷見思惑,得一切智,見但空理…

《<般若波羅密多心經要釋>講記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