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老外道修行者,年百二十岁)来求佛出家,佛陀先为说权法令得阿罗汉果,此为施权——追说;后为说常住佛性,指归三德秘藏,(诸佛之妙法以诸佛护之不妄宣说故也。)此为显实——追泯;这也就是废权立实的意思。要之,重施教法,收拾余机——追说,追泯,是为涅槃时。因为涅槃与法华皆明大乘究竟成佛之理,故合为一时。如来大事至此才算完毕,出世本怀于兹始畅。
兹当申明数语:方等与涅槃虽说同是具谈四教,但其内容有两种不同的地方,学者不可不知的。一、方等四教中之圆教,初后皆知常住佛性与涅槃一样。别教初则不知而后方知。藏通二教则初后俱不知。至于涅槃的四教则初后俱知常住佛性,此一不同也。二、方等是对“三藏”半字法门说“通别圆”满字(义理具足为满字,以半字譬小乘,满字譬大乘。)法门;涅槃乃用藏通别三教之权法助显一实之理,此二不同也。以上为别五时——所谓:“阿含十二方等八(说阿含经十二年,方等八年),二十二年般若谈,法华涅槃共七年,华严最初三七日”。
上来所说别五时,是明如来施教之次第,此为一往之言,未可绝对肯定,其理由后面自有说明。因恐学人偏执误会,故其次当明通五时也。
次通五时:谓五时所说教法可以前后相通而不局于某时说某经。盖如来说法本无定时,亦无定法,因众生机宜各别,根性利钝不等,而如来慈悲化物莫不一一随机随时教化而摄受之。当知一座的说法,尚有大小顿渐偏圆之机,况一代言教怎能各拘年限不使前后相融呢?如说华严顿教时,遇有渐教小机预会(参加)者,亦当为之方便开示,岂有弃而不度之理。或说阿含小教时,值有菩萨大机,又岂待至涅槃或法华会上方为摄取的呢?不然的话,是会发生不妥当的议论出来。须知这五时的分配,大概因为结集经藏之时,为了要使后来学者研究便利起见,其间以文意教义相同者依类结归别五时摄。因此,如果单明别五时,则对于一代时教总觉得不能圆该普摄——未尽稳妥。所以须要再明通五时而融洽之。此为通五时也。
总之,别五时是明说法时期从一至五,次第随宜,各时所说教义,其顿渐权实历然不紊。换言之:它是就众生根器,如来依次第先后而成熟之。所谓:初由华严之“拟宜”,次以阿含而“引诱”,继以方等之“策进”(亦云弹诃),再以般若之“淘汰”,终以法华之“开显”(亦云咐嘱)为究竟。
通五时,是明如来教化众生随时应机而施教,不限年月,不依次第。所谓不一定华严时就一概直谈大乘圆顿之理,或在阿含时就一概专说小乘渐教法门。知道了这五时通别的道理,那末,两种四教历时分明,没有差错。则不一味拘于“阿含十二方等八……法华涅槃共七年……”之说,以谬解如来说法之本旨。
复次,涅槃经圣行品中有以一牛出五味次第成熟的譬喻(注五),谓:最初由牛出乳,次由乳出酪,由酪出生酥,由生酥出熟酥,由熟酥成醍醐味。此五味的成熟次第正如释尊以五时成熟众生根性一样。一华严时,为佛初成道时对一类大机直谈大乘圆顿法门,譬如从牛出乳,故华严时为乳味。二阿含时,佛隐大现小,说华严后次说阿含经,如从乳出酪,故阿含时为酪味。三方等时,为引小向大,说阿含后次说方等诸大乘经,如从酪出生酥,故方等时为生酥味。四般若时,为除执,废情,故说方等后次说般若,如从生酥出熟酥,故般若时为熟酥味。五法华时,为开权显实,故说般若后即说法华,如从熟酥成醍醐,故法华时为醍醐味。以上略说五时五味的内容。
次明八教。如来一代教化,其随机施教,说了无量法门,归纳起来不出八种教相,分为两种四教——化仪四教、化法四教,合为八教。
先明化仪四教:
顿教、渐教、秘密教、不定教,此为化仪四教;乃佛陀教“化”众生所用之“仪”式,故曰化仪(如世药方)。
一、顿教:顿是顿超直入,不经阶次的意思,所谓:“一超直入如来地”,故名顿教。这是对于利根之人堪受大法者,不用方便引诱,直接施以大乘顿超之法;如说《华严经》是。
二、渐教:渐是渐次而进,由小至大的意思,所谓:历时修行,次第断惑证果,故名渐教。这是对于钝根之人,不堪接受大法,当渐次引诱,故先说小乘令其由浅入深,渐渐引入大乘;如说《阿含经》是。
三、秘密教:秘密是不显露的意思。谓众生根性各别,在一会中同时受教,佛以三轮不思议神力,圆音畅演,随类得益。因为机异故所契不同——虽同会禀法,然而或闻为渐,或闻为顿……各自证悟不同,而彼此互不相知,故曰秘密教。互不相知者:谓同席听法之人彼此不相知——如悟大法者以为如来是专为自己说大法,悟小法者以为如来专为自己说小法。又悟大法者以为如来同样说大法,悟小法者以为如来同样说小法。《净名经》云:“大圣法王众所尊,净心观佛靡不欣,各见世尊在其前,斯则神力不共法”。此则可为同席闻法彼此不相知的一种确证。又云:“佛以一音演说法,众生随类各得解,皆谓世尊同其语,斯则神力不共法”。此则以为如来同样说一法的明证。总之因各人所得之法都彼此不相知,故称为秘密。还有一种说法:如来于行住坐卧的四威仪中,时时都在默示著佛之知见,就是低头举手,瞬目扬眉,无非一一在秘密中转大*轮,有缘众生于中领会各自得益,亦可称为秘密教。
四、不定教:此与秘密皆为同听异闻——如来同一说法,众生各随所解不同。因为依机所了解的是不同,故名不定教。要之,在同听异闻中,如彼此不相知者为秘密教,彼此相知者为不定教。根本二教只是一体,彼此相知者是为显露不定教,彼此不相知者则为秘密不定教。还有一种道理,佛在一会中的说法,因为当座的听众根性不等,如来为随机施教,令其各别获益,所以顿渐兼施,偏圆并陈,宜闻顿者闻顿,宜闻渐者闻渐……或同时对此说顿,对彼说渐,各随所解,获益不定——闻顿得顿益,闻渐得渐益。所谓佛则一座异谈(对此说顿,对彼说渐),机则同听异闻(或闻顿教,或闻渐教)。因其说听不定,所以这一座的说法,不便确定判属何教——或渐,或顿——故用不定二字统收之,名为不定教。或于渐教中悟顿教理,顿教中悟渐教理,所谓闻大教悟小理,闻小教悟大理,因无一定,故曰不定教。
智论所谓:佛于鹿野苑初转四谛*轮时,憍陈如等五人得须陀洹果,八万诸天得法眼净,(分明见真谛,谓之法眼净。)同时又有无量菩萨闻大乘法得无生忍,(安住于无生无灭之理而不动也。)这便是同听异闻的明证。正如说四谛时,藏教人闻之则悟因缘生灭之理,通教人闻之则悟因缘即空之理,别教人闻之则悟因缘即空即假之理,圆教人闻之则悟因缘即中道实相之理的意思相同。要而言之,佛以一音演说法,众生随类各得解,而彼此互不相知者为秘密教。佛以一座随机说,众生各各随所解,而彼此互知者为不定教。秘密、不定二教,能够统摄顿渐二教,与五时所说,总之,顿教直说大法,渐教专谈小乘,不定教是一座异谈,所解不同,秘密教是佛以一音说法,众生随类得解。
复次、此化仪四教若详细的研究起来,须各约教、行、部三义释之。
顿教三义:一约教(就教之方面而论曰约教,就部之方面而论曰约部。)——谓不历时调停,直说圆顿大法,别则独指华严时所说者,通则五时俱有。二约行——谓不经次第,顿超直入,所谓初发心时便成正觉,别则单指华严行者,通则方等、般若、法华三时中悉皆有之。三约部——部是部类,指三藏十二部而言,别则专指华严经,通则凡一代教中直说顿超法门者,如《圆觉经》等,并宜收入此部所摄。
渐教三义:一约教——谓曲引钝根,经三时之调停,先说小而后说大,别则独指阿含、方等、般若三时所说者,通则前后二时亦皆有之。二约行——谓按步而修,次第证悟(历劫修行,次第断惑证真)。三约部——别则局指阿含经,通则凡一代教中所说小乘引诱法门尽可收入阿含部,凡弹偏斥小,策进法门者,宜收入方等部,凡荡空破执,陶铸转教者,宜收入般若部。
秘密三义:一约教——于四时中如来以三轮不思议力(身轮现通,口轮说法,意轮鉴机),一音说法,随类各解,此则无别可指,通则前四时(法华以前)皆得有之,唯法华是显露教,但有秘密咒而非秘密教。二约行——谓或修小行而密证大果,或修大行而密证小果;又如受持陀罗尼法门亦为秘密行之一。三约部——别则专指一切陀罗尼经,通则诸经悉皆有之(如《弥陀经》之往生咒,《楞严经》之楞严咒等)。
不定教三义:约教,约行,均与秘密教同。三约部——无别可指,而通于前四时所说诸部。
以上为化仪四教;顿、渐二教为竖之化仪,秘密、不定为横之化仪。总之,“顿教”是对最上利根,顿时圆说,如华严时所说之教义。“渐教”,是对渐契之机,如阿含时所说之教义。“秘密教”是对一种特殊之机,圆音演说,使一会的人随机证解秘密不知。“不定教”是于一会中的随机说法——大小兼施,偏圆并陈,而闻者各随所解获益不定。化仪四教约略讲完。现在要来说明化法四教:
藏教、通教、别教、圆教,此为化法四教;乃释尊教“化”众生之方“法”,故曰化法(如世药味)。
一、藏教(小乘教):完全的说当称它为小乘三藏教。因为由来小乘的三藏——经律论,与大乘的三藏说起来比较整然一些,所以把小乘命名为三藏教。它是以四阿含为经藏,以毗尼为律藏(梵语毗尼,亦云毗奈耶,此翻为律,亦翻调伏……),阿毗昙为论藏(具云阿毗达磨,译为无比法)。此教专为教化“声闻”“缘觉”二乘根机,纯属小乘之教。是开示界内钝根众生,明生灭四谛、(苦集道之三谛,依因缘而有实之生灭,灭谛者可视为实之灭法,如此立于实生实灭上之四谛,谓之生灭四谛。)十二因缘、事六度,修析空观,断见思惑,得一切智,见但空理…
《<般若波罗密多心经要释>讲记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