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講一定不行,你要看大藏經,將來一定要談到頓、漸、秘密、不定,藏、通、別、圓,那不開這個課,以後你自己看經典,你怎麼看也看不懂,你不曉得他在講什麼東西?唯識我們也要開,像上次我們開的那個唯識才簡介,一問都聽不懂,奇怪!根器怎麼那麼“利”呢?一問統統聽不懂,出去不要講你是慧老的徒弟,笑死人了!我們調查過,百分之九十八都聽不懂,那不曉得怎麼樣開唯識課程?真的很頭大了!本來我一直想開唯識,我看看幹脆算了,先開教觀綱宗好了。程度那麼高,來講的人那個還是成大的,還成功大學的呢;還中鋼上班呢;還當工程師呢,都聽不懂,當工程師聽不懂,那你們當什麼師啊?佛法這種東西實在很不容易。所以我一直在爲了你們要開什麼課程,很傷腦筋啊,很傷腦筋,也不曉得怎麼辦?放下你們也很可憐啊,所以做法師的人難爲,師道難爲,要顧慮到衆生的根器;要顧慮到影響你們將來自己閱讀經典的,你們天臺宗若不懂,那將來看法華玄義、法華經那你怎麼看得懂呢?所以一乘是法華經所講的,講的意思就是實相的道理,就是大白牛車,用羊車、鹿車、牛車、還有大白牛車來比喻,那就是一乘,一乘當然就是絕對的。
法性,法性就是法爾如是,本來如此。這個法性就是固定的,一切皆空,空性。所謂性就是不變的東西,法性就是一切法如如,沒有所謂的對立;沒有所謂的分別;沒有所謂的妄想,法性就是法爾如是,本來如此,就是法性的意思。首楞嚴,這個楞嚴、首楞嚴意思就是定慧均等,叫做楞嚴、首楞嚴。又有一種叫做究竟堅固,所以說:舜若多性可銷亡,爍迦羅心無動轉,舜若多性可銷亡,舜若多就是空性,如果可以把它去除掉,舜若多性可銷亡,意思就是如果空可以把它消掉,舜若多性可銷亡,就是這個意思。爍迦羅心無動轉,就是堅固不壞的定力、願力,也不會改變,還是要度衆生。每天做早課時候:舜若多性可銷亡,爍迦羅心無動轉,南無常住十方佛,南無常住十方法,南無常住十方僧,又開始氣喘了,後面那一聲是我自己拉長的,有一點像吧!所以說很多人念楞嚴咒,念到前面不曉得那一句是什麼意思?那一句就是這個意思。
中道,就是不偏空、不偏有,意思就是般若是坦蕩蕩,一切法不可得嘛,愈是大智慧的人,不著邊際嘛,不著空有嘛,當體即中,中道是對空、有講的,其實也沒有中道,中道是多余的。你爲什麼有八正道啊?因爲有八邪道啊,你如果說你本身就是行八正道,那你說那來的邪?所以說這個中,就像路的中間,因爲有左邊、右邊,所以講:我走在路的中間。你說這個飛機飛到虛空裏面去,飛到虛空,那我現在問你:那邊是左邊、那邊是右邊?飛機一直飛不是飛在中間,那你以什麼定位做標准呢?那裏是左邊、那裏是右邊?太空船飛到外太空去的時候,那裏是左邊、右邊?意思就是說,沒有偏空,也沒有偏有的話,就沒有所謂的中道。中道是破除義,是除掉執著叫做中道,要了解古人的意思啊,要了解古人的意思,所以也沒有所謂的中道,有歪道才要講中道,八正道是對八邪道講的,如果沒有八邪道,你講什麼八正道?連八正道也沒有,對不對?空、有是對立的,空跟有是襯托出中道,中道是襯托空跟有的,你不執著就是中道嘛,傻瓜!就是這麼簡單,easy easy no difficult.很簡單!有人說:師父!你那個英文怎麼那麼生硬呢?傻瓜!故意念的嘛,念英文:no difficult.你看!多標准。所以中道的問題,就是你一切法不可得,不偏空、不偏有,那麼就是破除的意思,不執著就是中道啊,你執著中道也是歪道啊,對不對?你執著一個中道你也是歪道啊,中就是破除義,不是真的有一個中。
最後又講一個畢竟空,畢竟空就是徹底的一絲不挂,一塵不染。以前我們一聽到一絲不挂,這個人實在很粗魯,不太文雅,其實不是,這一絲不挂是佛教的,佛教的,就是一點煩惱也不會放在心裏,那叫一絲不挂,後來的人把它變成絲襪的絲了,人家那個絲是指煩惱,一點煩惱,就是一塵不染的意思,一絲不挂跟一塵不染就是同樣的意思,那後來的人,奇怪!佛教講的名詞,禅宗講的一絲不挂,也被用到另外一個不正當的場所,你看!一絲不挂,多丟人!這就糟糕了。你看!“赤棵棵的”不是,赤裸裸的。所以說畢竟空就是所講的赤裸裸的;一絲不挂的,無所住名畢竟空。什麼叫畢竟空呢?一塵不染啊,絕對的空啊,意思就是說,連一個起心、一個動念都沒有了,心就是安住在如如不變的本性裏面。看左邊《智度論》裏面講的:《智度論》:“般若是一法,佛說種種名,隨諸衆生類,爲之立名字。”《大智度論》裏面講。中論、百論、十二門論,就講叁論,加上《大智度論》就是“四論宗”嘛,所以“叁論宗”又名“四論宗”也對。這個《大智度論》我很想講,但是《大智度論》就是太多了,這個《大智度論》的內容我告訴你,你一生一世就看這《大智度論》就不得了,真的!你要開大智慧,二部經一定要看,一個是《楞嚴經》,一個是《大智度論》,你要開大智慧,就這二部經一定要看。但是大智度論就是很多,有十冊,有的把它印成四冊,大智度論一百卷,開玩笑!要講到民國幾年?不過這個太好了,《大智度論》。解釋《大般若經》叫做《大智度論》,論就是問答,所以你看《大智度論》就是問、答,問、答,《大智度論》就是問、答……統統是問跟答,就是《大智度論》。而般若是一法,佛說種種的名,隨諸衆生類,爲之立名字。所以般若你也可以講真性實相;可以講一實谛;可以講自性清淨心;可以講如來藏;可以講如如;也可以講實際;也可以講一乘;也可以講法性;也可以講首楞嚴;也可以講中道;也可以講畢竟空。你看!《般若波羅蜜多心經》,我們今天才講二個字。今天才講二個字。
我以前初學佛,到逢甲大學的旁邊有一間寺廟。叫做“般若”,然後“學”苑是一個(草)部,再一個怨恨的怨,沒有心部,“般若學苑”,我第一次去的時候,四個字念錯了二個字,念:“般若學宛”,也沒學佛,也不知道啊!“般若學宛”,大家都在笑我,我也不知道你在笑什麼?不曉得他在笑什麼東西?就問說:這“般若學宛”難道有錯嗎?不是這樣念啦!四個字念二個字錯,就五十分而已,我說那怎麼念?應該念:般若學苑,還念呢,念:般若學苑,你看。所以念錯字有時候會笑死人。那一天有一個人來說:師父!我還沒有“販依”,奇怪!你講什麼我都聽不懂?聽不懂?沒有“販依”?後來才知道沒有皈依,我說那個不念“販”,那個念“皈”,皈依,這個字念錯了笑死人了,人家覺得很好笑,還沒“販依”我以爲還沒有吃飯呢?所以說研究經典可以讓人家認識很多。那麼今天講到九點半了,明天我們講觀無量壽經,連續叁天的觀無量壽經,我希望你們都能到好不好?我希望你們盡可能來聽經聞法。下課!
二、波羅密多:也是一種梵語,含有四義:一、波羅譯爲彼岸,密多譯爲到,合言之爲彼岸到,順語應雲到彼岸。二、譯爲度無極。叁、譯爲遠離。四、譯爲究竟。
一、“到彼岸”者,這是一種比喻:如過渡者,須乘舟筏,從這邊的此岸,渡過中流而到達那邊的彼岸;以喻衆生的沈迷,當仗般若以度脫之。說明白一點,此岸喻生死,中流喻煩惱,般若喻舟筏,彼岸喻涅槃(涅槃,待下文解釋,總之即解脫的意思)。衆生被叁惑(一、見思惑:如身見、邊見等,邪分別道理而起,謂之見惑,如貪欲、嗔恚等,倒想世間事物而起,謂之思惑,離此見思二惑即離叁界,聲聞緣覺以之爲涅槃。二、塵沙惑:爲化道障。菩薩教化人,必通知塵如沙無量無數的法門。然而心性暗昧不能達此塵沙無數之法門,自在教化,謂爲塵沙之惑。叁、無明惑:又稱障中道惑,爲障蔽中道實相理之惑。)煩惱所迷,以致沈淪生死苦海,現在如果想求度脫的話,就不得不借仗般若的功力去滅除煩惱,以了脫生死的痛苦,獲到究竟涅槃的安樂!所謂乘般若船渡過叁重煩惱的中流,頓超生死衆苦的此岸,直上涅槃安樂的彼岸。此外還可作另一種的比喻:大海喻叁界輪回之處,海水喻衆苦,衆生墜落輪回,備受衆苦,仿彿和那沈溺大海裏的人所受的痛苦一樣,以其世間痛苦充滿,正如大海的水深廣無涯,故以苦海喻之。沈溺水裏的人,是刻不容緩地,當急求船只的濟渡,以登安穩的彼岸;受生死輪回的我們,要是不願長此沈淪的話,則當速求度脫!古雲:“苦海茫茫,回頭是岸”,般若是救度人們出生死苦海,到安樂彼岸的大慈航!衆生迷了本性,沈溺煩惱生死苦海中,今賴般若開示之,使其認識本有真心,而獲到解脫;正如靠了船只渡出苦海而登彼岸似的。總之,能斷煩惱,了生死,證涅槃,就是彼岸。此岸乃衆生作業受苦之處,彼岸是諸佛菩薩究竟解脫之地。菩薩以法空智(諸法空無之真理也。),乘無相(謂真理之絕衆相也。無量義者,從一法生,其一法者,即無相也。)船,由生死的此岸,到達涅槃的彼岸。我想菩薩大願大悲,絕非只顧自利,一定是要普渡一切衆生同超苦海,同登彼岸。那末,大家當趕快向前求度吧!
今天我們從“波羅蜜多”,上個禮拜我們談到“般若”,它有不同的名相,般若是一法,佛說種種名,隨諸衆生類,爲之立名字。這個禮拜我們從波羅蜜多,先談這個“多”字,這個多字是結尾語,沒有什麼特殊的意思,就像我們說“了”,他來了,那個“了”,這個波羅“蜜”,有的是用“蟲”,有的是用“山”,這個“蜜”字就是翻譯的音而已。
波羅蜜翻譯成中文有四種意思,第一、叫做到彼岸,“多”就是“了”,就是到彼岸了。般若波羅蜜多,意思就是:大智慧到達彼岸了。心經就是一部最重要的經典。到彼岸,我們說生死是此岸,涅槃不生不滅是彼岸,中間叫做煩惱的河流,我們在生死的凡夫此岸,依著佛講的經典來悟入…
《<般若波羅密多心經要釋>講記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