尋找著力點
鄭石岩
第五篇 做創意的思考
[篇頭語]
在無常、變遷和無盡的挑戰中,我們唯智慧是賴。
我們生活的情境是無常變化的,無論是生産的技術、經濟的發展、社會的結構、文化與教育等等,無時不在變遷。因此,既有的知識和技能,不足以應付新的需求和挑戰。爲了有更好的創意,去解決諸多問題,我們開始重視創造力。也就是說,我們應著重于如何開展智慧,讓自己更有能力面對變遷,去過成功和喜悅的生活。
創造的心理曆程,是個人內在的心理特質與其生活中所接觸的事物,所引發全新解決問題的創作。創造的內在條件包括:第一,心靈的開放;這時開放自己和心靈,不再被防衛性或焦慮感所束縛,而能讓每一個經驗,自由神馳于內在世界,這能孕育創意。其二是保持自主的評價態度;容易被外界批評所左右的人,不容易有真知的創意。其叁是能夠把點子和觀念組合成有用的創造。
因此,如果我們想要提升創造活動,首先要從建立心理安全感入手,包括:
·無條件接納個人的價值,對個人的意見、情感和表現予以尊重。
·排除介入批評氣氛,讓個人得以自由思考。
·要從個人的觀點和感受,去了解神往,從而接納欣賞,而鼓勵個人的創造活動。
除了上述培養個人心理安全感之外,還要重視心靈的自由。透過自由的遐思和想像,創意的點子才會自然流露出來。很明顯地,慧是一種超越性的心智活動,不是知識性的組合和思考,它是對事象的檢驗、分析和認知,透過自由思考,所産生的創作。因此《成唯識論》上說:
“雲何爲慧?
于所觀境,
簡擇爲性,
斷疑爲業。”
簡擇就是觀察、分析和判斷,斷疑就是使事理明朗,獲得解決問題的行動。經上又說:
“由慧推求,
得決定故。”
只有透過智慧的運作,想像推求,才能看到決定性的真理。
我們在前一篇中已經說明。慧與定息息相關,創意的環境就是心理安全,而創意的點子則是自由心靈的表現。因此,創意思考包含甚廣,它是心靈活動中最令人驚奇的部分。由于篇幅所限,僅就幾個普遍使用的課題,加以陳述。
首先,要善用自己的創造力。它是一種水平思考,也是一種非限定性的思考方式。我們該注意的要點是:
·碰到問題時,你可以選用的答案不會只有一個。
·要懂得跳出成規的枷鎖,創意才有萌芽的可能。
·要有努力,也要有悠閑,創意總是在悠閑中浮現。
·他山之石可以攻錯,不同領域的激蕩可以産生創意。
·不要妄自菲薄,其實你的潛能無限。
·不要怕錯,不要擔心別人見笑。
其次是在生活的現實中,潛藏著許多發揮創意的機會,特別是做抉擇的時候,要善用創意。要避免二選一的刻板思考,要超越是與非,跳出接受或拒絕的窠臼。把現實擺在全新的思考臺面上,重新看出它的價值、目標和處理方法。在現實生活中,蘊涵著創造的樂趣和契機,要善于把握它,發展成新的決定。在這一章裏,特別指出要當一位實現者,才會顯露創造的天賦;至于如何實踐它,則提出了五個要素供運用參考。
其叁是發揮生命的活力。人注定要參透生命的意義,唯有參透爲何而活的人,才能迎接任何挑戰。參透就是一種智慧,禅者的開悟就是智慧的展現。在這一章裏,引用宗教谘商對于面臨生離死別沈痛打擊的人,所做的啓發和指引,令人看出創意智慧所發生的钜大影響力。“一個人找到生命意義時,所綻放出來的生命力,不只是一種潛能的開放,而是本真智慧和創意的流泄。它超越一般的意識觀念和思考,形成一種單純而偉大的光明性。”
其四是實現希望的智慧。希望和願望是與生俱來的,實現希望是天經地義的事。不過,從谘商經驗中我們發現,不少人實現生活的創意被壓抑下來,不敢正面去實現它,反而逃避或扭曲自己的希望或願景,而造成精神的痛苦和症狀。因此,我們要學會,“將自己的希望澄清,設法去爭取和實現,就是創造生命,同時也是生命智慧與創造力的流露。”
其五是活下去的智慧。造化賦予我們生命,是要我們活下去,並透過生命的活動而學習、成長和進化,完成心靈的圓熱。它就是智慧和慈悲,是創造力和生命的愛。生命發展的最終意涵,就是慈悲與智慧的圓融。它是最高層次的欲,是超越生命現象的光明和希望。
于是,無論人的遭遇如何,生命總是學習和成長的憑藉。人的受苦的挫敗,正是牽引他去克服,促進自己發展智慧和慈悲的關鍵。人所面對的,正是他來人間,必須設法回答的問題。這一來,就不能抱怨自己的不幸,而要心甘情願去承擔它,從中尋找心智成長的光明路。
因此,在這短短的生命曆程中,你是什麼,擁有什麼,這些並不重要。真正重要的是自己的心靈是否從不安、焦慮、卑怯和無知中解脫出來,步向智慧的光明之路。在這條路上行走的人,都得到生活的實現和幸福。
創意像生活的陽光,在一般生活與工作中,它照亮事理,給我們帶來解決問題的能力。在生命的曆程中,它帶給我們新的領悟,參透它的意義和價值,讓我們知道爲何而活,而不再逃避困難,心甘情願地活出意義,使人性更接近佛性。
1善用創造力
創意來自一種彈性的思考,彈性就是非刻板,非限定性的想法。創意好的人,適應力好,他們能彌補許多生活中的缺失。
大部分的人以爲,只有在解決專門性問題時,才會用到創造力。其實,創造力是日常生活中,每個人都需要的。由于世事變得太快,單靠一套刻板的辦法,不足以應付需要。所以現代人必須善于應用創意,在家庭、生活和工作中,想出嶄新的主意,解決生活中的問題。
創造力並非神秘莫測的,而是生命潛能的發揮。它給我們新的點子,新的觀念和方法,爲我們提供解決問題的線索。比如說,現代家庭由于婦女就業,夫妻財産由原來的共同財産,衍生爲分別財産製,于是有些夫妻陷入兩種不同財産製的爭辯。我的一位朋友,卻創出一套適合他們的理財之道:夫妻有各自的財産,又有共同經營家庭的基金,其實這就是創意。
就拿教育子女而言,一般的方法是督促孩子用功。這沒有錯,但是每天都在督促孩子,耳提面命,庭訓孩子的人,往往不能把孩子教好。原因是刻板使用督促,沒有發展出活潑的談話,幽默的互動。父母親所以失掉風趣,使氣氛變得僵化嚴肅,是因爲失掉創意,看不出讀書用功之外,還有許多價值欣賞、贊美和學習的東西。
創意來自一種彈性的思考,彈性就是非刻板,非限定性的想法。你如果只有一個想法:“讀完大學才找工作或做事。”那麼役男沒有考上大學怎麼辦?是把身體養得癡肥來逃避兵役,用健康來換取重考的機會?抑或換個新主意:“反正要服兵役的,服完兵役再考大學,或者那時還可以采取半工半讀的策略。”創意好的人,適應力好,他們能彌補許多生活中的缺失。
人最怕只有一個點子,抱著它從一而終。那對生命是一種壓抑,而不是成長。心理谘商大師卡爾·羅傑斯(Carl R·Rogers)指出,創意是實現自己的傾向,是一種潛能的開展。
創意是思前所未思的現象。它是一個全新的想法或行動,源自于個人獨有的內在特質,和生活所面對的人、事、地、物的激發。就內在的心理世界而言,必須有實現的動機,開放的心境,悠然安全感的心情。一個成見很深,刻板觀念很重,防衛性和焦慮感強的人,是不容易開展出創意的。
一個防衛性強,焦慮不安,墨守成規的人,一遇到失業,可能陷入無助。因爲他想不出別的出路。如果有,那唯有“另謀一份差事”一樣,並相信這是最正確的點子。這種事情,換了心境開放的人,就有不同的主意。他除了找工作的想法之外,還有“去學一技之長,另謀新的發展”,或者“努力自己創業”等路子可以選擇。
要發揮創意,必須注意兩個層面: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。前者是對于個人尊嚴的無條件尊重,不受他人批判的幹擾,和對事物做自由神往的想像;後者則是表達的完全自由。因此,爲了激發創意的潛能,必須特別注意:
·面對問題,答案不會只有一個。
·跳出成規的枷鎖,不被刻板的印象綁住。
·他山之石可以攻錯,激蕩可産生創意,好點子往往從另一事物引發。
·要有努力也要有悠閑。創意往往是在悠閑神馳中出現。
·別怕錯。沒有錯誤的嘗試就不會有正確的發現;有時別人說是錯的,但事實上是對的。
·別妄自菲薄。如果認爲自己不行,創意的火花才真正消滅。
首先談答案不只一個。在我們的教育體系中,經常強調標准答案。這使一般人以爲,這個正確的答案,是無可取代的新方法。事實上,新答案和新方法層出不窮。過去企業界認爲,只要增加工作時間,就可以增加生産;後來發現人性化的管理,比傳統的方法更爲有效;現在我們正流行聖吉所謂學習組織的策略,以增加企業經營的效能。
就心理健康而言,早期佛洛伊德發現,從壓抑潛抑是心理症的主要原因。後來,心理學的不斷研究,發現不能自我實現,缺乏生活的意義,乃至倫理能力的敗壞、空虛及自我認同不完整等等,都是導致心理疾病的原因。所以有效解決問題的方法不會只有一個。
別忘了,晾衣服不見得非用竹杆不可;可用繩索代替,可以用衣架挂在窗檐下,也可以披在椅背上,這是你知道的。那麼,子女在面對生涯時,你爲什麼會說,“你不用功讀書,將會走投無路呢?”讀書無非要學習做人做事,發展其生涯,我們怎麼可以把讀書變成生涯的唯一之路呢?
其次是跳出成規和成見。在成規之外,試著去看看:習慣于吃米的人,何不試試吃面麥、雜糧?穿衣服時,你慣于先穿右手臂,何不試試從左手臂先穿會怎樣?進一步言,一般…
《尋找著力點 第五篇 做創意的思考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