寻找著力点
郑石岩
第五篇 做创意的思考
[篇头语]
在无常、变迁和无尽的挑战中,我们唯智慧是赖。
我们生活的情境是无常变化的,无论是生产的技术、经济的发展、社会的结构、文化与教育等等,无时不在变迁。因此,既有的知识和技能,不足以应付新的需求和挑战。为了有更好的创意,去解决诸多问题,我们开始重视创造力。也就是说,我们应著重于如何开展智慧,让自己更有能力面对变迁,去过成功和喜悦的生活。
创造的心理历程,是个人内在的心理特质与其生活中所接触的事物,所引发全新解决问题的创作。创造的内在条件包括:第一,心灵的开放;这时开放自己和心灵,不再被防卫性或焦虑感所束缚,而能让每一个经验,自由神驰于内在世界,这能孕育创意。其二是保持自主的评价态度;容易被外界批评所左右的人,不容易有真知的创意。其三是能够把点子和观念组合成有用的创造。
因此,如果我们想要提升创造活动,首先要从建立心理安全感入手,包括:
·无条件接纳个人的价值,对个人的意见、情感和表现予以尊重。
·排除介入批评气氛,让个人得以自由思考。
·要从个人的观点和感受,去了解神往,从而接纳欣赏,而鼓励个人的创造活动。
除了上述培养个人心理安全感之外,还要重视心灵的自由。透过自由的遐思和想像,创意的点子才会自然流露出来。很明显地,慧是一种超越性的心智活动,不是知识性的组合和思考,它是对事象的检验、分析和认知,透过自由思考,所产生的创作。因此《成唯识论》上说:
“云何为慧?
于所观境,
简择为性,
断疑为业。”
简择就是观察、分析和判断,断疑就是使事理明朗,获得解决问题的行动。经上又说:
“由慧推求,
得决定故。”
只有透过智慧的运作,想像推求,才能看到决定性的真理。
我们在前一篇中已经说明。慧与定息息相关,创意的环境就是心理安全,而创意的点子则是自由心灵的表现。因此,创意思考包含甚广,它是心灵活动中最令人惊奇的部分。由于篇幅所限,仅就几个普遍使用的课题,加以陈述。
首先,要善用自己的创造力。它是一种水平思考,也是一种非限定性的思考方式。我们该注意的要点是:
·碰到问题时,你可以选用的答案不会只有一个。
·要懂得跳出成规的枷锁,创意才有萌芽的可能。
·要有努力,也要有悠闲,创意总是在悠闲中浮现。
·他山之石可以攻错,不同领域的激荡可以产生创意。
·不要妄自菲薄,其实你的潜能无限。
·不要怕错,不要担心别人见笑。
其次是在生活的现实中,潜藏著许多发挥创意的机会,特别是做抉择的时候,要善用创意。要避免二选一的刻板思考,要超越是与非,跳出接受或拒绝的窠臼。把现实摆在全新的思考台面上,重新看出它的价值、目标和处理方法。在现实生活中,蕴涵著创造的乐趣和契机,要善于把握它,发展成新的决定。在这一章里,特别指出要当一位实现者,才会显露创造的天赋;至于如何实践它,则提出了五个要素供运用参考。
其三是发挥生命的活力。人注定要参透生命的意义,唯有参透为何而活的人,才能迎接任何挑战。参透就是一种智慧,禅者的开悟就是智慧的展现。在这一章里,引用宗教谘商对于面临生离死别沉痛打击的人,所做的启发和指引,令人看出创意智慧所发生的钜大影响力。“一个人找到生命意义时,所绽放出来的生命力,不只是一种潜能的开放,而是本真智慧和创意的流泄。它超越一般的意识观念和思考,形成一种单纯而伟大的光明性。”
其四是实现希望的智慧。希望和愿望是与生俱来的,实现希望是天经地义的事。不过,从谘商经验中我们发现,不少人实现生活的创意被压抑下来,不敢正面去实现它,反而逃避或扭曲自己的希望或愿景,而造成精神的痛苦和症状。因此,我们要学会,“将自己的希望澄清,设法去争取和实现,就是创造生命,同时也是生命智慧与创造力的流露。”
其五是活下去的智慧。造化赋予我们生命,是要我们活下去,并透过生命的活动而学习、成长和进化,完成心灵的圆热。它就是智慧和慈悲,是创造力和生命的爱。生命发展的最终意涵,就是慈悲与智慧的圆融。它是最高层次的欲,是超越生命现象的光明和希望。
于是,无论人的遭遇如何,生命总是学习和成长的凭藉。人的受苦的挫败,正是牵引他去克服,促进自己发展智慧和慈悲的关键。人所面对的,正是他来人间,必须设法回答的问题。这一来,就不能抱怨自己的不幸,而要心甘情愿去承担它,从中寻找心智成长的光明路。
因此,在这短短的生命历程中,你是什么,拥有什么,这些并不重要。真正重要的是自己的心灵是否从不安、焦虑、卑怯和无知中解脱出来,步向智慧的光明之路。在这条路上行走的人,都得到生活的实现和幸福。
创意像生活的阳光,在一般生活与工作中,它照亮事理,给我们带来解决问题的能力。在生命的历程中,它带给我们新的领悟,参透它的意义和价值,让我们知道为何而活,而不再逃避困难,心甘情愿地活出意义,使人性更接近佛性。
1善用创造力
创意来自一种弹性的思考,弹性就是非刻板,非限定性的想法。创意好的人,适应力好,他们能弥补许多生活中的缺失。
大部分的人以为,只有在解决专门性问题时,才会用到创造力。其实,创造力是日常生活中,每个人都需要的。由于世事变得太快,单靠一套刻板的办法,不足以应付需要。所以现代人必须善于应用创意,在家庭、生活和工作中,想出崭新的主意,解决生活中的问题。
创造力并非神秘莫测的,而是生命潜能的发挥。它给我们新的点子,新的观念和方法,为我们提供解决问题的线索。比如说,现代家庭由于妇女就业,夫妻财产由原来的共同财产,衍生为分别财产制,于是有些夫妻陷入两种不同财产制的争辩。我的一位朋友,却创出一套适合他们的理财之道:夫妻有各自的财产,又有共同经营家庭的基金,其实这就是创意。
就拿教育子女而言,一般的方法是督促孩子用功。这没有错,但是每天都在督促孩子,耳提面命,庭训孩子的人,往往不能把孩子教好。原因是刻板使用督促,没有发展出活泼的谈话,幽默的互动。父母亲所以失掉风趣,使气氛变得僵化严肃,是因为失掉创意,看不出读书用功之外,还有许多价值欣赏、赞美和学习的东西。
创意来自一种弹性的思考,弹性就是非刻板,非限定性的想法。你如果只有一个想法:“读完大学才找工作或做事。”那么役男没有考上大学怎么办?是把身体养得痴肥来逃避兵役,用健康来换取重考的机会?抑或换个新主意:“反正要服兵役的,服完兵役再考大学,或者那时还可以采取半工半读的策略。”创意好的人,适应力好,他们能弥补许多生活中的缺失。
人最怕只有一个点子,抱著它从一而终。那对生命是一种压抑,而不是成长。心理谘商大师卡尔·罗杰斯(Carl R·Rogers)指出,创意是实现自己的倾向,是一种潜能的开展。
创意是思前所未思的现象。它是一个全新的想法或行动,源自于个人独有的内在特质,和生活所面对的人、事、地、物的激发。就内在的心理世界而言,必须有实现的动机,开放的心境,悠然安全感的心情。一个成见很深,刻板观念很重,防卫性和焦虑感强的人,是不容易开展出创意的。
一个防卫性强,焦虑不安,墨守成规的人,一遇到失业,可能陷入无助。因为他想不出别的出路。如果有,那唯有“另谋一份差事”一样,并相信这是最正确的点子。这种事情,换了心境开放的人,就有不同的主意。他除了找工作的想法之外,还有“去学一技之长,另谋新的发展”,或者“努力自己创业”等路子可以选择。
要发挥创意,必须注意两个层面: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。前者是对于个人尊严的无条件尊重,不受他人批判的干扰,和对事物做自由神往的想像;后者则是表达的完全自由。因此,为了激发创意的潜能,必须特别注意:
·面对问题,答案不会只有一个。
·跳出成规的枷锁,不被刻板的印象绑住。
·他山之石可以攻错,激荡可产生创意,好点子往往从另一事物引发。
·要有努力也要有悠闲。创意往往是在悠闲神驰中出现。
·别怕错。没有错误的尝试就不会有正确的发现;有时别人说是错的,但事实上是对的。
·别妄自菲薄。如果认为自己不行,创意的火花才真正消灭。
首先谈答案不只一个。在我们的教育体系中,经常强调标准答案。这使一般人以为,这个正确的答案,是无可取代的新方法。事实上,新答案和新方法层出不穷。过去企业界认为,只要增加工作时间,就可以增加生产;后来发现人性化的管理,比传统的方法更为有效;现在我们正流行圣吉所谓学习组织的策略,以增加企业经营的效能。
就心理健康而言,早期佛洛伊德发现,从压抑潜抑是心理症的主要原因。后来,心理学的不断研究,发现不能自我实现,缺乏生活的意义,乃至伦理能力的败坏、空虚及自我认同不完整等等,都是导致心理疾病的原因。所以有效解决问题的方法不会只有一个。
别忘了,晾衣服不见得非用竹杆不可;可用绳索代替,可以用衣架挂在窗檐下,也可以披在椅背上,这是你知道的。那么,子女在面对生涯时,你为什么会说,“你不用功读书,将会走投无路呢?”读书无非要学习做人做事,发展其生涯,我们怎么可以把读书变成生涯的唯一之路呢?
其次是跳出成规和成见。在成规之外,试著去看看:习惯于吃米的人,何不试试吃面麦、杂粮?穿衣服时,你惯于先穿右手臂,何不试试从左手臂先穿会怎样?进一步言,一般…
《寻找著力点 第五篇 做创意的思考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