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尋找著力點 第四篇 穩得住就做得好▪P2

  ..續本文上一頁堅毅和自信就自然出現。反之,如果一個人從孩童開始,就常被批評和貶抑,甚至虐待和淩辱,那麼孩子的自我評價就變得很差,人格發展就受到扭曲。因此,父母要常常鼓勵孩子,欣賞他的能力和優點,說出他表現行爲中值得肯定的部分。

  我發現越少被肯定的孩子,自我評價越低,心理生活容易失調,社會適應顯得較差。至于偏差行爲的孩子,則往往是自我受到貶抑,導致自我認同不完整的結果。因此,教育上要多欣賞孩子的優點和成功,多肯定孩子們好的表現。我們的社會正缺乏一副好眼睛,去賞識人的優點,這是造成社會性格發展不健康的重要因素。

  其次是不斷充實自己。人因爲不斷學習新知及參加社交等活動,而提升自己的能力,從而發更多的優點。那會令人覺得自己有價值、有信心,敢堅持下去或做點應有的冒險,有面對困難的把握。不斷充實自己,正是能源源不絕給自己支持和打氣的方法。它不但增強了自信,也提升了自我功能。我對眼前的學生問道:

  “你今天學會了什麼能力?”他們會很腼腆地不知怎麼回答。

  “請想想:今天你增加了什麼能力或新知,新學了些什麼生活要領,學到些什麼以前所不會的能力?”幾乎做詢問的人都會低著頭,彼此陷入等待的尴尬。

  于是,我出了一樣功課。請他們在晚上想想,記下自己在一天中學到什麼活用的能力或本領。不分大小,不分知識、情意或技能,都把它記下來,只要記下自己學會了做什麼。一星期結束,把它做歸納整理。同學們又驚訝地說:

  “天啊!每天都是學到書本中的知識,至于生活、工作和待人接物,幾乎阙知!”

  “糟了!我連書本上的知識也並不真的懂,更不會運用,遑論其他方面。”

  他們開始謙虛起來,而有了學習的警覺。他們意識到沒有真正充實自己的危險。于是,我們討論該怎麼做,結果是:

  ·要在生活中學習真本事,它永遠學不完。

  ·要認清自己的情緒,並知道如何控製和纾解。

  ·要有廣博的知識和多方面的能力,所以要多多閱讀。

  ·培養自己認爲該培養的好習慣。

  ·多參加活動,且于參加前預作准備。

  其叁是學會堅毅。心理學的研究指出:堅毅的人,能以信心和決心面對改變,能熱切地視之爲轉機。反之,不堅毅的人,一遇到挑戰或逆境時,會備感受威脅和無助。根據柯巴沙等人的報告,堅毅者有叁種人格特質,這些特質有助于抗壓力,並將工作做好:

  ·熱中于所做的事,對于自我、工作和重要的目標有所執著。

  ·感覺生命在掌握之中,對面臨的變化有掌控感。

  ·將改變視爲挑戰而威脅。

  貝爾公司在一九八五年後,由AT&T公司獨立而出。他們選擇二百位承受壓力較大的成員,經過八年的追蹤觀察,發現有一半的人愈戰愈勇,另一半的人則病倒或表現不良。經過分析,發同那些在壓力下仍能保持健康和活力的人,確實比較堅毅,他們表現于對工作的執著,有掌控感,並樂于接受挑戰。

  堅毅的人,不但有如上特質,他們也較能婉拒不適當的請求。他們知道怎麼表示批評而不貶責別人,他們的性格和藹可親,同時也表現得莊重。一位學生問道:

  “怎麼學習把莊重、和藹和堅持結合成爲自己的儀態?”

  “觀察。當你看到有一個人具有這種特質時,你就跟他學習。你要留心,狂傲的堅持,令人感到冷漠;和藹可親的毅力,則能令人敬佩。只要將所學習的言行舉止,自然而不造作的表達出來,那就成爲你自己的風采。

  “這一來,我不就失去本有的風貌了嗎?“

  “注意!終究是在于表現你自己的思想和感情,而非抄襲別人。”

  從唯識心理學的觀點來看,安定的心,能讓心智投注于生活和工作,能維持良好的抗壓能力,讓自己發揮好的精神力,把工作做好,並讓生活覺得安定幸福。如果你想在多競爭的社會裏挺得住,那麼健康的自我評價、不斷充實自己和培養堅毅力,是值得你勤練的功夫。

  2在運動中培養堅毅

  區隔哪些是我能著力的,哪些是我無能爲力的。對于那無能爲力所造成的情緒,將隨著運動時的耗氣過程,把它化作鎮定和耐心。

  運動可以培養安定的心情和敏捷的思考。

  勤于運動不但可保持身體的適況,而且可以培養精神的力量,充實生命。天天運動,就可以保持活力,減低生活和工作中産生的壓力。每天抽出時間運動,讓身體呼氣,流點兒汗,可以帶給你殊多好處。

  帕德絲(Emrika Padus)等人所編《情緒管理手冊》一書中說:天天運動能強化情緒健康,增進精神力,還能治療沮喪和心理困擾。運動經研究和臨床證明,具有下列效用:

  ·增進活力。

  ·消除緊張和壓力。

  ·強化身體抗壓機能。

  ·減少敵意和性急的行爲。

  ·腦力清醒,增加專注和記憶力。

  ·增強積極的自我形象和自信。

  ·感覺身心舒暢。

  ·增進良好睡眠品質。

  ·緩和沮喪的情緒。

  看看這些運動的好處,就應該下定決心運動。我在五十歲以後,運動就更勤快了,至少每周維持叁至四次登山漫步,每次約一個小時。現在,我盡可能每天作運動,以保持良好的精神力;不登山就到公園慢跑,即使下雨天,我也撐著傘走出去。

  無論登山或慢跑,只要經過五分鍾之後,心情開始甯靜下來。身體自然的運動作,會覺得心無旁驚,感到安定的效果。佛家所謂的行禅,是指專注在森林裏步行的修持。但每當我獨自登山時,很快就領略到個中禅味。這是一種安定,心曠神怡,頭腦清醒地思考。也許你會問我,思考些什麼?老實說,那就是思潮洶湧,自由遐思,但沒有任何壓力或煩心。那是一種渾然忘我之感,而非苦思多慮的優煩。這就開始進入行動的冥思;這時會專注地欣賞景物,聆聽蟲鳥歌鳴,神往于綠樹青山。

  登山是很美妙的,腳步和著呼吸的氣息,化作單純容易鎮定的節奏,很快就進入無思的甯靜。不但在心理上産生變化,血液的化學平衡也達到較好的狀況。這時會發現陽光篩落的樹蔭,呈現無比清涼神奇,和風令人陶醉,從而體驗到玄妙的經驗。

  每當我運動回來,總是精神飽滿,思考敏捷,可以有效率地工作。過去,我一直肩負著沈重的工作,運動是我精神力量的來源,也是工作創意的酵母。現在,透過運動令我專注的寫作和思考,並增強從事教育和助人工作的熱情和活力。

  人免不了有煩惱的時候,只要騰出時間作運動,幾分鍾之後,優煩漸漸松解,面對問題已然胸有成竹。這時該去做的,就會有精神和信心去做;無可作爲的,會不再浪費時間去優愁,把它擺開一邊。登山或運動,給人一種全新的思考,去區隔哪些是我能著力的,哪些是我無能爲力的。對于那無能爲力所造成的情緒,將隨著運動時的耗氣過程,把它化作鎮定和耐心。

  養成運動習慣,就會對自己的體適能有信心。這能減低你的驚慌、緊張和敵意,並領略到從生理傳達而來的愉悅,令人感受到生命的實現。美國著名心髒科醫師喬治·希恩(George Sheehan)極力推崇運動的好處,他說:

  “運動的基本功效,是使身體進入適況。適況是令人快樂的經驗,它正是大家所期望的狀態。所以,你該依自己的個性選擇一種運動,努力以赴。

  “適況的身體是生活藝術和身心協調的基礎。有了適況的體能,每天一早起來,你就能從事該做的工作。

  “當你運動時,會發現自己內在的那個人。然後,你可以透過專注、耐心和鍛煉,演變成那個人。其實那就是真正的自己。”

  每周有個叁、四次運動,每次維持叁十分鍾,運動的方式包括快走,做柔軟體操和伸展軀體。參加希恩醫師健身活動計畫的人是五十六到八十七歲的老年人,經過六個星期之後,這些人血壓降低,體內脂肪減少,氧氣最大輸送量增多,神經肌肉緊張現象減少。他們的健康和精力,都得到改善。顯然,運動對老人的健康亦極有幫助。

  運動可以維持最高水准的生活品質。你不要把物質享受、地位當做生活品質的重要因素,真正生活的品質應建立在健康上。我劄記過運動對身體健康的好處,並把它貼在書架上,用來砥砺自己天天運動:

  ·運動使心髒更爲有力,泵出更多的血,在進行劇烈活動時,不必博動太快,就能滿足實際需要。

  ·運動能降低低密度脂蛋白膽因醇(LDL)、叁酸甘酯的濃度,有時甚至使膽固醇的總量減少。更重要的是它能使有保護作用的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(HDL)增加(它具有清潔動脈的效能)。

  ·經常運動可以減少冠狀動脈心髒病的機會,平均壽命則顯著延長。

  ·對抗地球引力的運動如跑步、步行等,能增加骨骼中的鈣含量,防止骨質疏松症與衰弱性骨折。

  ·對五千多名在大學時代做過運動的人做長期研究,有運動的婦女較少罹患乳癌和生殖系統癌。

  ·運動可以延緩衰老,保持矯好的體力。

  運動的好處殊多,爲什麼有偌多的人不肯運動,反而求助于進補呢?也許你會說“我太忙,我沒有時間”。不過,如果你不肯騰出時間來,健康的機會不斷流失。等到有時間,可能已經喪失你的健康和活力了。

  現代人生活在追求效率、競爭和多元價值的社會裏,心理壓力大,緊張和焦慮是普遍的精神困擾。研究指出:運動後焦慮即可減低。肯尼士·庫柏醫生(Kenneth H·Cooper)並建議,如果希望借助運動來減低壓力,不妨將運動時間設定在下班後和晚餐前的時段。那樣能有效清除一天累積的壓力。

  依我的觀察,長期不作運動的人,顯然比較焦慮、易怒和恐懼。就是在工作適應、人際關系和家庭生活的品質上,都要比作運動者差。有不少人晤談時,我一眼就看出他長期不作運動,我告訴他:“每一個人都有辛苦遭遇,這是生活必然要承擔的事。所以,別想苦難會自動消失,…

《尋找著力點 第四篇 穩得住就做得好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