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寻找著力点 第四篇 稳得住就做得好▪P2

  ..续本文上一页坚毅和自信就自然出现。反之,如果一个人从孩童开始,就常被批评和贬抑,甚至虐待和凌辱,那么孩子的自我评价就变得很差,人格发展就受到扭曲。因此,父母要常常鼓励孩子,欣赏他的能力和优点,说出他表现行为中值得肯定的部分。

  我发现越少被肯定的孩子,自我评价越低,心理生活容易失调,社会适应显得较差。至于偏差行为的孩子,则往往是自我受到贬抑,导致自我认同不完整的结果。因此,教育上要多欣赏孩子的优点和成功,多肯定孩子们好的表现。我们的社会正缺乏一副好眼睛,去赏识人的优点,这是造成社会性格发展不健康的重要因素。

  其次是不断充实自己。人因为不断学习新知及参加社交等活动,而提升自己的能力,从而发更多的优点。那会令人觉得自己有价值、有信心,敢坚持下去或做点应有的冒险,有面对困难的把握。不断充实自己,正是能源源不绝给自己支持和打气的方法。它不但增强了自信,也提升了自我功能。我对眼前的学生问道:

  “你今天学会了什么能力?”他们会很腼腆地不知怎么回答。

  “请想想:今天你增加了什么能力或新知,新学了些什么生活要领,学到些什么以前所不会的能力?”几乎做询问的人都会低著头,彼此陷入等待的尴尬。

  于是,我出了一样功课。请他们在晚上想想,记下自己在一天中学到什么活用的能力或本领。不分大小,不分知识、情意或技能,都把它记下来,只要记下自己学会了做什么。一星期结束,把它做归纳整理。同学们又惊讶地说:

  “天啊!每天都是学到书本中的知识,至于生活、工作和待人接物,几乎阙知!”

  “糟了!我连书本上的知识也并不真的懂,更不会运用,遑论其他方面。”

  他们开始谦虚起来,而有了学习的警觉。他们意识到没有真正充实自己的危险。于是,我们讨论该怎么做,结果是:

  ·要在生活中学习真本事,它永远学不完。

  ·要认清自己的情绪,并知道如何控制和纾解。

  ·要有广博的知识和多方面的能力,所以要多多阅读。

  ·培养自己认为该培养的好习惯。

  ·多参加活动,且于参加前预作准备。

  其三是学会坚毅。心理学的研究指出:坚毅的人,能以信心和决心面对改变,能热切地视之为转机。反之,不坚毅的人,一遇到挑战或逆境时,会备感受威胁和无助。根据柯巴沙等人的报告,坚毅者有三种人格特质,这些特质有助于抗压力,并将工作做好:

  ·热中于所做的事,对于自我、工作和重要的目标有所执著。

  ·感觉生命在掌握之中,对面临的变化有掌控感。

  ·将改变视为挑战而威胁。

  贝尔公司在一九八五年后,由AT&T公司独立而出。他们选择二百位承受压力较大的成员,经过八年的追踪观察,发现有一半的人愈战愈勇,另一半的人则病倒或表现不良。经过分析,发同那些在压力下仍能保持健康和活力的人,确实比较坚毅,他们表现于对工作的执著,有掌控感,并乐于接受挑战。

  坚毅的人,不但有如上特质,他们也较能婉拒不适当的请求。他们知道怎么表示批评而不贬责别人,他们的性格和蔼可亲,同时也表现得庄重。一位学生问道:

  “怎么学习把庄重、和蔼和坚持结合成为自己的仪态?”

  “观察。当你看到有一个人具有这种特质时,你就跟他学习。你要留心,狂傲的坚持,令人感到冷漠;和蔼可亲的毅力,则能令人敬佩。只要将所学习的言行举止,自然而不造作的表达出来,那就成为你自己的风采。

  “这一来,我不就失去本有的风貌了吗?“

  “注意!终究是在于表现你自己的思想和感情,而非抄袭别人。”

  从唯识心理学的观点来看,安定的心,能让心智投注于生活和工作,能维持良好的抗压能力,让自己发挥好的精神力,把工作做好,并让生活觉得安定幸福。如果你想在多竞争的社会里挺得住,那么健康的自我评价、不断充实自己和培养坚毅力,是值得你勤练的功夫。

  2在运动中培养坚毅

  区隔哪些是我能著力的,哪些是我无能为力的。对于那无能为力所造成的情绪,将随著运动时的耗气过程,把它化作镇定和耐心。

  运动可以培养安定的心情和敏捷的思考。

  勤于运动不但可保持身体的适况,而且可以培养精神的力量,充实生命。天天运动,就可以保持活力,减低生活和工作中产生的压力。每天抽出时间运动,让身体呼气,流点儿汗,可以带给你殊多好处。

  帕德丝(Emrika Padus)等人所编《情绪管理手册》一书中说:天天运动能强化情绪健康,增进精神力,还能治疗沮丧和心理困扰。运动经研究和临床证明,具有下列效用:

  ·增进活力。

  ·消除紧张和压力。

  ·强化身体抗压机能。

  ·减少敌意和性急的行为。

  ·脑力清醒,增加专注和记忆力。

  ·增强积极的自我形象和自信。

  ·感觉身心舒畅。

  ·增进良好睡眠品质。

  ·缓和沮丧的情绪。

  看看这些运动的好处,就应该下定决心运动。我在五十岁以后,运动就更勤快了,至少每周维持三至四次登山漫步,每次约一个小时。现在,我尽可能每天作运动,以保持良好的精神力;不登山就到公园慢跑,即使下雨天,我也撑著伞走出去。

  无论登山或慢跑,只要经过五分钟之后,心情开始宁静下来。身体自然的运动作,会觉得心无旁惊,感到安定的效果。佛家所谓的行禅,是指专注在森林里步行的修持。但每当我独自登山时,很快就领略到个中禅味。这是一种安定,心旷神怡,头脑清醒地思考。也许你会问我,思考些什么?老实说,那就是思潮汹涌,自由遐思,但没有任何压力或烦心。那是一种浑然忘我之感,而非苦思多虑的优烦。这就开始进入行动的冥思;这时会专注地欣赏景物,聆听虫鸟歌鸣,神往于绿树青山。

  登山是很美妙的,脚步和著呼吸的气息,化作单纯容易镇定的节奏,很快就进入无思的宁静。不但在心理上产生变化,血液的化学平衡也达到较好的状况。这时会发现阳光筛落的树荫,呈现无比清凉神奇,和风令人陶醉,从而体验到玄妙的经验。

  每当我运动回来,总是精神饱满,思考敏捷,可以有效率地工作。过去,我一直肩负著沉重的工作,运动是我精神力量的来源,也是工作创意的酵母。现在,透过运动令我专注的写作和思考,并增强从事教育和助人工作的热情和活力。

  人免不了有烦恼的时候,只要腾出时间作运动,几分钟之后,优烦渐渐松解,面对问题已然胸有成竹。这时该去做的,就会有精神和信心去做;无可作为的,会不再浪费时间去优愁,把它摆开一边。登山或运动,给人一种全新的思考,去区隔哪些是我能著力的,哪些是我无能为力的。对于那无能为力所造成的情绪,将随著运动时的耗气过程,把它化作镇定和耐心。

  养成运动习惯,就会对自己的体适能有信心。这能减低你的惊慌、紧张和敌意,并领略到从生理传达而来的愉悦,令人感受到生命的实现。美国著名心脏科医师乔治·希恩(George Sheehan)极力推崇运动的好处,他说:

  “运动的基本功效,是使身体进入适况。适况是令人快乐的经验,它正是大家所期望的状态。所以,你该依自己的个性选择一种运动,努力以赴。

  “适况的身体是生活艺术和身心协调的基础。有了适况的体能,每天一早起来,你就能从事该做的工作。

  “当你运动时,会发现自己内在的那个人。然后,你可以透过专注、耐心和锻炼,演变成那个人。其实那就是真正的自己。”

  每周有个三、四次运动,每次维持三十分钟,运动的方式包括快走,做柔软体操和伸展躯体。参加希恩医师健身活动计画的人是五十六到八十七岁的老年人,经过六个星期之后,这些人血压降低,体内脂肪减少,氧气最大输送量增多,神经肌肉紧张现象减少。他们的健康和精力,都得到改善。显然,运动对老人的健康亦极有帮助。

  运动可以维持最高水准的生活品质。你不要把物质享受、地位当做生活品质的重要因素,真正生活的品质应建立在健康上。我札记过运动对身体健康的好处,并把它贴在书架上,用来砥砺自己天天运动:

  ·运动使心脏更为有力,泵出更多的血,在进行剧烈活动时,不必博动太快,就能满足实际需要。

  ·运动能降低低密度脂蛋白胆因醇(LDL)、三酸甘酯的浓度,有时甚至使胆固醇的总量减少。更重要的是它能使有保护作用的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(HDL)增加(它具有清洁动脉的效能)。

  ·经常运动可以减少冠状动脉心脏病的机会,平均寿命则显著延长。

  ·对抗地球引力的运动如跑步、步行等,能增加骨骼中的钙含量,防止骨质疏松症与衰弱性骨折。

  ·对五千多名在大学时代做过运动的人做长期研究,有运动的妇女较少罹患乳癌和生殖系统癌。

  ·运动可以延缓衰老,保持矫好的体力。

  运动的好处殊多,为什么有偌多的人不肯运动,反而求助于进补呢?也许你会说“我太忙,我没有时间”。不过,如果你不肯腾出时间来,健康的机会不断流失。等到有时间,可能已经丧失你的健康和活力了。

  现代人生活在追求效率、竞争和多元价值的社会里,心理压力大,紧张和焦虑是普遍的精神困扰。研究指出:运动后焦虑即可减低。肯尼士·库柏医生(Kenneth H·Cooper)并建议,如果希望借助运动来减低压力,不妨将运动时间设定在下班后和晚餐前的时段。那样能有效清除一天累积的压力。

  依我的观察,长期不作运动的人,显然比较焦虑、易怒和恐惧。就是在工作适应、人际关系和家庭生活的品质上,都要比作运动者差。有不少人晤谈时,我一眼就看出他长期不作运动,我告诉他:“每一个人都有辛苦遭遇,这是生活必然要承担的事。所以,别想苦难会自动消失,…

《寻找著力点 第四篇 稳得住就做得好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