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有助于生活的開展。
生命本身就是一個不確定的狀態,因爲它有生老病死。生活也是不確定的,因爲環境的變遷,潮流的更替,人是處在滄海桑田、物換星移之中。人好像列車上的乘客,看來穩定地坐在位子上,事實不然,車窗外的景物,不斷地與你擦身而過。因此要認清:世或多變,你不會一直那麼年輕貌美,不會一直都保持順利安穩;當然,也不會一直都陷在逆境之中。
生命與生活的現實,是不確定的,但我們卻期望一切是確定的。我們不能接受這個事實,便去排擠它,去抗拒它,去否認它,于是陷入痛苦和惡劣的情緒困擾之中。
親子之情是第一個不確定的現象。當孩子長大成年之後,開始有他自己的生活。他已成家,有自己的子女和工作,但有些父母仍然希望孩子能承歡膝下,跟他無話不說。于是,過度介入兒子和媳婦的生活,造成許多糾紛和困擾。有些父母向我傾訴子女的不是。我總是耐心地開導他們:
“年輕人有年輕人的生活,固然不錯,兒子小的時候百依百順,現在不像以前那麼親近,可能是忙于工作,忙于社交,忙于處理他們的生活壓力。要了解他們,不要太挑剔。要認清生活的不確定性!如果你認爲一定要怎樣相處才會滿意,那就會陷入痛苦。”有一次,一位父親很不解的說:
“兒子和媳婦本來就要聽話,沒有經過父母同意,怎麼可以搬出去外頭住呢?那就是不孝順啊!”我向他解釋:
“兒子成家之後,是否跟你在一起,是不確定的。如果有需要,分開來住,反而相處更和睦。現在你執意他們不應該搬出去住。那麼沖突、不滿和失望,就從那個刻板的觀念中冒了出來。
“你學佛,就要趁這個機會,去體驗無常的現實。你若能接納不確定性的現實,設法面對它,親子之情依舊存在,彼此之間反而更知心,更覺溫馨。有一天你會發現愛與包容,超越了不確定性,而實現了美好的親子之情。”
孝順也是不確定性的。父母親年老了,他們體弱多病,行動不便,在整個生活適應上有很多困難。你別以爲,只要給他請個傭人就是孝順,給他醫藥和奉養金就是孝順,這也都不一定。唯有在生活上去了解他,接納他,給他們一些心靈上的安慰和溫馨,才是表現出爲人子女應有的孝心。
人的一生是不確定的,要習慣于不確定性的情境,在情緒上才能維持隨遇而安。我年輕的時候,曾經做過買賣,舉債承包一大片的果園收成。心裏盤算著,這筆生意一定可以賺錢。不,話別說得太早,不確定!因爲有很多變數在影響最後的結局。一陣臺風,可以把滿山滿谷的果子吹落一地,連你的眼淚一起吹落!市場的不景氣,可以在豐收的季節,讓你賺不到餬口之資。有一天,一位長輩告訴我:
“生意人心裏頭沒有一刻閑著!”
“爲什麼?”我疑惑地問。
“投資大,冒險多,能否賺錢又不確定。我很怕不確定和不安全的感覺,所以決定不做買賣,爲人幫傭人比較妥當。”他果然不做生意,一輩子爲人幫傭,賺點工資過日子。他一生多愁善感,焦慮不安,因爲他一直要追求一個很確定的預期。然而,人生除了“無常”之外,有什麼是可以確定預期的呢?
越是追求確定的預期,情緒也越顯得不穩定。比如說,在工作上的意見,別人有不同的看法而批評你,與你爭辯。這時如果不能認清事情的不確定性,而失去包容的肚量,就會勃然大怒,産生嚴重的敵意。其實,每一件事情,大家各有不同的看法和評價。兩種以上的不同意見是正常的,問題是如何從中協調溝通,而不是拚得我贏你輸。認識不確定性,讓我們有雅量去面對沖突,有時間去把事情想清楚。
人很容易犯先入爲主的錯誤,于是,先前獲得的資訊,反而成爲後來面對問題的障礙。心理學上所謂的阻抗作用,就是抗拒接受新知,不肯調整原有的觀念和習慣,以適應新的生活情境。
誠如哲學家杜威所說,教育是一個不斷成長的過程,求知即是知識的不斷重組和改造。如果把自己的心智固定化,那麼思考和創造能力就很快萎縮,生命無異失去應變的能力。
我們可以說,追求確定不變的心理作用,就是佛學所謂的執著。當我們執著在確定的預期時,便與無常的現實格格不入,並在情緒生活上産生不安。一位從事行銷工作的女士,多年來一直保持頂尖的業績,她執著在非拿第一不可的觀念裏,每天都很緊張,怕失去榮銜寶座。她認爲不得魁就是失敗,于是焦慮令她失眠,緊張令她全身酸痛。她說:
“我怕失去第一,所以每天都拚命地幹,不停的加班。我已精疲力竭,盡心盡力,卻覺得後有追兵。我快要倒下來了。”我說:
“現在請你回想一下,在你尚未拿到第一業績之前,誰得到那個寶座?那麼再上一任又是誰?”
“長江後浪推前浪,以前當然有好多位得過第一的人。”她苦笑一下,接著說,“可是我輸不起!”我說:
“好多個奪標者構成了傳承,這表現出非確定的現象。你已得到它,未來不一定再擁有它,但也不一定會失掉它。它是非確定性的。你要看清這個本質,得失心就不會太大,情緒自然安定。能夠如此,生活才會正常,精神才會振作。”
“可是我還是很在意它!因爲老板很誇獎我,重視我!”
“這就是你要認清的地方:老板的誇獎也是不確定的。你想要在無常的生活現實中,活得自在些,就得認清生活和工作是不確定的現實,就得看清楚並接納這個現實。”
認識不確定性,反而有助于智慧的開展,對于生活與工作有諸多啓發性。一位企業界的經理人說:“當我初嘗成功的滋味時,受到重視,得到榮寵,讓我心理負擔增加,壓力越來越大,患得患失,令我經常失眠。後來,我從老師這裏學到寶貴的觀念。
“我開始學佛,從聽聞佛法中慢慢領會到無常的真理。當我認清不可能一直保持最好的業績時,開始放下執著的心理,覺得自在起來。自在感讓我更勇于發揮潛能。
“我慢慢領會一個新的觀念:人就好像在湖泊裏行船,如果你把眼光盯住走過的波浪,那就是把心力放在虛妄上。因爲那只是走過的波浪,它不是船的動力。人該著眼的地方是動力和未來的方向才對!
“有一次,老師指出:我們的心一直想去攀緣自以爲確定的東西,抱著它不放。結果,不是抱著自己過去的成功經驗不放,就是撿一點別人的經驗,卻食古不化,反而障礙自己的智慧。我們要特別提防,心理學上所謂的適應性退化(adaptive regression);用過去成功的經驗來解決新的問題,結果失敗了,這是一種心智退化。
“因此,如果想要成長,那就要學習新的東西,觀察新的趨勢,參與新知的討論,要讓自己保持新的眼光才行。從無常的道理中,我培養了安定的心境,發展經營的新觀念。”
這位經理並告訴我說,他的家庭、生活與工作,都很順利。“我雖沒有非凡的成就,但我覺得過得成功。”我聽了他的話,很受感動,因爲他真正實踐無常的道理,明白並接納“不確定性的現實”。我相信能把握這個道理的人,必然會是生活與工作的贏家。
5人生不能怯場
怯場是必然的,但不必怕它!克服臨場焦慮,避免慌亂的訣竅就是准備。臨場爭取成功的方法則是從容鎮定。
人生是一個艱難的曆程,要面對諸多挑戰和窘境,要完成不少重要任務。你在面對重要挑戰或抉擇,如求職面試,一場激烈的比賽,跟頂頭上司或名人談業務等等,不免有些窘迫、害羞或焦慮,這時身心即刻失去常態,便發生怯場。
怯場是心理有了不安,壓力令你失去鎮定。這時腎上腺素即刻開啓,心跳加速,呼吸急促,口幹舌燥,結果比賽不能發揮實力,交談變得勉強,演講的臨場表現令人失望。
常有年輕朋友問我,第一次上臺演講時,是不是也怯場?我說,“當然有些怯場。不過,後來我發現很有成就的人,也跟一般人一樣,遇到某些特殊場面,都會焦慮緊張起來。所以你不必擔優怯場,問題在于如何應付怯場。”
我第一次上臺主持研討會,那是我大學的時候。在研討會開始之前,怯場得發抖。我盡量把它壓製下來,深怕別人知道。當時,光是壓製顫抖,就把心力花光了。
怯場時,除了發抖之外,會覺得恍惚,腦子一片空白,好像別人跟你說什麼都聽不進去。我好像專心在怯場,心無旁驚地緊張和焦慮。也許你會問我,當時是不是很窘,有沒有失態?我老實告訴你:
“始料所未及的好!那一次研討會,給了我全新的經驗,並奠定了演講的興趣和信心。我事先做了充分的准備,不但仔細了解研討論怎麼進行,對于討論的主題也閱讀很多資料。于是,研討會一開始就鎮定下來,不再發抖,准備的素材像行雲流水一般自然湧現。我不再擔優,反而有如魚得水之感。會後,贏得許多誇獎和贊美,我簡直醉了,到現在想起來,還有些醺醺然。”聽我說的人,不禁大笑起來。
所以,怯場是必然的,但不必怕它!只要你胸有成竹,事先有所准備,屆時怯場的情緒,反而會轉化成專注和風采,令你更有創意地應付現實情境,潛能將得到意想不到的開展。
多年前,我在行政院工作,有機會與重量級人物一起開會。尤其是李國鼎先生,當時負責國家科學發展工作,經常邀請國內外學者一起開會和簡報。我留意到這些名人,第一次來載會時,大多不免有些怯場,他們緊張,不斷喝水,我也觀察到他們顫抖的手指。不過等到會議開始,他們的專業信心,卻把怯場變成專注和創意,而提出很有建設性的意見。
絕大多數人遇到某些情境,都會恐懼和焦慮。不同的是,有些人想逃避它,有些人則想出一套方法來克服它。逃避的結果,使焦慮的習慣固著起來,造成揮之不去的負擔,甚至擴大到其他生活層面,而限製其潛能發展。反之,當一個人勇于去克服它時,卻從中得到意想不到的潛能開發。
克服臨場焦慮,避免慌亂的訣竅就是准備。不過,准備…
《尋找著力點 第四篇 穩得住就做得好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