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寻找著力点 第四篇 稳得住就做得好▪P4

  ..续本文上一页有助于生活的开展。

  生命本身就是一个不确定的状态,因为它有生老病死。生活也是不确定的,因为环境的变迁,潮流的更替,人是处在沧海桑田、物换星移之中。人好像列车上的乘客,看来稳定地坐在位子上,事实不然,车窗外的景物,不断地与你擦身而过。因此要认清:世或多变,你不会一直那么年轻貌美,不会一直都保持顺利安稳;当然,也不会一直都陷在逆境之中。

  生命与生活的现实,是不确定的,但我们却期望一切是确定的。我们不能接受这个事实,便去排挤它,去抗拒它,去否认它,于是陷入痛苦和恶劣的情绪困扰之中。

  亲子之情是第一个不确定的现象。当孩子长大成年之后,开始有他自己的生活。他已成家,有自己的子女和工作,但有些父母仍然希望孩子能承欢膝下,跟他无话不说。于是,过度介入儿子和媳妇的生活,造成许多纠纷和困扰。有些父母向我倾诉子女的不是。我总是耐心地开导他们:

  “年轻人有年轻人的生活,固然不错,儿子小的时候百依百顺,现在不像以前那么亲近,可能是忙于工作,忙于社交,忙于处理他们的生活压力。要了解他们,不要太挑剔。要认清生活的不确定性!如果你认为一定要怎样相处才会满意,那就会陷入痛苦。”有一次,一位父亲很不解的说:

  “儿子和媳妇本来就要听话,没有经过父母同意,怎么可以搬出去外头住呢?那就是不孝顺啊!”我向他解释:

  “儿子成家之后,是否跟你在一起,是不确定的。如果有需要,分开来住,反而相处更和睦。现在你执意他们不应该搬出去住。那么冲突、不满和失望,就从那个刻板的观念中冒了出来。

  “你学佛,就要趁这个机会,去体验无常的现实。你若能接纳不确定性的现实,设法面对它,亲子之情依旧存在,彼此之间反而更知心,更觉温馨。有一天你会发现爱与包容,超越了不确定性,而实现了美好的亲子之情。”

  孝顺也是不确定性的。父母亲年老了,他们体弱多病,行动不便,在整个生活适应上有很多困难。你别以为,只要给他请个佣人就是孝顺,给他医药和奉养金就是孝顺,这也都不一定。唯有在生活上去了解他,接纳他,给他们一些心灵上的安慰和温馨,才是表现出为人子女应有的孝心。

  人的一生是不确定的,要习惯于不确定性的情境,在情绪上才能维持随遇而安。我年轻的时候,曾经做过买卖,举债承包一大片的果园收成。心里盘算著,这笔生意一定可以赚钱。不,话别说得太早,不确定!因为有很多变数在影响最后的结局。一阵台风,可以把满山满谷的果子吹落一地,连你的眼泪一起吹落!市场的不景气,可以在丰收的季节,让你赚不到餬口之资。有一天,一位长辈告诉我:

  “生意人心里头没有一刻闲著!”

  “为什么?”我疑惑地问。

  “投资大,冒险多,能否赚钱又不确定。我很怕不确定和不安全的感觉,所以决定不做买卖,为人帮佣人比较妥当。”他果然不做生意,一辈子为人帮佣,赚点工资过日子。他一生多愁善感,焦虑不安,因为他一直要追求一个很确定的预期。然而,人生除了“无常”之外,有什么是可以确定预期的呢?

  越是追求确定的预期,情绪也越显得不稳定。比如说,在工作上的意见,别人有不同的看法而批评你,与你争辩。这时如果不能认清事情的不确定性,而失去包容的肚量,就会勃然大怒,产生严重的敌意。其实,每一件事情,大家各有不同的看法和评价。两种以上的不同意见是正常的,问题是如何从中协调沟通,而不是拚得我赢你输。认识不确定性,让我们有雅量去面对冲突,有时间去把事情想清楚。

  人很容易犯先入为主的错误,于是,先前获得的资讯,反而成为后来面对问题的障碍。心理学上所谓的阻抗作用,就是抗拒接受新知,不肯调整原有的观念和习惯,以适应新的生活情境。

  诚如哲学家杜威所说,教育是一个不断成长的过程,求知即是知识的不断重组和改造。如果把自己的心智固定化,那么思考和创造能力就很快萎缩,生命无异失去应变的能力。

  我们可以说,追求确定不变的心理作用,就是佛学所谓的执著。当我们执著在确定的预期时,便与无常的现实格格不入,并在情绪生活上产生不安。一位从事行销工作的女士,多年来一直保持顶尖的业绩,她执著在非拿第一不可的观念里,每天都很紧张,怕失去荣衔宝座。她认为不得魁就是失败,于是焦虑令她失眠,紧张令她全身酸痛。她说:

  “我怕失去第一,所以每天都拚命地干,不停的加班。我已精疲力竭,尽心尽力,却觉得后有追兵。我快要倒下来了。”我说:

  “现在请你回想一下,在你尚未拿到第一业绩之前,谁得到那个宝座?那么再上一任又是谁?”

  “长江后浪推前浪,以前当然有好多位得过第一的人。”她苦笑一下,接著说,“可是我输不起!”我说:

  “好多个夺标者构成了传承,这表现出非确定的现象。你已得到它,未来不一定再拥有它,但也不一定会失掉它。它是非确定性的。你要看清这个本质,得失心就不会太大,情绪自然安定。能够如此,生活才会正常,精神才会振作。”

  “可是我还是很在意它!因为老板很夸奖我,重视我!”

  “这就是你要认清的地方:老板的夸奖也是不确定的。你想要在无常的生活现实中,活得自在些,就得认清生活和工作是不确定的现实,就得看清楚并接纳这个现实。”

  认识不确定性,反而有助于智慧的开展,对于生活与工作有诸多启发性。一位企业界的经理人说:“当我初尝成功的滋味时,受到重视,得到荣宠,让我心理负担增加,压力越来越大,患得患失,令我经常失眠。后来,我从老师这里学到宝贵的观念。

  “我开始学佛,从听闻佛法中慢慢领会到无常的真理。当我认清不可能一直保持最好的业绩时,开始放下执著的心理,觉得自在起来。自在感让我更勇于发挥潜能。

  “我慢慢领会一个新的观念:人就好像在湖泊里行船,如果你把眼光盯住走过的波浪,那就是把心力放在虚妄上。因为那只是走过的波浪,它不是船的动力。人该著眼的地方是动力和未来的方向才对!

  “有一次,老师指出:我们的心一直想去攀缘自以为确定的东西,抱著它不放。结果,不是抱著自己过去的成功经验不放,就是捡一点别人的经验,却食古不化,反而障碍自己的智慧。我们要特别提防,心理学上所谓的适应性退化(adaptive regression);用过去成功的经验来解决新的问题,结果失败了,这是一种心智退化。

  “因此,如果想要成长,那就要学习新的东西,观察新的趋势,参与新知的讨论,要让自己保持新的眼光才行。从无常的道理中,我培养了安定的心境,发展经营的新观念。”

  这位经理并告诉我说,他的家庭、生活与工作,都很顺利。“我虽没有非凡的成就,但我觉得过得成功。”我听了他的话,很受感动,因为他真正实践无常的道理,明白并接纳“不确定性的现实”。我相信能把握这个道理的人,必然会是生活与工作的赢家。

  5人生不能怯场

  怯场是必然的,但不必怕它!克服临场焦虑,避免慌乱的诀窍就是准备。临场争取成功的方法则是从容镇定。

  人生是一个艰难的历程,要面对诸多挑战和窘境,要完成不少重要任务。你在面对重要挑战或抉择,如求职面试,一场激烈的比赛,跟顶头上司或名人谈业务等等,不免有些窘迫、害羞或焦虑,这时身心即刻失去常态,便发生怯场。

  怯场是心理有了不安,压力令你失去镇定。这时肾上腺素即刻开启,心跳加速,呼吸急促,口干舌燥,结果比赛不能发挥实力,交谈变得勉强,演讲的临场表现令人失望。

  常有年轻朋友问我,第一次上台演讲时,是不是也怯场?我说,“当然有些怯场。不过,后来我发现很有成就的人,也跟一般人一样,遇到某些特殊场面,都会焦虑紧张起来。所以你不必担优怯场,问题在于如何应付怯场。”

  我第一次上台主持研讨会,那是我大学的时候。在研讨会开始之前,怯场得发抖。我尽量把它压制下来,深怕别人知道。当时,光是压制颤抖,就把心力花光了。

  怯场时,除了发抖之外,会觉得恍惚,脑子一片空白,好像别人跟你说什么都听不进去。我好像专心在怯场,心无旁惊地紧张和焦虑。也许你会问我,当时是不是很窘,有没有失态?我老实告诉你:

  “始料所未及的好!那一次研讨会,给了我全新的经验,并奠定了演讲的兴趣和信心。我事先做了充分的准备,不但仔细了解研讨论怎么进行,对于讨论的主题也阅读很多资料。于是,研讨会一开始就镇定下来,不再发抖,准备的素材像行云流水一般自然涌现。我不再担优,反而有如鱼得水之感。会后,赢得许多夸奖和赞美,我简直醉了,到现在想起来,还有些醺醺然。”听我说的人,不禁大笑起来。

  所以,怯场是必然的,但不必怕它!只要你胸有成竹,事先有所准备,届时怯场的情绪,反而会转化成专注和风采,令你更有创意地应付现实情境,潜能将得到意想不到的开展。

  多年前,我在行政院工作,有机会与重量级人物一起开会。尤其是李国鼎先生,当时负责国家科学发展工作,经常邀请国内外学者一起开会和简报。我留意到这些名人,第一次来载会时,大多不免有些怯场,他们紧张,不断喝水,我也观察到他们颤抖的手指。不过等到会议开始,他们的专业信心,却把怯场变成专注和创意,而提出很有建设性的意见。

  绝大多数人遇到某些情境,都会恐惧和焦虑。不同的是,有些人想逃避它,有些人则想出一套方法来克服它。逃避的结果,使焦虑的习惯固著起来,造成挥之不去的负担,甚至扩大到其他生活层面,而限制其潜能发展。反之,当一个人勇于去克服它时,却从中得到意想不到的潜能开发。

  克服临场焦虑,避免慌乱的诀窍就是准备。不过,准备…

《寻找著力点 第四篇 稳得住就做得好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