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,用心力和創意,才能結合諸緣,達成目標。這就是經上所謂;欲爲實現各項事務的根本。夢想必須是切合實際的,與自己的能力、環境相配合的,不是憑空去杜撰的。
多數人都曾有過不可能實現的夢想,如果用它來做決定,不但不會成功,反而造成挫敗和折損。一般人都有一個心理傾向,在心中構築一個理想或夢想,而形成一個理想我的形象。就原始的意義而言,是爲了取悅父母,以獲得他們繼續保護自己;所以孩子們會抱著這些夢想,說些童稚的大志,而父母親也以爲樂,表示贊賞,孩子們因之得到被愛的感覺,並感受到自己好像無限的力量。這樣的理想我所抱持的夢想,實際是一個空殼的觀念,如果孩子的心智成長和生活經驗,沒有促使它與現實面相銜接,那麼夢想將會傾向于幻想。
當然,這種幻想通常會在無助、對周邊的環境束手無策時,浮現出來,用它來補償自己的無力感。但它並非一無是處,由于理想我的運作,想像開始活潑起來,這時如果能與現實面結合,那麼具有創意性的夢想,就會躍出腦際。
誰都會做夢,但有些人做的是幻夢,有些人做的是可以實現的夢。在谘商經驗中,我發現有些孩子,從小就屈服在父母的權威之下,爲了取悅父母,不斷表現出高理想和高目標。可是隨著年紀增長,在同侪的競爭中挫敗下來,于是高理想變成幻想,産生了眼高手低的現象。這些孩子一再往父母面前,表示自己有理想,但看看自己眼前的情況,又是一片頹勢。這樣的孩子,即使受完大學教育,亦長年陷在眼高手低的窘境。
你一定碰過這樣的人,在初次見面時,看他好像是一位很有辦法的人。但仔細觀察,會大失所望,他的公司是空殼子,事業是放在嘴上說說而已,遭遇每下愈況。這種人高不成,低不就,往往成了遊手好閑,吃閑飯的人。他們有滿肚子牢騷,說“命運不好,時運不濟”。往你怎麼勸說,他不甘心從基礎做起,越陷越深,一直到不可自拔。
有些青少年也是如此,不肯放下理想我的虛構意識,而懷抱不切合實際的目標,無法化成行動和活力,又不肯重新檢討,從現實面建構夢想,結果就成了沒有目標的人。許多孩子書讀不來,又不肯工作,父母和老師必須注意協助他們,回到現實去計畫他們的未來。
不斷升學,獲得高學曆,並不是每一個人辦得到的。這些人如果沒有得到適當的指導,就産生書讀不來,前途也無望的無奈。孩子的性向不同,能力不同,只要切合實際去建構適合自己的目標,就能走出自己的路。有一位年輕人來晤談時說:
“我已大學畢業,可是很沮喪,因爲不知道自己能做什麼。我學的是文科,從小到大,一心一意只求大學畢業,以爲只要大學畢業,就保證有個理想的未來。現在,我大學畢業了,我的夢想也結束了。”
我常跟大學生談話,發現對自己的生涯缺乏明確目標的,還真大有人在。他們不知道如何做生涯准備,不知道爲自己奠定什麼基礎,只能過一日是一日。于是大學生失業率開始增加,彷徨不知生涯何去何從的困擾,往往成爲輔導室的重要問題之一。我對這位求助的年輕人說:
“就你接觸所及,真的找不到工作嗎?”
“工作都不理想,我不想做,所以一直失業。”
這樣的人,往往是不懂得從工作中找工作的道理,于是我說:
“一時找不到理想的工作,可以采取間接或迂回的方式;先後受一個工作,讓生活安定下來,心情也會跟著穩定,然後在工作中結緣,尋找機會,總會實現你的夢想的。”接著我很好奇地問她:
“你的夢想是什麼?”
“我想當老師。”
“你已修畢教育學程了嗎?”
“沒有,我的條件不夠,沒有資格修教育學程。”
這又是一個理想與現實脫節的問題。當然,她可以努力設法去修教育學程,但她覺得辦不到,這種彷徨是一種執著與矛盾。她所需要的是面對現實,在現實中去建立目標,那才是可實現的夢想。她必須嘗試一些新的生活經驗,我贊成她接受出版社的助理編輯,從生活中發現新的視野,建立新的夢想。
在學校裏,青少年只能從自己狹小的生活經驗中,去憧憬生涯與未來,由于所知和經驗有限,實在看不出自己的性向、價值觀念、能力和情緒狀況、適合什麼行業,所以往往所訂的目標,並不那麼切合實際。因此,我呼籲青少年,要多參加社團活動、研究計畫,參觀生産事業,參與生涯輔導活動,建立生涯的目標和實際計畫。在此,提出幾項建議:
·對于工作和職業,只問正當與否,不問貴賤高下;只要能施展能力,有所貢獻,就會有一片新天地。
·你要發展的目標,應該建立在實際的、合時宜的希望上。
·要依自己的性向、能力、興趣本發展自己的未來,但也要考慮實際環境。
·人的適應彈性很大,有很多工作興趣,是可以培養的。
·與現實環境妥協,必須考慮價值觀的同質性;跟你的價值觀相同的目標或工作,比較容易引起努力的堅毅的力量。
·請記得,生涯是艱辛的,我們只有在苦中作樂,才會有真正的快樂,千萬不要夢想著你可以找一個只有樂而沒有苦的生涯。生活的道理是:先付出代價,才會有甜美的報償。
時下有許多年輕人,對自己的生涯目標訂得太高,眼前看不出自己適合的落腳處,東蹉跎,西彷徨,浪費了寶貴光陰,遲遲未能建立一個可以發揮和施展的空間。我認爲,吸有肯落實在現實的人,才有權利去談他未來的夢想;至于那些只做夢而不行動的人,根本就放棄了懷抱夢想的喜樂和權利。
4明白自己究竟要什麼
清楚自己要什麼,想做什麼,然後努力去做,這使我們的生活豐富起來,使人生有了活力。抱著希望,努力去實現的人,也必然是幸福和快樂的人。
無論你要的是什麼,都得認真去爭取、培養或努力。要什麼而不肯面對它、嘗試實現它的人,不但是一位失敗者,往往也是一位心理症狀的當事人。
人必須清楚自己要做什麼,然後努力去實踐;當然,所訂的目標必須適合自己,對自己有所挑戰,能激發自己的潛能才可以。美國馬拉松名將派蒂·凱特蘭諾(Patti Catalano),爲了提升自己的實力,不斷向當時的第一高手葛利特·懷茲(Grete Waitz)挑戰看齊。兩人激烈競爭一開始,懷茲逼視著她說:
“你在做什麼?”
“想擊敗你。”然後帶著笑容超越她,向她挑戰。
派蒂後來解釋道:我盡可能盯著她,她是世界第一,我總不會吃虧。她克服許多難題,不斷訓練並培養鎮定、溫柔和耐力,去追求世界第一的目標。像這樣的人,她們的毅力和積極懷抱希望的志氣,令人敬佩。這些都是成功型的特質。《成唯識論》上說:
“緣可欣事,
若無希望,
亦無欲起。”
你要什麼就必須對它朝思暮想,醉心于自己的目標,才會激發創意和熱情。不過,你一定要注意,目標要配合自己的長處,那才能發揮潛力。美國著名的演講家賴斯·布朗(Les Brown)在高中時非常仰慕一位教戲劇和演講的老師,醉心于當一位演講者,幾次想參加他的演講班,都沒有獲得老師的准許。布朗說:
“我對老師著迷,經常想像自己成爲某一類演說家。因爲我長時間聽母親說故事,她的故事精采絕倫,這點我例得到真傳。”
由于布朗被學校認定智障兒,因此他一直無緣參加演說的教學活動。但由于他的锲而不舍,終于跻身其中,得到啓發、指導。于是,夢想成爲一個演說家、成爲成功的大人物的動機,督促他更加努力。
由于老師的教導和自己的努力,布朗在高中畢業後,考上一家電臺當節自主持人;接著做更多努力,從主持音樂節目轉新聞主播。他的視野越來越廣,成爲社會事物評論者及社區活動倡導人。當然,其間他經過許多挫折和打擊,被迫換工作、轉臺等等,但他的知名度卻越來越高,乃至當選了俄亥俄州的衆議員。後來,他成爲政治人物,也是一位名演說家。
懷抱希望和夢想,用正當的手段努力去實現目標,是生命中很喜樂、很豐足的事。有目標、有夢想,肯以行動去實現的人,永遠是快樂的。他們的心理健康也比別人要好。我很欣賞發明家富蘭克林(Benjamin Frandlin)的人生觀,他說:
“窮其一生努力追求成功,是很正當的事;不過,當你成功時,別忘了慷慨跟別人分享,然後恬淡地拍拍手走開。”
我們應該清楚自己要什麼,想做什麼,然後努力去做,這使生活豐富起來,使人生有了活力。在谘商經驗中,可以確知抱著希望,努力去實現的人,必然幸福快樂。
最近,幾位朋友和我討論,“因緣所生法,我說即是空。”生活的究竟無非“是非成敗轉頭空”,有什麼好懷抱夢想,努力實現呢?我說:
“沒有一番是非成敗的努力和堅持,又怎能轉頭空呢?生命既然是一段緣,就得惜緣,就該活得有朝氣、有活力才行。你總不希望人生是消極和空洞吧。人生就是要如此振作。如此積極去實現,那才叫大乘,才是修行,否則就變成斷滅和無記,生命將是一場空虛。”有人問:
“佛經上這麼說的嗎?”
“是的。”我說。
“哪一部經典這麼說?”
“喔!《維摩诘經》上不是說:
“雖行于空,而植衆德本,是菩薩行;
雖行無相,而廣度衆生,是菩薩行;
雖行無行,而現有受身,是菩薩行。”
因此,明知人生如戲,但要演一場好戲,我們的智慧得以增長;明知生命如夢,但要築一個美夢,我們從中展現了慈愛的生命力。”
每一個人都要兢兢業業,要有目標,有抱負,有理想,有希望。要懷抱希望去做當做的事、有價值的事,它讓我們覺得充實、有活力、喜樂和心智健全。請注意,無所希望的人,無異放棄生活、放棄生命和健康。
人不該放棄應追求的價值、意義和理想,它就是希望,是生命的光和熱能。所謂…
《尋找著力點 第一篇 擁抱希望的勇氣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