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尋找著力點 第二篇 保持正確的信念

  尋找著力點

  鄭石岩

  第二篇 保持正確的信念

   [篇頭語]

  我們總是用自己的信念去看人生,解釋發生在自己身上的事情,以及所做的種種行爲。這些基本信念就是唯識論所謂的勝解。

  勝解就是個人的基本信念,也是自己的價值系統。它對個人而言,是最高的指導原則。因此,個人的信念是主觀的;由于觀念不同,價值判斷不同,作法和行事風格亦各異。《成唯識論》中說:

  “雲何勝解?

  于決定境,

  印持爲性,

  不可引轉爲業。”

  對于待人接物的情境,信念具有決定的功能。個人對某事件或情境,一旦有了堅固不拔的殊勝理解或看法,無論遇到怎樣的異議,都難以使他轉變;即使是錯誤的信念,亦會執著不放。因此,勝解無所謂對錯,只要個人自以爲是的,就會執著其中,指引其思考方向和行動。

  個人的信念不同,表現出來的價值觀亦不同。因此與社會通俗觀念不同的信念或勝解,就可能跟別人沖突。當然,與通俗價值抵觸的勝解,未必就是錯的。許多創造與發明,剛開始提出來時,是被排斥的。例如牛頓提出萬有引力時,被大衆排斥;哥白尼提出天體運行論時,被教育視爲異端。但這些科學家都堅持了真理,他們的勝解爲人類科學研究,帶來革命性的貢獻。

  當然,如果個人的勝解或信念,是有偏頗的,在日常生活中表現出與人格格不入的行徑,這樣的勝解可能成爲適應不良的來源。消極性的信念,會把生活帶向退卻、壓抑或失敗的道路;積極性的信念,則能促進潛能的發展和精神生活的成長。

  勝解或信念是從生活經驗中得來的,所得的信念又成爲解釋新的事件或遭遇的依據。因此,個體若長期生活在不利的情境下,例如被虐待、失去教養和文化刺激不足的環境,則其信念往往有偏差之虞。因此,個人成長過程中,環境給他的基本教養殊值重視,乃至成年之後所交的朋友和生活的環境,都在在影響一個人的勝解。

  于是,如何保持正確的信念,成爲人生的導航地圖,是本篇的重點。由信念所構成的導航圖,必須隨著年齡的增長、環境的變化、社會的變遷,做適當的修正。我們不可能用過時的地圖,順利正確地到達目的地。在谘商經驗中,我發現偏差行爲的青少年、親子間的沖突,乃至婚姻生活的失敗,其心理失調的症狀,大都與過時圖未加修正有關。例如結婚之後,仍延用單身時的生活觀念;孩子已經長大,仍以幼童的態度對待他;成年人延用兒時的信念,去待人接物;企業經營才仍堅持舊觀念、老方法做事……這些都會導致適應的困難。本篇的重點包括:

  首先是生活的基本信念。人生需一套根本的信念系統,這是每一個人應該培養的精神力。由于它是健康人生所必備的信念,不妨把它與倫理結合起來。這信念上至對人生的信仰,下至生活與工作的基本正確信念,它們很少更動。在工作方面,要注意的是真實、不優愁、心甘情願和不自私;在個人修養方面,要保持清醒、避免狂傲、每天給自己一點快樂、珍惜朋友和正信的信仰。這些基本信念能令人在工作有傑出表現,在心理健康上得到保障。

  其次是怎麼解釋就怎麼活。人的判斷、心情、態度和適應的行動,都來自對生活現實的解釋。正確的解釋,帶來解決問題的思考和回應,它孕育成長的機會,累積成功的經驗,啓發創意的觀念。錯誤的解釋,往往形成偏差或消極的心理,鑄成錯誤,或令人優郁絕望。以下這幾個解釋將導致消極思想、阻礙個人心智正常運作:

  ·誇大失敗或缺憾。

  ·忽視積極面。

  ·任何事都聯想到自己的面子。

  ·抱持“非此則彼”的錯誤態度,扭曲現實。

  ·不聽我的意見就是不尊重我、不愛我。

  ·輕易妄下結論。

  如果你有這些錯誤,就容易對事情做消極性解釋,要設法改正它才行。

  其叁是心態影響生活品質。人的心態與過去的經驗、現在的現實和未來的前瞻有關。我們既不能執著于過去、現在和未來,也不能脫離過去的教訓、現在的現實和未來的希望。這一章指引你從中建立清醒客觀的心態,積極面對生活與工作。

  其四是對現實生活的覺察。人的痛苦、不良適應和情緒困擾,往往是自己對現實生活,做了錯誤的判斷所致。特別是人際關系方面,誤判會造成人際沖突,引起疏離,造成合作和溝通上的困難,甚至影響安全感。現實生活包括工作、感情、人際、學習、信仰等方面。如果我們不透過清楚的覺察,去認清它,找出問題的症結,然後設法解決,而采取妄下斷語的方式,這將會使困難和挫折擴大,令自己陷入困境。

  其五是工作與生活的平衡。人要維持生計就得工作,工作能使生活充實。但不當的工作態度,會使個人脫離常軌,而喪失了生活的快樂和情趣。在這一章裏,對于如何使工作和生活相融,提出建議。並對如何使工作順利成功,提供實用的線索。

  最後是信念在左右你的生活。每一個都有一套信念或勝解,用它來解釋所發生的事,指引自己的判斷和反應方式。所以人是否幸福成功,受信念的影響殊大。一個外控型的人,會往外去追尋價值;內控型的人,則由內省尋找價值,這是他們人生的分途。一個抱著懼怕的態度的人,防衛心強,焦慮度高,生活在不安和優愁的機會大。一個安全感好的人,則表現出積極、進取和冒險的生活態度。兩種信念的人,生活亦就大不相同。

  本篇就勝解的角度,討論其對生活、工作和精神生活的影響。人若想生活得成功,就得把握正確的信念,經常修正這張指引人生的地圖。

  1生活的基本信念

  無論你的職位、工作、社會地位如何,都必須有一套待人處世的基本信念。有了它,就像有了鑰匙一樣,可以打開一扇扇的窗,一道道的門。

  信念不知不覺中,引導你的行事風格和品質。

  每一個都有一套生活信念,形成獨有的價值系統,用它來維持生活的一致性,並以之做爲個人生命意義的基礎。另一方面,一個人也應用它來解釋自己的遭遇,說服自己,平服內心的不滿。這套信念如果健全正確,生活就過得積極振作;反之,則生活渙散,不能維持一定的規範。

  缺乏基本生活信念的人,通常也正是邊緣人格的人。

  良好的生活基本信念,是個人維持清醒,保持振作和喜樂,保障自己不會脫軌,避免生活靡爛和作奸犯科的心理機製。從犯罪青少年的個案中,可以明顯看出,他們缺乏基本信念。他們只有“我要”,但缺乏實現它的正確觀念;只有“目標”,而缺乏合理的取得過程。這些人欠缺道義感,沒有生活紀律可言。至于生命的價值、生活的規範,以及應對進退的原則,都付之阙如。

  基本信念是否健全,也是心理健康之所系。心情缺乏平衡,生活散漫的人,都有心理失調的症狀。生活的基本信念,說穿了就是倫理道德,心理學家弗洛姆(Eric Fromm)所指出:倫理是個人幸福和心理健康的核心。

  有些人抱著永生的信念,他學佛或信仰基督等等。外人以爲那是迷信,視永生是無稽之談,但他們堅信性靈的永恒存在,並認爲此生爲了修行,提升心靈,開啓智慧和愛人的德行。他們的信念,産生很大的作用,化作謙和,形諸對人的友愛和幫助。他們的心量寬闊,恬淡而神情怡然,做起事來腳踏實地,效率也高。他們深信:努力工作固然是爲了成功,但最大的收成是心靈的進步與成長。他們知道自己越來越靠近祂。

  有一次,我母親告訴我,“努力工作是爲了生活,上蒼也在看著人是怎麼努力。其實,努力和善良就是通往極樂世界的資糧。”我覺得很有道理,就問她:“現在你怎麼努力?”她開心地笑了,臉上的皺紋更慈祥了,她說:

  “總是要努力生活呀!你看我,拖著老化的身體去拜佛,去共修,這都要很努力的。小孫女上學回來,跟她們談話,找一點餅幹給她們當點心,有時跟她們玩玩,那都要努力的。”

  “你何不清閑些呢?”

  “不行。沒有努力就等于沒有好好生活,那會對不起自己,也會對不志阿彌陀佛。你知道嗎?衰老的身體、僵化的軀幹,拜佛、打坐、繞堂等等,都很艱苦,但越是艱苦,表示心越虔誠。”

  “你相信將來一定會到極樂世界嗎?”

  “當然。不過也要你們屆時不打擾我,最好能爲我助念。喔對了!我要告訴你,要堅信永生。”

  “我會的,我信心跟你一樣堅定。”

  “永生極樂這件大事,令我們明白生活的真谛。”她補上一句說。

  看著母親健朗的身體,神清氣和,從她的眼神眉宇之間,可以看到一顆慈悲和智慧的心靈。現在,我完全明白,爲什麼她能努力克服諸多坎坷,保持著良好活力的原因。我們母子每有機會交談,她總會問我許多佛學上的問題,我雖一一作答,但總覺得,她早已有了體驗。

  信念無關知識,全是行動後的心得。美國一位在森林工作的工作,他努力了叁十年,終于想回到大學進修。由于資格不符,費盡九牛二虎之力,學校看在他好學的份上,終于接受了他。不過,他只讀了一個學期就放棄了。教務長問他:

  “我們破例接受你,是受你好學的心所感動,怎麼現在又不讀了呢?”

  “啊!教授們所教的東西,我早已經會了,甚至他們講的東西,還是從我這裏學去的。”

  我相信修行就像這回事。要有信心,有信念,努力去實踐生活和工作,光是紙上談兵是不夠的。有一位作家曾說:“只有相信永生,才能明白宇宙的真谛。”光是這樣的信念,就能孕育無限的美感、善良和真理。

  在永生的信仰和宗教體驗中,心靈得到滋養;滿足了它的需要,當然也發揮了認識生命意義的功能。人免不了受到嚴重的打擊,也許是一時的橫禍,也許是突如其來的病痛和死亡。如果沒有信念,就解釋不了它。一位學童被同學所擲的鉛球打成重傷,從此拖著傷殘過一生。他曾有過恨與掙紮的痛苦,後來是宗教爲他治好了心病。他說:

  …

《尋找著力點 第二篇 保持正確的信念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直接转到: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