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寻找著力点 第一篇 拥抱希望的勇气▪P3

  ..续本文上一页,用心力和创意,才能结合诸缘,达成目标。这就是经上所谓;欲为实现各项事务的根本。梦想必须是切合实际的,与自己的能力、环境相配合的,不是凭空去杜撰的。

  多数人都曾有过不可能实现的梦想,如果用它来做决定,不但不会成功,反而造成挫败和折损。一般人都有一个心理倾向,在心中构筑一个理想或梦想,而形成一个理想我的形象。就原始的意义而言,是为了取悦父母,以获得他们继续保护自己;所以孩子们会抱著这些梦想,说些童稚的大志,而父母亲也以为乐,表示赞赏,孩子们因之得到被爱的感觉,并感受到自己好像无限的力量。这样的理想我所抱持的梦想,实际是一个空壳的观念,如果孩子的心智成长和生活经验,没有促使它与现实面相衔接,那么梦想将会倾向于幻想。

  当然,这种幻想通常会在无助、对周边的环境束手无策时,浮现出来,用它来补偿自己的无力感。但它并非一无是处,由于理想我的运作,想像开始活泼起来,这时如果能与现实面结合,那么具有创意性的梦想,就会跃出脑际。

  谁都会做梦,但有些人做的是幻梦,有些人做的是可以实现的梦。在谘商经验中,我发现有些孩子,从小就屈服在父母的权威之下,为了取悦父母,不断表现出高理想和高目标。可是随著年纪增长,在同侪的竞争中挫败下来,于是高理想变成幻想,产生了眼高手低的现象。这些孩子一再往父母面前,表示自己有理想,但看看自己眼前的情况,又是一片颓势。这样的孩子,即使受完大学教育,亦长年陷在眼高手低的窘境。

  你一定碰过这样的人,在初次见面时,看他好像是一位很有办法的人。但仔细观察,会大失所望,他的公司是空壳子,事业是放在嘴上说说而已,遭遇每下愈况。这种人高不成,低不就,往往成了游手好闲,吃闲饭的人。他们有满肚子牢骚,说“命运不好,时运不济”。往你怎么劝说,他不甘心从基础做起,越陷越深,一直到不可自拔。

  有些青少年也是如此,不肯放下理想我的虚构意识,而怀抱不切合实际的目标,无法化成行动和活力,又不肯重新检讨,从现实面建构梦想,结果就成了没有目标的人。许多孩子书读不来,又不肯工作,父母和老师必须注意协助他们,回到现实去计画他们的未来。

  不断升学,获得高学历,并不是每一个人办得到的。这些人如果没有得到适当的指导,就产生书读不来,前途也无望的无奈。孩子的性向不同,能力不同,只要切合实际去建构适合自己的目标,就能走出自己的路。有一位年轻人来晤谈时说:

  “我已大学毕业,可是很沮丧,因为不知道自己能做什么。我学的是文科,从小到大,一心一意只求大学毕业,以为只要大学毕业,就保证有个理想的未来。现在,我大学毕业了,我的梦想也结束了。”

  我常跟大学生谈话,发现对自己的生涯缺乏明确目标的,还真大有人在。他们不知道如何做生涯准备,不知道为自己奠定什么基础,只能过一日是一日。于是大学生失业率开始增加,彷徨不知生涯何去何从的困扰,往往成为辅导室的重要问题之一。我对这位求助的年轻人说:

  “就你接触所及,真的找不到工作吗?”

  “工作都不理想,我不想做,所以一直失业。”

  这样的人,往往是不懂得从工作中找工作的道理,于是我说:

  “一时找不到理想的工作,可以采取间接或迂回的方式;先后受一个工作,让生活安定下来,心情也会跟著稳定,然后在工作中结缘,寻找机会,总会实现你的梦想的。”接著我很好奇地问她:

  “你的梦想是什么?”

  “我想当老师。”

  “你已修毕教育学程了吗?”

  “没有,我的条件不够,没有资格修教育学程。”

  这又是一个理想与现实脱节的问题。当然,她可以努力设法去修教育学程,但她觉得办不到,这种彷徨是一种执著与矛盾。她所需要的是面对现实,在现实中去建立目标,那才是可实现的梦想。她必须尝试一些新的生活经验,我赞成她接受出版社的助理编辑,从生活中发现新的视野,建立新的梦想。

  在学校里,青少年只能从自己狭小的生活经验中,去憧憬生涯与未来,由于所知和经验有限,实在看不出自己的性向、价值观念、能力和情绪状况、适合什么行业,所以往往所订的目标,并不那么切合实际。因此,我呼吁青少年,要多参加社团活动、研究计画,参观生产事业,参与生涯辅导活动,建立生涯的目标和实际计画。在此,提出几项建议:

  ·对于工作和职业,只问正当与否,不问贵贱高下;只要能施展能力,有所贡献,就会有一片新天地。

  ·你要发展的目标,应该建立在实际的、合时宜的希望上。

  ·要依自己的性向、能力、兴趣本发展自己的未来,但也要考虑实际环境。

  ·人的适应弹性很大,有很多工作兴趣,是可以培养的。

  ·与现实环境妥协,必须考虑价值观的同质性;跟你的价值观相同的目标或工作,比较容易引起努力的坚毅的力量。

  ·请记得,生涯是艰辛的,我们只有在苦中作乐,才会有真正的快乐,千万不要梦想著你可以找一个只有乐而没有苦的生涯。生活的道理是:先付出代价,才会有甜美的报偿。

  时下有许多年轻人,对自己的生涯目标订得太高,眼前看不出自己适合的落脚处,东蹉跎,西彷徨,浪费了宝贵光阴,迟迟未能建立一个可以发挥和施展的空间。我认为,吸有肯落实在现实的人,才有权利去谈他未来的梦想;至于那些只做梦而不行动的人,根本就放弃了怀抱梦想的喜乐和权利。

  4明白自己究竟要什么

  清楚自己要什么,想做什么,然后努力去做,这使我们的生活丰富起来,使人生有了活力。抱著希望,努力去实现的人,也必然是幸福和快乐的人。

  无论你要的是什么,都得认真去争取、培养或努力。要什么而不肯面对它、尝试实现它的人,不但是一位失败者,往往也是一位心理症状的当事人。

  人必须清楚自己要做什么,然后努力去实践;当然,所订的目标必须适合自己,对自己有所挑战,能激发自己的潜能才可以。美国马拉松名将派蒂·凯特兰诺(Patti Catalano),为了提升自己的实力,不断向当时的第一高手葛利特·怀兹(Grete Waitz)挑战看齐。两人激烈竞争一开始,怀兹逼视著她说:

  “你在做什么?”

  “想击败你。”然后带著笑容超越她,向她挑战。

  派蒂后来解释道:我尽可能盯著她,她是世界第一,我总不会吃亏。她克服许多难题,不断训练并培养镇定、温柔和耐力,去追求世界第一的目标。像这样的人,她们的毅力和积极怀抱希望的志气,令人敬佩。这些都是成功型的特质。《成唯识论》上说:

  “缘可欣事,

  若无希望,

  亦无欲起。”

  你要什么就必须对它朝思暮想,醉心于自己的目标,才会激发创意和热情。不过,你一定要注意,目标要配合自己的长处,那才能发挥潜力。美国著名的演讲家赖斯·布朗(Les Brown)在高中时非常仰慕一位教戏剧和演讲的老师,醉心于当一位演讲者,几次想参加他的演讲班,都没有获得老师的准许。布朗说:

  “我对老师著迷,经常想像自己成为某一类演说家。因为我长时间听母亲说故事,她的故事精采绝伦,这点我例得到真传。”

  由于布朗被学校认定智障儿,因此他一直无缘参加演说的教学活动。但由于他的锲而不舍,终于跻身其中,得到启发、指导。于是,梦想成为一个演说家、成为成功的大人物的动机,督促他更加努力。

  由于老师的教导和自己的努力,布朗在高中毕业后,考上一家电台当节自主持人;接著做更多努力,从主持音乐节目转新闻主播。他的视野越来越广,成为社会事物评论者及社区活动倡导人。当然,其间他经过许多挫折和打击,被迫换工作、转台等等,但他的知名度却越来越高,乃至当选了俄亥俄州的众议员。后来,他成为政治人物,也是一位名演说家。

  怀抱希望和梦想,用正当的手段努力去实现目标,是生命中很喜乐、很丰足的事。有目标、有梦想,肯以行动去实现的人,永远是快乐的。他们的心理健康也比别人要好。我很欣赏发明家富兰克林(Benjamin Frandlin)的人生观,他说:

  “穷其一生努力追求成功,是很正当的事;不过,当你成功时,别忘了慷慨跟别人分享,然后恬淡地拍拍手走开。”

  我们应该清楚自己要什么,想做什么,然后努力去做,这使生活丰富起来,使人生有了活力。在谘商经验中,可以确知抱著希望,努力去实现的人,必然幸福快乐。

  最近,几位朋友和我讨论,“因缘所生法,我说即是空。”生活的究竟无非“是非成败转头空”,有什么好怀抱梦想,努力实现呢?我说:

  “没有一番是非成败的努力和坚持,又怎能转头空呢?生命既然是一段缘,就得惜缘,就该活得有朝气、有活力才行。你总不希望人生是消极和空洞吧。人生就是要如此振作。如此积极去实现,那才叫大乘,才是修行,否则就变成断灭和无记,生命将是一场空虚。”有人问:

  “佛经上这么说的吗?”

  “是的。”我说。

  “哪一部经典这么说?”

  “喔!《维摩诘经》上不是说:

  “虽行于空,而植众德本,是菩萨行;

  虽行无相,而广度众生,是菩萨行;

  虽行无行,而现有受身,是菩萨行。”

  因此,明知人生如戏,但要演一场好戏,我们的智慧得以增长;明知生命如梦,但要筑一个美梦,我们从中展现了慈爱的生命力。”

  每一个人都要兢兢业业,要有目标,有抱负,有理想,有希望。要怀抱希望去做当做的事、有价值的事,它让我们觉得充实、有活力、喜乐和心智健全。请注意,无所希望的人,无异放弃生活、放弃生命和健康。

  人不该放弃应追求的价值、意义和理想,它就是希望,是生命的光和热能。所谓…

《寻找著力点 第一篇 拥抱希望的勇气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