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去彼人體。弟子與師。俱陷王難。汝當先覺。不入輪回。迷惑不知。墮無間獄。
這一段文是佛對阿難說,修禅定的人不要起妄想,一味的用功,把功夫用純了,功夫一差別,一起妄想就容易著魔;修行人證道後,魔王的宮殿都要毀壞,這是現出邪正不兩立,魔就怕成道的人,修道人功夫修好了,魔就來擾亂。
以下每段文中各有叁節,初從「又善男子」至「貪求經曆」,明定中所起妄想,二、從「爾時天魔」至「俱陷王難」,明其妄想所招魔事,叁、從「汝當先覺」至「墮無間獄」,勸誡覺迷,所成得失。
叁 貪契合想
又善男子。受陰虛妙。不遭邪慮。圓定發明。叁摩地中。心愛綿(淴-心+日)。澄其精思。貪求契合。爾時天魔。候得其便。飛精附人。口說經法。其人實不覺知魔著。亦言自得無上涅槃。來彼求合善男子處。數座說法。其形及彼聽法之人。外無遷變。令其聽者。未聞法前。心自開悟。念念移易。或得宿命。或有他心。或見地獄。或知人間好惡諸事。或口說偈。或自誦經。各各歡娛。得未曾有。是人愚迷。惑爲菩薩。綿愛其心。破佛律儀。潛行貪欲。口中好言佛有大小。某佛先佛。某佛後佛。其中亦有真佛假佛。男佛女佛。菩薩亦然。其人見故。洗滌本心。易入邪悟。此名魅鬼。年老成魔。惱亂是人。厭足心生。去彼人體。弟子與師。俱陷王難。汝當先覺。不入輪回。迷惑不知。墮無間獄。
「又善男子,受陰虛妙,不遭邪慮,圓定發明,叁摩地中」,這一段文是想陰第叁,說這修行人于叁昧中,「心愛綿(淴-心+日),澄其精思」,心裏生出愛,綿是連續不斷,「貪求契合」,這時因他妄念一起,「爾時天魔,候得其便」,天魔得其方便,「飛精附人」,飛精附在這個修行人身上,「口說經法」,「其人實不覺知魔著」,他本人不知道天魔的力量,「亦言自得無上涅槃」,說自己得了無上的涅槃,「來被求合善男子處」,來在修行人打妄想的跟前,也「敷座說法」,「其形及彼聽法之人,外無遷變」,天魔遮著他的形相以及聽法的人,外邊沒有遷變,「令其聽者,未聞法前,心自開悟」,能令聽法的未聞法前心自開悟,「念念移易」,念念不住的變化,「或得宿命,或有他心」,或得著什麼神通,「或見地獄」,或見著地獄,「或知人間好惡諸事」,或預知人的好事壞事,「或口說偈,或自誦經」,「各各歡娛,得未曾有」,各各聽了都歡喜得未曾有,「是人愚迷」,這是把人愚迷住了,「惑爲菩薩」,以爲是菩薩來了,「綿愛其心」,起愛想的人,綿綿不斷,「破佛律儀」,破佛的律儀,「潛行貪欲」,潛藏著行貪欲的事,「口中好言佛有大小」,口裏常說有大佛、小佛,「某佛先佛,某佛後佛」,哪個是先成的、哪個是後成的,「其中亦有真佛假佛,男佛女佛」,有假佛有真佛,有男佛女佛,「菩薩亦然」,「其人見故」,其人見著這個境界,「洗滌本心」,把早先的道心都洗掉了,「易入邪悟」,這就容易入邪道,「此名魅鬼,年老成魔,惱亂是人」,此名魅鬼年老就成魔,來惱亂修行人,「厭足心生」,他鬧夠了,厭惡心生,「去彼人體」,就離開修行人的身體,魔已走,沒有效驗了,「弟子與師,俱陷王難」,弟子與師俱陷于國王之難,佛對大衆說這些事情,「汝當先覺」,修行應當先知道,萬不可起這個妄心,就「不入輪回」,若是「迷惑不知」,不但犯王法,「墮無間獄」,死後還下地獄。
四 貪辨析想
又善男子。受陰虛妙。不遭邪慮。圓定發明。叁摩地中。心愛根本。窮覽物化。性之終始。精爽其心。貪求辨析。爾時天魔。候得其便。飛精附人。口說經法。其人先不覺知魔著。亦言自得無上涅槃。來彼求元善男子處。敷座說法。身有威神。摧伏求者。令其座下。雖未聞法。自然心伏。是諸人等。將佛涅槃。菩提法身。即是現前我肉身上。父父子子。遞代相生。即是法身。常住不絕。都指現在。即爲佛國。無別淨居。及金色相。其人信受。亡失先心。身命歸依。得未曾有。是等愚迷。惑爲菩薩。推究其心。破佛律儀。潛行貪欲。口中好言。眼耳鼻舌。皆爲淨土。男女二根。即是菩提涅槃真處。彼無知者。信是穢言。此名蠱毒魇勝惡鬼。年老成魔。惱亂是人。厭足心生。去彼人體。弟子與師。俱陷王難。汝當先覺。不入輪回。迷惑不知。墮無間獄。
「又善男子,受陰虛妙」,諸修行人,受陰到了虛妙的地位,而且得著妙理,「不遭邪慮」,不能遭遇邪魔外道這些事,「圓定發明」,圓滿的定力都發明出來了,「叁摩地中,心愛根本」,在正定正受中貪求分析世間所有是怎麼回事情,他心裏總想研究出根本來,他不知道世界上萬事萬物都是無始無終的,你要想找根本,從哪生?從哪滅?這都是妄想,就錯了!無始無終!他是個圓理,要說從叁皇五帝來的,叁皇五帝又從哪裏來的?你找不出頭來,因爲他是個圓理,一定要找根本,這是自己和自己過不去,「窮覽物化,性之終始」,追窮流覽萬物的變化,他這個性從哪兒起頭?從哪兒銷滅?「精爽其心」,以這個爲精明爽快,「貪求辨析」,貪求分別、分析,這個事情你別說是研究不到,你就是研究到了也是世間法,永遠還是歸在分別法上,到了究竟的道理是無分別法,你要過于分別就引出魔來了,「爾時天魔,候得其便,飛精附人」,附于人身上,「口說經法」,「其人先不覺知魔著」,這個受魔的人先不覺是著魔,「亦言自得無上涅槃」,「來被求元善男子處」,天魔來到這個求世界根元的善男子處,附在他身上,也「敷座說法」,「身有威神,摧伏求者」,「令其座下,雖未聞法」,雖然沒聽他說法,「自然心伏」,自然的心就敬伏,魔附在人上就說「是諸人等」,就是跟我學的人,「將佛涅槃,菩提法身」,將佛的涅槃修德、菩提智德,連佛的法身,「即是現前我肉身上,父父子子」,都算是現前我肉身上父父子子,「遞代相生,即是法身」,一代一代的相生,這就叫菩提涅槃,「常住不絕」,法常住著,「都指現在,即爲佛國」,就是佛國,「無別淨居,及金色相」,沒有特別清淨所居之處,我們人人就叫金色相,「其人信受」,其人都信爲實在,「亡失先心」,早先修行的心就亡失了,「身命歸依,得未曾有」,連身帶命都歸依魔附的人身上,這個事情從來也沒得著過,好不容易得著這個大法,就迷惑到這麼個樣子,「是等愚迷」,這等人被迷惑,「惑爲菩薩」,都拿他當菩薩,「推究其心」,研究人的這個心,「破佛律儀」,用法子破佛的律儀,「潛行貪欲」,潛藏著行貪欲的壞事,「口中好言,眼耳鼻舌,皆爲淨土」,口中又說我們眼、耳、鼻、舌都是淨土,「男女二根,即是菩提涅槃真處」,「彼無知者,信是穢言」,彼無知識的人就信這種不淨的言語,「此名蠱毒魇勝惡鬼」,「年老成魔,惱亂是人」,年老成的魔,來惱亂是人,「厭足心生,去彼人體」,等他離去人體,「弟子與師,俱陷王難」,弟子與師都犯王法治罪,「汝當先覺」,佛說你們應當先覺悟,就「不入輪回」之苦,「迷惑不知」,你要迷惑了,「墮無間獄」,就墮無間地獄。
五 貪冥感想
又善男子。受陰虛妙。不遭邪慮。圓定發明。叁摩地中。心愛懸應。周流精研。貪求冥感。爾時天魔。候得其便。飛精附人。口說經法。其人元不覺知魔著。亦言自得無上涅槃。來彼求應善男子處。敷座說法。能令聽衆。暫見其身。如百千歲。心生愛染。不能舍離。身爲奴仆。四事供養。不覺疲勞。各各令其座下人心。知是先師本善知識。別生法愛。粘如膠漆。得未曾有。是人愚迷。惑爲菩薩。親近其心。破佛律儀。潛行貪欲。口中好言。我從前世。于某生中。先度某人。當時是我妻妾兄弟。今來相度。與汝相隨。歸某世界。供養某佛。或言別有大光明天。佛于中住。一切如來所休居地。彼無知者信是虛诳。遺失本心。此名疠鬼。年老成魔。惱亂是人。厭足心生。去彼人體。弟子與師。俱陷王難。汝當先覺。不入輸回。迷惑不知。墮無間獄。
這一段文是第五貪冥感想,是說修行人貪求在冥冥之中有感應,將來得好處,一起這個貪心都壞了,「又善男子,受陰虛妙」,受陰破除了,到了虛妙的時候,「不遭邪慮」,修到這兒,不能遭遇邪魔外道,「圓定發明」,圓融無礙的定力已經發明了,一點缺陷也沒有了,「叁摩地中」,修到正定正受之中,「心愛懸應」,心裏還貪愛這種好的境界,這叫懸應,好處還沒來,他先盼望,「周流精研」,就在周密流動用心精研的時候,「貪求冥感」,貪求在冥冥之中得到好處、得到感應,「爾時天魔,候得其便」,魔就趁虛而入,「飛精附人」,飛精他附在人身上,「口說經法」,嘴裏也說經法,「其人元不覺知魔著」,但是這個修行人自己不知道魔附在身上,「亦言自得無上涅槃」,他自己說得著涅槃了、成道了,「來彼求應善男子處」,來彼求感應的善男子處,「敷座說法,能令聽衆,暫見其身,如百千歲」,說法之時能令大衆都見著他的身體,好像幾百歲幾千歲,人人見了「心生愛染」,「不能舍離」,都歡喜的不能離開,「身爲奴仆」,給他做奴仆,衣食住藥「四事供養」,「不覺疲勞」,「各各令其座下人心,知是先師本善知識」,各各都知是先師,本來就是善知識,「別生法愛」,特別的生法愛,「粘如膠漆,得未曾有」,如同膠漆不想舍離,「是人愚迷」,是人愚癡迷惑,「惑爲菩薩」,認爲是菩薩來了,「親近其心」,「破佛律儀」,把佛的戒律、威儀都破壞了,「潛行貪欲」的事,「口中好言,我于前世,于某生中,先度…
《大佛頂首楞嚴經講記 卷九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