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持戒,「名为小乘」,「菩萨悟空」,说菩萨是大乘法,所悟的是真空理,「有何持犯?」一切都空了,哪还有持戒犯戒这些事情?这个人说大乘法,没有那些小节目,悟了真空理什么也能做,「其人常于信心檀越」,所以常于护法居士,「饮酒啖肉」,喝酒吃肉,不但这个还「广行淫秽」,做些不净的事情,「因魔力故」,因魔的力量的原故,「摄其前人」,他能收摄道场的这些人,「不生疑谤」,「鬼心久入」,魔鬼的心久入在人的心中了,「或食屎尿,与酒肉等」,所以或者吃屎喝尿,他拿这个当肉吃当酒喝,「一种俱空」,他说一切法都是空的,「破佛律仪」,拿这个魔术来破佛的律仪,「误入人罪」,耽误人人都入在罪过里头,「失于正受」,把人人的正当享受都失去了,「当从沦坠」,因他做不正当的事情,当然从于沉沦堕落了。
十 爱极成贪
又彼定中诸善男子。见色阴销。受阴明白。味其虚明。深入心骨。其心忽有无限爱生。爱极发狂。便为贪欲。此名定境安顺入心。无慧自持。误入诸欲。悟则无咎。非为圣证。若作圣解。则有欲魔入其心腑。一向说欲为菩提道。化诸白衣。平等行欲。其行淫者。名持法子。神鬼力故。于末世中。摄其凡愚。其数至百。如是乃至一百二百。或五六百。多满千万。魔心生厌。离其身体。威德既无。陷于王难。疑误众生。入无间狱。失于正受。当从沦坠。
这是受阴第十,「又被定中诸善男子,见色阴销,受阴明白」,又彼在定中的诸修行人见色阴销,受阴明白了,「味其虚明」,味受阴之虚明,因「深入心骨」,把虚明的信心研究得深入骨里,「其心忽有无限爱生」,其心忽然生出无限的爱,「爱极发狂」,爱的太多了,不能停止,爱到极点就发狂,「便为贪欲」,一狂妄便有贪欲的境界,「此名定境安顺入心」,安顺入在心里,就像欲爱入到他的心里,「无慧自持」,这时候没有智慧任持这种境界,所以「误入诸欲」,「悟则无咎」,若能明白这是不对,「非为圣证」,不是圣人所证之道就好了,「若作圣解」,若是认为这是证了圣果了,「则有欲魔入其心腑」,则有淫欲魔入其心腑,「一向说欲为菩提道」,说淫的事情是菩提道,「化诸白衣」,以这个化诸白衣,古时的老百姓都叫白衣,「平等行欲」,他不是真正的修行,平等行淫欲的事情,这哪是好事呢?「其行淫者,名持法子」,并说行淫欲的事才是真正的佛弟子,「神鬼力故」,这都是邪的力量的原故,「于末世中,摄其凡愚」,于末法的时候,他以神鬼的力量能收摄这些凡夫愚人,「其数至百,如是乃至一百二百,或五六百,多满千万」,其数乃至成千成万,这么多人相信他,「魔心生厌,离其身体」,以后魔心生厌就离开他的身体,没有魔力支持他,「威德既无」,威德既然没有了,「陷于王难」,官家知道了就受政府的难问,「疑误众生,入无间狱」,由他疑误了众生,生受王法之难、死入无间地狱,「失于正受」,失于正当的享受,「当从沦坠」,当来定受其沦坠。大科第三结过劝示。
受阴通结
阿难。如是十种禅那现境。皆是受阴用心交互。故现斯事。众生顽迷。不自忖量。逢此因缘。迷不自识。谓言登圣。大妄语成。堕无间狱。汝等亦当将如来语。于我灭后。传示未法。徧令众生。开悟斯义。无令天魔得其方便。保持覆护。成无上道。
佛对阿难说,「如是十种禅那现境」,如是这受阴的十种境界,「皆是受阴用心交互」,都是从受阴里用心互相交互,「故现斯事」,所以才现出种种相来,「众生顽迷」,世间的众生,顽梗迷惑,「不自忖量」,自己不忖度不量力,「逢此因缘,迷不自识」,过着这个因缘就迷惑了,自己不认识,「谓言登圣」,说自己登了圣人的果位了,「大妄语成」,这个大妄语已成,就得「堕无间狱」,「汝等亦当将如来语」,佛嘱咐弟子们,你们将如来的言语,「于我灭后」,于佛灭后的时候,「传示末法」,传示给末法之中普徧的宣传,「徧令众生,开悟斯义」,令一切众生都明白这种真实的义理,「无令天魔得其方便」,不要令天魔得其方便,「保持覆护,成无上道」,使令一切众生有护持佛法的心,才能引导「成无上道」。第三大科明想阴境分三:初总示阴相、二别明发相、三结过劝示。初中又分四,初结前受阴尽相。
三 想阴十种
阿难。彼善男子。修三摩提。受阴尽者。虽未漏尽。心离其形。如鸟出笼。已能成就。从是凡身。上历菩萨六十圣位。得意生身。随往无碍。
这一段文是结束受阴尽相,「阿难!彼善男子,修三摩提」,你们这些学佛的人修正定正受,「受阴尽者」,已破除受阴,见惑虽断,而思惑犹存,故云「虽未漏尽」,虽然是没得着漏尽通,「心离其形」,心已经离开这个形相了,功夫用到这儿了,「如鸟出笼」,好比小鸟打笼子里出来;我们人的身体没有修行,所以不能自由,想出出不来,修行人把受阴破完了,就能自由了,「已能成就」,慢慢超凡入圣,「从是凡身」,由凡夫身,一步一步地向前,「上历菩萨六十圣位」,向上经历菩萨的六十个圣位,三渐次为能增进、五十七位为所增进,能所合称六十圣位,而「得意生身」,意之所到身则随到,「随往无碍」,随便上哪都无障碍。文句云此有三种:一、三昧乐受意生身,初信能得,二、觉法自性意生身,八信能得,三、种类俱生无作意生身,十信能得。若至初住,分证如来一身无量身,所谓中道法身,应化之本如天上月,普印千江不名意生身。第二正示想阴区宇。
譬如有人。熟寐寱言。是人虽则无别所知。其言己成音韵伦次。令不寐者。咸悟其语。此则名为想阴区宇。
想阴未破,「譬如有人,熟寐寱言」,喻如熟寐之人,受阴虽破,因有思惑未除,所以喻如寐言,「是人虽则无别所知,其言已成音韵伦次」,无别所知成韵次,以喻观行功深,「令不寐者」,诸佛菩萨喻如不寐之人,「咸悟其语」,都明白他所说的话,「此则名为想阴区宇」,这是虚妄想阴区宇。第三悬示想阴尽相。
若动念尽。浮想销除。于觉明心。如去尘垢。一伦生死。首尾圆照。名想阴尽。是人则能超烦恼浊。
这是说想阴尽相的悬示,事情还没落实,将来得这么办,叫悬示。先说破除了想阴的相,才能成佛,「若动念尽」了,「浮想销除」,虚浮的妄想也销除了,「于觉明心」,于本觉妙明的心,「如去尘垢」,如同把尘垢都去了,露出本觉妙明了,「一伦生死,首尾圆照」,伦者类也,分段为一类、变易为一类,首者穷其始、尾者究其终,从头到尾圆满觉照,都成就了;同居动念尽,去见思尘垢,圆照分段生死首尾,方便实报动念尽,去尘沙无明尘垢,圆照变易生死首尾,「名想阴尽」,这名为想阴尽相,「是人则能超烦恼浊」,是人则能超出烦恼浊。第四结示本惟妄想。
观其所由。融通妄想以为其本。
惟此想阴,能为融通变化,使心随境、使境随心,只是妄想以为根本,知道想阴虚妄无本,就不被其所迷惑。以下第二科别明发相分十,初贪善巧想,至十贪长寿想,烦恼虽多,贪为上首,一有所贪便堕魔网,可不戒哉。今初。
一 贪善巧想
阿难。彼善男子。受阴虚妙。不遭邪虑。圆定发明。三摩地中。心爱圆明。锐其精思。贪求善巧。尔时天魔候得其便。飞精附人。口说经法。其人不觉是其魔着。自言谓得无上涅槃。来彼求巧善男子处。敷座说法。其形斯须或作比丘。令彼人见。或为帝释。或为妇女。或比丘尼。或寝暗室。身有光明。是人愚迷。惑为菩萨。信其教化。摇荡其心。破佛律仪。潜行贪欲。口中好言灾祥变异。或言如来某处出世。或言劫火。或说刀兵。恐怖于人。令其家资。无故耗散。此名怪鬼。年老成魔。恼乱是人。厌足心生。去彼人体。弟子与师。俱陷王难。汝当先觉。不入轮回。迷惑不知。堕无间狱。
这一段文是贪善巧的思想,是遭魔的因,「阿难!彼善男子」,你们这些修学佛法的善男子,「受阴虚妙」者,是观行位中了知受阴本如来藏,不发十种魔事,或虽发而觉悟不惑,所以「不遭邪虑」,本以圆解而修圆定,今既不遭受阴中之邪虑,将有漏之受转为无漏之受,故云「圆定发明」,只须如法精进,「三摩地中」,从观行三昧乃至究竟三昧,则无事不办,「心爱圆明」,若是从中忽生心爱,「锐其精思」,他用精纯的思想来的极快,有这种贪求来的快的心,当知「贪求善巧」,招魔堕落,都是自心妄想之病,从「尔时」至「身有光明」,明其魔事之相,从「是人愚迷」至「潜行贪欲」,明其受魔所惑,从「口中好言」至「无故耗散」,明魔所作业,从「此名怪鬼」至「俱陷王难」,结明魔所成事,「汝当先觉」二句,劝其觉则成得,「迷惑不知」二句,诫其迷则成失。
二 贪经历想
阿难。又善男子。受阴虚妙。不遭邪虑。圆定发明。三摩地中。心爱游荡。飞其精思。贪求经历。尔时天魔候得其便。飞情附人。口说经法。其人亦不觉知魔着。亦言自得无上涅槃。来彼求游善男子处。敷座说法。自形无变。其听法者。忽自见身。坐宝莲华。全体化成紫金光聚。一众听人。各各如是。得未曾有。是人愚迷。惑为菩萨。淫逸其心。破佛律仪。潜行贪欲。口中好言诸佛应世。某处某人。当是某佛化身来此。某人即是某菩萨等。来化人间。其人见故。心生倾渴。邪见密兴。种智销灭。此名魃鬼。年老成魔。恼乱是人。厌足心生。…
《大佛顶首楞严经讲记 卷九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