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持戒,「名爲小乘」,「菩薩悟空」,說菩薩是大乘法,所悟的是真空理,「有何持犯?」一切都空了,哪還有持戒犯戒這些事情?這個人說大乘法,沒有那些小節目,悟了真空理什麼也能做,「其人常于信心檀越」,所以常于護法居士,「飲酒啖肉」,喝酒吃肉,不但這個還「廣行淫穢」,做些不淨的事情,「因魔力故」,因魔的力量的原故,「攝其前人」,他能收攝道場的這些人,「不生疑謗」,「鬼心久入」,魔鬼的心久入在人的心中了,「或食屎尿,與酒肉等」,所以或者吃屎喝尿,他拿這個當肉吃當酒喝,「一種俱空」,他說一切法都是空的,「破佛律儀」,拿這個魔術來破佛的律儀,「誤入人罪」,耽誤人人都入在罪過裏頭,「失于正受」,把人人的正當享受都失去了,「當從淪墜」,因他做不正當的事情,當然從于沈淪墮落了。
十 愛極成貪
又彼定中諸善男子。見色陰銷。受陰明白。味其虛明。深入心骨。其心忽有無限愛生。愛極發狂。便爲貪欲。此名定境安順入心。無慧自持。誤入諸欲。悟則無咎。非爲聖證。若作聖解。則有欲魔入其心腑。一向說欲爲菩提道。化諸白衣。平等行欲。其行淫者。名持法子。神鬼力故。于末世中。攝其凡愚。其數至百。如是乃至一百二百。或五六百。多滿千萬。魔心生厭。離其身體。威德既無。陷于王難。疑誤衆生。入無間獄。失于正受。當從淪墜。
這是受陰第十,「又被定中諸善男子,見色陰銷,受陰明白」,又彼在定中的諸修行人見色陰銷,受陰明白了,「味其虛明」,味受陰之虛明,因「深入心骨」,把虛明的信心研究得深入骨裏,「其心忽有無限愛生」,其心忽然生出無限的愛,「愛極發狂」,愛的太多了,不能停止,愛到極點就發狂,「便爲貪欲」,一狂妄便有貪欲的境界,「此名定境安順入心」,安順入在心裏,就像欲愛入到他的心裏,「無慧自持」,這時候沒有智慧任持這種境界,所以「誤入諸欲」,「悟則無咎」,若能明白這是不對,「非爲聖證」,不是聖人所證之道就好了,「若作聖解」,若是認爲這是證了聖果了,「則有欲魔入其心腑」,則有淫欲魔入其心腑,「一向說欲爲菩提道」,說淫的事情是菩提道,「化諸白衣」,以這個化諸白衣,古時的老百姓都叫白衣,「平等行欲」,他不是真正的修行,平等行淫欲的事情,這哪是好事呢?「其行淫者,名持法子」,並說行淫欲的事才是真正的佛弟子,「神鬼力故」,這都是邪的力量的原故,「于末世中,攝其凡愚」,于末法的時候,他以神鬼的力量能收攝這些凡夫愚人,「其數至百,如是乃至一百二百,或五六百,多滿千萬」,其數乃至成千成萬,這麼多人相信他,「魔心生厭,離其身體」,以後魔心生厭就離開他的身體,沒有魔力支持他,「威德既無」,威德既然沒有了,「陷于王難」,官家知道了就受政府的難問,「疑誤衆生,入無間獄」,由他疑誤了衆生,生受王法之難、死入無間地獄,「失于正受」,失于正當的享受,「當從淪墜」,當來定受其淪墜。大科第叁結過勸示。
受陰通結
阿難。如是十種禅那現境。皆是受陰用心交互。故現斯事。衆生頑迷。不自忖量。逢此因緣。迷不自識。謂言登聖。大妄語成。墮無間獄。汝等亦當將如來語。于我滅後。傳示未法。徧令衆生。開悟斯義。無令天魔得其方便。保持覆護。成無上道。
佛對阿難說,「如是十種禅那現境」,如是這受陰的十種境界,「皆是受陰用心交互」,都是從受陰裏用心互相交互,「故現斯事」,所以才現出種種相來,「衆生頑迷」,世間的衆生,頑梗迷惑,「不自忖量」,自己不忖度不量力,「逢此因緣,迷不自識」,過著這個因緣就迷惑了,自己不認識,「謂言登聖」,說自己登了聖人的果位了,「大妄語成」,這個大妄語已成,就得「墮無間獄」,「汝等亦當將如來語」,佛囑咐弟子們,你們將如來的言語,「于我滅後」,于佛滅後的時候,「傳示末法」,傳示給末法之中普徧的宣傳,「徧令衆生,開悟斯義」,令一切衆生都明白這種真實的義理,「無令天魔得其方便」,不要令天魔得其方便,「保持覆護,成無上道」,使令一切衆生有護持佛法的心,才能引導「成無上道」。第叁大科明想陰境分叁:初總示陰相、二別明發相、叁結過勸示。初中又分四,初結前受陰盡相。
叁 想陰十種
阿難。彼善男子。修叁摩提。受陰盡者。雖未漏盡。心離其形。如鳥出籠。已能成就。從是凡身。上曆菩薩六十聖位。得意生身。隨往無礙。
這一段文是結束受陰盡相,「阿難!彼善男子,修叁摩提」,你們這些學佛的人修正定正受,「受陰盡者」,已破除受陰,見惑雖斷,而思惑猶存,故雲「雖未漏盡」,雖然是沒得著漏盡通,「心離其形」,心已經離開這個形相了,功夫用到這兒了,「如鳥出籠」,好比小鳥打籠子裏出來;我們人的身體沒有修行,所以不能自由,想出出不來,修行人把受陰破完了,就能自由了,「已能成就」,慢慢超凡入聖,「從是凡身」,由凡夫身,一步一步地向前,「上曆菩薩六十聖位」,向上經曆菩薩的六十個聖位,叁漸次爲能增進、五十七位爲所增進,能所合稱六十聖位,而「得意生身」,意之所到身則隨到,「隨往無礙」,隨便上哪都無障礙。文句雲此有叁種:一、叁昧樂受意生身,初信能得,二、覺法自性意生身,八信能得,叁、種類俱生無作意生身,十信能得。若至初住,分證如來一身無量身,所謂中道法身,應化之本如天上月,普印千江不名意生身。第二正示想陰區宇。
譬如有人。熟寐寱言。是人雖則無別所知。其言己成音韻倫次。令不寐者。鹹悟其語。此則名爲想陰區宇。
想陰未破,「譬如有人,熟寐寱言」,喻如熟寐之人,受陰雖破,因有思惑未除,所以喻如寐言,「是人雖則無別所知,其言已成音韻倫次」,無別所知成韻次,以喻觀行功深,「令不寐者」,諸佛菩薩喻如不寐之人,「鹹悟其語」,都明白他所說的話,「此則名爲想陰區宇」,這是虛妄想陰區宇。第叁懸示想陰盡相。
若動念盡。浮想銷除。于覺明心。如去塵垢。一倫生死。首尾圓照。名想陰盡。是人則能超煩惱濁。
這是說想陰盡相的懸示,事情還沒落實,將來得這麼辦,叫懸示。先說破除了想陰的相,才能成佛,「若動念盡」了,「浮想銷除」,虛浮的妄想也銷除了,「于覺明心」,于本覺妙明的心,「如去塵垢」,如同把塵垢都去了,露出本覺妙明了,「一倫生死,首尾圓照」,倫者類也,分段爲一類、變易爲一類,首者窮其始、尾者究其終,從頭到尾圓滿覺照,都成就了;同居動念盡,去見思塵垢,圓照分段生死首尾,方便實報動念盡,去塵沙無明塵垢,圓照變易生死首尾,「名想陰盡」,這名爲想陰盡相,「是人則能超煩惱濁」,是人則能超出煩惱濁。第四結示本惟妄想。
觀其所由。融通妄想以爲其本。
惟此想陰,能爲融通變化,使心隨境、使境隨心,只是妄想以爲根本,知道想陰虛妄無本,就不被其所迷惑。以下第二科別明發相分十,初貪善巧想,至十貪長壽想,煩惱雖多,貪爲上首,一有所貪便墮魔網,可不戒哉。今初。
一 貪善巧想
阿難。彼善男子。受陰虛妙。不遭邪慮。圓定發明。叁摩地中。心愛圓明。銳其精思。貪求善巧。爾時天魔候得其便。飛精附人。口說經法。其人不覺是其魔著。自言謂得無上涅槃。來彼求巧善男子處。敷座說法。其形斯須或作比丘。令彼人見。或爲帝釋。或爲婦女。或比丘尼。或寢暗室。身有光明。是人愚迷。惑爲菩薩。信其教化。搖蕩其心。破佛律儀。潛行貪欲。口中好言災祥變異。或言如來某處出世。或言劫火。或說刀兵。恐怖于人。令其家資。無故耗散。此名怪鬼。年老成魔。惱亂是人。厭足心生。去彼人體。弟子與師。俱陷王難。汝當先覺。不入輪回。迷惑不知。墮無間獄。
這一段文是貪善巧的思想,是遭魔的因,「阿難!彼善男子」,你們這些修學佛法的善男子,「受陰虛妙」者,是觀行位中了知受陰本如來藏,不發十種魔事,或雖發而覺悟不惑,所以「不遭邪慮」,本以圓解而修圓定,今既不遭受陰中之邪慮,將有漏之受轉爲無漏之受,故雲「圓定發明」,只須如法精進,「叁摩地中」,從觀行叁昧乃至究竟叁昧,則無事不辦,「心愛圓明」,若是從中忽生心愛,「銳其精思」,他用精純的思想來的極快,有這種貪求來的快的心,當知「貪求善巧」,招魔墮落,都是自心妄想之病,從「爾時」至「身有光明」,明其魔事之相,從「是人愚迷」至「潛行貪欲」,明其受魔所惑,從「口中好言」至「無故耗散」,明魔所作業,從「此名怪鬼」至「俱陷王難」,結明魔所成事,「汝當先覺」二句,勸其覺則成得,「迷惑不知」二句,誡其迷則成失。
二 貪經曆想
阿難。又善男子。受陰虛妙。不遭邪慮。圓定發明。叁摩地中。心愛遊蕩。飛其精思。貪求經曆。爾時天魔候得其便。飛情附人。口說經法。其人亦不覺知魔著。亦言自得無上涅槃。來彼求遊善男子處。敷座說法。自形無變。其聽法者。忽自見身。坐寶蓮華。全體化成紫金光聚。一衆聽人。各各如是。得未曾有。是人愚迷。惑爲菩薩。淫逸其心。破佛律儀。潛行貪欲。口中好言諸佛應世。某處某人。當是某佛化身來此。某人即是某菩薩等。來化人間。其人見故。心生傾渴。邪見密興。種智銷滅。此名魃鬼。年老成魔。惱亂是人。厭足心生。…
《大佛頂首楞嚴經講記 卷九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