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大佛顶首楞严经讲记 卷九▪P8

  ..续本文上一页阴销。受阴明白。慧力过定。失于猛利。以诸胜性。怀于心中。自心已疑是卢舍那。得少为足。此名用心忘失恒审。溺于知见。悟则无咎。非为圣证。若作圣解。则有下劣易知足魔。入其心腑。见人自言。我得无上第一义谛。失于正受。当从沦坠。

  

  又彼修定中的善男子,「见色阴销,受阴明白」,缘喜受而生胜性,「慧力过定」,病在慧过于定,「失于猛利,以诸胜性,怀于心中」,所以亡失恒审,「自心已疑是卢舍那」,自心中怀疑已证到圆满报身卢舍那佛,这就叫「得少为足」,「此名用心忘失恒审」,亡失了恒常的审察,他以为成佛了,「溺于知见」,由此溺于知见的过处,「悟则无咎,非为圣证」,若能醒悟不作圣证就没有过咎,「若作圣解」,若一定说我成佛了,「则有下劣易知足魔,入其心腑」,这样则有一类下劣易知足魔入其心腑,「见人自言,我得无上第一义谛」,见人就说我得了无上的大法了,这就「失于正受,当从沦坠」。

  

  五 失守生忧

  

  又彼定中诸善男子。见色阴销。受阴明白。新证未获。故心已亡。历览二际。自生艰险。于心忽然生无尽忧。如坐铁床。如饮毒药。心不欲活。常求于人令害其命。早取解脱。此名修行失于方便。悟则无咎。非为圣证。若作圣解。则有一分常忧愁魔入其心腑。手执刀剑。自割其肉。欣其舍寿。或常忧愁。走入山林。不耐见人。失于正受。当从沦坠。

  

  又彼在定中的诸善男子,「见色阴销,受阴明白」,色阴销灭了,受阴明白了,「新证未获」,是说受阴未破,「故心已亡」,是说色阴先销,此缘忧受而求自害,定慧俱劣,「历览二际」,所以历览这过去、未来二际,「自生艰险」,「于心忽然生无尽忧」,在他的心中忽然间生了无穷无尽的忧愁,「如坐铁床」,就像坐在烧铁床上,「如饮毒药」,如同吃了毒药那样难过,「心不欲活」,心里头总想着不想活、想早死,「常求于人令害其命」,常常的求人把他害死,「早取解脱」,早死了就早得解脱,「此名修行失于方便」,这是他修心失于方便,不知道任运的修行,太造作了,「悟则无咎」,要醒悟了这个道理不要紧,「非为圣证」,这不是证圣果的事情,「若作圣解,则有一分常忧愁魔入其心腑」,若说早死了就解脱了,做这种想法就有一分常忧愁魔入在心腑里,「手执刀剑」,手拿着刀剑,「自割其肉」,「欣其舍寿,或常忧愁」,欢喜舍寿或常常的忧愁,「走入山林」,走到山林中去,「不耐见人」,不愿意见人,这都是「失于正受,当从沦坠」。

  

  六 慧劣成喜

  

  又彼定中诸善男子。见色阴销。受阴明白。处清净中。心安隐后。忽然自有无限喜生。心中欢悦。不能自止。此名轻安。无慧自禁。悟则无咎。非为圣证。若作圣解。则有一分好喜乐魔。入其心腑。见人则笑。于衢路傍。自歌自舞。自谓已得。无碍解脱。失于正受。当从沦坠。

  

  「又彼定中诸善男子,见色阴销,受阴明白」,这段文说修禅定的功夫过于慧,由得到轻安而生喜受,「处清净中」,他常处于清净之中,「心安隐后」,心得安稳之后,「忽然自有无限喜生,心中欢悦,不能自止」,忽然生出无限的欢喜,止不住了,「此名轻安,无慧自禁」,修到这儿得了轻安自在,身心清净轻安,定力是有了,得定慧均匀,只有定力没有智慧,自己生的欢喜管不住,修行到这个地步,佛说给弟子法会大众听,为后来学佛的人修行得要认得魔境,才能离开,「悟则无咎」,若悟了这个理就好了,「非为圣证」,见了这种境界不必欢喜,也不必忧愁,心里头知道这不是证了圣果,「若作圣解,则有一分好喜乐魔,入其心腑」,若不认识就有一分好喜乐魔入其心腑,「见人则笑」,见人就笑,「于衢路傍」,于街路旁,「自歌自舞」,自己又歌又舞,「自谓已得,无碍解脱」,自谓已得无碍解脱,不受生死之苦了,「失于正受,当从沦坠」,佛说这种修行人失于佛法正当的受用,当然就会沉沦坠落。

  

  七 见胜成慢

  

  又彼定中诸善男子。见色阴销。受阴明白。自谓已足。忽有无端大我慢起。如是乃至慢与过慢。及慢过慢。或增上慢。或卑劣慢。一时俱发。心中尚轻十方如来。何况下位声闻缘觉。此名见胜无慧自救。悟则无咎。非为圣证。若作圣解。则有一分大我慢魔入其心腑。不礼塔庙。摧毁经像。谓檀越言。此是金铜。或是土木。经是树叶。或是氎华。肉身真常。不自恭敬。却崇土木。实为颠倒。其深信者。从其毁碎。埋弃地中。疑误众生。入无间狱。失于正受。当从沦坠。

  

  佛告诉随处修行所见的境界,得要认识,若不然就会遭魔难。这段文是说,「又彼定中诸善男子,见色阴销,受阴明白」,他见着定中的功夫优胜,「自谓已足」,自以为足,一知足就起高慢的心,「忽有无端大我慢起」,忽然有无端的大我慢起,大我慢一起带出多少的慢,慢一共有七慢,「如是乃至慢与过慢,及慢过漫,或增上慢,或卑劣慢,一时俱发」,恃己凌他、瞧不起人,仗恃自己有学问或是有势力,欺凌他人,这叫大我慢;同德相傲,但名为慢;与同争胜,与他相同的能力,他要争胜,这叫过慢;于胜争胜,人家胜过他,他还和人争,这叫慢过慢,未得谓得,没得着圣果说得到了,这叫增上慢;还有卑劣慢,他不及人,自己生慢心,这叫卑劣慢;还有邪慢,不礼塔庙、不拜佛像,「心中尚轻十方如来」,十方的如来佛他都轻慢,「何况下位声闻缘觉」,他更轻慢了,「此名见胜无慧自救」,这就是见着功大用的很优胜、很好,他没有智慧,自己救自己的这一个关过不去,这就是无慧自救,「悟则无咎」,他见着优胜的境界若能醒悟,「非为圣证」,知道不是证圣果就对了,「若作圣解,则有一分大我慢魔入其心腑」,不但「不礼塔庙」,还「摧毁经像」,「谓檀越言,此是金铜,或是土木」,还对信佛的施主说佛像是金铜土木做的,供这个都是迷信,「经是树叶」写的,「或是氎华」写的,因佛在世时用贝叶写经,所以他谤毁,「肉身真常」,他说自己的肉身是真常的,「不自恭敬」,自己不恭敬自己,「却崇土木」,却信土木等造的佛像,「实为颠倒」,真是颠倒,「其深信者,从其毁碎,埋弃地中」,若是相信他的话,把金银铸的、木刻的、泥塑的佛像都毁碎了埋在地里,「疑误众生,入无间狱」,把世间信佛的人们都疑惑,误了向佛信仰,这种罪大的很,入无间狱,「失于正受,当从沦坠」,因为他失于正受,定当从是因沦坠于地狱。

  

  八 轻安自足

  

  又彼定中诸善男子。见色阴销。受阴明白。于精明中。圆悟精理。得大随顺。其心忽生无量轻安。己言成圣得大自在。此名因慧。获诸轻清。悟则无咎。非为圣证。若作圣解。则有一分好轻清魔。入其心腑。自谓满足。更不求进。此等多作无闻比丘。疑误众生。堕阿鼻狱。失于正受。当从沦坠。

  

  「又彼定中诸善男子,见色阴销,受阴明白」,又彼修定中的诸善男子,把色阴破了、销灭了,到了受阴之中,还得破受阴,「于精明中」,精明中者是色阴销之境界,在精纯明了之中,「圆悟精理」,就是悟此受阴本如来藏,「得大随顺」,功夫用的好,很随心、很顺利,「其心忽生无量轻安」,心里头忽然生出无量无边的轻安,身心清净、轻巧,「己言成圣得大自在」,自言已成圣果,「此名因慧,获诸轻清」,这是因他有智慧,所以身不沉重、心也清凉了,「悟则无咎」,功夫用到这里,知道醒悟就对了,「非为圣证」,你别以为证圣果,「若作圣解,则有一份好轻清魔,入其心腑」,若以为证成圣果,那就有一分好轻清的魔,身轻安、心清净,他不明白佛法,与佛法作对,这就叫魔,「人其心腑」,都入到他的心腑了,他还不知道,「自谓满足,更不求进」,他以为功夫修的到家了,「此等多作无闻比丘」,这等人多作无闻比丘,拿着四禅的功夫,以为证了四果圣人,他自己误了,还「疑误众生」,「堕阿鼻狱」,阿鼻狱是地狱中最厉害的,「失于正受」,失于正当的享受,「当从沦坠」,当来一定沉沦坠落。

  

  九 空解成断

  

  又彼定中诸善男子。见色阴销。受阴明白。于明悟中。得虚明性。其中忽然归向永灭。拨无因果。一向入空。空心现前。乃至心生长断灭解。悟则无咎。非为圣证。若作圣解。则有空魔入其心腑。乃谤持戒。名为小乘。菩萨悟空。有何持犯。其人常于信心檀越。饮酒啖肉。广行淫秽。因魔力故。摄其前人。不生疑谤。鬼心久入。或食屎尿。与酒肉等。一种俱空。破佛律仪。误入人罪。失于正受。当从沦坠。

  

  「又彼定中诸善男子,见色阴销,受阴明白」,「于明悟中」,明悟中就是色阴既销之观慧中,在这个明明白白的醒悟之中,得着不实在、不究竟,「得虚明性」,虚明性就是受阴性,这也是缘于舍受而成空解,乃慧多定少之病,在这个明明白白的醒悟之中,得不着实在、得不到究竟,得这个虚明性,虚是虚而不实,「其中忽然归向永灭」,就在其中,忽然归向永灭,由此生出这一断灭的思想,就「拨无因果」,说一切法无因无果,「一向入空」,什么也没有,这就叫断灭空,「空心现前」,断灭空的心现前,「乃至心生长断灭解」,乃至心里生长出来断灭的解释,说世间上一切所有都销灭了,就没有了,佛说这是修行人必须经过的一个过程,「悟则无咎」,若能醒悟了这种境界就好了,「非为圣证」,知道这不是证圣果,「若作圣解」,设若是说我证了圣果了,「则有空魔入其心腑」,这样就有空魔入人的心腑,本人不能作主,「乃谤持戒」,魔就谤毁…

《大佛顶首楞严经讲记 卷九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