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大佛顶首楞严经讲记 卷九▪P7

  ..续本文上一页,这不是证了圣人的果位,「不作圣心」,不拿这个当证了圣果的心,「名善境界」,这种境界就是你用功用成了,「若作圣解」,若作圣解就错了,「即受群邪」,邪见即时就上来了。

  

  十 含受魑魅

  

  又以此心。研究精极。见善知识。形体变移。少选无端种种迁改。此名邪心。含受魑魅。或遭天魔入其心腹。无端说法。通达妙义。非为圣证。不作圣心。魔事销歇。若作圣解。即受群邪。

  

  「又以此心,研究精极」,言其研究功深精纯,色阴将破,虚空将殒,故魔事从此而发,或于定中,「见善知识,形体变移」,看见善知识形体无端的改变,「少选无端种种迁改」,现佛现神通,「此名邪心,含受魑魅」,应当知道此名邪心未除,含受胎、卵、湿、化的四种鬼王魑魅魍魉,所以有此妄见,不是真见圣相,「或遭天魔入其心腹」,令此行人「无端说法」,「通达妙羲」,还很通达佛法的妙义,「非为圣证」,当知这是魔力使然,不是真实心开圆解,此虽防心不密,致使魔入心腹,若「不作圣心」,「魔事销歇」,则魔事终归销灭,「若作圣解,即受群邪」,若妄作圣解乃中天魔之计。以下结过劝示。

  

  色阴通结

  

  阿难。如是十种禅那现境。皆是色阴用心交互。故现斯事。众生顽迷。不自忖量。逢此因缘。迷不自识。谓言登圣。大妄语成。堕无间狱。汝等当依如来灭后。于末法中。宣示斯义。无令天魔得其方便。保持覆护。成无上道。

  

  阿难,「如是十种禅那现境」,这十种境界都是从禅那中发现的,「皆是色阴用心交互」,都由无始虚妄的色阴与所用的妙止观心,能所交互,「故现斯事」,能观之心如钻、所观阴境如木,阴中藏性如火,种种现出之境界,如钻火得烟,则知去火不远,故一一名善境界,见烟而止则火不可得,损木损工,譬如中途迷惑,反受群邪,「众生顽迷,不自忖量」,若逢着这种事,自己不认识,人学佛未到究竟都在迷惑之中,所以平常人说,人到临死的时候是大梦一场,他也没醒梦,人是睁着眼做大梦、合上眼做小梦,小梦容易醒、大梦不容易醒,人要醒大梦,非得研究佛经不可,「逢此因缘,迷不自识」,迷惑自己,不认识自己,「谓言登圣」,见点效验,称自己证圣果了,自高自大的,「大妄语成」,这种大妄语一成,「堕无间狱」,就要入无间地狱,「汝等当依如来灭后」,佛告诉弟子当依法修行,「于末法中」,到如来灭后于末法的时候,「宣示斯义」,让人都明白这个意思,「无令天魔得其方便」,不要入在魔道里去,「保持覆护,成无上道」,得要保护一切修行人成无上道。以下明受阴境分三:初总示阴相、二别明发相、三结过劝示,初又分四:初结前色阴尽相。

  

  二 受阴十种

  

  阿难。彼善男子。修三摩提。奢摩他中。色阴尽者。见诸佛心。如明镜中。显现其像。

  

  这段文结成色阴尽相,「阿难!彼善男子,修三摩提,奢摩他中,色阴尽者」,佛告诉人要破除五蕴必定用这个禅定的工夫才能销灭,同居色阴尽,见佛一切智心;方便色阴尽,见佛道种智心;实报色阴尽,见佛一切种智心。又达三土色阴即空,名尽见佛一切智心;达三土色阴即假,名尽见佛道种智心;达三土色阴即中,名尽见佛一切种智心;有观行见、相似见乃至究竟见之不同,利根人一尽一切尽、一见一切见,色阴尽了,「见诸佛心,如明镜中,显现其像」,现出种种的色相,这是修止观的工夫,成就的善境界。第二正示受阴区宇。

  

  若有所得而未能用。犹如魇人。手足宛然。见闻不惑。心触客邪。而不能动。此则名为受阴区宇。

  

  这是说修观行见于佛心,故名「若有所得」,未与法流水接,所以说「而未能用」,受是领纳前境为义,今六根虽不缘尘,而领纳之习仍在,所以「犹如魇人」,人被魇住了,「手足宛然」,手足现成的都在这儿摆着,不能使用,「见闻不惑」,见着人还不迷惑,心里明明白白的,「心触客邪,而不能动」,受阴喻以客邪,客是从外来的邪气,把人魇住,不能动转,这虽然不是实外邪,「此则名为受阴区宇」,只是受阴区宇,便是心触客邪境界。第三悬示受阴尽相。

  

  若魇咎歇。其心离身。返观其面。去住自由。无复留碍。名受阴尽。是人则能超越见浊。

  

  闻所闻尽,「若魇咎歇」,若魔的力量灭了,「其心离身」,心就离开身了,「返观其面」,离开身能看见自己的脸面,「去住自由」,这是说破受阴的境界,说心离身离分段身,则于同居去住自由,离变易身,则于方便实报去住自由,「无复留碍」,一点窒留、一点障碍也没有,「名受阴尽」,这是受阴尽的相,「是人则能超越见浊」,就能把见浊超过了。第四结示本惟妄想。

  

  观其所由。虚明妄想以为其本。

  

  观他所由来,从何而来?此虚明但是妄想,是受阴相之根本,非真有虚明,既识其本,到不被其所惑。二科别明法相分十,初过抑生悲至十爱极成贪,今初。

  

  一 过抑生悲

  

  阿难。彼善男子。当在此中。得大光耀。其心发明。内抑过分。忽于其处。发无穷悲。如是乃至观见蚊蝱。犹如赤子。心生怜愍。不觉流泪。此名功用抑摧过越。悟则无咎。非为圣证。觉了不迷。久自销歇。若作圣解。则有悲魔入其心腑。见人则悲。啼泣无限。失于正受。当从沦坠。

  

  「彼善男子,当在此中」,是在事理二境,行三昧之中,由观行力破色阴尽,故「得大光耀」,由其受阴未破,「其心发明」,心里头发明种种受的境界,受有五种:一苦、二乐、三忧、四喜、五舍,今之悲心乃缘众生苦受而发,「内抑过分」,虽似大悲,实依受阴而发,所以「忽于其处」,「发无穷悲」,发出无穷之悲哀,「如是乃至观见蚊蝱,犹如赤子」,乃至见蚊蝱如同赤子想,「心生怜愍」,「不觉流泪」,不自觉流泪,「此名功用抑摧过越」,这是用功太过分,入了悲魔境界,「悟则无咎」,「非为圣证」,这不是证了圣果,「觉了不迷」,你要明白这种境界,不受他迷惑,「久自销歇」,日久自然歇下来,「若作圣解」,拿这个做为证了圣果,「则有悲魔入其心腑」,就有悲魔入你的心腑,「见人则悲,啼泣无限」,看见人就哭,有声有泪地哭,「失于正受」,修行的正当享受都失了,「当从沦坠」,当从其魔境沉沦下去。

  

  二 感激生勇

  

  阿难。又彼定中诸善男子。见色阴销。受阴明白。胜相现前。感激过分。忽于其中。生无限勇。其心猛利。志齐诸佛。谓三僧只。一念能越。此名功用陵率过越。悟则无咎。非为圣证。觉了不迷。久自销歇。若作圣解。则有狂魔入其心腑。见人则夸。我慢无比。其心乃至上不见佛。下不见人。失于正受。当从沦坠。

  

  「又彼定中诸善男子」,又彼于修观行定中,「见色阴销」,去一层色阴碍境,「受阴明白」,露出一种虚明境界,「胜相现前」,这种胜相一现前,「感激过分」,由这一感动激发的过份了,「忽于其中,生无限勇」,生出无限勇猛的力量,「其心猛利,志齐诸佛」,这个心的猛利与诸佛并肩,相齐了,「谓三僧祇」,佛说三大阿僧只修福慧,才能成佛,「一念能越」,他说他一念之中就能超越,「此名功用陵率过越」,这功用的太过份了,「悟则无咎」,要醒悟了没有什么过咎,「非为圣证」,这不是证了圣果,莫作圣解就对了,「觉了不迷,久自销歇」,「若作圣解」,若说我证了圣人的果位了,这就错了,「则有狂魔入其心腑」,就有狂魔入其心腑,「见人则夸」,见人就夸奖自己的能力,「我慢无比」,谁也不如他,「其心乃至上不见佛,下不见人」,往上说看不见诸佛、向下说看不起一切人,「失于正受,当从沦坠」,他失了正当的享受,当然从这儿坠落。

  

  三 智衰成忆

  

  又彼定中诸善男子。见色阴销。受阴明白。前无新证。归失故居。智力衰微。入中隳地。迥无所见。心中忽然生大枯渴。于一切时。沉忆不散。将此以为勤精进相。此名修心。无慧自失。悟则无咎。非为圣证。若作圣解。则有忆魔入其心腑。旦夕撮心。悬在一处。失于正受。当从沦坠。

  

  「又彼定中诸善男子」,又彼修禅定的善男子,「见色阴销,受阴明白」,受阴未破故前无新证,色阴既销,「受阴明白」,「前无新证」,向前走没有新证得的,所以「归失故居」,故居又失了,二头不得用,此缘自心舍受而生枯渴,病在定过于慧,所以沉忆悬心,「智力衰微」,智力衰微了,「入中隳地」,如同走路在半路困倦了,隳了下来,「迥无所见」,迥然什么也见不着,「心中忽然生大枯渴」,所以心中,渴的难过,「于一切时,沉忆不散」,于一切的时中,把心沉下去了,还有个忆想不散,「将此以为勤精进相」,以这个为勤精进相,「此名修心,无慧自失」,这就是修行无慧自失,「悟则无咎」,你若是醒悟,这是用功用出来的,也不以为妤、也不以为不好,这是难免的,不定是哪一法,不定是多少,在这个地方醒悟,就没有什么过咎,「非为圣证」,不是圣证,「若作圣解」,「则有忆魔入其心腑」,就有忆想魔境入其心腑,「旦夕撮心,悬在一处」,不得自在,这种修行人,以为自己对了,「失于正受.当从沦坠」,不知道失于正受,当来从这里就沉沦下去了。

  

  四 慧胜成劣

  

  又彼定中诸善男子。见色…

《大佛顶首楞严经讲记 卷九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