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大佛顶首楞严经讲记 卷九▪P6

  ..续本文上一页不作圣心」,不可作为圣心,所以魔之乘人必伺其或怖或喜,今云「非为圣证」,所以断其妄喜,又云 「名善境界」,所以断其妄怖,修行者应当知道这重要之理,「若作圣解」,设若你自认为证了圣果了,「即受群邪」,就遭了邪了、就受了魔了。以下第二精明内溢拾出蛲蛔。

  

  二 精明内流

  

  阿难。复以此心。精研妙明。其身内彻。是人忽然于其身内。拾出蛲蛔。身相宛然。亦无伤毁。此名精明流溢形体。斯但精行。暂得如是。非为圣证。不作圣心。名善境界。若作圣解。即受群邪。

  

  「阿难,复以此心,精研妙明」,这是第二段再用此心精纯了杂,研究这个妙明之理,「其身内彻」,其身内就透彻没有滞碍,有这效验的时候,「是人忽然于其身内,拾出蛲蛔」,这个修行人忽然于其身中拾出蛲蛔虫子,「身相宛然,亦无伤毁」,身上一点也没变样,也没有伤毁的地方,「此名精明流溢形体」,这种境界是由精纯不杂的功夫做成的,没有旁的,「斯但精行」,单单的发心精进修行,「暂得如是」效果,「非为圣证」,你别以为证了圣果,「不作圣心,名善境界」,不作证了圣人的心了,你修到这儿算是好境界,「若作圣解,即受群邪」,设若是说证到圣果,就受种种的邪魔了。

  

  三 精魄离合

  

  又以此心。内外精研。其时魂魄意志精神。除执受身。余皆涉入。互为宾主。忽于空中闻说法声。或闻十方同敷密义。此名精魄递相离合。成就善种。暂得如是。非为圣证。不作圣心。名善境界。若作圣解。即受群邪。

  

  第一虽说精研妙明,而是外研居多,是故精明流溢前境,第二虽亦精研妙明,而是内研居多,是故精明流溢形体,此一段文内外并研,故令精魄合离,空中闻法,除去执受之身,余皆涉入,互为宾主,「又以此心,内外精研」,身内有五脏六腑、身外是眼六根,所有内外的精神就是见、闻、觉、知,有这种关系,「其时魂魄意志精神」,就在这时候魂在人的肝上、魄在人的肺上、意在人的脾上、志在人的胆上、精在人的肾上、神在人的心上,这都有一定住处寄托,这都属于见分,身体是相分,「除执受身」,除去执着自己享受的身体不用,把他撂下、放下,「余皆涉入」,余者之魂魄、意志精神,互相涉入,「互为宾主」,互相有宾有主,功夫用到这个地方,「忽于空中闻说法声」,忽然间在空中闻听见有说法的声音,「或闻十方同敷密义」,或者闻十方同时敷演秘密之义,这是修行人用功得的境界,「此名精魄递相离合」,这名字叫精魄互相离合,「成就善种,暂得如是」,这是好境界,暂时得着,不能常有,「非为圣证,不作圣心,名善境界」,不可作为证了圣果就对了,「若作圣解,即受群邪」,若以为证圣果,就要受群邪。

  

  四 心魂悟染

  

  又以此心。澄露皎彻。内光发明。十方徧作阎浮檀色。一切种类。化为如来。于时忽见毗卢遮那。踞天光台。千佛围绕。百亿国土及与莲华。俱时出现。此名心魂。灵悟所染。心光研明。照诸世界。暂得如是。非为圣证。不作圣心。名善境界。若作圣解。即受群邪。

  

  「又以此心,澄露皎彻」,澄者妙止之功、露者妙观之力,以妙止观,使此心皎洁莹彻,「内光发明」,故得内光发明报土乍现,「十方徧作阎浮檀色」,十方都变为黄金的颜色,「一切种类,化为如来」,世界上的一切物都成了如来佛像,「于时忽见毗卢遮那」,毗卢遮那此云光明徧照,是法身如来在观行中所观色阴,「踞天光台」,这时看见毗卢遮那佛盘腿坐在天光台上,「千佛围绕」,还有千佛围绕着一百万万的国土,「百亿国土及与莲华」,百亿国土统统都有莲花,「俱时出现」,就在这一个时候都出现了,「此名心魂,灵悟所染,心光研明,照诸世界」,今既「心光研明」,加以「灵悟所染」,岂无暂照之力,「灵悟所染」,即寻常习闻教相,这时心光研究的发明了,徧照一切世界,「暂得如是,非为圣证」,这是暂时得着的善境界,「不作圣心,名善境界,若作圣解,即受群邪」,不要作圣证想则善,若作圣证解即受群邪。

  

  五 抑按逾分

  

  又以此心。精研妙明。观察不停。抑按降伏。制止超越。于时忽然十方处空。成七宝色。或百宝色。同时徧满。不相留碍。青黄赤白。各各纯现。此名抑按功力逾分。暂得如是。非为圣证。不作圣心。名善境界。若作圣解。即受群邪。

  

  「又以此心,精研妙明,观察不停」,又这个心不断地观照审察,「抑按降伏,制止超越」,你把他执着住了,压着、按着,怕这个心变转了,在这个时候要住在本位了,「超越于时」,把这个时候就超越过去了,「于时忽然十方虚空,成七宝色」,忽然间虚空成了七宝色,金、银、琉璃、砗磲、赤珠、玛瑙、玫瑰,这叫七宝,十方虚空成了七种宝物的形色了,这也算是瑞相,就怕执着,这功夫用的还没到家,「或百宝色」,或者还有其他宝物的颜色,「同时徧满,不相留碍」,就在这一个时候普徧都满了,各不窒留障碍,「青黄赤白,各各纯现」,青色、黄色、赤色、白色这四色:青色表智慧、黄色表和平、赤色表敬爱、白色表清净,各有所表,「各各纯现」,谁也不相障碍,「此名抑按功力逾分」,这境界是用功太急燥了,压着不让他起的力量逾分了,「暂得如是,非为圣证」,所以有如是善境界,不要拿这个当做证了圣果了,「不作圣心」,不作证圣证果的心就对了,「名善境界」,这还算好境界,「若作圣解,即受群邪」,若作我证了圣果了,就受了邪气了。

  

  六 密见洞幽

  

  又以此心。研究澄彻。精光不乱。忽于夜半。在暗室内。见种种物。不殊白昼。而暗室物亦不除灭。此名心细。密澄其见。所视洞幽。暂得如是。非为圣证。不作圣心。名善境界。若作圣解。即受群邪。

  

  「又以此心,研究澄彻」,又以此心研究这个理到了澄清洞彻的时候,「精光不乱」,由研究而精神的光明不变乱,「忽于夜半」,忽然在半夜,「在暗室内,见种种物」,见暗室中种种的物,「不殊白昼」,看的很清楚,与白天差不多,「而暗室物亦不除灭」,暗室中的物都存在,没有一样销灭,「此名心细」,这是用功到详细了,「密澄其见」,秘密的澄清才有这么个见,「所视洞幽」,见着种种异物,「暂得如是,非为圣证,不作圣心,名善境界」,不作圣证之想是善境界,「若作圣解,即受群邪」,若作圣证之想就受了邪气。

  

  七 四大入纯

  

  又以此心。圆入虚融。四肢忽然同于草木。火烧刀斫。曾无所觉。又则火光不能烧爇。纵割其肉。犹如削木。此名尘并排四大性。一向入纯。暂得如是。非为圣证。不作圣心。名善境界。若作圣解。即受群邪。

  

  「又以此心」,心体本自虚融,由坚固妄想而生窒碍,今以止观之功,「圆入虚融」之性,深观内四大性与外四大均是惟心所现、无我我所,「四肢忽然同于草木」,四肢忽然间感觉就像野草木头,「火烧刀斫,曾无所觉」,火烧刀砍都没有知觉,「又则火光不能烧爇」,火光也无法烧,「纵割其肉,犹如削木」,拿刀割他的肉,如同拿刀削木,也不觉得痛,「此名尘并排四大性,一向入纯」,故名排四大性而令尘相并销,这是关乎入到纯粹、一点参杂也没有,才能现这个相,「暂得如是,非为圣证」,但是观行暂成,不可以此滥圣,「不作圣心,名善境界」,不作圣心解,这就是好境界,「若作圣解,即受群邪」,若说已证圣人的果位,就受了邪气了。

  

  八 凝想化成

  

  又以此心。成就清净。净心功极。忽见大地十方山河。皆成佛国。具足七宝。光明徧满。又见恒沙诸佛如来。徧满空界。楼殿华丽。下见地狱。上观天宫。得无障碍。此名欣厌。凝想日深。想久化成。非为圣证。不作圣心。名善境界。若作圣解。即受群邪。

  

  「又以此心,成就清净」,就是一尘不染,「净心功极」,你这个清净的心用功用的到了极点,「忽见大地十方山河,皆成佛国」,忽然看见十方山河大地都变成佛国,「具足七宝」,金、银、琉璃、砗磲、赤珠、珊瑚、玫瑰,「光明徧满」,光明普徧这个世界,「又见恒沙诸佛如来」,又见着像恒河沙数的这么多的如来,「徧满空界」,这种境界徧满了虚空都是佛,「楼殿华丽」,楼阁宫殿,华丽无比,「下见地狱,上观天宫」,往下看见地狱,向上看见天宫,「得无障碍」,觉着一点障碍也没有,「此名欣厌,凝想日深」,这是欣净厌秽之心,观念常了,凝结日深,「想久化成」,想久了就变化成事实,「非为圣证」,这不可做为证了圣果了,「不作圣心」,不可妄作圣心,「名善境界」,这是一个好境界,「若作圣解,即受群邪」,若作圣解乃成邪矣。

  

  九 逼迫飞出

  

  又以此心。研究深远。忽于中夜。遥见远方市井街巷。亲族眷属。或闻其语。此名迫心。逼极飞出。故多隔见。非为圣证。不作圣心。名善境界。若作圣解。即受群邪。

  

  此段「又以此心,研究深远」,研究的时间很长了,「忽于中夜,遥见远方市井街巷,亲族眷属」,忽于半夜遥见远方的市井街巷,自己的眷属,隔多少万里,不但见着,「或闻其语」,说什么话还都听见,「此名迫心」,这是你压迫你的心不起妄想,「逼极飞出」,这压迫的功夫用到极点,心就飞出去了,「故多隔见」,所以隔多远都能够见着,「非为圣证」,这是暂时的境界…

《大佛顶首楞严经讲记 卷九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