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大佛顶首楞严经讲记 卷九▪P5

  ..续本文上一页活的,又不像活着,第十非无色,是咒祝厌生,他不是有色,他厌死这类,第十一非有想,就是蒲芦、土蜂子、螟蛉子这类,第十二非无想生,就是土枭这类,一共是十二类众生,「本觉妙明,觉圆心体,与十方佛,无二无别」,这十二类众生都有本来的知觉、不可思议的光明,这些众生本有的心体与十方佛无二无别,「由汝妄想,迷理为咎」,就由妄想把性理迷了,这种过咎是起初的时,「痴爱发生,生发徧迷」,痴爱一发生,越生越迷惑,「故有空性,化迷不息」,普徧故有虚空性,从虚空中变化不息,「有世界生」,有世界生出来,「则此十方微尘国土」,这就是成为十方微尘国土,「非无漏者」,都是有漏的,「皆是迷顽妄想安立」,统统都是迷惑顽梗妄想成立的,「当知虚空生汝心内」,佛说虚空世界都由迷惑而有,当知虚空生在你心里头,「犹如片云,点太清里」,太清是青天,都叫云遮住了,人只见云不见天,虚空比如片云、太清比如佛性,「况诸世界在虚空耶」,这又一比况,虚空在人心中如一片云,无量的世界还在虚空里,这个话要不是佛说,谁肯信?若不是佛,谁敢说?这是人梦想也想不到的事情,说这个为的是化迷不息,佛说若「汝等一人发真归元」,你修行不受外边环境所扰,心里头一清净,你一个人发出你自己天然的真性来,归到元始,「此十方空皆悉销殒」,你一回光返照,一心归于本心,你一人明白发真归元的道理,此十方虚空统统都销灭了,「云何空中,所有国土而不振裂」,当然都要振裂,「汝辈修禅饰三摩地」,汝辈修禅装饰你的三摩地,「十方菩萨,及诸无漏大阿罗汉」,「心精通吻,心要精纯通达,已与心性相吻合了,「当处湛然」,在吻合的地方湛然清净了,「一切魔王,及与鬼神,诸凡夫天」,一切魔王、人间的鬼神、二十八层诸凡夫天,「见其宫殿无故崩裂」,各各见其宫殿无故的崩裂,「大地振坼」,大地一振动也拆散了,「水陆飞腾,无不惊慑」,水上游的、陆地走的、空中飞的,无不惊惧,「凡夫昏暗,不觉迁讹」,世间上的凡夫处在昏暗里,迷惑不觉一切的破坏迁动,佛又对阿难说,「彼等咸得五种神通」,彼等修行人咸得五种神通,「唯除漏尽」,唯独未得漏尽通,「恋此尘劳」,这是阿难这类人没得漏尽,「如何令汝摧裂其处」,「是故鬼神,及诸天魔,魍魉妖精」,以是之故,诸天鬼神、诸妖精等,「于三昧时,佥来恼汝」,于你修行三昧入正定正受的时候,妖魔鬼怪一齐都来你面前烦恼你。以下第二劝诫迷悟得失,又分二,初劝悟则成得。

  

  然彼诸魔。虽有大怒。彼尘劳内。汝妙觉中。如风吹光。如刀断水。了不相触。汝如沸汤。彼如坚冰。暖气渐邻。不日销殒。徒恃神力。但为其客。成就破乱。由汝心中五阴主人。主人若迷。客得其便。当处禅那。觉悟无惑。则彼魔事。无奈汝何。阴销入明。则彼群邪咸受幽气。明能破暗。近自销殒。如何敢留。扰乱禅定。

  

  「然彼诸魔,虽有大怒」,然而这些魔鬼虽然大怒,欲破坏你,「彼尘劳内」,他是在尘劳分内,「汝妙觉中」,你是在妙觉之中,他不能把你破坏了,说个比喻,「如风吹光」,魔鬼就像风、你就像日光,他的风不能吹动你的日光,「如刀断水」,再者魔鬼像刀,你修行三昧像水,刀砍水也不妨害,「了不相触」,因为两不相触,「如汝沸汤」,还有你如同热滚水,「彼如坚冰」,魔像坚冰,「暖气渐邻」,暖气你渐渐与他相近,「不日销殒」,不用几天的功夫就销殒,「徒恃神力」,他徒劳仗恃神鬼的力量,「但为其客」,客不能欺主,你修行正道是主人,「成就破乱」,他不能成就破坏你的修行作用,「由汝心中五阴主人」,由你心中的智慧是主人,所以迷惑的客人不得其便,「主人若迷,客得其便」,主人一迷惑就受苦了,「当处禅那」,当处是禅那之心,「觉悟无惑」,你常常觉悟身体在世界,世界在虚空中,虚空在妙觉中如一片云不能常在,把这个理记在心中,「则彼魔事,无奈汝何」,则彼魔事与你就无碍,不能把你怎么的,「阴销入明」,五阴销灭了,就是没有迷惑,等到五阴皆空,才度一切苦厄,入明就是智慧,大学之道在明明德,「则彼群邪咸受幽气,明能破暗,近自销殒」,由这个明能破暗,群邪幽气自然不能存在,「如何敢留,扰乱禅定」,哪能放扰乱你的禅定功夫。以下第二诫迷则成失。

  

  若不明悟。被阴所迷。则汝阿难必为魔子。成就魔人。则摩登伽。殊为眇劣。彼唯咒汝。破佛律仪。八万行中。祇毁一戒。心清净故。尚末沦溺。此乃隳汝宝觉全身。如宰臣家。忽逢籍没。宛转零落。无可哀救。

  

  这段文是转过来说,「若不明悟」,若不以明为主,不在明上醒悟,「被阴所迷」,就被五阴所迷,佛说这些话都扣在阿难身上,「则汝阿难必为魔子」,必定为魔子孙,「成就魔人」,这回要为魔人可就厉害了,你早先不是受过魔吗?「如摩登伽」她的邪术不大,「殊为眇劣」,力量太薄弱了,「彼唯咒汝」,她只是拿邪咒咒你,「破佛律仪,八万行中,祇毁一戒」,若随他的邪咒就破佛制的三千威仪、八万细行之中祇毁一戒,「心清净故」,那时你的心中清净没受污染,「尚未沦溺」,所以没曾沦溺在危险里头,「此乃隳汝宝觉全身」,这时比上次厉害多了,你要不用真功夫,她能毁你的宝觉全身,最宝贵的就是你的知觉,这知觉不迷惑,能成佛作祖,「如宰臣家,忽逢籍没」,一迷惑了就如同宰相家犯了大罪,祸灭九族,「宛转零落,无可哀救」,这是警教阿难,你修行不要乱想。以下别明境发之相分五段,初名色阴境至五明识阴境,初中又分三:第一总示阴相、二别明发冒、三结过劝示,由第一总示阴相又分四:初牒示圆通正行、二正示色阴区宇、三悬示色阴尽相、四结示本惟妄想,今初牒示圆通正行。

  

  一 色阴十种

  

  阿难当知。汝坐道场。销落诸念。其念若尽。则诸离念。一切精明。动静不移。忆妄如一。当住此处。入三摩地。

  

  这一段文是特别指示修圆通的正行,怎么叫圆通的正行?圆是圆融无碍、通是通达一切,人要知道耳的闻性是圆通,这是佛特别指示给人,这样修行就是佛法的真传,「阿难当知」,佛对阿难说,「汝坐道场」,你要坐这场修行,应当「销落诸念」,即是入流亡所,修一心圆顿止观,销落五阴生死情计,「其念若尽」,其杂念没有了,「则诸离念」,你把一切的念都灭了,把离念的这个念也要离开,「一切精明」,一切都成了精明,法法皆精、法法皆明,到了究竟处,是性觉妙明、本觉明妙,这个性你觉悟了,就是不思议的明,因为人的本觉是明妙的、精纯不杂的,就是一个明,「动静不移」,心里不被动静移动,到这个时候,「忆妄如一」,也没有忆、也没有忘,「当住此处」,你这个心应当住在这个地方,「入三摩地」,这就是修行入三摩地的方法,有相当的定力就有相当的享受,三摩地叫正定正受。第二正示色阴区宇。

  

  如明目人。处大幽暗。精性妙净。心未发光。此则名为色阴区宇。

  

  这是发明观行位中,色阴现前之相,大开圆解,「如明目人」,事障未破,「处大幽暗」,知道色阴本是如来藏,「精性妙净」,自己本有的精明的妙性,人人本具!「心未发光」,自己的本心被这虚妄色质覆遮就不能发光,就黑暗了,「此则名为色阴区宇」,故名色阴区宇。以下第三悬示色阴尽相。

  

  若目明朗。十方洞开。无复幽黯。名色阴尽。是人则能超越劫浊。

  

  「若目明朗」,这是说色阴尽相,若到了动静、明暗种种二相皆悉了然不生之时,名叫色阴尽的境界,能超出劫浊,眼目明朗,「十方洞开,无复幽黯」,六凡色阴尽,方便十方洞开,二乘色阴尽,实报十方洞开,「名色阴尽」,菩萨色阴尽,「是人则能超越劫浊」,如是超于三土劫浊,又有观行开、观行尽、观行超,乃至究竟开、究竟尽、究竟超之不同。以下第四结示本惟妄想。

  

  观其所由。坚固妄想以为其本。

  

  九界众生于此漏无漏色,皆以为定有实法,今以佛眼照穷色阴之源,只是由于坚居妄想,随众生心应所知量,循业发现并无坚固实色,坚固妄想为本,则是无本,所以圆顿止观一起,彼则随尽,设不达其元非实色,惟属妄想,如何可成圆顿止观。以下别明发相分为十,初精明外溢身能出碍至十邪心含魑魅,妄见妄说,此之十境或先或后、或发不发、或有并发或复重发,事非一致,今但次第,详列令行人知是色阴境界。今初精明外溢身能出碍。

  

  一 精明外溢

  

  阿难。当在此中。精研妙明。四大不织。少选之间。身能出碍。此名精明。流溢前境。斯但功用。暂得如是。非为圣证。不作圣心。名善境界。若作圣解。即受群邪。

  

  这一段文是发明精纯的明性能可以除一切的障碍,「当在此中」,就是此处,指于即事之理境,「精研妙明」,精研即观行之功、妙明即藏性之理,通在二十五境,别在耳门,由于「精研妙明」,精纯的研究到了不可思议的这个明明了了的时候,能令「四大不织」,地、水、火、风不向一块连络了,于「少选之间,身能出碍」,在极少的时间,人的自性就能出离地、水、火、风的障碍了,是依色阴所发之境,「此名精明」,这个明就纯粹了,「流溢前境」,精明就流动出来了,境界就现前了,「斯但功用」,明其发境之由,由于用功至此,「暂得如是」,暂时得着这个好境界,「非为圣证」,可不是证圣果了,「…

《大佛顶首楞严经讲记 卷九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