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大佛頂首楞嚴經講記 卷九▪P5

  ..續本文上一頁活的,又不像活著,第十非無色,是咒祝厭生,他不是有色,他厭死這類,第十一非有想,就是蒲蘆、土蜂子、螟蛉子這類,第十二非無想生,就是土枭這類,一共是十二類衆生,「本覺妙明,覺圓心體,與十方佛,無二無別」,這十二類衆生都有本來的知覺、不可思議的光明,這些衆生本有的心體與十方佛無二無別,「由汝妄想,迷理爲咎」,就由妄想把性理迷了,這種過咎是起初的時,「癡愛發生,生發徧迷」,癡愛一發生,越生越迷惑,「故有空性,化迷不息」,普徧故有虛空性,從虛空中變化不息,「有世界生」,有世界生出來,「則此十方微塵國土」,這就是成爲十方微塵國土,「非無漏者」,都是有漏的,「皆是迷頑妄想安立」,統統都是迷惑頑梗妄想成立的,「當知虛空生汝心內」,佛說虛空世界都由迷惑而有,當知虛空生在你心裏頭,「猶如片雲,點太清裏」,太清是青天,都叫雲遮住了,人只見雲不見天,虛空比如片雲、太清比如佛性,「況諸世界在虛空耶」,這又一比況,虛空在人心中如一片雲,無量的世界還在虛空裏,這個話要不是佛說,誰肯信?若不是佛,誰敢說?這是人夢想也想不到的事情,說這個爲的是化迷不息,佛說若「汝等一人發真歸元」,你修行不受外邊環境所擾,心裏頭一清淨,你一個人發出你自己天然的真性來,歸到元始,「此十方空皆悉銷殒」,你一回光返照,一心歸于本心,你一人明白發真歸元的道理,此十方虛空統統都銷滅了,「雲何空中,所有國土而不振裂」,當然都要振裂,「汝輩修禅飾叁摩地」,汝輩修禅裝飾你的叁摩地,「十方菩薩,及諸無漏大阿羅漢」,「心精通吻,心要精純通達,已與心性相吻合了,「當處湛然」,在吻合的地方湛然清淨了,「一切魔王,及與鬼神,諸凡夫天」,一切魔王、人間的鬼神、二十八層諸凡夫天,「見其宮殿無故崩裂」,各各見其宮殿無故的崩裂,「大地振坼」,大地一振動也拆散了,「水陸飛騰,無不驚懾」,水上遊的、陸地走的、空中飛的,無不驚懼,「凡夫昏暗,不覺遷訛」,世間上的凡夫處在昏暗裏,迷惑不覺一切的破壞遷動,佛又對阿難說,「彼等鹹得五種神通」,彼等修行人鹹得五種神通,「唯除漏盡」,唯獨未得漏盡通,「戀此塵勞」,這是阿難這類人沒得漏盡,「如何令汝摧裂其處」,「是故鬼神,及諸天魔,魍魉妖精」,以是之故,諸天鬼神、諸妖精等,「于叁昧時,佥來惱汝」,于你修行叁昧入正定正受的時候,妖魔鬼怪一齊都來你面前煩惱你。以下第二勸誡迷悟得失,又分二,初勸悟則成得。

  

  然彼諸魔。雖有大怒。彼塵勞內。汝妙覺中。如風吹光。如刀斷水。了不相觸。汝如沸湯。彼如堅冰。暖氣漸鄰。不日銷殒。徒恃神力。但爲其客。成就破亂。由汝心中五陰主人。主人若迷。客得其便。當處禅那。覺悟無惑。則彼魔事。無奈汝何。陰銷入明。則彼群邪鹹受幽氣。明能破暗。近自銷殒。如何敢留。擾亂禅定。

  

  「然彼諸魔,雖有大怒」,然而這些魔鬼雖然大怒,欲破壞你,「彼塵勞內」,他是在塵勞分內,「汝妙覺中」,你是在妙覺之中,他不能把你破壞了,說個比喻,「如風吹光」,魔鬼就像風、你就像日光,他的風不能吹動你的日光,「如刀斷水」,再者魔鬼像刀,你修行叁昧像水,刀砍水也不妨害,「了不相觸」,因爲兩不相觸,「如汝沸湯」,還有你如同熱滾水,「彼如堅冰」,魔像堅冰,「暖氣漸鄰」,暖氣你漸漸與他相近,「不日銷殒」,不用幾天的功夫就銷殒,「徒恃神力」,他徒勞仗恃神鬼的力量,「但爲其客」,客不能欺主,你修行正道是主人,「成就破亂」,他不能成就破壞你的修行作用,「由汝心中五陰主人」,由你心中的智慧是主人,所以迷惑的客人不得其便,「主人若迷,客得其便」,主人一迷惑就受苦了,「當處禅那」,當處是禅那之心,「覺悟無惑」,你常常覺悟身體在世界,世界在虛空中,虛空在妙覺中如一片雲不能常在,把這個理記在心中,「則彼魔事,無奈汝何」,則彼魔事與你就無礙,不能把你怎麼的,「陰銷入明」,五陰銷滅了,就是沒有迷惑,等到五陰皆空,才度一切苦厄,入明就是智慧,大學之道在明明德,「則彼群邪鹹受幽氣,明能破暗,近自銷殒」,由這個明能破暗,群邪幽氣自然不能存在,「如何敢留,擾亂禅定」,哪能放擾亂你的禅定功夫。以下第二誡迷則成失。

  

  若不明悟。被陰所迷。則汝阿難必爲魔子。成就魔人。則摩登伽。殊爲眇劣。彼唯咒汝。破佛律儀。八萬行中。祇毀一戒。心清淨故。尚末淪溺。此乃隳汝寶覺全身。如宰臣家。忽逢籍沒。宛轉零落。無可哀救。

  

  這段文是轉過來說,「若不明悟」,若不以明爲主,不在明上醒悟,「被陰所迷」,就被五陰所迷,佛說這些話都扣在阿難身上,「則汝阿難必爲魔子」,必定爲魔子孫,「成就魔人」,這回要爲魔人可就厲害了,你早先不是受過魔嗎?「如摩登伽」她的邪術不大,「殊爲眇劣」,力量太薄弱了,「彼唯咒汝」,她只是拿邪咒咒你,「破佛律儀,八萬行中,祇毀一戒」,若隨他的邪咒就破佛製的叁千威儀、八萬細行之中祇毀一戒,「心清淨故」,那時你的心中清淨沒受汙染,「尚未淪溺」,所以沒曾淪溺在危險裏頭,「此乃隳汝寶覺全身」,這時比上次厲害多了,你要不用真功夫,她能毀你的寶覺全身,最寶貴的就是你的知覺,這知覺不迷惑,能成佛作祖,「如宰臣家,忽逢籍沒」,一迷惑了就如同宰相家犯了大罪,禍滅九族,「宛轉零落,無可哀救」,這是警教阿難,你修行不要亂想。以下別明境發之相分五段,初名色陰境至五明識陰境,初中又分叁:第一總示陰相、二別明發冒、叁結過勸示,由第一總示陰相又分四:初牒示圓通正行、二正示色陰區宇、叁懸示色陰盡相、四結示本惟妄想,今初牒示圓通正行。

  

  一 色陰十種

  

  阿難當知。汝坐道場。銷落諸念。其念若盡。則諸離念。一切精明。動靜不移。憶妄如一。當住此處。入叁摩地。

  

  這一段文是特別指示修圓通的正行,怎麼叫圓通的正行?圓是圓融無礙、通是通達一切,人要知道耳的聞性是圓通,這是佛特別指示給人,這樣修行就是佛法的真傳,「阿難當知」,佛對阿難說,「汝坐道場」,你要坐這場修行,應當「銷落諸念」,即是入流亡所,修一心圓頓止觀,銷落五陰生死情計,「其念若盡」,其雜念沒有了,「則諸離念」,你把一切的念都滅了,把離念的這個念也要離開,「一切精明」,一切都成了精明,法法皆精、法法皆明,到了究竟處,是性覺妙明、本覺明妙,這個性你覺悟了,就是不思議的明,因爲人的本覺是明妙的、精純不雜的,就是一個明,「動靜不移」,心裏不被動靜移動,到這個時候,「憶妄如一」,也沒有憶、也沒有忘,「當住此處」,你這個心應當住在這個地方,「入叁摩地」,這就是修行入叁摩地的方法,有相當的定力就有相當的享受,叁摩地叫正定正受。第二正示色陰區宇。

  

  如明目人。處大幽暗。精性妙淨。心未發光。此則名爲色陰區宇。

  

  這是發明觀行位中,色陰現前之相,大開圓解,「如明目人」,事障未破,「處大幽暗」,知道色陰本是如來藏,「精性妙淨」,自己本有的精明的妙性,人人本具!「心未發光」,自己的本心被這虛妄色質覆遮就不能發光,就黑暗了,「此則名爲色陰區宇」,故名色陰區宇。以下第叁懸示色陰盡相。

  

  若目明朗。十方洞開。無複幽黯。名色陰盡。是人則能超越劫濁。

  

  「若目明朗」,這是說色陰盡相,若到了動靜、明暗種種二相皆悉了然不生之時,名叫色陰盡的境界,能超出劫濁,眼目明朗,「十方洞開,無複幽黯」,六凡色陰盡,方便十方洞開,二乘色陰盡,實報十方洞開,「名色陰盡」,菩薩色陰盡,「是人則能超越劫濁」,如是超于叁土劫濁,又有觀行開、觀行盡、觀行超,乃至究竟開、究竟盡、究竟超之不同。以下第四結示本惟妄想。

  

  觀其所由。堅固妄想以爲其本。

  

  九界衆生于此漏無漏色,皆以爲定有實法,今以佛眼照窮色陰之源,只是由于堅居妄想,隨衆生心應所知量,循業發現並無堅固實色,堅固妄想爲本,則是無本,所以圓頓止觀一起,彼則隨盡,設不達其元非實色,惟屬妄想,如何可成圓頓止觀。以下別明發相分爲十,初精明外溢身能出礙至十邪心含魑魅,妄見妄說,此之十境或先或後、或發不發、或有並發或複重發,事非一致,今但次第,詳列令行人知是色陰境界。今初精明外溢身能出礙。

  

  一 精明外溢

  

  阿難。當在此中。精研妙明。四大不織。少選之間。身能出礙。此名精明。流溢前境。斯但功用。暫得如是。非爲聖證。不作聖心。名善境界。若作聖解。即受群邪。

  

  這一段文是發明精純的明性能可以除一切的障礙,「當在此中」,就是此處,指于即事之理境,「精研妙明」,精研即觀行之功、妙明即藏性之理,通在二十五境,別在耳門,由于「精研妙明」,精純的研究到了不可思議的這個明明了了的時候,能令「四大不織」,地、水、火、風不向一塊連絡了,于「少選之間,身能出礙」,在極少的時間,人的自性就能出離地、水、火、風的障礙了,是依色陰所發之境,「此名精明」,這個明就純粹了,「流溢前境」,精明就流動出來了,境界就現前了,「斯但功用」,明其發境之由,由于用功至此,「暫得如是」,暫時得著這個好境界,「非爲聖證」,可不是證聖果了,「…

《大佛頂首楞嚴經講記 卷九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