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不作聖心」,不可作爲聖心,所以魔之乘人必伺其或怖或喜,今雲「非爲聖證」,所以斷其妄喜,又雲 「名善境界」,所以斷其妄怖,修行者應當知道這重要之理,「若作聖解」,設若你自認爲證了聖果了,「即受群邪」,就遭了邪了、就受了魔了。以下第二精明內溢拾出蛲蛔。
二 精明內流
阿難。複以此心。精研妙明。其身內徹。是人忽然于其身內。拾出蛲蛔。身相宛然。亦無傷毀。此名精明流溢形體。斯但精行。暫得如是。非爲聖證。不作聖心。名善境界。若作聖解。即受群邪。
「阿難,複以此心,精研妙明」,這是第二段再用此心精純了雜,研究這個妙明之理,「其身內徹」,其身內就透徹沒有滯礙,有這效驗的時候,「是人忽然于其身內,拾出蛲蛔」,這個修行人忽然于其身中拾出蛲蛔蟲子,「身相宛然,亦無傷毀」,身上一點也沒變樣,也沒有傷毀的地方,「此名精明流溢形體」,這種境界是由精純不雜的功夫做成的,沒有旁的,「斯但精行」,單單的發心精進修行,「暫得如是」效果,「非爲聖證」,你別以爲證了聖果,「不作聖心,名善境界」,不作證了聖人的心了,你修到這兒算是好境界,「若作聖解,即受群邪」,設若是說證到聖果,就受種種的邪魔了。
叁 精魄離合
又以此心。內外精研。其時魂魄意志精神。除執受身。余皆涉入。互爲賓主。忽于空中聞說法聲。或聞十方同敷密義。此名精魄遞相離合。成就善種。暫得如是。非爲聖證。不作聖心。名善境界。若作聖解。即受群邪。
第一雖說精研妙明,而是外研居多,是故精明流溢前境,第二雖亦精研妙明,而是內研居多,是故精明流溢形體,此一段文內外並研,故令精魄合離,空中聞法,除去執受之身,余皆涉入,互爲賓主,「又以此心,內外精研」,身內有五髒六腑、身外是眼六根,所有內外的精神就是見、聞、覺、知,有這種關系,「其時魂魄意志精神」,就在這時候魂在人的肝上、魄在人的肺上、意在人的脾上、志在人的膽上、精在人的腎上、神在人的心上,這都有一定住處寄托,這都屬于見分,身體是相分,「除執受身」,除去執著自己享受的身體不用,把他撂下、放下,「余皆涉入」,余者之魂魄、意志精神,互相涉入,「互爲賓主」,互相有賓有主,功夫用到這個地方,「忽于空中聞說法聲」,忽然間在空中聞聽見有說法的聲音,「或聞十方同敷密義」,或者聞十方同時敷演秘密之義,這是修行人用功得的境界,「此名精魄遞相離合」,這名字叫精魄互相離合,「成就善種,暫得如是」,這是好境界,暫時得著,不能常有,「非爲聖證,不作聖心,名善境界」,不可作爲證了聖果就對了,「若作聖解,即受群邪」,若以爲證聖果,就要受群邪。
四 心魂悟染
又以此心。澄露皎徹。內光發明。十方徧作閻浮檀色。一切種類。化爲如來。于時忽見毗盧遮那。踞天光臺。千佛圍繞。百億國土及與蓮華。俱時出現。此名心魂。靈悟所染。心光研明。照諸世界。暫得如是。非爲聖證。不作聖心。名善境界。若作聖解。即受群邪。
「又以此心,澄露皎徹」,澄者妙止之功、露者妙觀之力,以妙止觀,使此心皎潔瑩徹,「內光發明」,故得內光發明報土乍現,「十方徧作閻浮檀色」,十方都變爲黃金的顔色,「一切種類,化爲如來」,世界上的一切物都成了如來佛像,「于時忽見毗盧遮那」,毗盧遮那此雲光明徧照,是法身如來在觀行中所觀色陰,「踞天光臺」,這時看見毗盧遮那佛盤腿坐在天光臺上,「千佛圍繞」,還有千佛圍繞著一百萬萬的國土,「百億國土及與蓮華」,百億國土統統都有蓮花,「俱時出現」,就在這一個時候都出現了,「此名心魂,靈悟所染,心光研明,照諸世界」,今既「心光研明」,加以「靈悟所染」,豈無暫照之力,「靈悟所染」,即尋常習聞教相,這時心光研究的發明了,徧照一切世界,「暫得如是,非爲聖證」,這是暫時得著的善境界,「不作聖心,名善境界,若作聖解,即受群邪」,不要作聖證想則善,若作聖證解即受群邪。
五 抑按逾分
又以此心。精研妙明。觀察不停。抑按降伏。製止超越。于時忽然十方處空。成七寶色。或百寶色。同時徧滿。不相留礙。青黃赤白。各各純現。此名抑按功力逾分。暫得如是。非爲聖證。不作聖心。名善境界。若作聖解。即受群邪。
「又以此心,精研妙明,觀察不停」,又這個心不斷地觀照審察,「抑按降伏,製止超越」,你把他執著住了,壓著、按著,怕這個心變轉了,在這個時候要住在本位了,「超越于時」,把這個時候就超越過去了,「于時忽然十方虛空,成七寶色」,忽然間虛空成了七寶色,金、銀、琉璃、砗磲、赤珠、瑪瑙、玫瑰,這叫七寶,十方虛空成了七種寶物的形色了,這也算是瑞相,就怕執著,這功夫用的還沒到家,「或百寶色」,或者還有其他寶物的顔色,「同時徧滿,不相留礙」,就在這一個時候普徧都滿了,各不窒留障礙,「青黃赤白,各各純現」,青色、黃色、赤色、白色這四色:青色表智慧、黃色表和平、赤色表敬愛、白色表清淨,各有所表,「各各純現」,誰也不相障礙,「此名抑按功力逾分」,這境界是用功太急燥了,壓著不讓他起的力量逾分了,「暫得如是,非爲聖證」,所以有如是善境界,不要拿這個當做證了聖果了,「不作聖心」,不作證聖證果的心就對了,「名善境界」,這還算好境界,「若作聖解,即受群邪」,若作我證了聖果了,就受了邪氣了。
六 密見洞幽
又以此心。研究澄徹。精光不亂。忽于夜半。在暗室內。見種種物。不殊白晝。而暗室物亦不除滅。此名心細。密澄其見。所視洞幽。暫得如是。非爲聖證。不作聖心。名善境界。若作聖解。即受群邪。
「又以此心,研究澄徹」,又以此心研究這個理到了澄清洞徹的時候,「精光不亂」,由研究而精神的光明不變亂,「忽于夜半」,忽然在半夜,「在暗室內,見種種物」,見暗室中種種的物,「不殊白晝」,看的很清楚,與白天差不多,「而暗室物亦不除滅」,暗室中的物都存在,沒有一樣銷滅,「此名心細」,這是用功到詳細了,「密澄其見」,秘密的澄清才有這麼個見,「所視洞幽」,見著種種異物,「暫得如是,非爲聖證,不作聖心,名善境界」,不作聖證之想是善境界,「若作聖解,即受群邪」,若作聖證之想就受了邪氣。
七 四大入純
又以此心。圓入虛融。四肢忽然同于草木。火燒刀斫。曾無所覺。又則火光不能燒爇。縱割其肉。猶如削木。此名塵並排四大性。一向入純。暫得如是。非爲聖證。不作聖心。名善境界。若作聖解。即受群邪。
「又以此心」,心體本自虛融,由堅固妄想而生窒礙,今以止觀之功,「圓入虛融」之性,深觀內四大性與外四大均是惟心所現、無我我所,「四肢忽然同于草木」,四肢忽然間感覺就像野草木頭,「火燒刀斫,曾無所覺」,火燒刀砍都沒有知覺,「又則火光不能燒爇」,火光也無法燒,「縱割其肉,猶如削木」,拿刀割他的肉,如同拿刀削木,也不覺得痛,「此名塵並排四大性,一向入純」,故名排四大性而令塵相並銷,這是關乎入到純粹、一點參雜也沒有,才能現這個相,「暫得如是,非爲聖證」,但是觀行暫成,不可以此濫聖,「不作聖心,名善境界」,不作聖心解,這就是好境界,「若作聖解,即受群邪」,若說已證聖人的果位,就受了邪氣了。
八 凝想化成
又以此心。成就清淨。淨心功極。忽見大地十方山河。皆成佛國。具足七寶。光明徧滿。又見恒沙諸佛如來。徧滿空界。樓殿華麗。下見地獄。上觀天宮。得無障礙。此名欣厭。凝想日深。想久化成。非爲聖證。不作聖心。名善境界。若作聖解。即受群邪。
「又以此心,成就清淨」,就是一塵不染,「淨心功極」,你這個清淨的心用功用的到了極點,「忽見大地十方山河,皆成佛國」,忽然看見十方山河大地都變成佛國,「具足七寶」,金、銀、琉璃、砗磲、赤珠、珊瑚、玫瑰,「光明徧滿」,光明普徧這個世界,「又見恒沙諸佛如來」,又見著像恒河沙數的這麼多的如來,「徧滿空界」,這種境界徧滿了虛空都是佛,「樓殿華麗」,樓閣宮殿,華麗無比,「下見地獄,上觀天宮」,往下看見地獄,向上看見天宮,「得無障礙」,覺著一點障礙也沒有,「此名欣厭,凝想日深」,這是欣淨厭穢之心,觀念常了,凝結日深,「想久化成」,想久了就變化成事實,「非爲聖證」,這不可做爲證了聖果了,「不作聖心」,不可妄作聖心,「名善境界」,這是一個好境界,「若作聖解,即受群邪」,若作聖解乃成邪矣。
九 逼迫飛出
又以此心。研究深遠。忽于中夜。遙見遠方市井街巷。親族眷屬。或聞其語。此名迫心。逼極飛出。故多隔見。非爲聖證。不作聖心。名善境界。若作聖解。即受群邪。
此段「又以此心,研究深遠」,研究的時間很長了,「忽于中夜,遙見遠方市井街巷,親族眷屬」,忽于半夜遙見遠方的市井街巷,自己的眷屬,隔多少萬裏,不但見著,「或聞其語」,說什麼話還都聽見,「此名迫心」,這是你壓迫你的心不起妄想,「逼極飛出」,這壓迫的功夫用到極點,心就飛出去了,「故多隔見」,所以隔多遠都能夠見著,「非爲聖證」,這是暫時的境界…
《大佛頂首楞嚴經講記 卷九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