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,這不是證了聖人的果位,「不作聖心」,不拿這個當證了聖果的心,「名善境界」,這種境界就是你用功用成了,「若作聖解」,若作聖解就錯了,「即受群邪」,邪見即時就上來了。
十 含受魑魅
又以此心。研究精極。見善知識。形體變移。少選無端種種遷改。此名邪心。含受魑魅。或遭天魔入其心腹。無端說法。通達妙義。非爲聖證。不作聖心。魔事銷歇。若作聖解。即受群邪。
「又以此心,研究精極」,言其研究功深精純,色陰將破,虛空將殒,故魔事從此而發,或于定中,「見善知識,形體變移」,看見善知識形體無端的改變,「少選無端種種遷改」,現佛現神通,「此名邪心,含受魑魅」,應當知道此名邪心未除,含受胎、卵、濕、化的四種鬼王魑魅魍魉,所以有此妄見,不是真見聖相,「或遭天魔入其心腹」,令此行人「無端說法」,「通達妙羲」,還很通達佛法的妙義,「非爲聖證」,當知這是魔力使然,不是真實心開圓解,此雖防心不密,致使魔入心腹,若「不作聖心」,「魔事銷歇」,則魔事終歸銷滅,「若作聖解,即受群邪」,若妄作聖解乃中天魔之計。以下結過勸示。
色陰通結
阿難。如是十種禅那現境。皆是色陰用心交互。故現斯事。衆生頑迷。不自忖量。逢此因緣。迷不自識。謂言登聖。大妄語成。墮無間獄。汝等當依如來滅後。于末法中。宣示斯義。無令天魔得其方便。保持覆護。成無上道。
阿難,「如是十種禅那現境」,這十種境界都是從禅那中發現的,「皆是色陰用心交互」,都由無始虛妄的色陰與所用的妙止觀心,能所交互,「故現斯事」,能觀之心如鑽、所觀陰境如木,陰中藏性如火,種種現出之境界,如鑽火得煙,則知去火不遠,故一一名善境界,見煙而止則火不可得,損木損工,譬如中途迷惑,反受群邪,「衆生頑迷,不自忖量」,若逢著這種事,自己不認識,人學佛未到究竟都在迷惑之中,所以平常人說,人到臨死的時候是大夢一場,他也沒醒夢,人是睜著眼做大夢、合上眼做小夢,小夢容易醒、大夢不容易醒,人要醒大夢,非得研究佛經不可,「逢此因緣,迷不自識」,迷惑自己,不認識自己,「謂言登聖」,見點效驗,稱自己證聖果了,自高自大的,「大妄語成」,這種大妄語一成,「墮無間獄」,就要入無間地獄,「汝等當依如來滅後」,佛告訴弟子當依法修行,「于末法中」,到如來滅後于末法的時候,「宣示斯義」,讓人都明白這個意思,「無令天魔得其方便」,不要入在魔道裏去,「保持覆護,成無上道」,得要保護一切修行人成無上道。以下明受陰境分叁:初總示陰相、二別明發相、叁結過勸示,初又分四:初結前色陰盡相。
二 受陰十種
阿難。彼善男子。修叁摩提。奢摩他中。色陰盡者。見諸佛心。如明鏡中。顯現其像。
這段文結成色陰盡相,「阿難!彼善男子,修叁摩提,奢摩他中,色陰盡者」,佛告訴人要破除五蘊必定用這個禅定的工夫才能銷滅,同居色陰盡,見佛一切智心;方便色陰盡,見佛道種智心;實報色陰盡,見佛一切種智心。又達叁土色陰即空,名盡見佛一切智心;達叁土色陰即假,名盡見佛道種智心;達叁土色陰即中,名盡見佛一切種智心;有觀行見、相似見乃至究竟見之不同,利根人一盡一切盡、一見一切見,色陰盡了,「見諸佛心,如明鏡中,顯現其像」,現出種種的色相,這是修止觀的工夫,成就的善境界。第二正示受陰區宇。
若有所得而未能用。猶如魇人。手足宛然。見聞不惑。心觸客邪。而不能動。此則名爲受陰區宇。
這是說修觀行見于佛心,故名「若有所得」,未與法流水接,所以說「而未能用」,受是領納前境爲義,今六根雖不緣塵,而領納之習仍在,所以「猶如魇人」,人被魇住了,「手足宛然」,手足現成的都在這兒擺著,不能使用,「見聞不惑」,見著人還不迷惑,心裏明明白白的,「心觸客邪,而不能動」,受陰喻以客邪,客是從外來的邪氣,把人魇住,不能動轉,這雖然不是實外邪,「此則名爲受陰區宇」,只是受陰區宇,便是心觸客邪境界。第叁懸示受陰盡相。
若魇咎歇。其心離身。返觀其面。去住自由。無複留礙。名受陰盡。是人則能超越見濁。
聞所聞盡,「若魇咎歇」,若魔的力量滅了,「其心離身」,心就離開身了,「返觀其面」,離開身能看見自己的臉面,「去住自由」,這是說破受陰的境界,說心離身離分段身,則于同居去住自由,離變易身,則于方便實報去住自由,「無複留礙」,一點窒留、一點障礙也沒有,「名受陰盡」,這是受陰盡的相,「是人則能超越見濁」,就能把見濁超過了。第四結示本惟妄想。
觀其所由。虛明妄想以爲其本。
觀他所由來,從何而來?此虛明但是妄想,是受陰相之根本,非真有虛明,既識其本,到不被其所惑。二科別明法相分十,初過抑生悲至十愛極成貪,今初。
一 過抑生悲
阿難。彼善男子。當在此中。得大光耀。其心發明。內抑過分。忽于其處。發無窮悲。如是乃至觀見蚊蝱。猶如赤子。心生憐愍。不覺流淚。此名功用抑摧過越。悟則無咎。非爲聖證。覺了不迷。久自銷歇。若作聖解。則有悲魔入其心腑。見人則悲。啼泣無限。失于正受。當從淪墜。
「彼善男子,當在此中」,是在事理二境,行叁昧之中,由觀行力破色陰盡,故「得大光耀」,由其受陰未破,「其心發明」,心裏頭發明種種受的境界,受有五種:一苦、二樂、叁憂、四喜、五舍,今之悲心乃緣衆生苦受而發,「內抑過分」,雖似大悲,實依受陰而發,所以「忽于其處」,「發無窮悲」,發出無窮之悲哀,「如是乃至觀見蚊蝱,猶如赤子」,乃至見蚊蝱如同赤子想,「心生憐愍」,「不覺流淚」,不自覺流淚,「此名功用抑摧過越」,這是用功太過分,入了悲魔境界,「悟則無咎」,「非爲聖證」,這不是證了聖果,「覺了不迷」,你要明白這種境界,不受他迷惑,「久自銷歇」,日久自然歇下來,「若作聖解」,拿這個做爲證了聖果,「則有悲魔入其心腑」,就有悲魔入你的心腑,「見人則悲,啼泣無限」,看見人就哭,有聲有淚地哭,「失于正受」,修行的正當享受都失了,「當從淪墜」,當從其魔境沈淪下去。
二 感激生勇
阿難。又彼定中諸善男子。見色陰銷。受陰明白。勝相現前。感激過分。忽于其中。生無限勇。其心猛利。志齊諸佛。謂叁僧只。一念能越。此名功用陵率過越。悟則無咎。非爲聖證。覺了不迷。久自銷歇。若作聖解。則有狂魔入其心腑。見人則誇。我慢無比。其心乃至上不見佛。下不見人。失于正受。當從淪墜。
「又彼定中諸善男子」,又彼于修觀行定中,「見色陰銷」,去一層色陰礙境,「受陰明白」,露出一種虛明境界,「勝相現前」,這種勝相一現前,「感激過分」,由這一感動激發的過份了,「忽于其中,生無限勇」,生出無限勇猛的力量,「其心猛利,志齊諸佛」,這個心的猛利與諸佛並肩,相齊了,「謂叁僧祇」,佛說叁大阿僧只修福慧,才能成佛,「一念能越」,他說他一念之中就能超越,「此名功用陵率過越」,這功用的太過份了,「悟則無咎」,要醒悟了沒有什麼過咎,「非爲聖證」,這不是證了聖果,莫作聖解就對了,「覺了不迷,久自銷歇」,「若作聖解」,若說我證了聖人的果位了,這就錯了,「則有狂魔入其心腑」,就有狂魔入其心腑,「見人則誇」,見人就誇獎自己的能力,「我慢無比」,誰也不如他,「其心乃至上不見佛,下不見人」,往上說看不見諸佛、向下說看不起一切人,「失于正受,當從淪墜」,他失了正當的享受,當然從這兒墜落。
叁 智衰成憶
又彼定中諸善男子。見色陰銷。受陰明白。前無新證。歸失故居。智力衰微。入中隳地。迥無所見。心中忽然生大枯渴。于一切時。沈憶不散。將此以爲勤精進相。此名修心。無慧自失。悟則無咎。非爲聖證。若作聖解。則有憶魔入其心腑。旦夕撮心。懸在一處。失于正受。當從淪墜。
「又彼定中諸善男子」,又彼修禅定的善男子,「見色陰銷,受陰明白」,受陰未破故前無新證,色陰既銷,「受陰明白」,「前無新證」,向前走沒有新證得的,所以「歸失故居」,故居又失了,二頭不得用,此緣自心舍受而生枯渴,病在定過于慧,所以沈憶懸心,「智力衰微」,智力衰微了,「入中隳地」,如同走路在半路困倦了,隳了下來,「迥無所見」,迥然什麼也見不著,「心中忽然生大枯渴」,所以心中,渴的難過,「于一切時,沈憶不散」,于一切的時中,把心沈下去了,還有個憶想不散,「將此以爲勤精進相」,以這個爲勤精進相,「此名修心,無慧自失」,這就是修行無慧自失,「悟則無咎」,你若是醒悟,這是用功用出來的,也不以爲妤、也不以爲不好,這是難免的,不定是哪一法,不定是多少,在這個地方醒悟,就沒有什麼過咎,「非爲聖證」,不是聖證,「若作聖解」,「則有憶魔入其心腑」,就有憶想魔境入其心腑,「旦夕撮心,懸在一處」,不得自在,這種修行人,以爲自己對了,「失于正受.當從淪墜」,不知道失于正受,當來從這裏就沈淪下去了。
四 慧勝成劣
又彼定中諸善男子。見色…
《大佛頂首楞嚴經講記 卷九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