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大佛顶首楞严经讲记 卷九▪P4

  ..续本文上一页此等众生。不识本心。受此轮回。经无量劫。不得真净。皆由随顺杀盗淫故。反此三种。又则出生。无杀盗淫。有名鬼伦。无名天趣。有无相倾。起轮回性。

  

  佛对阿难说,「此等众生,不识本心」,像这样的众生,他不认识自己的本心,虚妄作业,才「受此轮回」的苦,「经无量劫」的时间,「不得真净」,也不得着真正的清净,「皆由随顺杀盗淫故」,「反此三种」,要反此杀、盗、淫三业,「又则出生,无杀盗淫」,从这里头就产生出无杀、盗、淫,就是三善道,「有名鬼伦」,有杀、盗、淫三业就是三恶道,不杀、盗、淫也没逃出鬼趣,「无名天趣」,天趣是天、人、阿修罗,鬼伦是地狱、鬼、畜生,这都是在六道里,这里「有无相倾」,有三善道就没有三恶道、有三恶道就没有三善道,「起轮回性」,轮过来、回过去,这该怎么逃出去?底下举出醒悟的事情。第二科举悟劝修又分二,初正举悟境。

  

  若得妙发三摩提者。则妙常寂。有无二无。无二亦灭。尚无不杀不偷不淫。云何更随杀盗淫事。

  

  这是说明醒悟的境界,「若得妙发三摩提者」,妙就是不思议发动了、不分别心,三摩提就是正定正受,得着正定、有相当的正受,「则妙常寂」,不思议的真理常常地寂然不更动,「有无二无」,有与无这两样也都没有了,「无二不灭」,就没有二了,没有二也灭了,「尚无不杀不偷不淫」,斯则不杀、不偷、不淫之相尚不可得,「云何更随杀盗淫事?」云何更有杀盗淫事?第二结劝真修。

  

  阿难。不断三业。各各有私。因各各私。众私同分。非无定处。自妄发生。生妄无因。无可寻究。汝勖修行。欲得菩提。要除三惑。不尽三惑。纵得神通。皆是世间有为功用。习气不灭。落于魔道。虽欲除妄。倍加虚伪。如来说为可哀怜者。汝妄自造。非菩提咎。作是说者。名为正说。若他说者。即魔王说。

  

  这段文结劝真修,佛对阿难说真实的修行,「不断三业」,不断除杀、盗、淫三业,「各各有私」,各各都有私心,「因各各私」,即是别业,「众私同分」,即彼相似别业,所同感之依界,「非无定处」,从此便有七趣定处,此诸别业及诸定处,总是「自妄发生」,「生妄无因」,生妄没有别因,所以「无可寻究」,找不着头,「汝勖修行,欲得菩提,要除三惑」,你要修行得菩提,但须除其心中三惑,「不尽三惑,纵得神通,皆是世间有为功用」,你三惑不去尽了,纵算你得了神通,皆不是无作无为的大法,是世间有为的功用,你这「习气不灭,落于魔道」,落在魔道里,「虽欲除妄」,虽然想除妄也除不了,「倍加虚伪」,愈加虚假的事情,「如来说为可哀怜者」,如来说这类的人为可哀怜者,「汝妄自造」,这是你自己自作自受,「非菩提咎」.非是菩提的过咎,「作是说者,名为正说」,照这么说是名为正正当当的说,「若他说者,即魔王说」,若与这相反,就是魔王说。以上大意第五广示七趣竟,第六藉无闻比丘为语端,备明五阴魔境。意显若无中道妙慧,并失中道妙戒也,由无相似中道慧,所以或堕魔境而破戒,或堕外道而破见;破戒、破见总是违犯波罗提木叉,由无分证中道慧,所以或成声闻、或成缘觉,而破菩提心戒,故云无慧并无戒。文分为二:初正明禅境、二更断除疑;初中又分三:初结前生后、二时众伫诲、三总别开示。今初。

  

  五阴魔障

  

  即时如来将罢法座。于师子床。揽七宝几。回紫金山。再来凭倚。普告大众及阿难言。汝等有学缘觉声闻。今日回心。趣大菩提。无上妙觉。吾今已说真修行法。汝犹未识。修奢摩他。毗婆舍那。微细魔事。魔境现前。汝不能识。洗心非正。落于邪见。或汝阴魔。或复天魔。或着鬼神。或遭魑魅。心中不明。认贼为子。又复于中。得少为足。如第四禅无闻比丘。妄言证圣。天报已毕。衰相现前。谤阿罗汉。身遭后有。堕阿鼻狱。汝应谛听。吾今为汝仔细分别。

  

  这是接着前边「即时如来将罢法座」,就是说完了法,将要下座,「于师子床」,佛坐的床叫师子床,「揽七宝几」,七宝几是拿手可以扶的叫几,「回紫金山」就是指佛的本身说,转回来还有没说完的道理,「再未凭倚」,又坐回椅子上,「普告大众及阿难言」,普徧的告诉法会大众,阿难是当机的人,佛对着他说,「汝等有学缘觉声闻」,有学就是对佛法还有没学到的,就是缘觉、声闻这类人,缘觉是中乘的名词、声闻是小乘的名词,这是指的人是缘觉的根性修缘觉法、声闻的根性修四谛法,佛法大端分三层,大乘菩萨是因、佛是大乘的果。缘觉是中乘的圣人,什么叫缘觉呢?佛说十二因缘法而修成的,中乘人由这里明白了悟道,这叫缘觉法,缘觉有十二种因缘,十二因缘有顺生门:是无明缘行、行缘识、识缘名色、名色缘六入、六入缘触、触缘受、受缘爱、爱缘取、取缘有、有缘生、生缘老死忧悲苦恼,这顺生门是凡夫受生死的根本;他知道生死本无生死,他用还灭门:无明灭则行灭、行灭则识灭,一灭一切灭,这是缘觉修行的法子,我还回来把无明灭了,这就把生死根去了,这是中乘的圣人;小乘的圣人用知苦断集、慕灭修道,佛说这四谛法,他用耳朵闻到,他以这法修行,他就是这么个根性,你说多了他记不住、不能学,佛说你知苦,就别招集苦因,你羡慕寂灭就得修道,修道好证寂灭法,这是声闻法,「今日回心」,今日把心回转过来,发心学大乘法,「趣大菩提」,趣向大菩提果,这菩提就是觉道,知觉的大道里,「无上妙觉」,没有再高乎其上的,是不可思议的知觉,人在这个地方认真,这就会修行,哪个人没有知觉?我们人的知觉是胡思乱想,这个妙觉,你要放下一切的乱想,你就观察这个不可思议的知觉,把这个修成了就能成佛,「吾今已说真修行法」,我现今已说真修行法,「汝犹未识」,不但现在说的这些,上边还说了很多,你们还没认识,没认识什么呢?「修奢摩他,毗婆舍那」,奢摩他是一心三止、毗婆舍那是一心三观,这三止是体真止、方便随缘止、息二边分别止。体真止,你知道这个世界上当体即真,方便随缘止,遇着什么缘就止于什么;息二边分别止,你修中道;三观是空观、假观、中观,空观观体真止、假观观方便随缘止、中观观息二边分别止,你修止不行,你再时时的修观,这就是修行的法,大端知道了,你正式修止观,那就有魔来扰了,你不要说修成,你修到好处,魔就不安了,佛法是正的、魔是邪的,以正可以去邪,他站不住,所以就来扰了,这个道理就在这儿,「微细魔事」,你修止观要知道这里还有微细魔鬼的事情,「魔境现前」,魔的环境现在你前边,「汝不能识」,你认不透,他是在苦处引你、往坏处引你,你不认识,这是佛对弟子们说,你们哪能认识呢?「洗心非正.落于邪见」,你未曾修行以前,先把心洗正了、洗干净了,我说的这些事,你果然洗正了,就没有这些魔事发生了,洗心不正就容易堕落于邪知邪见里去,「或汝阴魔」,阴魔通则五十重皆名阴魔,并依五阴起故,别则色阴十种境界,但是色阴中自现祇名阴魔,经上说五蕴皆空就好了,五蕴不空就是魔,「或复天魔,或着鬼神,或遭魑魅」,受阴十种境界,则有外魔入心,兼遭魑魅,想阴十境,兼有天魔及着鬼神,行识二十重境,皆是得少为足之类,「心中不明,认贼为子」,你心中不明白就要陷入大坑,等于认贼为子,哪有好日子过呢?「又复于中,得少为足」,修的得力了,还没到家,就满足了,少得着点好处就知足了,就不再向前进步了,这底下举出得少为足的一个榜样,「如第四禅无闻比丘」,如同一位无闻比丘,他修行到第四禅,「妄言证圣」,以为证了四果圣人,等到「天报已毕,衰相现前」,天上的果报享完了,衰相一现,还得受轮回,「谤阿罗汉」,他因生谤说证了四果,「身遭后有」,身还遭后有,认为谤法,「堕阿鼻狱」,堕在阿鼻地狱,佛对弟子们说,「汝应谛听」,你们应当审实的听着,「吾今为汝仔细分别。」以下第二时众伫诲。

  

  阿难起立。并其会中同有学者。欢喜顶礼。伏听慈诲。

  

  第二总别开示又分三:初总明魔事之由、二别显境发之相、三结劝钦诲遵修。初中又分二:先是正明魔动因由、二劝诫迷悟得失。今先正明魔动因由。

  

  佛告阿难及诸大众。汝等当知。有漏世界。十二类生。本觉妙明。觉圆心体。与十方佛。无二无别。由汝妄想。迷理为咎。痴爱发生。生发徧迷。故有空性。化迷不息。有世界生。则此十方微尘国土。非无漏者。皆是迷顽妄想安立。当知虚空生汝心内。犹如片云。点太清里。况诸世界在虚空耶。汝等一人发真归元。此十方空皆悉销殒。云何空中。所有国土而不振裂。汝辈修禅饰三摩地。十方菩萨。及诸无漏大阿罗汉。心精通脗。当处湛然。一切魔王。及与鬼神。诸凡夫天。见其宫殿无故崩裂。大地振坼。水陆飞腾。无不惊慑。凡夫昏暗。不觉迁讹。彼等咸得五种神通。唯除漏尽。恋此尘劳。如何令汝摧裂其处。是故鬼神。及诸天魔。魍魉妖精。于三昧时。佥来恼汝。

  

  「佛告阿难及诸大众,汝等当知,有漏世界,十二类生」,佛对阿难及大众说,你们应当知道,这有漏的世界有十二类生,一是卵生,鱼鸟龟蛇之类,二是胎生,人畜龙仙之类,三是湿生,含灵软动这类,四者是化生,转蜕飞行这类,五是有色生,就是休咎精明、日月星辰这类,六是无色生,空散销沉这类没有形色的众生,七是有想生,是鬼神、精灵这类,八是无想生,是土木金石之类,九是非有色生,是水母等,是海水沫子成的,海蜇无头无尾,说它是…

《大佛顶首楞严经讲记 卷九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