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此等衆生。不識本心。受此輪回。經無量劫。不得真淨。皆由隨順殺盜淫故。反此叁種。又則出生。無殺盜淫。有名鬼倫。無名天趣。有無相傾。起輪回性。
佛對阿難說,「此等衆生,不識本心」,像這樣的衆生,他不認識自己的本心,虛妄作業,才「受此輪回」的苦,「經無量劫」的時間,「不得真淨」,也不得著真正的清淨,「皆由隨順殺盜淫故」,「反此叁種」,要反此殺、盜、淫叁業,「又則出生,無殺盜淫」,從這裏頭就産生出無殺、盜、淫,就是叁善道,「有名鬼倫」,有殺、盜、淫叁業就是叁惡道,不殺、盜、淫也沒逃出鬼趣,「無名天趣」,天趣是天、人、阿修羅,鬼倫是地獄、鬼、畜生,這都是在六道裏,這裏「有無相傾」,有叁善道就沒有叁惡道、有叁惡道就沒有叁善道,「起輪回性」,輪過來、回過去,這該怎麼逃出去?底下舉出醒悟的事情。第二科舉悟勸修又分二,初正舉悟境。
若得妙發叁摩提者。則妙常寂。有無二無。無二亦滅。尚無不殺不偷不淫。雲何更隨殺盜淫事。
這是說明醒悟的境界,「若得妙發叁摩提者」,妙就是不思議發動了、不分別心,叁摩提就是正定正受,得著正定、有相當的正受,「則妙常寂」,不思議的真理常常地寂然不更動,「有無二無」,有與無這兩樣也都沒有了,「無二不滅」,就沒有二了,沒有二也滅了,「尚無不殺不偷不淫」,斯則不殺、不偷、不淫之相尚不可得,「雲何更隨殺盜淫事?」雲何更有殺盜淫事?第二結勸真修。
阿難。不斷叁業。各各有私。因各各私。衆私同分。非無定處。自妄發生。生妄無因。無可尋究。汝勖修行。欲得菩提。要除叁惑。不盡叁惑。縱得神通。皆是世間有爲功用。習氣不滅。落于魔道。雖欲除妄。倍加虛僞。如來說爲可哀憐者。汝妄自造。非菩提咎。作是說者。名爲正說。若他說者。即魔王說。
這段文結勸真修,佛對阿難說真實的修行,「不斷叁業」,不斷除殺、盜、淫叁業,「各各有私」,各各都有私心,「因各各私」,即是別業,「衆私同分」,即彼相似別業,所同感之依界,「非無定處」,從此便有七趣定處,此諸別業及諸定處,總是「自妄發生」,「生妄無因」,生妄沒有別因,所以「無可尋究」,找不著頭,「汝勖修行,欲得菩提,要除叁惑」,你要修行得菩提,但須除其心中叁惑,「不盡叁惑,縱得神通,皆是世間有爲功用」,你叁惑不去盡了,縱算你得了神通,皆不是無作無爲的大法,是世間有爲的功用,你這「習氣不滅,落于魔道」,落在魔道裏,「雖欲除妄」,雖然想除妄也除不了,「倍加虛僞」,愈加虛假的事情,「如來說爲可哀憐者」,如來說這類的人爲可哀憐者,「汝妄自造」,這是你自己自作自受,「非菩提咎」.非是菩提的過咎,「作是說者,名爲正說」,照這麼說是名爲正正當當的說,「若他說者,即魔王說」,若與這相反,就是魔王說。以上大意第五廣示七趣竟,第六藉無聞比丘爲語端,備明五陰魔境。意顯若無中道妙慧,並失中道妙戒也,由無相似中道慧,所以或墮魔境而破戒,或墮外道而破見;破戒、破見總是違犯波羅提木叉,由無分證中道慧,所以或成聲聞、或成緣覺,而破菩提心戒,故雲無慧並無戒。文分爲二:初正明禅境、二更斷除疑;初中又分叁:初結前生後、二時衆伫誨、叁總別開示。今初。
五陰魔障
即時如來將罷法座。于師子床。攬七寶幾。回紫金山。再來憑倚。普告大衆及阿難言。汝等有學緣覺聲聞。今日回心。趣大菩提。無上妙覺。吾今已說真修行法。汝猶未識。修奢摩他。毗婆舍那。微細魔事。魔境現前。汝不能識。洗心非正。落于邪見。或汝陰魔。或複天魔。或著鬼神。或遭魑魅。心中不明。認賊爲子。又複于中。得少爲足。如第四禅無聞比丘。妄言證聖。天報已畢。衰相現前。謗阿羅漢。身遭後有。墮阿鼻獄。汝應谛聽。吾今爲汝仔細分別。
這是接著前邊「即時如來將罷法座」,就是說完了法,將要下座,「于師子床」,佛坐的床叫師子床,「攬七寶幾」,七寶幾是拿手可以扶的叫幾,「回紫金山」就是指佛的本身說,轉回來還有沒說完的道理,「再未憑倚」,又坐回椅子上,「普告大衆及阿難言」,普徧的告訴法會大衆,阿難是當機的人,佛對著他說,「汝等有學緣覺聲聞」,有學就是對佛法還有沒學到的,就是緣覺、聲聞這類人,緣覺是中乘的名詞、聲聞是小乘的名詞,這是指的人是緣覺的根性修緣覺法、聲聞的根性修四谛法,佛法大端分叁層,大乘菩薩是因、佛是大乘的果。緣覺是中乘的聖人,什麼叫緣覺呢?佛說十二因緣法而修成的,中乘人由這裏明白了悟道,這叫緣覺法,緣覺有十二種因緣,十二因緣有順生門:是無明緣行、行緣識、識緣名色、名色緣六入、六入緣觸、觸緣受、受緣愛、愛緣取、取緣有、有緣生、生緣老死憂悲苦惱,這順生門是凡夫受生死的根本;他知道生死本無生死,他用還滅門:無明滅則行滅、行滅則識滅,一滅一切滅,這是緣覺修行的法子,我還回來把無明滅了,這就把生死根去了,這是中乘的聖人;小乘的聖人用知苦斷集、慕滅修道,佛說這四谛法,他用耳朵聞到,他以這法修行,他就是這麼個根性,你說多了他記不住、不能學,佛說你知苦,就別招集苦因,你羨慕寂滅就得修道,修道好證寂滅法,這是聲聞法,「今日回心」,今日把心回轉過來,發心學大乘法,「趣大菩提」,趣向大菩提果,這菩提就是覺道,知覺的大道裏,「無上妙覺」,沒有再高乎其上的,是不可思議的知覺,人在這個地方認真,這就會修行,哪個人沒有知覺?我們人的知覺是胡思亂想,這個妙覺,你要放下一切的亂想,你就觀察這個不可思議的知覺,把這個修成了就能成佛,「吾今已說真修行法」,我現今已說真修行法,「汝猶未識」,不但現在說的這些,上邊還說了很多,你們還沒認識,沒認識什麼呢?「修奢摩他,毗婆舍那」,奢摩他是一心叁止、毗婆舍那是一心叁觀,這叁止是體真止、方便隨緣止、息二邊分別止。體真止,你知道這個世界上當體即真,方便隨緣止,遇著什麼緣就止于什麼;息二邊分別止,你修中道;叁觀是空觀、假觀、中觀,空觀觀體真止、假觀觀方便隨緣止、中觀觀息二邊分別止,你修止不行,你再時時的修觀,這就是修行的法,大端知道了,你正式修止觀,那就有魔來擾了,你不要說修成,你修到好處,魔就不安了,佛法是正的、魔是邪的,以正可以去邪,他站不住,所以就來擾了,這個道理就在這兒,「微細魔事」,你修止觀要知道這裏還有微細魔鬼的事情,「魔境現前」,魔的環境現在你前邊,「汝不能識」,你認不透,他是在苦處引你、往壞處引你,你不認識,這是佛對弟子們說,你們哪能認識呢?「洗心非正.落于邪見」,你未曾修行以前,先把心洗正了、洗幹淨了,我說的這些事,你果然洗正了,就沒有這些魔事發生了,洗心不正就容易墮落于邪知邪見裏去,「或汝陰魔」,陰魔通則五十重皆名陰魔,並依五陰起故,別則色陰十種境界,但是色陰中自現祇名陰魔,經上說五蘊皆空就好了,五蘊不空就是魔,「或複天魔,或著鬼神,或遭魑魅」,受陰十種境界,則有外魔入心,兼遭魑魅,想陰十境,兼有天魔及著鬼神,行識二十重境,皆是得少爲足之類,「心中不明,認賊爲子」,你心中不明白就要陷入大坑,等于認賊爲子,哪有好日子過呢?「又複于中,得少爲足」,修的得力了,還沒到家,就滿足了,少得著點好處就知足了,就不再向前進步了,這底下舉出得少爲足的一個榜樣,「如第四禅無聞比丘」,如同一位無聞比丘,他修行到第四禅,「妄言證聖」,以爲證了四果聖人,等到「天報已畢,衰相現前」,天上的果報享完了,衰相一現,還得受輪回,「謗阿羅漢」,他因生謗說證了四果,「身遭後有」,身還遭後有,認爲謗法,「墮阿鼻獄」,墮在阿鼻地獄,佛對弟子們說,「汝應谛聽」,你們應當審實的聽著,「吾今爲汝仔細分別。」以下第二時衆伫誨。
阿難起立。並其會中同有學者。歡喜頂禮。伏聽慈誨。
第二總別開示又分叁:初總明魔事之由、二別顯境發之相、叁結勸欽誨遵修。初中又分二:先是正明魔動因由、二勸誡迷悟得失。今先正明魔動因由。
佛告阿難及諸大衆。汝等當知。有漏世界。十二類生。本覺妙明。覺圓心體。與十方佛。無二無別。由汝妄想。迷理爲咎。癡愛發生。生發徧迷。故有空性。化迷不息。有世界生。則此十方微塵國土。非無漏者。皆是迷頑妄想安立。當知虛空生汝心內。猶如片雲。點太清裏。況諸世界在虛空耶。汝等一人發真歸元。此十方空皆悉銷殒。雲何空中。所有國土而不振裂。汝輩修禅飾叁摩地。十方菩薩。及諸無漏大阿羅漢。心精通脗。當處湛然。一切魔王。及與鬼神。諸凡夫天。見其宮殿無故崩裂。大地振坼。水陸飛騰。無不驚懾。凡夫昏暗。不覺遷訛。彼等鹹得五種神通。唯除漏盡。戀此塵勞。如何令汝摧裂其處。是故鬼神。及諸天魔。魍魉妖精。于叁昧時。佥來惱汝。
「佛告阿難及諸大衆,汝等當知,有漏世界,十二類生」,佛對阿難及大衆說,你們應當知道,這有漏的世界有十二類生,一是卵生,魚鳥龜蛇之類,二是胎生,人畜龍仙之類,叁是濕生,含靈軟動這類,四者是化生,轉蛻飛行這類,五是有色生,就是休咎精明、日月星辰這類,六是無色生,空散銷沈這類沒有形色的衆生,七是有想生,是鬼神、精靈這類,八是無想生,是土木金石之類,九是非有色生,是水母等,是海水沫子成的,海蜇無頭無尾,說它是…
《大佛頂首楞嚴經講記 卷九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