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某人,當時是我妻妾兄弟」,「今來相度」,我今又來度化你們,「與汝相隨,歸某世界,供養某佛」,「或言別有大光明天」,或說別有大光明天,「佛于中住」,「一切如來所休居地」,一切如來在那裏休息居住,「彼無知者信是虛诳」,彼無知者信其虛诳的言語,「遺失本心」,把自己的本心遺失了,「此名疠鬼,年老成魔」,此是疠鬼年老成魔,「惱亂是人」,來惱亂世間人,「厭足心生」,他鬧亂夠了,「去彼人體」,他就離開彼人的身體,「弟子與師,俱陷王難」,魔一走,師徒都墮落,受國法處罰,「汝當先覺」,你們應當先覺悟,「不入輪回」,若是「迷惑不知」還「墮無間獄」。
六 貪靜谧想
又善男子。受陰虛妙。不遭邪慮。圓定發明。叁摩地中。心愛深入。克己辛勤。樂處陰寂。貪求靜谧。爾時天魔。候得其便。飛精附人。口說經法。其人本不覺知魔著。亦言自得無上涅槃。來彼求陰善男子處。數座說法。令其聽人。各知本業。或于其處。語一人言。汝今未死。已作畜生。敕使一人。于後蹋尾。頓令其人起不能得。于是一衆傾心欽伏。有人起心。已知其肇。佛律儀外。重加精苦。誹謗比丘。罵詈徒衆。讦露人事。不避譏嫌。口中好言未然禍福。及至其時。毫發無失。此大力鬼。年老成魔。惱亂是人。厭足心生。去彼人體。弟子與師。俱陷王難。汝當先覺。不入輪回。迷惑不知。墮無間獄。
這段文說修行人在叁座地中別生枝節,「又善男子,受陰虛妙,不遭邪慮,圓定發明」,修行的法圓融無礙,一法不缺,圓理有了定力,不但有定力,還發明心地,發動光明,「叁摩地中」,已經得了正定正受了,「心愛深入,克己辛勤」,「樂處陰寂,貪求靜谧」,樂于處在沒有人的地方,在那裏靜谧不動,這算是獨善其身,不能度化衆生,「爾時天魔,候得其便」,于是天魔得著機會,「飛精附人」,飛精附在他的身上,「口說經法」,「其人本不覺知魔著」,那個修行者不知被魔所迷,「亦言自得無上涅槃」,也自誇得了無上涅槃,「來彼求陰善男子處」,去那些他求靜谧的徒衆處,「敷座說法」,「令其聽人,各知本業」,使令聽法的人各知根本上所造的業,「或于其處」,或于其說法之處,「語一人言」,對某一人說,「汝今未死」,你雖然沒死,「已作畜生」,但你的業力,已把你變成畜生,「敕使一人,于後蹋尾」,又使另一人在後面踏其尾部,「頓令其人起不能得」,頓然間使令這個人動彈不得,「于是一衆傾心欽伏」,于是其他徒衆心服口服,「有人起心」,若有徙衆起心動念,「已知其肇」,他已知道你想什麼,「佛律儀外」,于佛律儀之外,「重加精苦」,克己辛勤,「誹謗比丘」,誹謗其他依正法修行的比丘,又常「罵詈徙衆」,「讦露人事」,又揭露別人的私事,「不避譏嫌」,完全不理會他人,「口中好言未然禍福」,閑話中常言未來禍福,「及至其時」,時候到了,「毫發無失」,絲毫沒有差錯,「此大力鬼」,這是大力鬼所爲,他「年老成魔」,「惱亂是人」,他把人惱亂夠了,「厭足心生」,他就生了厭煩了,「去彼人體」,他離開被迷的人之身體,「弟子與師,俱陷王難」,師徒俱都陷于王難,佛對弟子們說,「汝當先覺」,你們應當先覺,「不入輪回」,若是「迷惑不知」,「墮無間獄」,就墮無間地獄。
七 貪宿命想
又善男子。受陰虛妙。不遭邪慮。圓定發明。叁摩地中。心愛知見。勤苦研尋。貪求宿命。爾時天魔。候得其便。飛精附人。口說經法。其人殊不覺知魔著。亦言自得無上涅槃。來彼求知善男子處。敷座說法。是人無端于說法處。得大寶珠。其魔或時。化爲畜生。口銜其珠。及雜珍寶。簡冊符牍。諸奇異物。先授彼人。後著其體。或誘聽人。藏于地下。有明月珠。照耀其處。是諸聽者。得未曾有。多食藥草。不餐嘉馔。或時日餐。一麻一麥。其形肥充。魔力持故。誹謗比丘。罵詈徒衆。不避譏嫌。口中好言。他方寶藏。十方聖賢潛匿之處。隨其後者。往往見有奇異之人。此名山林土地。城隍川嶽鬼神。年老成魔。或有宣淫。破佛戒律。與承事者。潛行五欲。或有精進。純食草木。無定行事。惱亂是人。厭足心生。去彼人體。弟子與師。俱陷王難。汝當先覺。不入輪回。迷惑不知。墮無間獄。
「又善男子,受陰虛妙」,這一段文是說修行人修到受陰不執著,已經得著虛妙了,「不遭邪慮」,不能夠遭遇邪魔外道的考慮了,「圓定發明」,圓融無礙的定力已經發明了,「叁摩地中,心愛知見,勤苦研尋」,在正定正受之中起了一種貪愛心,就是「貪求宿命」的思想,要想知道前世是個什麼人,勤苦的尋找,「爾時天魔,候得其便」,這時天魔候得其便,「飛精附人」,飛精附在他的身上,「口說經法」,「其人殊不覺知魔著」,但是其人自己不知是魔著,「亦言自得無上涅槃」,「來彼求知善男子處」,這個魔來彼求知的善男子處,也是「敷座說法」,「是人無端于說法處」,「得大寶珠」,先得一個大寶珠,「其魔或時,化爲畜生」,其魔或者變化某種畜生,「口銜其珠,及雜珍寶」,口裏含著寶珠及雜樣的珍寶,「簡冊符牍」,就是文具之類,「諸奇異物」,「先授彼人」,他先授給這個求知宿命的人,「後著其體」,「或誘聽人,藏于地下,有明月珠,照耀其處」,「是諸聽者,得未曾有」,這時的聽者,歡喜得未曾有,「多食藥草」,這個天魔,他多食藥草的東西,「不餐嘉馔」,不餐好的東西,「或時日餐,一麻一麥」,或者日餐一麻一麥,也就當飯,「其形肥充,魔力持故」,他的身體還很肥胖,這是魔鬼的力量,「誹謗比丘」,他誹謗出家人,「罵詈徒衆」,罵出家人的徙衆,「不避譏嫌」,也不避人譏嫌他,「口中好言,他方寶藏」,哪裏有寶藏,「十方聖賢潛匿之處」,都是十方聖賢潛藏的寶貴東西,「隨其後者」,魔附的人的後邊,「往往見有奇異之人」,往往還見著有奇異之人,「此名山林土地,城隍川嶽鬼神,年老成魔」,這些都是山林土地鬼神年老成魔,「或有宣淫,破佛戒律」,「與承事者,潛行五欲」,潛藏著行五欲的壞事,「或有精進」,或者有用功精進的時候,「純食草木」,他純粹的吃草吃木,「無定行事」,他也沒有一定吃什麼,「惱亂是人」,他惱亂這些人,鬧夠了,「厭足心生」,厭煩心生出來,「去彼人體」,就離開他的身體,「弟子與師,俱陷王難」,這時候弟子與師多陷在國王法律中受難,佛告訴弟子,「汝當先覺,不入輪回」,你們應當先覺悟就不入輪回,若是「迷惑不知」,就要「墮無間獄」。
八 貪神通想
又善男子。受陰虛妙。不遭邪慮。圓定發明。叁摩地中。心愛神通種種變化。研究化元。貪取神力。爾時天魔。候得其便。飛精附人。口說經法。其人誠不覺知魔著。亦言自得無上涅槃。來彼求通善男子處。敷座說法。是人或複手執火光。手撮其光。分于所聽四衆頭上。是諸聽人頂上火光皆長數尺。亦無熱性。曾不焚燒。或水上行。如履平地。或于空中。安坐不動。或入瓶內。或處囊中。越牖透垣。曾無障礙。唯于刀兵。不得自在。自言是佛。身著白衣。受比丘禮。誹謗禅律。罵詈徒衆。讦露人事。不避譏嫌。口中常說神通自在。或複令人傍見佛土。鬼力惑人。非有真實。贊歎行淫。不毀粗行。將諸猥媟。以爲傳法。此名天地大力山精。海精風精。河精土精。一切草木積劫精魅。或複龍魅。或壽終仙。再活爲魅。或仙期終。計年應死。其形不化。他怪所附。年老成魔。惱亂是人。厭足心生。去彼人體。弟子與師。多陷王難。汝當先覺。不入輪回。迷惑不知。墮無間獄。
這一科文是說修行人心裏妄想貪戀得神通,佛說你能把禅定修到家,神通妙用,不用你打妄想,是現成的,他不知道,所以佛恐怕他們遭魔境一層一層的給他說清楚了,「又善男子,受陰虛妙」,這又說到本文的善男子修行的很好,受陰修到虛妙了,「不遭邪慮」,若不打妄想就不能遭到邪魔外道打擾了,「圓定發明」,圓滿的定力沒有缺陷了,已經發明了,「叁摩地中」,在正定正受之中,「心愛神通種種變化」,無故的又心愛神通,他喜歡種種的變化,「研究化元」,研究變化的原理,「貪取神力」,因爲他生起貪取神通的念頭,「爾時天魔,候得其便」,天魔就得其方便,「飛精附人」,飛精附在他的身上,「口說經法」,「其人誠不覺知魔著」,往常他不會說法,現在能說法,這都是魔的力量,「亦言自得無上涅槃」,「來波求通善男子處」,魔附在求神通的人處,也「敷座說法」,「是人或複手執火光」,手執著火光,「手撮其光,分于所聽四衆頭上」,分散于四衆的頭上,「是諸聽人頂上火光皆長數尺」,「亦無熱性」,也沒有熱性,「曾不焚燒」,都焚燒不著,他出現這種神通迷惑人,「或水上行,如履平地」,又在水上行就像在地上走一樣,「或于空中,安坐不動」,或者在空中安坐不動,「或入瓶內」,或入在瓶內,「或處囊中」,或入在囊中,「越牖透垣,曾無障礙」,或是穿透垣牆都沒有障礙,「唯于刀兵」,他就是怕兵刃,「不得自在」,佛不說明,旁人也不知道,「自言是佛」,他說自己是佛,「身著白衣,受比丘禮」,「誹謗禅律」,他誹謗禅定不好,又說佛製的律儀不對,「罵詈徒衆」,又對徙衆說不遜之話,「讦露人事,不避譏嫌」,竟說人家秘密的事,「口中常說神通自在」,口中常說神通任意自在,「或複令人傍見佛土」,或者令人看見旁的佛土,「鬼力惑人」,這都是魔鬼的力量迷惑人,「非有真實」,不是真實的佛境界,因爲他「贊歎行淫」,「不毀粗行,將諸猥媟,以爲傳法」,不論出家在…
《大佛頂首楞嚴經講記 卷九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