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某人,当时是我妻妾兄弟」,「今来相度」,我今又来度化你们,「与汝相随,归某世界,供养某佛」,「或言别有大光明天」,或说别有大光明天,「佛于中住」,「一切如来所休居地」,一切如来在那里休息居住,「彼无知者信是虚诳」,彼无知者信其虚诳的言语,「遗失本心」,把自己的本心遗失了,「此名疠鬼,年老成魔」,此是疠鬼年老成魔,「恼乱是人」,来恼乱世间人,「厌足心生」,他闹乱够了,「去彼人体」,他就离开彼人的身体,「弟子与师,俱陷王难」,魔一走,师徒都堕落,受国法处罚,「汝当先觉」,你们应当先觉悟,「不入轮回」,若是「迷惑不知」还「堕无间狱」。
六 贪静谧想
又善男子。受阴虚妙。不遭邪虑。圆定发明。三摩地中。心爱深入。克己辛勤。乐处阴寂。贪求静谧。尔时天魔。候得其便。飞精附人。口说经法。其人本不觉知魔着。亦言自得无上涅槃。来彼求阴善男子处。数座说法。令其听人。各知本业。或于其处。语一人言。汝今未死。已作畜生。敕使一人。于后蹋尾。顿令其人起不能得。于是一众倾心钦伏。有人起心。已知其肇。佛律仪外。重加精苦。诽谤比丘。骂詈徒众。讦露人事。不避讥嫌。口中好言未然祸福。及至其时。毫发无失。此大力鬼。年老成魔。恼乱是人。厌足心生。去彼人体。弟子与师。俱陷王难。汝当先觉。不入轮回。迷惑不知。堕无间狱。
这段文说修行人在三座地中别生枝节,「又善男子,受阴虚妙,不遭邪虑,圆定发明」,修行的法圆融无碍,一法不缺,圆理有了定力,不但有定力,还发明心地,发动光明,「三摩地中」,已经得了正定正受了,「心爱深入,克己辛勤」,「乐处阴寂,贪求静谧」,乐于处在没有人的地方,在那里静谧不动,这算是独善其身,不能度化众生,「尔时天魔,候得其便」,于是天魔得着机会,「飞精附人」,飞精附在他的身上,「口说经法」,「其人本不觉知魔着」,那个修行者不知被魔所迷,「亦言自得无上涅槃」,也自夸得了无上涅槃,「来彼求阴善男子处」,去那些他求静谧的徒众处,「敷座说法」,「令其听人,各知本业」,使令听法的人各知根本上所造的业,「或于其处」,或于其说法之处,「语一人言」,对某一人说,「汝今未死」,你虽然没死,「已作畜生」,但你的业力,已把你变成畜生,「敕使一人,于后蹋尾」,又使另一人在后面踏其尾部,「顿令其人起不能得」,顿然间使令这个人动弹不得,「于是一众倾心钦伏」,于是其他徒众心服口服,「有人起心」,若有徙众起心动念,「已知其肇」,他已知道你想什么,「佛律仪外」,于佛律仪之外,「重加精苦」,克己辛勤,「诽谤比丘」,诽谤其他依正法修行的比丘,又常「骂詈徙众」,「讦露人事」,又揭露别人的私事,「不避讥嫌」,完全不理会他人,「口中好言未然祸福」,闲话中常言未来祸福,「及至其时」,时候到了,「毫发无失」,丝毫没有差错,「此大力鬼」,这是大力鬼所为,他「年老成魔」,「恼乱是人」,他把人恼乱够了,「厌足心生」,他就生了厌烦了,「去彼人体」,他离开被迷的人之身体,「弟子与师,俱陷王难」,师徒俱都陷于王难,佛对弟子们说,「汝当先觉」,你们应当先觉,「不入轮回」,若是「迷惑不知」,「堕无间狱」,就堕无间地狱。
七 贪宿命想
又善男子。受阴虚妙。不遭邪虑。圆定发明。三摩地中。心爱知见。勤苦研寻。贪求宿命。尔时天魔。候得其便。飞精附人。口说经法。其人殊不觉知魔着。亦言自得无上涅槃。来彼求知善男子处。敷座说法。是人无端于说法处。得大宝珠。其魔或时。化为畜生。口衔其珠。及杂珍宝。简册符牍。诸奇异物。先授彼人。后着其体。或诱听人。藏于地下。有明月珠。照耀其处。是诸听者。得未曾有。多食药草。不餐嘉馔。或时日餐。一麻一麦。其形肥充。魔力持故。诽谤比丘。骂詈徒众。不避讥嫌。口中好言。他方宝藏。十方圣贤潜匿之处。随其后者。往往见有奇异之人。此名山林土地。城隍川岳鬼神。年老成魔。或有宣淫。破佛戒律。与承事者。潜行五欲。或有精进。纯食草木。无定行事。恼乱是人。厌足心生。去彼人体。弟子与师。俱陷王难。汝当先觉。不入轮回。迷惑不知。堕无间狱。
「又善男子,受阴虚妙」,这一段文是说修行人修到受阴不执着,已经得着虚妙了,「不遭邪虑」,不能够遭遇邪魔外道的考虑了,「圆定发明」,圆融无碍的定力已经发明了,「三摩地中,心爱知见,勤苦研寻」,在正定正受之中起了一种贪爱心,就是「贪求宿命」的思想,要想知道前世是个什么人,勤苦的寻找,「尔时天魔,候得其便」,这时天魔候得其便,「飞精附人」,飞精附在他的身上,「口说经法」,「其人殊不觉知魔着」,但是其人自己不知是魔着,「亦言自得无上涅槃」,「来彼求知善男子处」,这个魔来彼求知的善男子处,也是「敷座说法」,「是人无端于说法处」,「得大宝珠」,先得一个大宝珠,「其魔或时,化为畜生」,其魔或者变化某种畜生,「口衔其珠,及杂珍宝」,口里含着宝珠及杂样的珍宝,「简册符牍」,就是文具之类,「诸奇异物」,「先授彼人」,他先授给这个求知宿命的人,「后着其体」,「或诱听人,藏于地下,有明月珠,照耀其处」,「是诸听者,得未曾有」,这时的听者,欢喜得未曾有,「多食药草」,这个天魔,他多食药草的东西,「不餐嘉馔」,不餐好的东西,「或时日餐,一麻一麦」,或者日餐一麻一麦,也就当饭,「其形肥充,魔力持故」,他的身体还很肥胖,这是魔鬼的力量,「诽谤比丘」,他诽谤出家人,「骂詈徒众」,骂出家人的徙众,「不避讥嫌」,也不避人讥嫌他,「口中好言,他方宝藏」,哪里有宝藏,「十方圣贤潜匿之处」,都是十方圣贤潜藏的宝贵东西,「随其后者」,魔附的人的后边,「往往见有奇异之人」,往往还见着有奇异之人,「此名山林土地,城隍川岳鬼神,年老成魔」,这些都是山林土地鬼神年老成魔,「或有宣淫,破佛戒律」,「与承事者,潜行五欲」,潜藏着行五欲的坏事,「或有精进」,或者有用功精进的时候,「纯食草木」,他纯粹的吃草吃木,「无定行事」,他也没有一定吃什么,「恼乱是人」,他恼乱这些人,闹够了,「厌足心生」,厌烦心生出来,「去彼人体」,就离开他的身体,「弟子与师,俱陷王难」,这时候弟子与师多陷在国王法律中受难,佛告诉弟子,「汝当先觉,不入轮回」,你们应当先觉悟就不入轮回,若是「迷惑不知」,就要「堕无间狱」。
八 贪神通想
又善男子。受阴虚妙。不遭邪虑。圆定发明。三摩地中。心爱神通种种变化。研究化元。贪取神力。尔时天魔。候得其便。飞精附人。口说经法。其人诚不觉知魔着。亦言自得无上涅槃。来彼求通善男子处。敷座说法。是人或复手执火光。手撮其光。分于所听四众头上。是诸听人顶上火光皆长数尺。亦无热性。曾不焚烧。或水上行。如履平地。或于空中。安坐不动。或入瓶内。或处囊中。越牖透垣。曾无障碍。唯于刀兵。不得自在。自言是佛。身着白衣。受比丘礼。诽谤禅律。骂詈徒众。讦露人事。不避讥嫌。口中常说神通自在。或复令人傍见佛土。鬼力惑人。非有真实。赞叹行淫。不毁粗行。将诸猥媟。以为传法。此名天地大力山精。海精风精。河精土精。一切草木积劫精魅。或复龙魅。或寿终仙。再活为魅。或仙期终。计年应死。其形不化。他怪所附。年老成魔。恼乱是人。厌足心生。去彼人体。弟子与师。多陷王难。汝当先觉。不入轮回。迷惑不知。堕无间狱。
这一科文是说修行人心里妄想贪恋得神通,佛说你能把禅定修到家,神通妙用,不用你打妄想,是现成的,他不知道,所以佛恐怕他们遭魔境一层一层的给他说清楚了,「又善男子,受阴虚妙」,这又说到本文的善男子修行的很好,受阴修到虚妙了,「不遭邪虑」,若不打妄想就不能遭到邪魔外道打扰了,「圆定发明」,圆满的定力没有缺陷了,已经发明了,「三摩地中」,在正定正受之中,「心爱神通种种变化」,无故的又心爱神通,他喜欢种种的变化,「研究化元」,研究变化的原理,「贪取神力」,因为他生起贪取神通的念头,「尔时天魔,候得其便」,天魔就得其方便,「飞精附人」,飞精附在他的身上,「口说经法」,「其人诚不觉知魔着」,往常他不会说法,现在能说法,这都是魔的力量,「亦言自得无上涅槃」,「来波求通善男子处」,魔附在求神通的人处,也「敷座说法」,「是人或复手执火光」,手执着火光,「手撮其光,分于所听四众头上」,分散于四众的头上,「是诸听人顶上火光皆长数尺」,「亦无热性」,也没有热性,「曾不焚烧」,都焚烧不着,他出现这种神通迷惑人,「或水上行,如履平地」,又在水上行就像在地上走一样,「或于空中,安坐不动」,或者在空中安坐不动,「或入瓶内」,或入在瓶内,「或处囊中」,或入在囊中,「越牖透垣,曾无障碍」,或是穿透垣墙都没有障碍,「唯于刀兵」,他就是怕兵刃,「不得自在」,佛不说明,旁人也不知道,「自言是佛」,他说自己是佛,「身着白衣,受比丘礼」,「诽谤禅律」,他诽谤禅定不好,又说佛制的律仪不对,「骂詈徒众」,又对徙众说不逊之话,「讦露人事,不避讥嫌」,竟说人家秘密的事,「口中常说神通自在」,口中常说神通任意自在,「或复令人傍见佛土」,或者令人看见旁的佛土,「鬼力惑人」,这都是魔鬼的力量迷惑人,「非有真实」,不是真实的佛境界,因为他「赞叹行淫」,「不毁粗行,将诸猥媟,以为传法」,不论出家在…
《大佛顶首楞严经讲记 卷九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