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大佛頂首楞嚴經講記 卷九▪P2

  ..續本文上一頁,引動了發明沒有邊際,「身心輕安」,這麼大的局面,如同是自己的身心一樣,得著這麼大的較安、這麼大的好處,「成寂滅樂」,這才成就寂滅之樂,得著寂靜的安樂,「如是一類,名無量淨天」,這一類名叫無量淨天,「世界身心,一切圓淨」,一切圓滿清淨,「淨德成就」,淨德一成就,「勝托現前」,勝托都現在前了,「歸寂滅樂」,也是歸這個寂滅之樂,「如是一類,名徧淨天。」

  

  佛對阿難說,「此叁勝流」,是優勝之流,不是泛泛的,「具大隨順」,哪一樣都具足,樣樣都隨順,「身心安隱」,身心都得到具足安穩,樣樣都隨順,「得無量樂」,得著無量無邊的安樂,「雖非正得」,雖然不是正式得著佛法的「真叁摩地」,「安隱心中,歡喜畢具」,身心的安穩都具足了,名離喜妙樂地,「名爲叁禅。」以下第四明四禅,又分二,初明凡夫四天。

  

  四禅四天

  

  阿難。複次天人。不逼身心。苦因已盡。樂非常住。久必壞生。苦樂二心。俱時頓舍。粗重相滅。淨福性生。如是一類。名福生天。舍心圓融。勝解清淨。福無遮中。得妙隨順。窮未來際。如是一類。名福愛天。阿難。從是天中。有二歧路。若于先心。無量淨光。福德圓明。修證而住。如是一類。名廣果天。若于先心。雙厭苦樂。精研舍心。相續不斷。圓窮舍道。身心俱滅。心慮灰凝。經五百劫。是人既以生滅爲因。不能發明不生滅性。初半劫滅。後半劫生。如是一類。名無想天。

  

  阿難。此四勝流。一切世間諸苦樂境。所不能動。雖非無爲。真不動地。有所得心。功用純熟。名爲四禅。

  

  當文是色界四禅四層天,色界天人,一往之談,竟是男人沒有女人,其實非是男女之相,他的飲食以禅悅法喜爲飲食,一研究呢,這還不是佛法,以色界天的法喜一充滿,就算吃了飯充饑一樣,色界天也是由心造出來的,「複次天人」,又說色界天上的人,「不逼身心,苦因已盡」,沒有人間衣、食、住的逼迫苦,到了天上是天然的,比欲界好的多,雖然苦因已盡,他心裏一想,「樂非常住,久必壞生」,樂久必然壞生,壞了還得受苦,「苦樂二心,俱時頓舍」,求苦求樂的心都舍了,他就是一個觀想,「粗重相滅」,粗重的分別相銷滅了,「淨福性生」,清淨的福性就生出來了,這個人時時想慈悲喜舍的心,不想生天,也得生天,因爲這是生天的因,「如是一類,名福生天」,「舍心圓融」,舍的心一點缺陷也沒有了,圓融無礙,舍就是樂善好施,「勝解清淨」,他解悟這個理,雖然是沒解悟到佛法上去,比世間上的人高的多了,他的勝解是勝過欲界,勝解的心也清淨了,沒有汙染,「福無遮中」,他修的福沒有遮障的地方,不是如同世界上,享完了福又來禍,沒有這個,「得妙隨順」,得了不可思議的隨順,事事都是隨順的,「窮未來際」,享福的年限是無限的,「如是一類,名福愛天」,這一類叫福愛天,「阿難,從是天中,有二歧路」,從這福愛天中分出兩條岐路,連在叁禅天的無量淨光,「若于先心,無量淨光,福德圓明,修證而住」,修是因、證是果,「如是一類,名廣果天」,這一類就叫廣果天,比別的因果結的寬大,所以結果也廣大,「若于先心」,若于前邊修行的心,「雙厭苦樂」,你知道苦樂皆是不長的,「精研舍心」,精純研究,苦樂皆舍,「相續不斷,圓窮舍道」,圓滿了窮盡了舍道,舍這個苦樂的心,心裏頭還有個苦樂可舍也不要,「身心俱滅」,身心把苦樂都滅了,「心慮灰凝」,修行全在念慮,慮而後能得,你慮什麼得什麼,你慮善事得善業、慮惡事得惡業,心慮就像死灰一樣,沒有熱火,凝結住了,這一類「經五百劫」的時間,「是人既以生滅爲因」,這個修行人,他還知道有個生滅,要去掉生滅,心裏還是有生滅,你頓然間心裏什麼也沒有,你知道這個理就好了,他知道有生滅,要去掉生滅,所以這也是病,「不能發明不生滅性」,他得不著究竟的佛法,不知道不生不滅的性,他心裏想有生滅,這就錯了,修行這個不能說一點好處沒有,「初半劫滅,後半劫生」,他的結果在初半劫上,想念就銷滅了,後半劫又發動了,「如是一類,名無想天」,如是一類,照著初半劫說叫無想天。

  

  「阿難,此四勝流」,佛對阿難說,這四種勝流,超過一般平常的不修行的人,「一切世間諸苦樂境,所不能動」,「雖非無爲,真不動地」,雖然不是無爲真不動地,「有所得心」,他的「功用純熟」了,名舍念清淨地,又「名爲四禅」。以下第二明不還五天。

  

  五不還天

  

  阿難。此中複有五不還天。于下界中九品習氣。俱時滅盡。苦樂雙亡。下無蔔居。故于舍心衆同分中。安立居處。阿難。苦樂兩滅。鬥心不交。如是一類。名無煩天。機括獨行。研交無地。如是一類。名無熱天。十方世界。妙見圓澄。更無塵象一切沈垢。如是一類。名善見天。精見現前。陶鑄無礙。如是一類。名善現天。究竟群幾。窮色性性。入無邊際。如是一類。名色究竟天。

  

  阿難。此不還天。彼諸四禅四位天王。獨有欽聞。不能知見。如今世間。曠野深山。聖道場地。皆阿羅漢。所住持故。世間粗人。所不能見。

  

  「阿難,此中複有五不還天」,這裏五不還天是叁果聖人居住之處,他們的壽命長,只有進沒有退,步步增上,不退轉位,他們「于下界中九品習氣,俱時滅盡,苦樂雙亡,下無蔔居」,下界是對著九品的習氣說,所有的習氣都銷滅了,不但沒有苦,連樂也沒有,下界沒有居住的地方,「故于舍心衆同分中」,他把凡心都舍了,他這衆同分中也不少,又提另「安立居處」,阿難!到了「苦樂兩滅,鬥心不交」的地步,苦樂是鬥心,苦來就奪樂、樂來就奪苦,爭鬥之心不相交了,「如是一類,名無煩天」,這一類名無煩天,「機括獨行」,機是動機、括是沒有了,沒有單獨的行,「研交無地」,沒有對待了,「如是一類,名無熱天」,這一類名無熱天,「十方世界」,這是說大千世界,不是指的普通的世界,「妙見圓澄」,這不可思議的這個知見是圓滿澄清不動了,「更無塵象一切沈垢」,一切微塵垢膩都沒有了,「如是一類,名善見天」,「精見現前」,精純的這個知見現前,有了效驗,「陶鑄無礙」,任其陶鑄,一點障礙也沒有,「如是一類,名善現天」,這類叫善現天,「究竟群幾,窮色性性」,又究竟到種種的機動,窮到色性的這個性上,「入無邊際」,入到無邊際的地方,「如是一類,名色究竟天。」

  

  「阿難,此不還天」,佛對阿難說,這五不還天的聖人,「彼諸四禅四位天王」,這四位天王,要比後邊這五不還天,相差太遠了,「獨有欽聞」,對于這五不還天,單獨的只可以欽佩,拿耳朵聽一聽,「不能知見」,凡夫見不著聖人,只可以知道有聖人,天上也如此,天上也有凡夫、也有聖人,前邊那四禅十叁天都是凡夫、都有輪回生死,無非福大壽命長,彼四位天王獨能欽佩,聽不得、見不到,因什麼呢?底下說個比喻,「如今世間」,如同我們這個世間上,「曠野深山」,無人住的地方,「聖道場地,皆阿羅漢,所住持故」,皆是阿羅漢在那裏所住持,「世間粗人」,世間粗人就是凡夫,不修行的人,他「所不能見」。以下總結其名。

  

  色界通結

  

  阿難。是十八天獨行無交。未盡形累。自此已還。名爲色界。

  

  這十八層天,雖然是獨行無交,他還在色界天上沒脫色相去,從這裏還到十八層天上去都叫色界。以下無色界天又分五,初簡去回心不入。

  

  叁 無色界四天

  

  大阿羅漢

  

  複次阿難。從是有頂色邊際中。其間複有二種歧路。若于舍心。發明智慧。慧光圓通。便出塵界。成阿羅漢。入菩薩乘。如是一類。名爲回心。大阿羅漢。

  

  這段文有回自心的、有不入理體的,佛法講回向自心,不入自心,心外有法就錯了,即心即佛,一切唯心造,成佛也是心造的、受苦也是心造的,這是說回向自心,佛對阿難說,「從是有頂色邊際中」,色界有頂的邊際中,再往上就是四空天,開了智慧就能證聖果,色界十八天普通言之就算是凡夫的境界,雖然是凡夫,各界都有聖人,凡夫也見不著,從其多數都是照凡夫說,有聖人在那裏教化凡夫,機緣不成熟,他不信也不聽,這說到了色邊際中,「其間複有二種歧路」,其間又有二種歧路,這歧路之中,修行的知見,各有不同,「若于舍心,發明智慧」,修行的時候,沒明白這個道理,全憑這個舍心,世間上的聲色貨利都要舍,這才能得這個清淨心,回複人的本有佛性;世間上的事情都不長遠,轉眼成空,看破了這個,把一切的事都舍了,就發生出智慧,智是人的現前明智、慧是人多生的宿慧,智慧這兩個字,一個是今世、一個是前世,智慧發明了,沒有遮障,「慧光圓通」,慧光圓融、通達一切,能這樣「便出塵界」,出塵離世,雖在世間上,也不能隨世間上的環境轉,能做得主,「成阿羅漢,入菩薩乘」,由小乘再入大乘,小乘是獨善其身,他一發大心教化衆生,心裏就充足了,所以就行菩薩道,「如是一類,名爲回心大阿羅漢」,這名叫回心大阿羅漢,這是說回向自心的修行人,心外無法,大至世界、小至微塵,統統都是心造的,這個地方明白了是心造的,不爲環境所轉了,能作的主,這才能證聖果,早先他修什麼,心裏就觀什麼,這就把心染了塵,這名字就叫塵,修行就叫出塵,「一塵不染,萬法皆空」,「如是一類,名爲回心大阿羅漢」,大阿羅漢是能行菩…

《大佛頂首楞嚴經講記 卷九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