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,引动了发明没有边际,「身心轻安」,这么大的局面,如同是自己的身心一样,得着这么大的较安、这么大的好处,「成寂灭乐」,这才成就寂灭之乐,得着寂静的安乐,「如是一类,名无量净天」,这一类名叫无量净天,「世界身心,一切圆净」,一切圆满清净,「净德成就」,净德一成就,「胜托现前」,胜托都现在前了,「归寂灭乐」,也是归这个寂灭之乐,「如是一类,名徧净天。」
佛对阿难说,「此三胜流」,是优胜之流,不是泛泛的,「具大随顺」,哪一样都具足,样样都随顺,「身心安隐」,身心都得到具足安稳,样样都随顺,「得无量乐」,得着无量无边的安乐,「虽非正得」,虽然不是正式得着佛法的「真三摩地」,「安隐心中,欢喜毕具」,身心的安稳都具足了,名离喜妙乐地,「名为三禅。」以下第四明四禅,又分二,初明凡夫四天。
四禅四天
阿难。复次天人。不逼身心。苦因已尽。乐非常住。久必坏生。苦乐二心。俱时顿舍。粗重相灭。净福性生。如是一类。名福生天。舍心圆融。胜解清净。福无遮中。得妙随顺。穷未来际。如是一类。名福爱天。阿难。从是天中。有二歧路。若于先心。无量净光。福德圆明。修证而住。如是一类。名广果天。若于先心。双厌苦乐。精研舍心。相续不断。圆穷舍道。身心俱灭。心虑灰凝。经五百劫。是人既以生灭为因。不能发明不生灭性。初半劫灭。后半劫生。如是一类。名无想天。
阿难。此四胜流。一切世间诸苦乐境。所不能动。虽非无为。真不动地。有所得心。功用纯熟。名为四禅。
当文是色界四禅四层天,色界天人,一往之谈,竟是男人没有女人,其实非是男女之相,他的饮食以禅悦法喜为饮食,一研究呢,这还不是佛法,以色界天的法喜一充满,就算吃了饭充饥一样,色界天也是由心造出来的,「复次天人」,又说色界天上的人,「不逼身心,苦因已尽」,没有人间衣、食、住的逼迫苦,到了天上是天然的,比欲界好的多,虽然苦因已尽,他心里一想,「乐非常住,久必坏生」,乐久必然坏生,坏了还得受苦,「苦乐二心,俱时顿舍」,求苦求乐的心都舍了,他就是一个观想,「粗重相灭」,粗重的分别相销灭了,「净福性生」,清净的福性就生出来了,这个人时时想慈悲喜舍的心,不想生天,也得生天,因为这是生天的因,「如是一类,名福生天」,「舍心圆融」,舍的心一点缺陷也没有了,圆融无碍,舍就是乐善好施,「胜解清净」,他解悟这个理,虽然是没解悟到佛法上去,比世间上的人高的多了,他的胜解是胜过欲界,胜解的心也清净了,没有污染,「福无遮中」,他修的福没有遮障的地方,不是如同世界上,享完了福又来祸,没有这个,「得妙随顺」,得了不可思议的随顺,事事都是随顺的,「穷未来际」,享福的年限是无限的,「如是一类,名福爱天」,这一类叫福爱天,「阿难,从是天中,有二歧路」,从这福爱天中分出两条岐路,连在三禅天的无量净光,「若于先心,无量净光,福德圆明,修证而住」,修是因、证是果,「如是一类,名广果天」,这一类就叫广果天,比别的因果结的宽大,所以结果也广大,「若于先心」,若于前边修行的心,「双厌苦乐」,你知道苦乐皆是不长的,「精研舍心」,精纯研究,苦乐皆舍,「相续不断,圆穷舍道」,圆满了穷尽了舍道,舍这个苦乐的心,心里头还有个苦乐可舍也不要,「身心俱灭」,身心把苦乐都灭了,「心虑灰凝」,修行全在念虑,虑而后能得,你虑什么得什么,你虑善事得善业、虑恶事得恶业,心虑就像死灰一样,没有热火,凝结住了,这一类「经五百劫」的时间,「是人既以生灭为因」,这个修行人,他还知道有个生灭,要去掉生灭,心里还是有生灭,你顿然间心里什么也没有,你知道这个理就好了,他知道有生灭,要去掉生灭,所以这也是病,「不能发明不生灭性」,他得不着究竟的佛法,不知道不生不灭的性,他心里想有生灭,这就错了,修行这个不能说一点好处没有,「初半劫灭,后半劫生」,他的结果在初半劫上,想念就销灭了,后半劫又发动了,「如是一类,名无想天」,如是一类,照着初半劫说叫无想天。
「阿难,此四胜流」,佛对阿难说,这四种胜流,超过一般平常的不修行的人,「一切世间诸苦乐境,所不能动」,「虽非无为,真不动地」,虽然不是无为真不动地,「有所得心」,他的「功用纯熟」了,名舍念清净地,又「名为四禅」。以下第二明不还五天。
五不还天
阿难。此中复有五不还天。于下界中九品习气。俱时灭尽。苦乐双亡。下无卜居。故于舍心众同分中。安立居处。阿难。苦乐两灭。斗心不交。如是一类。名无烦天。机括独行。研交无地。如是一类。名无热天。十方世界。妙见圆澄。更无尘象一切沉垢。如是一类。名善见天。精见现前。陶铸无碍。如是一类。名善现天。究竟群几。穷色性性。入无边际。如是一类。名色究竟天。
阿难。此不还天。彼诸四禅四位天王。独有钦闻。不能知见。如今世间。旷野深山。圣道场地。皆阿罗汉。所住持故。世间粗人。所不能见。
「阿难,此中复有五不还天」,这里五不还天是三果圣人居住之处,他们的寿命长,只有进没有退,步步增上,不退转位,他们「于下界中九品习气,俱时灭尽,苦乐双亡,下无卜居」,下界是对着九品的习气说,所有的习气都销灭了,不但没有苦,连乐也没有,下界没有居住的地方,「故于舍心众同分中」,他把凡心都舍了,他这众同分中也不少,又提另「安立居处」,阿难!到了「苦乐两灭,斗心不交」的地步,苦乐是斗心,苦来就夺乐、乐来就夺苦,争斗之心不相交了,「如是一类,名无烦天」,这一类名无烦天,「机括独行」,机是动机、括是没有了,没有单独的行,「研交无地」,没有对待了,「如是一类,名无热天」,这一类名无热天,「十方世界」,这是说大千世界,不是指的普通的世界,「妙见圆澄」,这不可思议的这个知见是圆满澄清不动了,「更无尘象一切沉垢」,一切微尘垢腻都没有了,「如是一类,名善见天」,「精见现前」,精纯的这个知见现前,有了效验,「陶铸无碍」,任其陶铸,一点障碍也没有,「如是一类,名善现天」,这类叫善现天,「究竟群几,穷色性性」,又究竟到种种的机动,穷到色性的这个性上,「入无边际」,入到无边际的地方,「如是一类,名色究竟天。」
「阿难,此不还天」,佛对阿难说,这五不还天的圣人,「彼诸四禅四位天王」,这四位天王,要比后边这五不还天,相差太远了,「独有钦闻」,对于这五不还天,单独的只可以钦佩,拿耳朵听一听,「不能知见」,凡夫见不着圣人,只可以知道有圣人,天上也如此,天上也有凡夫、也有圣人,前边那四禅十三天都是凡夫、都有轮回生死,无非福大寿命长,彼四位天王独能钦佩,听不得、见不到,因什么呢?底下说个比喻,「如今世间」,如同我们这个世间上,「旷野深山」,无人住的地方,「圣道场地,皆阿罗汉,所住持故」,皆是阿罗汉在那里所住持,「世间粗人」,世间粗人就是凡夫,不修行的人,他「所不能见」。以下总结其名。
色界通结
阿难。是十八天独行无交。未尽形累。自此已还。名为色界。
这十八层天,虽然是独行无交,他还在色界天上没脱色相去,从这里还到十八层天上去都叫色界。以下无色界天又分五,初简去回心不入。
三 无色界四天
大阿罗汉
复次阿难。从是有顶色边际中。其间复有二种歧路。若于舍心。发明智慧。慧光圆通。便出尘界。成阿罗汉。入菩萨乘。如是一类。名为回心。大阿罗汉。
这段文有回自心的、有不入理体的,佛法讲回向自心,不入自心,心外有法就错了,即心即佛,一切唯心造,成佛也是心造的、受苦也是心造的,这是说回向自心,佛对阿难说,「从是有顶色边际中」,色界有顶的边际中,再往上就是四空天,开了智慧就能证圣果,色界十八天普通言之就算是凡夫的境界,虽然是凡夫,各界都有圣人,凡夫也见不着,从其多数都是照凡夫说,有圣人在那里教化凡夫,机缘不成熟,他不信也不听,这说到了色边际中,「其间复有二种歧路」,其间又有二种歧路,这歧路之中,修行的知见,各有不同,「若于舍心,发明智慧」,修行的时候,没明白这个道理,全凭这个舍心,世间上的声色货利都要舍,这才能得这个清净心,回复人的本有佛性;世间上的事情都不长远,转眼成空,看破了这个,把一切的事都舍了,就发生出智慧,智是人的现前明智、慧是人多生的宿慧,智慧这两个字,一个是今世、一个是前世,智慧发明了,没有遮障,「慧光圆通」,慧光圆融、通达一切,能这样「便出尘界」,出尘离世,虽在世间上,也不能随世间上的环境转,能做得主,「成阿罗汉,入菩萨乘」,由小乘再入大乘,小乘是独善其身,他一发大心教化众生,心里就充足了,所以就行菩萨道,「如是一类,名为回心大阿罗汉」,这名叫回心大阿罗汉,这是说回向自心的修行人,心外无法,大至世界、小至微尘,统统都是心造的,这个地方明白了是心造的,不为环境所转了,能作的主,这才能证圣果,早先他修什么,心里就观什么,这就把心染了尘,这名字就叫尘,修行就叫出尘,「一尘不染,万法皆空」,「如是一类,名为回心大阿罗汉」,大阿罗汉是能行菩…
《大佛顶首楞严经讲记 卷九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