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薩道。底下還有叉路,又入了虛空,佛教裏講空有幾層,我們眼前看的叫頑虛空,頑梗不靈,就像個物質,外道講什麼也沒有是斷滅空,離開世界一切有,這裏頭就有個真空,「真空妙有,妙有真空」,你得明白,頑虛空、斷滅空這兩種是不能要的,聖人修的就不是這個樣子,有析法空、有體法空、有妙有真空,「析法空」,他把世間上一切形形色色的分析開了統統都是假的,他提名有個真空之理,離開形相才有這個真空之理,這叫片面理,他是明白了一半,「色即是空,空即是色」,他以爲空是空、色是色,凡夫認識頑虛空、外道認識斷滅空、小乘人認識析法真空-世間法是世間法、出世法是出世法、聖人的道理是聖人的道理,分開了這叫析法真空;再高的到了大菩薩行菩薩道,就是體法真空,世間上的具體都是真空;再開了佛的知見,一切法根本上你都知道是不可思議的,這叫妙有真空,到了極頂,真空就是妙有,你去哪裏找真空去?你對一切法不作思議,這都是真空,都是中道理體,這個空略分五個階級:世間是頑虛空、外道是斷滅空、小乘是析法空、中乘是體法空、大乘是妙有真空、究竟是真空妙有。以下第二別明四空天相。
若在舍心。舍厭成就。覺身爲礙。銷礙入空。如是一類。名爲空處。諸礙既銷。無礙無滅。其中唯留阿賴耶識。全于末那。半分微細。如是一類。名爲識處。空色既亡。識心都滅。十方寂然。迥無攸往。如是一類。名無所有處。識性不動。以滅窮研。于無盡中。發宣盡性。如存不存。若盡非盡。如是一類。名爲非想非非想處。
這是第二科,別明四空天相,「若在舍心」,上邊說舍心,一個是發明了智慧,證了阿羅漢果,行菩薩道,這個地方也是舍心,所以這是兩個叉路,都是舍心,舍了一切心裏頭所有的事情,都舍了!「舍厭成就」,他是厭離世界上所有,他這種心成就了,「覺身爲礙」,他覺著身體爲障礙,「銷礙入空」,把身體這個障礙不要了,入空的境界,「如是一類,名爲空處」,這類叫空無邊處天,「諸礙既銷」,諸礙,種種的障礙已經都把他銷滅了,「無礙無滅」,也沒有障礙、也沒有可銷滅的了,「其中唯留阿賴耶識」,此雲藏識,具有能藏、所藏,執藏義,末那此翻染汙,今言「全于末那」,正顯俱生我報全在,並未伏斷,「半分微細」,指第六識,無複外塵可緣,獨有內緣之半分猶在,其相微钿,不但非色,而且非空,「如是一類,名爲識處」,故此爲識無邊處天,「空色既亡」,空色既然沒有,「識心都滅」,知識的心也都銷滅了,把六識之內緣也伏,「十方寂然」,他不但自己沒有了,十方世界也寂然沒有,「迥無攸往」,迥然沒有所去的地方,不知怎麼好了,「如是一類,名無所有處」,這類名叫無所有處天,「識性不動」,第八識性從來不動,不可斷滅,「以滅窮研」,以妄滅之心,強加窮研,「于無盡中,發宣盡性」,于此無盡性中,虛妄發宣盡性故,使第八識性,「如存不存」,就像有所存又沒存著,沒有主宰了,「若盡非盡」,就像形相盡了又沒盡,似有若無,「如是一類,名爲非想非非想處」,空處壽二萬大劫、識處壽四萬大劫、無所有處壽六萬大劫、非想非非想處壽八萬大劫。以下第叁,更判凡聖二類。
鈍阿羅漢
此等窮空。不盡空理。從不還天。聖道窮者。如是一類。名不回心鈍阿羅漢。若從無想諸外道天。窮空不歸。迷漏無聞。便入輪轉。
「此等窮空」言既以空而滅色,又以識而滅空,又以無所有而滅識,又以非想非非想而滅無所有,則于空境竭盡心力,「不盡空理」,然空理不居色外,今既離色求空,豈盡空理,所以鈍根那含,「從不還天,聖道窮者」,從五不還天分出來的,有這聖道場研究證聖道,「如是一類,名不回心鈍阿羅漢」,這一類名鈍阿羅漢,直待非非想處八萬大劫壽滿方出叁界,生方便有余穢土,「若從無想諸外道天」,若從無想天分出來的,則一味求空,不知回頭觀察真空的道理,名爲「窮空不歸」,「迷漏無聞」,這是迷有漏天,做涅槃想,既不聞出世正法門,「便入輪轉」,他的報盡還入輪轉七趣之苦。以下第四總辨王民不同。
諸天總結
阿難。是諸天上各各天人。則是凡夫。業果酬答。答盡入輪。彼之天王。即是菩薩。遊叁摩地。漸次增進。回向聖倫。所修行路。
此文宜在下科之後,乃是通結叁界之文,今既錯簡在此,另作一科釋之。「是諸天上各各天人,則是凡夫」,要成了聖人就不在其內,「業果酬答」,凡夫他造業就有酬答,善有善報、惡有惡報,「答盡入輪」,業果酬答完了,還免不了入輪回,「彼之天王,即是菩薩,遊叁摩地,漸次增進,回向聖倫,所修行路」,如「華嚴經」雲:「叁地多作帝釋天王,四地多作夜摩天王,乃至八地多作小千世界梵王,九地多作中千世界梵王,十地多作大千世界大梵天王」,「遊叁摩地」者,以菩薩善入出住百千叁昧,故住此定,而爲天王,九次第定名善入、師子奮迅名善出、超越叁昧名善住,一一皆能深達實相。以下第五結成無色名目。
四空通結
阿難。是四空天。身心滅盡。定性現前。無業果色。從此逮終。名無色界。
色蘊銷亡名身滅盡、四蘊精微名心滅盡,阿難!「是四空天,身心滅盡,定性現前,無業果色」,四空天的凡夫,無非是把身心都滅盡了,定性現前乃有定果,沒有造業的形色了,「從此逮終」,言此外更無別天,「名無色界」,當知叁界虛妄之相終于此矣。以下總結虛妄。
此皆不了妙覺明心。積妄發生。妄有叁界。中間妄隨七趣沈溺。補特伽羅。各從其類。
此四空天的凡夫,「此皆不了妙覺明心」,皆都是不了自己不思議的那個覺、明明白白的那個心,什麼叫妙覺?什麼叫明心?其實覺就是心、心就是覺,妙覺就是一個不思議的知覺,明明白白的心在這裏常起覺照,真會用功就在這裏,大多數的人都忽略過去,「積妄發生,妄有叁界」,積累的妄想發生出來的虛妄不實的欲界、色界、無色界,「中間妄隨七趣沈溺」,在他修行的過程中虛妄的隨著「七趣沈溺」,七趣是六道加上仙道,統統都歸沈溺,「補特伽羅」,補特伽羅中國話叫數取趣,七趣之中不定入哪一趣,「各從其類。」以下示修羅趣。
七 阿修羅趣
複次阿難。是叁界中。複有四種阿修羅類。若于鬼道。以護法力。乘通入空。此阿修羅。從卵而生。鬼趣所攝。若于天中。降德貶墜。其所蔔居。鄰于日月。此阿修羅從胎而出。人趣所攝。有修羅王。執持世界。力洞無畏。能與梵王。及天帝釋。四天爭權。此阿修羅。因變化有。天趣所攝。阿難。別有一分下劣修羅。生大海心。沈水穴口。旦遊虛空。暮歸水宿。此阿修羅。因濕氣有。畜生趣攝。
這段文表示阿修羅在六道裏頭算叁善道,他分卵、胎、濕、化四種,先說卵生,佛對阿難說,「是叁界中,複有四種阿修羅類」,阿修羅翻無端正,阿修羅也有護持佛法的時候,「若于鬼道,以護法力,乘通入空」,以護法的力量,他能乘著這個神通入到虛空裏去,「此阿修羅,從卵而生」,此阿修羅是從卵生,這一類在「鬼趣所攝」,「若于天中,降德貶墜,其所蔔居,鄰于日月」,這一類在忉利天上做事,「降德眨墜」,因爲失了德、做錯事被貶下來,其所居住的地方,與日月做鄰居,「此阿修羅從胎而出,人趣所攝」,這一類阿修羅是從胎而生,是人趣所攝,「有修羅王」,有一種阿修羅王,他也能「執持世界」,世界上的事情,他也能管,「力洞無畏」,他的力量大的很,沒有可怕的地方,「能與梵王,及天帝釋,四天爭權」,能與色界天的梵王、忉利天的帝釋還有四天王爭權,「此阿修羅,因變化有」,此阿修羅是化生有的,屬于「天趣所攝」,佛對阿難說,「別有一分下劣修羅」,還有一下等漏劣的修羅,「生大海心」,生在大海心裏頭,「沈水穴口」,他沈在水穴口的地方,好比那個靠岸的海口,他就在那個地方住,「旦遊虛空」,白天在虛空四處遊,「暮歸水宿」,黑天就歸在水裏住宿,「此阿修羅,因濕氣有」,這類是因濕氣而有,「畜生趣攝」,他歸畜生一類。以下結示勸修又分二,初結示迷妄又分二,初結成妄果本空。
七趣總結
阿難。如是地獄。餓鬼。畜生。人及神仙。天洎修羅。精研七趣。皆是昏沈諸有爲相。妄想受生。妄想隨業。于妙圓明無作本心。皆如空華。元無所著。但一虛妄。更無根緒。
這段文是結成妄果本空,由虛妄結的果,本來是空的,佛對著阿難說,「如是地獄,餓鬼,畜生,人及神仙,天洎修羅,精研七趣」,如是地獄乃至修羅這七趣,「皆是昏沈諸有爲相,妄想受上,妄想隨業」,皆是昏沈是惑、有爲是業、受生隨業是其果報,這是惑業苦叁,這都在糊塗裏頭,昏昏沈沈的,都是有作有爲的相,不能達到無爲的妙法,「于妙圓明無作本心,皆如空華」,他這七趣要在這個妙圓明無作的本心都不夠格,這個妙是法身德、圓明是般若德、無作本心是解脫德,他在叁德裏頭皆如空華,就等于無,「元無所著」,根本上就沒有著落的地方,天和神那麼大能耐,也是沒有著落,都是不究竟,「但一虛妄,更無根緒」,單單的就是一個虛而不實、妄而不真,更沒有根本、沒有頭緒,就是這七樣,人要知道佛,就知道哪個高低了,就知道哪個是真實的、哪個是虛假的。以下第叁重示妄因顛倒。
阿難。…
《大佛頂首楞嚴經講記 卷九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