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護」,都離的遠遠的,「大力魔王,得其方便」,大力鬼王他們都得到方便了,你信佛他「現作佛身」,他現出佛身「來爲說法」,來給你說法,說我這個佛許可吃葷,「非毀禁戒,贊淫怒癡」,非毀禁戒就是說持戒不對,他說殺、盜、淫、妄這四種重戒不要緊,贊歎淫、怒、癡,說淫欲好、越怒越愚癡才好,「命終自爲魔王眷屬」,這樣的人要到命終之時究竟是歸魔王的眷屬,「受魔福盡」,魔王的福要是受盡了,「墮無間獄」,一定是墮無間地獄,「阿難,修菩提者」,佛又叫阿難,修學佛法的人,「永斷五辛」,一定要永斷五辛,「是則名爲第一增進修行漸次」,是則名爲第一增長進步修行的漸次。以下說刳正性。
二 刳其正性
雲何正性。阿難。如是衆生入叁摩地。要先嚴持清淨戒律。永斷淫心。不餐酒肉。以火淨食。無啖生氣。阿難。是修行人。若不斷淫。及與殺生。出叁界者。無有是處。當觀淫欲。猶如毒蛇。如見怨賊。先持聲聞四棄八棄。執身不動。後行菩薩清淨律儀。執心不起。禁戒成就。則于世間。永無相生相殺之業。偷劫不行。無相負累。亦于世間不還宿債。是清淨人。修叁摩地。父母肉身。不須天眼。自然觀見十方世界。睹佛聞法。親奉聖旨。得大神通。遊十方界。宿命清淨。得無艱險。是則名爲第二增進修行漸次。
這一科文是刳正性,好比用刀子把不淨的東西刳淨了,佛對阿難說,「如是衆生入叁摩地」,若是有人要修行想入佛的正定正受,「要先嚴持清淨戒律」,先要嚴持淨戒律儀,沒有汙染,「永斷淫心、不餐酒肉」,只要持戒,把淫欲心永遠的斷了,不能喝酒、不能吃肉,這是最要緊的,「以火淨食,無啖生氣」,總是吃熱的東西,不要吃生的東西,佛對阿難說,讓法會大衆聽,讓後來的人跟著學,說「是修行人,若不斷淫,及與殺生,出叁界者,無有是處」,你竟想修行,不斷淫欲,還是殺生吃魚吃肉,若是這樣便超不出叁界去,底下說一個比喻「當觀淫欲,猶如毒蛇」,毒蛇咬著人就得死,「如見怨賊」,如同見到仇人怨賊,當然是要躲避,「先持聲聞四棄八棄,執身不動」,先要持小乘戒,小乘戒有四棄、有八棄;四棄戒就是殺、盜、淫、妄,殺生害命、偷盜東西、邪淫、妄語,尋常方便語不叫妄語,比如勸人說方便法,讓人修行學道,躲避殺、盜、淫、妄,在小乘戒裏有四棄、有八棄,棄就是這個物不要了,把他扔了,所以在佛戒中犯了四棄八棄就是重戒,不能忏悔,「執身不動」,把自己管得住,不犯這四棄是比丘戒、八棄是比丘尼戒,加觸、欲、覆、隨,以防淫習,這在八棄以內先將小乘戒持好,「後行菩薩清淨律儀,執心不起」,以後再持大乘戒行菩薩道,大乘戒是十重四十八輕戒,律是戒律、儀是儀表。
上面說聲聞戒是執身不動就可以了,這菩薩戒是「執心不起」,不但身不做,連心也不准起妄念,這大乘戒就微細了,「禁戒成就,則于世間,永無相生相殺之業,偷劫不行,無相負累」,把這個戒持住不犯,心也不讓他起妄念,這個身戒心戒要成就了,則于世間永無相生了,在世間上就沒有殺生還生、殺業還殺業了,你欠什麼債,就得還什麼債,你不行殺業,自然就沒有互相負累了,「亦于世間不還宿債」,這是一定的道理!受大乘戒不還宿債,「是清淨人」,雖然沒證聖果,就是一個清淨的人,你再加功「修叁摩地」,你修正定正受的時候,「父母肉身」,就是這個父母所生的肉身,「不須天眼」,用不著天眼,「自然觀見十方世界」,大家要知道修叁摩地這個力量,不是觀這一個世界,能觀見十方世界的事情,「睹佛聞法」,睹是對面親自見著佛說法,「親奉聖旨」,親自奉佛指示修聖修佛的道理以及成聖成佛的宗旨,「得大神通,遊十方界」,不是平常的小神通,得大神通遊十方的世界,「宿命清淨」,你過去宿世造的業,無論是造什麼業,就怕你不修行,你一發心修行都清清淨淨的了,「得無艱險」,人在世間上不知哪時候遇著禍害危險,今世雖然沒造業,前世造的業找上來了,所以往往的這個人遇著危險的事情,那都是關乎前世做的事,宿命一清淨,過去世的業不來找了,得著沒有艱難危險的保障了,「是則名爲第二增進修行漸次。」以下第叁發明違其現業。
叁 違其現業
雲何現業。阿難。如是清淨持禁戒人。心無貪淫。于外六塵。不多流逸。因不流逸。旋元自歸。塵既不緣。根無所偶。反流全一。六用不行。十方國士。皎然清淨。譬如瑠璃。內懸明月。身心快然。妙圓平等。獲大安隱。一切如來。密圓淨妙。皆現其中。是人即獲無生法忍。從是漸修。隨所發行。安立聖位。是則名爲第叁增進修行漸次。
這段文說明違現業,「雲何現業?阿難」,雲何可以違背現業?佛對阿難說,「如是清淨持禁戒人」,上邊說過「心無貪淫」之念,「于外六塵,不多流逸」,于外又不隨六塵流轉奔逸,因此才「旋元自歸」,你不隨著業緣跑,違背現在的業,當然是旋轉回來于原始的地方,「塵既不緣」,若能不緣六塵,「根無所偶」,六根不去與六塵聯絡,六根就沒有所配偶的地方,六根指的是六勝義根,無所偶就清淨了,「反流全一」,反過世界的那個流逸奔走,完全都歸到一個真理上,若能反流歸一,「六用不行」,六種浮塵根就用不著了,「十方國土」,能這樣當時就顯出這十方佛土無量無邊,「皎然清淨」,不但光,還皎然清淨,「譬如琉璃」是亮的,「內懸明月」,明月是明的,兩樣擱在一塊,顯出明亮的相來,「身心快然」,當然是身心痛快安然了,到這裏「妙圓平等」,不可思議的妙、圓融無礙的體,體用一如就平等了,「獲大安隱」,得著最大的安然穩妥,「一切如來,密圓淨妙」,這就說到一切如來秘密圓融無礙清淨不可思議的法身,「皆現其中」,現在如同琉璃內懸明月的地方,「是人即獲無生法忍」,這個人修行到這個程度,就能得著無生無滅的果位,「從是漸修」,從此任運的漸漸修,「隨所發行」,隨著你所發心修行,就容易了,「安立聖位」,這就能轉凡成聖,正顯五十七位皆以此行而爲能立,「是則名爲第叁增進修行漸次。」以下別明諸位次爲所轉之號又分四,初觀行轉依號。
幹慧
阿難。是善男子。欲愛幹枯。根境不偶。現前殘質。不複續生。執心虛明。純是智慧。慧性明圓。蓥十方界。幹有其慧。名幹慧地。
這一段文是起觀行的轉依號,怎麼叫觀行轉依號?就是講修行用功,要起觀想,以觀想爲修行,說觀行的名號有多有少,說具足了有四十二個妙陀羅,連十信一共是五十二位轉依號,就是轉凡依聖,我們普通人的凡心轉過來,依佛說的理體,所以這叫轉依,大端說就是轉凡依聖。我們人的心素常被世法熏的,把自己的正性都反背了,佛教化人,若見著自己的本性,這才是歸于人自己根本的本位,得慢慢的轉,這先說轉依的名號,佛對阿難說,「是善男子,欲愛幹枯,根境不偶,現前殘質,不複續生」,這裏說轉依用功,指著修行人說善男子,不是一定指著男子,男女老幼、富貴貧賤都在其中,指發心修行的人,能可以起觀行轉凡依聖,都可以稱善男子,「欲愛幹枯」,由上邊有叁漸次,就是違其現業,現前的境界不隨他轉了,這時候用功到了欲愛幹枯了,貪愛的心都幹枯了、沒有滋潤了,這是說修行的好處!「根境不偶」,這說眼六根不著六塵,陽者爲奇、陰者爲偶,陰陽不能配合了叫不偶,若能這樣修行就有成效,「現前殘質,不複續生」,就是現前所知道的,殘質就是年老的壞相,用功的人,觀照本位,不隨著境轉,人都以爲知覺是身體,知覺不是身體,知覺是寄托在身體上,身體有生死、有苦樂,知覺沒有生死,這是兩個不相同的地方,明白這個道理就會修行,不受生死,「執心虛明」,這說知道這個身體是虛妄的,把他放下,保守這個心,執心就是抓住,不受六塵染汙,光是一個明白,清虛的光明,表示清淨,由愛欲幹枯,「純是智慧」,智是現前明明了了的明智、慧是多生多世的宿慧,人所以有聰明的、有愚笨的,都關乎前世,「慧性明圓」,一切法皆有性,沒有性不能成立,這個性是慧性,與智慧相近,到這裏就明圓了,轉過來說就是慧性圓明,沒有缺欠,這是初一步,能夠這個樣子,「蓥十方界」,蓥字就當裝飾講,可以裝飾世界,人心一好,世界就好,這是一定的事,人心一向道,世界都入了正道,能可以莊嚴十方的世界都得著利益,「慧性明圓,蓥十方界」之道理,明白了是豎窮橫徧的,「幹有其慧,名幹慧地」,幹有緣其慧,只是有這個智慧,沒有性理之水的滋潤,所以名叫幹慧地。
十信
欲習初幹。末與如來法流水接。即以此心。中中流入。圓妙開敷。從真妙圓。重發真妙。妙信常住。一切妄想滅盡無余。中道純真。名信心住。真信明了。一切圓通。陰處界叁。不能爲礙。如是乃至過去未來。無數劫中。舍身受身。一切習氣。皆現在前。是善男子。皆能憶念。得無遺忘。名念心住。妙圓純真。真精發化。無始習氣。通一精明。唯以精明。進趣真淨。名精進心。心精現前。純以智慧。名慧心住。執持智明。周徧寂湛。寂妙常凝。名定心住。定光發明。明性深入。唯進無退。名不退心。心進安然。保持不失。十方如來。氣分交接。名護法心。覺明保持。能以妙力。回佛慈光。向佛安住。猶如雙鏡。光明相對。其中妙影。重重相入。名回向心。心光密回。獲佛常凝無上妙淨。安住無爲。得無遺失。名戒心住。住戒自在。能遊十方。所去隨願。名願心住。
這…
《大佛頂首楞嚴經講記 卷八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