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大佛頂首楞嚴經講記 卷八▪P3

  ..續本文上一頁一段文是相似轉依號,還沒到究竟,有點相似,好比事情做到一半的意思,上邊已說名號,這裏說修行從信心入手,佛法無邊,唯信能入,這裏是說十信的位子,「欲習初幹」,只是能伏惑不起,未能斷惑「未與如來法流水接」,這是說無明惑未斷,與中谛法流之水還未接上,「即以此心,中中流入」,就是說此心與中道理體相近了,就結與未結的時候。近了,就是用現前的一念心,「中中流入」,上邊這個中是但中理、底下這個中是圓中理,這個中道,別教、圓教都叫中道,由淺入深,怎麼分別這兩種中道呢?余者都在旁邊,不夠中道,有對待法,這個地方佛法說超倫絕待,就是中道;深的是圓中、淺的是但中,但中不具一切法,這是別教的中道,這個中道比四果阿羅漢高得太多了,那是小乘;這是到了大乘裏頭,大乘裏也有高低,大乘講中道理體、小乘講偏真理,偏在真空裏頭,俗谛理修妙有,真空妙有放下歸中道,折兩邊獨顯中道,把有無、是非、好壞都去了,但觀中道,以不思議心觀不思議境,把兩邊去了,但觀中道叫但中;圓中的道理是一中一切中,中外無非中,無非中對中,中也不可得,一切法了不可得,勉強立一個名字就叫中。

  

  「圓妙開敷」,圓融無礙不可思議的這個妙理開敷了,「從真妙圓」,真是不妄、妙是不可思議、圓是無欠無余,從這個圓理,也叫圓教,從真妙圓上「重發真妙」,從妙圓上起觀照,這個理是不可思議的,重又發出真妙的,沒見著實在的本性,「妙性常住」,不可思議的這個信心永遠常住,不能迷昧了,常常的保住,「一切妄想滅盡無余」,在這裏把一切私欲妄想都滅盡了,這就到了中道的邊際了,「中道純真」,知道中道純粹的就是一個真理,沒有旁的造作、沒有旁的作用,到這個地方,舉出十信的位子,「名信心住」,到這裏信心就不退了,「真信明了」,由此明白了真信心不退了,「一切圓通」,知道圓融無礙通達一切的理, 「陰處界叁,不能爲礙」,陰是五陰、處是六根對六塵、界是六根、六塵、六識合在一塊是十八界,這叁樣不能爲障礙,因爲明白了中道理體,這叁種怎麼叫障礙呢?眼只能看形相不能聽聲,耳朵能聽聲不能看色,鼻子只知香臭,眼睛看不出香臭,舌頭能說話、能嘗滋味,讓他做旁的他不會,能說不是障礙嗎?怎麼就不能障礙呢?眼能聽聲,耳朵能說話,不像我們的眼睛只能看,不會說話,我在浙江見到一間廟,遇到一位法師叫目講大師,他用眼睛能說話,有一個廟給他留紀念,我在那裏看見,還照了一個像,這是事實,不用說修成佛,修到十信的位子上,就能有這個效果,「陰處界叁,不能爲礙」,六根互用沒有障礙,「如是乃至過去未來,無數劫中」,如是乃至是超略之詞,不是過去就是未來,若不然就是現在,無數的劫中,當然是數不過來的時間,「舍身受身」,工夫用在十信位中,不用說往高處舉,就見效了,舍身就是死了、受身就是又投生,「一切習氣」,這都是人的習慣性,枉自受這種生死之苦,「皆現在前」,一切習氣過去未來到現在皆現入十信住了,「是善男子」,佛稱善男子指能修行、能做佛教的大事,不論男女老少,都稱爲善男子,「皆能憶念」,憶念是過去的事情都能想出來,「得無遺忘」,多少萬劫的事情皆現在前,不能忘了,「名念心住」,到此信念的心就不退了,再說「妙圓純真」,以妙圓純粹真信不疑的信念之心,「真精發化」,由純真精進發生變化,「無始習氣」,無始劫來的習氣,「通一精明」,統統化成一種精明的信心,「唯以精明,進趣真淨」,唯獨以此精明的信心,向前趣向真實的清淨涅槃之道而不休息,「名精進心」,這是第二名精進心,「心精現前」,心之精明現前之時,就沒有愚癡,「純以智慧」,純粹用智慧,「名慧心住」,這是第四名慧心住,「執持智明」,執持這個信心的智慧發明了,「周徧寂湛」,到這個時候信心才能夠普徧,寂然清淨,這是說初修信心,「寂妙常凝」,信心寂然不動,心裏頭還有不思議,在這個時候,常常的凝結不散,這是功夫純了,「名定心住」,這才夠稱爲第五定心住,「定光發明」,這個定心之智不但放光,「明性深入」,而且明了之慧性,還深入妙理,「唯進無退」,從此勇猛不退,「名不退心」,這是第六名不退心,「心進安然,保持不失」,信心精進安然不動,保護永遠不退失,雖然沒達到佛地,「十方如來,氣分交接」,然而與十方如來的氣氛交接,「名護法心」,這是第七名護法心,「覺明保持」,信心的本覺之光明,自己知道保護,任持不松,「能以妙力」,這個時候能可以不思議的力量,「回佛慈光」,自己心光向于佛之慈光,「向佛安住」,覺心安穩,常住不變,這時「猶如雙鏡,光明相對」,如同佛那個鏡子、自己這裏一個鏡子,兩個鏡子光明相對,「其中妙影,重重相入」,這是個比喻,「名回向心」,這是第八名爲回向心,這時「心光密回」,心光明亮秘密之中回轉過來,「獲佛常凝無上妙淨」,不獨是獲佛之常光凝照,而且得無上不可思議、清淨、無作戒體,從此「安住無爲」,安然得住、無作無爲,「得無遺失」,到了這個時候,信心不搖動,「名戒心住」,這是第九名戒心住,「住戒自在」,住戒不費力,自然地就住下了,住戒以後,「能遊十方,所去隨願」,可以自在神通力遊行十方所去隨願,「名願心住」,這是第十名願心住。以下分證轉依號,又分五,初明十住。

  

  十住

  

  阿難。是善男子。以真方便。發此十心。心精發輝。十用涉入。圓成一心。名發心住。心中發明。如淨琉璃。內現精金。以前妙心履以成地。名治地住。心地涉知。俱得明了。遊履十方。得無留礙。名修行住。行與佛同。受佛氣分。如中陰身。自求父母。陰信冥通。入如來種。名生貴住。既遊道胎。親奉覺胤。如胎已成。人相不缺。名方便具足住。容貌如佛。心相亦同。名正心住。身心合成。日益增長。名不退住。十身靈相。一時具足。名童真住。形成出胎。親爲佛子。名法王子住。表以成人。如國大王。以諸國事分委太子。彼剎利王。世子長成。陳列灌頂。名灌頂住。

  

  這段承上邊十信,是轉凡依聖,「是善男子,以真方便」,是善男子用真實的修行方法,容易入十住位,「發此十心」,所以才發十種的信心,「心精發輝」,把精進心發揮到究竟了,光晖發出來,「十用涉入」,這時候能起作用,能以入手真修,怎麼入手法呢?把十種信心「圓成一心」,圓成這一個初住的心,「名發心住」,這是第一分證轉依名爲發心住,「心中發明」,由發心住心中發出光明來,「如淨琉璃,內現精金」,這是說如同清淨的琉璃寶現出精純的金相,到了分證轉,「以前妙心履以成地」,拿以前的妙心做爲實行,腳踏實地,「名治地住」,這是第二名治地住,「心地涉知,俱得明了」,心是智、地是理,心地攝受知覺,所有的一種知覺差不多都明白了,「遊履十方,得無留礙」,不論到哪鬼都任意流動行走,沒有窒留、沒有障礙,到這個地方,「名修行住」,這是第叁名修行住,「行與佛同」,所修之十行與佛相同,「受佛氣氛」,當得受佛的氣氛,沾著佛的光明了,「如中陰身,自求父母」,如同中陰之身,自求同業爲其父母,雖未實現,「陰信冥通」,然而陰信早已冥通,「入如來種」,一入聖胎就是如來種性,「名生貴住」,這是第四名生貴住,「既遊道胎」,既然遊行至道胎,入如來種性,「親奉覺胤」,親自奉覺王之法胤,從此方便智慧漸漸具足,「如胎已成」,如同胎已成了,「人相不缺」,人的相貌一樣也不缺,「名方便具足住」,這是第五名方便具足住,「容貌如佛」,到了這一住,相貌就像佛一樣,以表權智,「心相亦同」,實智之心相也同,這是正當的得著究竟的心理,「名正心住」,第六名正心住,「身心合成,日益增長」,權智之身與實智之心都合成爲一,從此修行日見增進不退,「名不退住」,這是第七名不退住,「十身靈相,一時具足」,一身是聲聞身、緣覺身、菩薩身、如來身、法身、智身、業報身、衆生身、國土身、虛空身,這十身靈相一時具足,如同胎之十月期滿身相不缺,「名童真住」,這是第八名童真住,「形成出胎,親爲佛子」,十身靈相具足,如人之形成出胎,由此以大願力,遊履十方,親爲佛子,「名法王子住」,第九名爲法王子住,「表以成人,如國大王」,表明爲法王子,已經成人,如國家的大王,「以諸國事分委太子」,國王好比佛、太子好比菩薩,國家大事分委太子,菩薩承擔如來家業,「彼剎利王,世子長成,陳列灌頂」,剎利是貴族,世子是正阙太子,「陳列灌頂」是傳王位的製度,「名灌頂住」,這是第十名灌頂住。以下第二,明十行。

  

  十行

  

  阿難。是善男子。成佛子已。具足無量如來妙德。十方隨順。名歡喜行。善能利益一切衆生。名饒益行。自覺覺他。得無違拒。名無瞋恨行。種類出生。窮未來際。叁世平等。十方通達。名無盡行。一切合同。種種法門。得無差誤。名離癡亂行。則于同中。顯現群異。一一異相。各各見同。名善現行。如是乃至十方虛空。滿足微塵。一一塵中。現十方界。現塵現界。不相留礙。名無著行。種種現前。鹹是第一波羅蜜多。名尊重行。如是圓融。能成十方諸佛軌則。名善法行。一一皆是清淨無漏。一真無爲。性本然故。名真實行。

  

  這一科文是佛發明十行是分證轉依,是分分的轉,佛說法爲的是轉凡成聖,凡是普通的人,不知道有個不生死的本心,佛出世說法告訴人,得要認識自己,自己本來沒有生死,你爲什麼認識有生死的當自己,所以得把那個思想轉過來。十信以前是觀行轉、十信位是相似轉、十住以下是分證轉,十住到…

《大佛頂首楞嚴經講記 卷八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