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大佛顶首楞严经讲记 卷八▪P3

  ..续本文上一页一段文是相似转依号,还没到究竟,有点相似,好比事情做到一半的意思,上边已说名号,这里说修行从信心入手,佛法无边,唯信能入,这里是说十信的位子,「欲习初干」,只是能伏惑不起,未能断惑「未与如来法流水接」,这是说无明惑未断,与中谛法流之水还未接上,「即以此心,中中流入」,就是说此心与中道理体相近了,就结与未结的时候。近了,就是用现前的一念心,「中中流入」,上边这个中是但中理、底下这个中是圆中理,这个中道,别教、圆教都叫中道,由浅入深,怎么分别这两种中道呢?余者都在旁边,不够中道,有对待法,这个地方佛法说超伦绝待,就是中道;深的是圆中、浅的是但中,但中不具一切法,这是别教的中道,这个中道比四果阿罗汉高得太多了,那是小乘;这是到了大乘里头,大乘里也有高低,大乘讲中道理体、小乘讲偏真理,偏在真空里头,俗谛理修妙有,真空妙有放下归中道,折两边独显中道,把有无、是非、好坏都去了,但观中道,以不思议心观不思议境,把两边去了,但观中道叫但中;圆中的道理是一中一切中,中外无非中,无非中对中,中也不可得,一切法了不可得,勉强立一个名字就叫中。

  

  「圆妙开敷」,圆融无碍不可思议的这个妙理开敷了,「从真妙圆」,真是不妄、妙是不可思议、圆是无欠无余,从这个圆理,也叫圆教,从真妙圆上「重发真妙」,从妙圆上起观照,这个理是不可思议的,重又发出真妙的,没见着实在的本性,「妙性常住」,不可思议的这个信心永远常住,不能迷昧了,常常的保住,「一切妄想灭尽无余」,在这里把一切私欲妄想都灭尽了,这就到了中道的边际了,「中道纯真」,知道中道纯粹的就是一个真理,没有旁的造作、没有旁的作用,到这个地方,举出十信的位子,「名信心住」,到这里信心就不退了,「真信明了」,由此明白了真信心不退了,「一切圆通」,知道圆融无碍通达一切的理, 「阴处界三,不能为碍」,阴是五阴、处是六根对六尘、界是六根、六尘、六识合在一块是十八界,这三样不能为障碍,因为明白了中道理体,这三种怎么叫障碍呢?眼只能看形相不能听声,耳朵能听声不能看色,鼻子只知香臭,眼睛看不出香臭,舌头能说话、能尝滋味,让他做旁的他不会,能说不是障碍吗?怎么就不能障碍呢?眼能听声,耳朵能说话,不像我们的眼睛只能看,不会说话,我在浙江见到一间庙,遇到一位法师叫目讲大师,他用眼睛能说话,有一个庙给他留纪念,我在那里看见,还照了一个像,这是事实,不用说修成佛,修到十信的位子上,就能有这个效果,「阴处界三,不能为碍」,六根互用没有障碍,「如是乃至过去未来,无数劫中」,如是乃至是超略之词,不是过去就是未来,若不然就是现在,无数的劫中,当然是数不过来的时间,「舍身受身」,工夫用在十信位中,不用说往高处举,就见效了,舍身就是死了、受身就是又投生,「一切习气」,这都是人的习惯性,枉自受这种生死之苦,「皆现在前」,一切习气过去未来到现在皆现入十信住了,「是善男子」,佛称善男子指能修行、能做佛教的大事,不论男女老少,都称为善男子,「皆能忆念」,忆念是过去的事情都能想出来,「得无遗忘」,多少万劫的事情皆现在前,不能忘了,「名念心住」,到此信念的心就不退了,再说「妙圆纯真」,以妙圆纯粹真信不疑的信念之心,「真精发化」,由纯真精进发生变化,「无始习气」,无始劫来的习气,「通一精明」,统统化成一种精明的信心,「唯以精明,进趣真净」,唯独以此精明的信心,向前趣向真实的清净涅槃之道而不休息,「名精进心」,这是第二名精进心,「心精现前」,心之精明现前之时,就没有愚痴,「纯以智慧」,纯粹用智慧,「名慧心住」,这是第四名慧心住,「执持智明」,执持这个信心的智慧发明了,「周徧寂湛」,到这个时候信心才能够普徧,寂然清净,这是说初修信心,「寂妙常凝」,信心寂然不动,心里头还有不思议,在这个时候,常常的凝结不散,这是功夫纯了,「名定心住」,这才够称为第五定心住,「定光发明」,这个定心之智不但放光,「明性深入」,而且明了之慧性,还深入妙理,「唯进无退」,从此勇猛不退,「名不退心」,这是第六名不退心,「心进安然,保持不失」,信心精进安然不动,保护永远不退失,虽然没达到佛地,「十方如来,气分交接」,然而与十方如来的气氛交接,「名护法心」,这是第七名护法心,「觉明保持」,信心的本觉之光明,自己知道保护,任持不松,「能以妙力」,这个时候能可以不思议的力量,「回佛慈光」,自己心光向于佛之慈光,「向佛安住」,觉心安稳,常住不变,这时「犹如双镜,光明相对」,如同佛那个镜子、自己这里一个镜子,两个镜子光明相对,「其中妙影,重重相入」,这是个比喻,「名回向心」,这是第八名为回向心,这时「心光密回」,心光明亮秘密之中回转过来,「获佛常凝无上妙净」,不独是获佛之常光凝照,而且得无上不可思议、清净、无作戒体,从此「安住无为」,安然得住、无作无为,「得无遗失」,到了这个时候,信心不摇动,「名戒心住」,这是第九名戒心住,「住戒自在」,住戒不费力,自然地就住下了,住戒以后,「能游十方,所去随愿」,可以自在神通力游行十方所去随愿,「名愿心住」,这是第十名愿心住。以下分证转依号,又分五,初明十住。

  

  十住

  

  阿难。是善男子。以真方便。发此十心。心精发辉。十用涉入。圆成一心。名发心住。心中发明。如净琉璃。内现精金。以前妙心履以成地。名治地住。心地涉知。俱得明了。游履十方。得无留碍。名修行住。行与佛同。受佛气分。如中阴身。自求父母。阴信冥通。入如来种。名生贵住。既游道胎。亲奉觉胤。如胎已成。人相不缺。名方便具足住。容貌如佛。心相亦同。名正心住。身心合成。日益增长。名不退住。十身灵相。一时具足。名童真住。形成出胎。亲为佛子。名法王子住。表以成人。如国大王。以诸国事分委太子。彼剎利王。世子长成。陈列灌顶。名灌顶住。

  

  这段承上边十信,是转凡依圣,「是善男子,以真方便」,是善男子用真实的修行方法,容易入十住位,「发此十心」,所以才发十种的信心,「心精发辉」,把精进心发挥到究竟了,光晖发出来,「十用涉入」,这时候能起作用,能以入手真修,怎么入手法呢?把十种信心「圆成一心」,圆成这一个初住的心,「名发心住」,这是第一分证转依名为发心住,「心中发明」,由发心住心中发出光明来,「如净琉璃,内现精金」,这是说如同清净的琉璃宝现出精纯的金相,到了分证转,「以前妙心履以成地」,拿以前的妙心做为实行,脚踏实地,「名治地住」,这是第二名治地住,「心地涉知,俱得明了」,心是智、地是理,心地摄受知觉,所有的一种知觉差不多都明白了,「游履十方,得无留碍」,不论到哪鬼都任意流动行走,没有窒留、没有障碍,到这个地方,「名修行住」,这是第三名修行住,「行与佛同」,所修之十行与佛相同,「受佛气氛」,当得受佛的气氛,沾着佛的光明了,「如中阴身,自求父母」,如同中阴之身,自求同业为其父母,虽未实现,「阴信冥通」,然而阴信早已冥通,「入如来种」,一入圣胎就是如来种性,「名生贵住」,这是第四名生贵住,「既游道胎」,既然游行至道胎,入如来种性,「亲奉觉胤」,亲自奉觉王之法胤,从此方便智慧渐渐具足,「如胎已成」,如同胎已成了,「人相不缺」,人的相貌一样也不缺,「名方便具足住」,这是第五名方便具足住,「容貌如佛」,到了这一住,相貌就像佛一样,以表权智,「心相亦同」,实智之心相也同,这是正当的得着究竟的心理,「名正心住」,第六名正心住,「身心合成,日益增长」,权智之身与实智之心都合成为一,从此修行日见增进不退,「名不退住」,这是第七名不退住,「十身灵相,一时具足」,一身是声闻身、缘觉身、菩萨身、如来身、法身、智身、业报身、众生身、国土身、虚空身,这十身灵相一时具足,如同胎之十月期满身相不缺,「名童真住」,这是第八名童真住,「形成出胎,亲为佛子」,十身灵相具足,如人之形成出胎,由此以大愿力,游履十方,亲为佛子,「名法王子住」,第九名为法王子住,「表以成人,如国大王」,表明为法王子,已经成人,如国家的大王,「以诸国事分委太子」,国王好比佛、太子好比菩萨,国家大事分委太子,菩萨承担如来家业,「彼剎利王,世子长成,陈列灌顶」,剎利是贵族,世子是正阙太子,「陈列灌顶」是传王位的制度,「名灌顶住」,这是第十名灌顶住。以下第二,明十行。

  

  十行

  

  阿难。是善男子。成佛子已。具足无量如来妙德。十方随顺。名欢喜行。善能利益一切众生。名饶益行。自觉觉他。得无违拒。名无瞋恨行。种类出生。穷未来际。三世平等。十方通达。名无尽行。一切合同。种种法门。得无差误。名离痴乱行。则于同中。显现群异。一一异相。各各见同。名善现行。如是乃至十方虚空。满足微尘。一一尘中。现十方界。现尘现界。不相留碍。名无着行。种种现前。咸是第一波罗蜜多。名尊重行。如是圆融。能成十方诸佛轨则。名善法行。一一皆是清净无漏。一真无为。性本然故。名真实行。

  

  这一科文是佛发明十行是分证转依,是分分的转,佛说法为的是转凡成圣,凡是普通的人,不知道有个不生死的本心,佛出世说法告诉人,得要认识自己,自己本来没有生死,你为什么认识有生死的当自己,所以得把那个思想转过来。十信以前是观行转、十信位是相似转、十住以下是分证转,十住到…

《大佛顶首楞严经讲记 卷八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