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大佛顶首楞严经讲记 卷八▪P2

  ..续本文上一页护」,都离的远远的,「大力魔王,得其方便」,大力鬼王他们都得到方便了,你信佛他「现作佛身」,他现出佛身「来为说法」,来给你说法,说我这个佛许可吃荤,「非毁禁戒,赞淫怒痴」,非毁禁戒就是说持戒不对,他说杀、盗、淫、妄这四种重戒不要紧,赞叹淫、怒、痴,说淫欲好、越怒越愚痴才好,「命终自为魔王眷属」,这样的人要到命终之时究竟是归魔王的眷属,「受魔福尽」,魔王的福要是受尽了,「堕无间狱」,一定是堕无间地狱,「阿难,修菩提者」,佛又叫阿难,修学佛法的人,「永断五辛」,一定要永断五辛,「是则名为第一增进修行渐次」,是则名为第一增长进步修行的渐次。以下说刳正性。

  

  二 刳其正性

  

  云何正性。阿难。如是众生入三摩地。要先严持清净戒律。永断淫心。不餐酒肉。以火净食。无啖生气。阿难。是修行人。若不断淫。及与杀生。出三界者。无有是处。当观淫欲。犹如毒蛇。如见怨贼。先持声闻四弃八弃。执身不动。后行菩萨清净律仪。执心不起。禁戒成就。则于世间。永无相生相杀之业。偷劫不行。无相负累。亦于世间不还宿债。是清净人。修三摩地。父母肉身。不须天眼。自然观见十方世界。睹佛闻法。亲奉圣旨。得大神通。游十方界。宿命清净。得无艰险。是则名为第二增进修行渐次。

  

  这一科文是刳正性,好比用刀子把不净的东西刳净了,佛对阿难说,「如是众生入三摩地」,若是有人要修行想入佛的正定正受,「要先严持清净戒律」,先要严持净戒律仪,没有污染,「永断淫心、不餐酒肉」,只要持戒,把淫欲心永远的断了,不能喝酒、不能吃肉,这是最要紧的,「以火净食,无啖生气」,总是吃热的东西,不要吃生的东西,佛对阿难说,让法会大众听,让后来的人跟着学,说「是修行人,若不断淫,及与杀生,出三界者,无有是处」,你竟想修行,不断淫欲,还是杀生吃鱼吃肉,若是这样便超不出三界去,底下说一个比喻「当观淫欲,犹如毒蛇」,毒蛇咬着人就得死,「如见怨贼」,如同见到仇人怨贼,当然是要躲避,「先持声闻四弃八弃,执身不动」,先要持小乘戒,小乘戒有四弃、有八弃;四弃戒就是杀、盗、淫、妄,杀生害命、偷盗东西、邪淫、妄语,寻常方便语不叫妄语,比如劝人说方便法,让人修行学道,躲避杀、盗、淫、妄,在小乘戒里有四弃、有八弃,弃就是这个物不要了,把他扔了,所以在佛戒中犯了四弃八弃就是重戒,不能忏悔,「执身不动」,把自己管得住,不犯这四弃是比丘戒、八弃是比丘尼戒,加触、欲、覆、随,以防淫习,这在八弃以内先将小乘戒持好,「后行菩萨清净律仪,执心不起」,以后再持大乘戒行菩萨道,大乘戒是十重四十八轻戒,律是戒律、仪是仪表。

  

  上面说声闻戒是执身不动就可以了,这菩萨戒是「执心不起」,不但身不做,连心也不准起妄念,这大乘戒就微细了,「禁戒成就,则于世间,永无相生相杀之业,偷劫不行,无相负累」,把这个戒持住不犯,心也不让他起妄念,这个身戒心戒要成就了,则于世间永无相生了,在世间上就没有杀生还生、杀业还杀业了,你欠什么债,就得还什么债,你不行杀业,自然就没有互相负累了,「亦于世间不还宿债」,这是一定的道理!受大乘戒不还宿债,「是清净人」,虽然没证圣果,就是一个清净的人,你再加功「修三摩地」,你修正定正受的时候,「父母肉身」,就是这个父母所生的肉身,「不须天眼」,用不着天眼,「自然观见十方世界」,大家要知道修三摩地这个力量,不是观这一个世界,能观见十方世界的事情,「睹佛闻法」,睹是对面亲自见着佛说法,「亲奉圣旨」,亲自奉佛指示修圣修佛的道理以及成圣成佛的宗旨,「得大神通,游十方界」,不是平常的小神通,得大神通游十方的世界,「宿命清净」,你过去宿世造的业,无论是造什么业,就怕你不修行,你一发心修行都清清净净的了,「得无艰险」,人在世间上不知哪时候遇着祸害危险,今世虽然没造业,前世造的业找上来了,所以往往的这个人遇着危险的事情,那都是关乎前世做的事,宿命一清净,过去世的业不来找了,得着没有艰难危险的保障了,「是则名为第二增进修行渐次。」以下第三发明违其现业。

  

  三 违其现业

  

  云何现业。阿难。如是清净持禁戒人。心无贪淫。于外六尘。不多流逸。因不流逸。旋元自归。尘既不缘。根无所偶。反流全一。六用不行。十方国士。皎然清净。譬如瑠璃。内悬明月。身心快然。妙圆平等。获大安隐。一切如来。密圆净妙。皆现其中。是人即获无生法忍。从是渐修。随所发行。安立圣位。是则名为第三增进修行渐次。

  

  这段文说明违现业,「云何现业?阿难」,云何可以违背现业?佛对阿难说,「如是清净持禁戒人」,上边说过「心无贪淫」之念,「于外六尘,不多流逸」,于外又不随六尘流转奔逸,因此才「旋元自归」,你不随着业缘跑,违背现在的业,当然是旋转回来于原始的地方,「尘既不缘」,若能不缘六尘,「根无所偶」,六根不去与六尘联络,六根就没有所配偶的地方,六根指的是六胜义根,无所偶就清净了,「反流全一」,反过世界的那个流逸奔走,完全都归到一个真理上,若能反流归一,「六用不行」,六种浮尘根就用不着了,「十方国土」,能这样当时就显出这十方佛土无量无边,「皎然清净」,不但光,还皎然清净,「譬如琉璃」是亮的,「内悬明月」,明月是明的,两样搁在一块,显出明亮的相来,「身心快然」,当然是身心痛快安然了,到这里「妙圆平等」,不可思议的妙、圆融无碍的体,体用一如就平等了,「获大安隐」,得着最大的安然稳妥,「一切如来,密圆净妙」,这就说到一切如来秘密圆融无碍清净不可思议的法身,「皆现其中」,现在如同琉璃内悬明月的地方,「是人即获无生法忍」,这个人修行到这个程度,就能得着无生无灭的果位,「从是渐修」,从此任运的渐渐修,「随所发行」,随着你所发心修行,就容易了,「安立圣位」,这就能转凡成圣,正显五十七位皆以此行而为能立,「是则名为第三增进修行渐次。」以下别明诸位次为所转之号又分四,初观行转依号。

  

  干慧

  

  阿难。是善男子。欲爱干枯。根境不偶。现前残质。不复续生。执心虚明。纯是智慧。慧性明圆。蓥十方界。干有其慧。名干慧地。

  

  这一段文是起观行的转依号,怎么叫观行转依号?就是讲修行用功,要起观想,以观想为修行,说观行的名号有多有少,说具足了有四十二个妙陀罗,连十信一共是五十二位转依号,就是转凡依圣,我们普通人的凡心转过来,依佛说的理体,所以这叫转依,大端说就是转凡依圣。我们人的心素常被世法熏的,把自己的正性都反背了,佛教化人,若见着自己的本性,这才是归于人自己根本的本位,得慢慢的转,这先说转依的名号,佛对阿难说,「是善男子,欲爱干枯,根境不偶,现前残质,不复续生」,这里说转依用功,指着修行人说善男子,不是一定指着男子,男女老幼、富贵贫贱都在其中,指发心修行的人,能可以起观行转凡依圣,都可以称善男子,「欲爱干枯」,由上边有三渐次,就是违其现业,现前的境界不随他转了,这时候用功到了欲爱干枯了,贪爱的心都干枯了、没有滋润了,这是说修行的好处!「根境不偶」,这说眼六根不着六尘,阳者为奇、阴者为偶,阴阳不能配合了叫不偶,若能这样修行就有成效,「现前残质,不复续生」,就是现前所知道的,残质就是年老的坏相,用功的人,观照本位,不随着境转,人都以为知觉是身体,知觉不是身体,知觉是寄托在身体上,身体有生死、有苦乐,知觉没有生死,这是两个不相同的地方,明白这个道理就会修行,不受生死,「执心虚明」,这说知道这个身体是虚妄的,把他放下,保守这个心,执心就是抓住,不受六尘染污,光是一个明白,清虚的光明,表示清净,由爱欲干枯,「纯是智慧」,智是现前明明了了的明智、慧是多生多世的宿慧,人所以有聪明的、有愚笨的,都关乎前世,「慧性明圆」,一切法皆有性,没有性不能成立,这个性是慧性,与智慧相近,到这里就明圆了,转过来说就是慧性圆明,没有缺欠,这是初一步,能够这个样子,「蓥十方界」,蓥字就当装饰讲,可以装饰世界,人心一好,世界就好,这是一定的事,人心一向道,世界都入了正道,能可以庄严十方的世界都得着利益,「慧性明圆,蓥十方界」之道理,明白了是竖穷横徧的,「干有其慧,名干慧地」,干有缘其慧,只是有这个智慧,没有性理之水的滋润,所以名叫干慧地。

  

  十信

  

  欲习初干。末与如来法流水接。即以此心。中中流入。圆妙开敷。从真妙圆。重发真妙。妙信常住。一切妄想灭尽无余。中道纯真。名信心住。真信明了。一切圆通。阴处界三。不能为碍。如是乃至过去未来。无数劫中。舍身受身。一切习气。皆现在前。是善男子。皆能忆念。得无遗忘。名念心住。妙圆纯真。真精发化。无始习气。通一精明。唯以精明。进趣真净。名精进心。心精现前。纯以智慧。名慧心住。执持智明。周徧寂湛。寂妙常凝。名定心住。定光发明。明性深入。唯进无退。名不退心。心进安然。保持不失。十方如来。气分交接。名护法心。觉明保持。能以妙力。回佛慈光。向佛安住。犹如双镜。光明相对。其中妙影。重重相入。名回向心。心光密回。获佛常凝无上妙净。安住无为。得无遗失。名戒心住。住戒自在。能游十方。所去随愿。名愿心住。

  

  这…

《大佛顶首楞严经讲记 卷八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