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大佛顶首楞严经讲记 卷八▪P4

  ..续本文上一页妙觉,四十二个位子,要一分一分的转,不能一下子都转过来,转到第四十二分就成佛了。佛对阿难说,「是善男子,成佛子已」,是善男子已经开了佛的知见,「具足无量如来妙德」,当具足无量无边如来之胜妙功德,「十方随顺」,能于十方随顺众生而广行布施,若自若他,悉皆欢喜,「名欢喜行」,所以第一名欢喜行,「善能利益一切众生」,又善能以自利无上戒法,想法叫人研究佛经,饶益一切众生,「名饶益行」,第二名饶益行,「自觉觉他,得无违拒」,自己觉悟,又能觉悟他人,于诸逆境甘心忍受得着没有违背拒绝,「名无瞋恨行,种类出生,穷未来际,三世平等,十方通达,名无尽行」,这是第三名无瞋恨行,「种类出生,穷未来际,三世平等,十方通达,名无尽行」,又能随诸众生之种类出生世间,应以何身得度,即现何身说法,乃至穷未来际都让他知道三世平等的大法,十方通达没有堵塞,这是第四无尽行,「一切合同,种种法门,得无差误」,能于一切时处,上合下同,演说诸佛种种法门,令人转凡成圣,没有差别、没有错误,「名离痴乱行」,这是第五离痴乱行,「则于同中,显现群异,一一异相,各各见同」,在众生同类中,显现不同,又于一一不同之中,各各现同,「名善现行」,这是第六名善现行,「如是乃至十方虚空,满足微尘,一一尘中,现十方界,现尘现界,不相留碍」,这说十方的虚空里现满足微尘,又于微细的尘土之中现出十方的世界,由其心无着,所以「现尘现界,不相留碍」,微尘现十方、十方现微尘,互相不能留窒障碍,「名无着行」,此是第七无着行,「种种现前,咸是第一波罗蜜多」,如是种种妙行现前,无非尊佛重法,悉由大愿而成就,故知一切行全是第一波罗蜜多,「名尊重行」,因名第八为尊重行,「如是圆融,能成十方诸佛轨则」,如是众多妙行都是事理圆融无碍,能成十方诸佛的善法则,都是教人修行之路,「名善法行」,这是第九名善法行,「一一皆是清净无漏,一真无为,性本然故」,一一皆是以清净无漏之智,照于一真无为之理,理智不二,性本天然,人能归本复性,就不受世界上生死轮回之苦,「名真实行」,这是第十名真实行。以下第三,十回向。

  

  十回向

  

  阿难。是善男子满足神通。成佛事已。纯洁精真。远诸留患。当度众生。灭诸度相。回无为心。向涅槃路。名救护一切众生。离众生相回向。坏其可怀。远离诸离。名不坏回向。本觉湛然。觉齐佛觉。名等一切佛回向。精真发明。地如佛地。名至一切处回向。世界如来。互相涉入。得无罣碍。名无尽功德藏回向。于同佛地。地中各各。生清净因。依因发挥。取涅槃道。名随顺平等善根回向。真根既成。十方众生。皆我本性。性圆成就。不失众生。名随顺等观一切众生回向。即一切法。离一切相。唯即与离。二无所著。名真如相回向。真得所如。十方无碍。名无缚解脱回向。性德圆成。法界量灭。名法界无量回向。

  

  前边是十行,是实行实做,这里十回向有三种大义:回自向他、回因向果、回事向理,十回向都关乎这三种,佛对阿难说,「是善男子满足神通」,是善男子从初行至七行,其神通已经满足了,「成佛事已」,成佛的事已经成就,到这个地方是「纯洁精真」,纯粹的是清洁、精纯不杂的一个真道理,「远诸留患」,由此故能远离诸生死留患,「当度众生,灭诸度相」,应当广度众生,虽然度化众生仍须灭除度生之相,以能救度众已,「回无为心」,度而未度、为而无为,回向无所为之心,「向涅槃路」,这才够得上回向那个不生不死的道路,「名救护一切众生,离众生相回向」,也才称得上救护一切众生,这是第一名救护一切众生离众生相回向,「坏其可坏,远离诸离」,世上的生死法是可坏、涅槃法是不可坏,这两种都要远离,「名不坏回向」,这是第二名不坏回向,再从「本觉湛然」之理以起始觉之智,始本合一,「觉齐佛觉」,则齐佛觉,「名等一切佛回向」,这是第三名等一切佛回向,「精真发明」,若从精纯的真实不虚发明圆妙之理,理智一如,为因地心,「地如佛地」,心地若如,佛地也如,不离当处,能徧一切,「名至一切处回向」,这是第四名至一切处回向,「世界如来」,所现的世界为依、如来为正,依正二报,「互相涉入」,彼此不分,你就是我、我就是你,「得无罣碍」,如是成就众生,了无罣碍,「名无尽功德藏回向」,名第五无画功德藏回向,证到无尽功德藏,「于同佛地」,就与佛地平等相同,「地中各各,生清净因」,于平等佛地之中,今各各众生起清净真因,「依因发挥」,依真因发挥万行,「取涅槃道」,进取涅槃,「名随顺平等善根回向」,这是第六随顺平等善根回向,「真根既成」,众生真实之善根既然成就,「十方众生,皆我本性」,你知道十方众生的性就是我的本性,性没有二样,「性圆成就」,我的本性圆满成就,「不失众生」,我还不失众生,众生与我的本性平等无二,「名随顺等观一切众生回向」,这是第七名随顺等观一切众生回向,「即一切法,离一切相」,在一切法上,离这一切法的分别相,「唯即与离,二无所著」,这离相、即相背不着,「名真如相回向」,名第八真如相回向,由此「真得所如」,得着真如了,「十方无碍」,徧历十方,一点障碍也没有,「名无缚解脱回向」,是名第九无缚解脱回向,「性德圆成」,真如之性德圆满成就之时,「法界量灭」,有量既然灭了,无量也不可得,「名法界无量回向」,故第十名法界无量回向。以下别明加行。

  

  四加行

  

  阿难。是善男子。尽是清净四十一心。次成四种妙圆加行。即以佛觉用为己心。若出未出。犹如钻火。欲然其木。名为暖地。又以己心。成佛所履。若依非依。如登高山。身入虚空。下有微碍。名为顶地。心佛二同。善得中道。如忍事人。非怀非出。名为忍地。数量销灭。迷觉中道。二无所目。名世第一地。

  

  这一段文叫别明加行,分别开了,加上四种的功行,上来是方便修止观,由干慧地,十信是前方便,十住、十行、十回向,这三十个圣位,还未登地的时候,要加上四种真实的行力,才能达到十地的位子。佛对阿难说,「是善男子,尽是清净四十一心」,这四十一种发明心地的阶级都做到了,「次成四种妙圆加行」,要登地的时候,还要加上四种真实的功行,妙是不可思议、圆是圆融无碍,以不可思议、圆融无碍的道理,得加在这里做功行,就是「即以佛觉,用为己心」,用佛的本觉,用为修行人自己的心,「若出未出」,在这个若出现还没出现的位子上,这里说一个比喻,「犹如钻火」,如同钻木取火,「欲然其木,名为暖地」,火将出未出之时名为暖地,这是第一加行,「又以己心,成佛所履」,又以自己的心,履是依照佛道修行,成就佛所修行的道,「若依非依」,以佛道修行如同依从,还没到依从的地步,说一个比喻,「如登高山」,到了这个位子上,如同在山顶上,「身入虚空」,虽然身体到了处空,「下有微碍」,脚还没离开山顶,脚还有微细的障碍,没完全到了空,「名为顶地」,到了极顶的地位了,这是第二加行,「心佛二同,善得中道」,这个心与佛两样相同,然犹未云「善得中道」,以其初地之德相,但得默认于心,未可吐露于人,「如忍事人」,如同世间忍事之人,怕事做早了、做晚了,「非怀非出」,心无怨恨故非怀、口未明言故非出,「名为忍地」,这名为忍地,是第三加行,「数量销灭,迷觉中道」,数量好比一百里地走完了,这个数量已经销灭了,可是还没到家,如同到了香港,还没到住地方,「二无所目」,这两样都不能叫一个名目,「名世第一地」,这个时候名世第一地,这是第四加行位。

  

  十地

  

  阿难。是善男子。于大菩提。善得通达。觉通如来。尽佛境界。名欢喜地。异性入同。同性亦灭。名离垢地。净极明生。名发光地。明极觉满。名焰慧地。一切同异所不能至。名难胜地。无为真如性净明露。名现前地。尽真如际。名远行地。一真如心。名不动地。发真如用。名善慧地。阿难。是诸菩萨。从此已往。修习毕功。功德圆满。亦目此地。名修习位。慈阴妙云。覆涅槃海。名法云地。

  

  这初地的境界,佛对阿难说,是善男子把四加行修完了,「于大菩提」,于佛的大菩提觉道,已经「善得通达」,善于得着通达无碍,「觉通如来,尽佛境界」,又觉悟诸如来之所证境界,众生所具我已证到,所以庆己庆人,「名欢喜地」,登初地为欢喜地,「异性入同」,地前三十心名异生性,登地以后,名同生性,对异说同,同异俱垢,今既「异性入同」,而异性垢灭了,「同性亦灭」,同性之垢也得灭了,因佛法是超伦绝待的,有对待就有尘垢所染,所以第二是「名离垢地」,「净极明生」,浮到极点,人的本性光明自然生出来,所以第三「名发光地」,「明极觉满」,所发之光到了极点,这个知觉也就圆满了,第四「名焰慧地」,「一切同异所不能至」,这时之明极觉满,不但地前之异性到不了这个境界,就是二地之同性也到不了这个境界,所以第五「名难胜地」,到了这个时候,没有一切法胜过佛这一法,「无为真如性净明露」,既得焰慧照烛,而一切难胜,所以无为真如之体性清净,明白显露,这是第六「名现前地」,佛法现前,「尽真如际」,尽其所有,法法皆是真如,而且能尽于真如之际,第七「名远行地」,「一真如心」,究竟真如,怎么叫真如?如了本位叫真、离了本位就不真,怎么叫假?有对无、好对坏,这都是假借的,究竟真的,心如本心,知住在知上、觉住在觉上,一真如心,这是第八「名不动地」,到这个地方,心才到…

《大佛顶首楞严经讲记 卷八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