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妙覺,四十二個位子,要一分一分的轉,不能一下子都轉過來,轉到第四十二分就成佛了。佛對阿難說,「是善男子,成佛子已」,是善男子已經開了佛的知見,「具足無量如來妙德」,當具足無量無邊如來之勝妙功德,「十方隨順」,能于十方隨順衆生而廣行布施,若自若他,悉皆歡喜,「名歡喜行」,所以第一名歡喜行,「善能利益一切衆生」,又善能以自利無上戒法,想法叫人研究佛經,饒益一切衆生,「名饒益行」,第二名饒益行,「自覺覺他,得無違拒」,自己覺悟,又能覺悟他人,于諸逆境甘心忍受得著沒有違背拒絕,「名無瞋恨行,種類出生,窮未來際,叁世平等,十方通達,名無盡行」,這是第叁名無瞋恨行,「種類出生,窮未來際,叁世平等,十方通達,名無盡行」,又能隨諸衆生之種類出生世間,應以何身得度,即現何身說法,乃至窮未來際都讓他知道叁世平等的大法,十方通達沒有堵塞,這是第四無盡行,「一切合同,種種法門,得無差誤」,能于一切時處,上合下同,演說諸佛種種法門,令人轉凡成聖,沒有差別、沒有錯誤,「名離癡亂行」,這是第五離癡亂行,「則于同中,顯現群異,一一異相,各各見同」,在衆生同類中,顯現不同,又于一一不同之中,各各現同,「名善現行」,這是第六名善現行,「如是乃至十方虛空,滿足微塵,一一塵中,現十方界,現塵現界,不相留礙」,這說十方的虛空裏現滿足微塵,又于微細的塵土之中現出十方的世界,由其心無著,所以「現塵現界,不相留礙」,微塵現十方、十方現微塵,互相不能留窒障礙,「名無著行」,此是第七無著行,「種種現前,鹹是第一波羅蜜多」,如是種種妙行現前,無非尊佛重法,悉由大願而成就,故知一切行全是第一波羅蜜多,「名尊重行」,因名第八爲尊重行,「如是圓融,能成十方諸佛軌則」,如是衆多妙行都是事理圓融無礙,能成十方諸佛的善法則,都是教人修行之路,「名善法行」,這是第九名善法行,「一一皆是清淨無漏,一真無爲,性本然故」,一一皆是以清淨無漏之智,照于一真無爲之理,理智不二,性本天然,人能歸本複性,就不受世界上生死輪回之苦,「名真實行」,這是第十名真實行。以下第叁,十回向。
十回向
阿難。是善男子滿足神通。成佛事已。純潔精真。遠諸留患。當度衆生。滅諸度相。回無爲心。向涅槃路。名救護一切衆生。離衆生相回向。壞其可懷。遠離諸離。名不壞回向。本覺湛然。覺齊佛覺。名等一切佛回向。精真發明。地如佛地。名至一切處回向。世界如來。互相涉入。得無罣礙。名無盡功德藏回向。于同佛地。地中各各。生清淨因。依因發揮。取涅槃道。名隨順平等善根回向。真根既成。十方衆生。皆我本性。性圓成就。不失衆生。名隨順等觀一切衆生回向。即一切法。離一切相。唯即與離。二無所著。名真如相回向。真得所如。十方無礙。名無縛解脫回向。性德圓成。法界量滅。名法界無量回向。
前邊是十行,是實行實做,這裏十回向有叁種大義:回自向他、回因向果、回事向理,十回向都關乎這叁種,佛對阿難說,「是善男子滿足神通」,是善男子從初行至七行,其神通已經滿足了,「成佛事已」,成佛的事已經成就,到這個地方是「純潔精真」,純粹的是清潔、精純不雜的一個真道理,「遠諸留患」,由此故能遠離諸生死留患,「當度衆生,滅諸度相」,應當廣度衆生,雖然度化衆生仍須滅除度生之相,以能救度衆已,「回無爲心」,度而未度、爲而無爲,回向無所爲之心,「向涅槃路」,這才夠得上回向那個不生不死的道路,「名救護一切衆生,離衆生相回向」,也才稱得上救護一切衆生,這是第一名救護一切衆生離衆生相回向,「壞其可壞,遠離諸離」,世上的生死法是可壞、涅槃法是不可壞,這兩種都要遠離,「名不壞回向」,這是第二名不壞回向,再從「本覺湛然」之理以起始覺之智,始本合一,「覺齊佛覺」,則齊佛覺,「名等一切佛回向」,這是第叁名等一切佛回向,「精真發明」,若從精純的真實不虛發明圓妙之理,理智一如,爲因地心,「地如佛地」,心地若如,佛地也如,不離當處,能徧一切,「名至一切處回向」,這是第四名至一切處回向,「世界如來」,所現的世界爲依、如來爲正,依正二報,「互相涉入」,彼此不分,你就是我、我就是你,「得無罣礙」,如是成就衆生,了無罣礙,「名無盡功德藏回向」,名第五無畫功德藏回向,證到無盡功德藏,「于同佛地」,就與佛地平等相同,「地中各各,生清淨因」,于平等佛地之中,今各各衆生起清淨真因,「依因發揮」,依真因發揮萬行,「取涅槃道」,進取涅槃,「名隨順平等善根回向」,這是第六隨順平等善根回向,「真根既成」,衆生真實之善根既然成就,「十方衆生,皆我本性」,你知道十方衆生的性就是我的本性,性沒有二樣,「性圓成就」,我的本性圓滿成就,「不失衆生」,我還不失衆生,衆生與我的本性平等無二,「名隨順等觀一切衆生回向」,這是第七名隨順等觀一切衆生回向,「即一切法,離一切相」,在一切法上,離這一切法的分別相,「唯即與離,二無所著」,這離相、即相背不著,「名真如相回向」,名第八真如相回向,由此「真得所如」,得著真如了,「十方無礙」,徧曆十方,一點障礙也沒有,「名無縛解脫回向」,是名第九無縛解脫回向,「性德圓成」,真如之性德圓滿成就之時,「法界量滅」,有量既然滅了,無量也不可得,「名法界無量回向」,故第十名法界無量回向。以下別明加行。
四加行
阿難。是善男子。盡是清淨四十一心。次成四種妙圓加行。即以佛覺用爲己心。若出未出。猶如鑽火。欲然其木。名爲暖地。又以己心。成佛所履。若依非依。如登高山。身入虛空。下有微礙。名爲頂地。心佛二同。善得中道。如忍事人。非懷非出。名爲忍地。數量銷滅。迷覺中道。二無所目。名世第一地。
這一段文叫別明加行,分別開了,加上四種的功行,上來是方便修止觀,由幹慧地,十信是前方便,十住、十行、十回向,這叁十個聖位,還未登地的時候,要加上四種真實的行力,才能達到十地的位子。佛對阿難說,「是善男子,盡是清淨四十一心」,這四十一種發明心地的階級都做到了,「次成四種妙圓加行」,要登地的時候,還要加上四種真實的功行,妙是不可思議、圓是圓融無礙,以不可思議、圓融無礙的道理,得加在這裏做功行,就是「即以佛覺,用爲己心」,用佛的本覺,用爲修行人自己的心,「若出未出」,在這個若出現還沒出現的位子上,這裏說一個比喻,「猶如鑽火」,如同鑽木取火,「欲然其木,名爲暖地」,火將出未出之時名爲暖地,這是第一加行,「又以己心,成佛所履」,又以自己的心,履是依照佛道修行,成就佛所修行的道,「若依非依」,以佛道修行如同依從,還沒到依從的地步,說一個比喻,「如登高山」,到了這個位子上,如同在山頂上,「身入虛空」,雖然身體到了處空,「下有微礙」,腳還沒離開山頂,腳還有微細的障礙,沒完全到了空,「名爲頂地」,到了極頂的地位了,這是第二加行,「心佛二同,善得中道」,這個心與佛兩樣相同,然猶未雲「善得中道」,以其初地之德相,但得默認于心,未可吐露于人,「如忍事人」,如同世間忍事之人,怕事做早了、做晚了,「非懷非出」,心無怨恨故非懷、口未明言故非出,「名爲忍地」,這名爲忍地,是第叁加行,「數量銷滅,迷覺中道」,數量好比一百裏地走完了,這個數量已經銷滅了,可是還沒到家,如同到了香港,還沒到住地方,「二無所目」,這兩樣都不能叫一個名目,「名世第一地」,這個時候名世第一地,這是第四加行位。
十地
阿難。是善男子。于大菩提。善得通達。覺通如來。盡佛境界。名歡喜地。異性入同。同性亦滅。名離垢地。淨極明生。名發光地。明極覺滿。名焰慧地。一切同異所不能至。名難勝地。無爲真如性淨明露。名現前地。盡真如際。名遠行地。一真如心。名不動地。發真如用。名善慧地。阿難。是諸菩薩。從此已往。修習畢功。功德圓滿。亦目此地。名修習位。慈陰妙雲。覆涅槃海。名法雲地。
這初地的境界,佛對阿難說,是善男子把四加行修完了,「于大菩提」,于佛的大菩提覺道,已經「善得通達」,善于得著通達無礙,「覺通如來,盡佛境界」,又覺悟諸如來之所證境界,衆生所具我已證到,所以慶己慶人,「名歡喜地」,登初地爲歡喜地,「異性入同」,地前叁十心名異生性,登地以後,名同生性,對異說同,同異俱垢,今既「異性入同」,而異性垢滅了,「同性亦滅」,同性之垢也得滅了,因佛法是超倫絕待的,有對待就有塵垢所染,所以第二是「名離垢地」,「淨極明生」,浮到極點,人的本性光明自然生出來,所以第叁「名發光地」,「明極覺滿」,所發之光到了極點,這個知覺也就圓滿了,第四「名焰慧地」,「一切同異所不能至」,這時之明極覺滿,不但地前之異性到不了這個境界,就是二地之同性也到不了這個境界,所以第五「名難勝地」,到了這個時候,沒有一切法勝過佛這一法,「無爲真如性淨明露」,既得焰慧照燭,而一切難勝,所以無爲真如之體性清淨,明白顯露,這是第六「名現前地」,佛法現前,「盡真如際」,盡其所有,法法皆是真如,而且能盡于真如之際,第七「名遠行地」,「一真如心」,究竟真如,怎麼叫真如?如了本位叫真、離了本位就不真,怎麼叫假?有對無、好對壞,這都是假借的,究竟真的,心如本心,知住在知上、覺住在覺上,一真如心,這是第八「名不動地」,到這個地方,心才到…
《大佛頂首楞嚴經講記 卷八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