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大佛頂首楞嚴經講記 卷八▪P5

  ..續本文上一頁了不動的地方了,「發真如用」,由這裏發出真如的作用,以善巧之慧度化衆生是第九「名善慧地」,「阿難!是諸菩薩」,修大乘法的菩薩,「從此已往」,修過來了,沒有阻隔的地方,「修習畢功」,功行修成了、完畢了,「功德圓滿」,因功果德圓滿無虧,「亦目此地,名修習位」,在名目上,這個地方還叫修習位,「慈陰妙雲」,自此以後更宜慈悲之法雲「覆涅槃海」,說法如雨,現身如雲,是第十「名法雲地」。以下第五明等覺。

  

  等覺

  

  如來逆流。如是菩薩順行而至。覺際入交。名爲等覺。

  

  「如來逆流」,如來是逆著潮流而行,是倒駕慈航,爲接引衆生,「如是菩薩順行而至」,菩薩順行到家了,「覺際入交」,菩薩與佛的知覺相等,「名爲等覺」,分證位至此爲止。以下六究竟轉依號。

  

  妙覺

  

  阿難。從幹慧心。至等覺已。是覺始獲金剛心中。初幹慧地。如是重重單複十二。方盡妙覺。成無上道。

  

  「從幹慧心,至等覺已」,從幹慧心是光有智慧沒有修行,指未與初信法流水接;等覺心中名幹慧地,是五住初幹,尚有一品微細無明,未與妙覺法流水接;初名心後稱地,初是理具,後乃修成,因理具而修,修成其理具,是故初後俱稱幹慧也,「是覺始獲金剛心中,初幹慧地」,所謂初心究竟二不別者,所言金剛心,不是幹慧地,才稱金剛心,在幹慧心亦名金剛心。前文佛示阿難是名金剛王寶覺,觀音自陳金剛叁昧,丈殊宣說金剛王如幻不思議,據此則知,初後唯一金剛心,「如是重重單複十二,方盡妙覺」,方盡五住無明,而登妙覺「成無上道」,單複十二者,單七複五,單是幹、暖、頂、忍、世、等、妙七位,複是十信、十住、十行、十回向、十地,五十位,其中單複合之總成十二,故謂重重以下合結諸位次由叁行而成,又分爲叁,先總以止觀結。

  

  修證總結

  

  是種種地。皆以金剛觀察。如幻十種深喻。奢摩他中。用諸如來毗婆舍那。清淨修證。漸次深入。

  

  「是種種地,皆以金剛觀察」,這是總結以上修證由始幹慧終至妙覺諸地,皆以如來藏中金剛觀察之智,照藏性之理,從性起修,修即無修,無修之修是名幻修,修如幻,證亦如幻,「如幻十種深喻」,幻有十喻,即幻人、陽焰、水月、空華、谷響、幹城、夢、影、像、化,「奢摩他中」,奢摩他是止,「用諸如來毗婆舍那,清淨修證」,毗婆舍那此雲觀,以如幻修證,亦雲清淨修證,是一心叁止、一心叁觀,不分漸次圓妙止觀,故稱全性起修、全性成證,「漸次深入」,即而常六故雲漸次、六而常即故雲深入。下再正以叁行結。

  

  阿難。如是皆以叁增進故。善能成就五十五位真菩提路。

  

  叁增進是叁谛之理,真谛證初果聖人、由俗谛從空出假度化衆生、悟中谛開佛知見,叁止是體真止、方便隨緣上、息二邊分別止,叁觀是空、假、中叁觀,阿難!叁谛之理這都是修行的方法,能成就五十五個聖位真菩提路。以下第叁以邪正結。

  

  菩提是智德、涅槃是斷德,智德是明白佛法、斷德是把一切習氣毛病都斷盡了,真菩提路就是真實的成佛的這條道路。

  

  作是觀者。名爲正觀。若他觀者。名爲邪觀。

  

  這是以邪正結成,一知圓頓止觀,性修不二,名爲正觀,否則爲邪;二知六而常即,不生退屈,即而常六,不生增慢,名爲正觀,否則爲邪。以下結成經名以彰圓宗、圓體、圓用。圓用又分二,初文殊問。

  

  爾時文殊師利法王子。在大衆中。即從座起。頂禮佛足。而白佛言。當何名是經。我及衆生雲何奉持。

  

  爾時文殊師利法王子,即從座起向佛頂禮,請問經名,若非根本實智,不能徹底承當,所以非文殊菩薩問不可,全經是阿難發起,表權智。以下如來答又分二,初別答五名。

  

  說經名義

  

  佛告文殊師利。是經名大佛頂悉怛多般怛啰無上寶印。十方如來清淨海眼。亦名救護親因。度脫阿難。及此會中性比丘尼。得菩提心。入徧知海。亦名如來密因修證了義。亦名大方廣妙蓮華王。十方佛母陀羅尼咒。亦名灌頂章句。諸菩薩萬行首楞嚴。

  

  佛告文殊菩薩,「是經名大佛頂悉怛多般怛啰無上寶印,十方如來清淨海眼」,「是經名大佛頂」,這叁個字,就包羅一切,大是法身德,佛是般若德,由般若才證佛果,頂是修德,世間上一切不相幹的事都解脫了,也叫解脫德,「悉怛多般怛啰」,這是十方諸佛的心印,以心印心,這是密言,不能講,佛佛道同,一代一代向下傳,就是這個「悉怛多般怛啰」,「無上寶印」,無上的寶印,「十方如來清淨海眼」,眼表一切種智、無上寶印表實相妙理,「亦名救護親因」,這個名字還得搭救保護至親的一個因,這裏頭含著就是佛救阿難尊者離摩登伽女災難,「度脫阿難,及此會中性比丘尼」,不但救了阿難,連摩登伽女也救了,摩登伽女從那鬼就改邪歸正,明白佛法,改爲性比丘尼,「得菩提心」,得了佛的心印,「入徧知海」,證入徧知之果海,第二是力用爲名,「亦名如來密因修證了義」,也可說是如來秘密的成佛的真因,由這個因起修行,修正無非明了實義,密即如來藏性,以此而修證,故曰修證了義,第二是性修爲名,「亦名大方廣妙蓮華王,十方佛母陀羅尼咒」,大方廣就是普徧十方、廣徧一切,這個道理不可思議就稱爲妙,妙蓮華王即佛頂之妙法,以取蓮花做喻,花果同時,有花就有果,就名爲花果同時之王,「十方佛母陀羅尼咒」,十方佛都由這個經生出來,能生佛的就稱爲佛母,這個經就是生佛之母,「十方佛母陀羅尼咒」就是總持之咒,第四是以顯密爲名,「亦名灌頂章句,諸菩薩萬行首楞嚴」,亦名灌頂章句四字,灌頂表古時帝王傳位于太子,就要行這個灌頂禮,佛也是如此,後補佛就如同灌頂禮一樣,「諸菩薩萬行首楞嚴」一句表顯證之用,就是一切大菩薩行種種的修行,首楞嚴是堅固永遠不壞,把這種道理修成了,無始無終,永遠沒有銷滅的時候、沒有破壞的時候,表一切法究竟堅固,第五是以因果立名。以下是總答奉持。

  

  如當奉持

  

  奉持只是取此經義會歸自己。以下是經家敘益。

  

  精研七趣

  

  說是語已。即時阿難及諸大衆得蒙如來開示密印般怛啰義。兼聞此經。了義名目。頓悟禅那。修進聖位。增上妙理。心慮虛凝。斷除叁界修心。六品微細煩惱。

  

  佛把五種經名說完之後,「即時阿難及諸大衆得蒙如來開示密印般怛啰義」,阿難及大衆得到佛慈悲開示秘密的印證,「兼聞此經了義名目」,兼聞此經之名目,「頓悟禅那」,明白了頓悟禅那的了義道理,「修進聖位,增上妙理」,知道修行增進聖位的妙義,「心處虛凝」,這時阿難給諸大衆心裏的觀慮、考慮,就不是擁塞不通了,得虛無的凝結,所以就叫「心慮虛凝」,皆「斷除叁界修心,六品微細煩惱」,叁界九地共有八十一品思惑,今斷欲界一地九品中之前六品,已證二果,這是所獲之益。以下當機正請又分二,初贊謝。

  

  即從座起。頂禮佛足。合掌恭敬。而白佛言。大威德世尊。慈音無遮。善開衆生微細沈惑。令我今日。身心快然。得大饒益。

  

  這段文是阿難贊揚佛德、謝佛恩,對佛表白說,「大威德世尊」,佛有威可畏、有德可仰,爲世之所尊,「慈音無遮」,以慈悲的音聲,開無遮法筵,「善開衆生微細沈惑」,善于開示衆生微細沈惑的道理,我們都知道了,「今我今日,身心快然,得大饒益」,能令我等今日得著身心快然的利益。以下陳疑又分叁,初總疑真不容妄。

  

  世尊。若此妙名直淨妙心。本來徧圓。如是乃至大地草木。蠕動含靈。本元真如。即是如來成佛真體。佛體真實。雲何複有地獄。餓鬼。畜生。修羅。人。天。等道。世尊。此道爲複。本來自有。爲是衆生。妄習生起。

  

  「世尊!若此妙名真淨妙心,本來徧圓」,設若此不可思議的心裏頭明明白白的真實清淨的心,本來普徧圓融無礙、無虧無缺,「如是乃至大地草木,蠕動含靈」,草木是植物、蠕動含靈是動物,是指大地的萬物,「本元真如」,本來根本上就是真實的真如之理,這是顯性理,「即是如來成佛真體,佛體真實」,本來的都是這一個真性理化生的,佛體既然真實,也就是說,既然一切法皆是佛法,「雲何複有地獄,餓鬼,畜生,修羅,人,天,等道」,怎麼又有六道衆生?所以請問世尊,「此道爲複,本來自有?爲是衆生,妄習生起?」此之六道,還是本來自有,還是衆生之虛妄習氣所生起的?以下二別地獄同別。

  

  世譬。如寶蓮香比丘尼。持菩薩戒。私行淫欲。妄言行淫。非殺非偷。無有業報。發是語已。先于女根生大猛火。後于節節猛火燒燃。墮無間獄。瑠璃大王。善星比丘。琉璃爲誅瞿昙族姓。善星妄說一切法空。生身陷入阿鼻地獄。此諸地獄爲有定處。爲複自然。彼彼發業。各各私受。

  

  這段文是持難問疑的地方,「如寶蓮香比丘尼」,先是問如是寶蓮香比丘尼,她受「持菩薩戒」,不依法修行,她「私行淫欲」,不但不承認錯,不求忏悔,她還「妄言行淫」,「非殺非偷」,不是殺、不是偷,無損害人,「無有業報」,就沒有業報,「發是語已」,她說完這個話…

《大佛頂首楞嚴經講記 卷八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