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,「先于女根生大猛火」,先從女根生出猛火,「後于節節猛火燒燃」,然後節節被猛火都燒了,不但灼死,就算完了,「墮無間獄」,死後還墮無間斷的地獄,「琉璃大王,善星比丘」,還有一個大王、一個比丘,這兩個人,也有造業的一段因緣,「琉璃爲誅瞿昙族姓」,琉璃大王,他因爲小的時候在佛的講堂中,坐在佛座上,有一個人罵他是鄙生子,當時他不記事,後因他一位大臣告其被辱罵事,所以生起瞋心,要誅滅釋種,報前仇恨,「善星妄說一切法空」,善星比丘,他不明白佛法,他妄說一切法空,因他以爲四禅就是四果,所以他說佛說的四果阿羅漢法,仍是有生,不是無生,說佛說的一切法是空的不是真實的,一切法空也是佛教的一個名詞,他這裏不是五種空的意思;頑虛空,我們承認的眼前看見的虛空什麼也沒有,頑梗不靈的空;斷滅空,外道所指的空,認爲空是什麼也沒有;析法空,分開有空的時候、有不空的時候;體法空,把有形無形、有色無色擱在一塊說,當體皆空;妙有真空,佛說法到究竟處是妙有真空,觀一切法不做思議、不起憎愛,做平等觀,這是究竟真空;這五種空,他說的是斷滅空就對了,所以這叁位寶蓮香比丘尼同琉璃大王、善星比丘都是「生身陷人阿鼻地獄」,這地獄受罪沒有完,別的地獄或十八地獄都有段落,受完了苦就放出來,這阿鼻地獄是永遠受苦,阿難問這叁個人是活著就下地獄了,不是死了才下地獄,這地獄誰看見過?「此諸地獄爲有定處?爲複自然?」就是他們下這個地獄,這地獄爲有一定之處?還是自然有的?「彼彼發業,各各私受」,或者是他們一個一個的業力發現了,各各去受?請佛決定的開導指示,到底是怎麼回事?以下結請決定開示。
惟垂大慈。開發童蒙。令諸一切持戒衆生聞決定義。歡喜頂戴。謹潔無犯。
「惟垂大慈,開發童蒙」,這是阿難請佛發大慈悲開發後學的童蒙,「令諸一切持戒衆生聞決定義」,令一切持戒的衆生聞決定義,地獄倒是有?倒是無?我們好「歡喜頂戴」,依教奉行,「謹潔無犯」,我們好知道各自要謹慎、潔淨不要犯這個罪,觀此結問,知其意在扶律。以下是示又二初贊許。
內分外分
佛自阿難。快哉此問。令諸衆生。不入邪見。汝今谛聽。當爲汝說。
佛對阿難說,你問得很好,能令大家持戒,就不入邪見,汝今審實了聽著,我應當對你說。以下正說又分叁,初總明又分叁,一約迷真雙標。
阿難。一切衆生實本真淨。因彼妄見。有妄習生。因此分開。內分外分。
佛說要論起衆生的究竟,根本上都是清淨的、都是真實不虛的,因爲他生了虛妄的知見,隨著外邊的環境一轉,虛妄的習氣就出來了,因此就分開了「內分外分」,內分是他的習氣毛病、外分是他學來的。以下約情想別示。
阿難。內分即是衆生分內。因諸愛染。發起妄情。情積不休。能生愛水。是故衆生。心憶珍馐。口中水出。心憶前人。或憐或恨。目中淚盈。貪求財寶。心發愛涎。舉體光潤。心著行淫。男女二根。自然流液。阿難諸愛雖別。流結是同。潤濕不升。自然從墜。此名內分。阿難。外分即是衆生分外。因諸渴仰。發明虛想。想積不休。能生勝氣。是故衆生。心持禁戒。舉身輕清。心持咒印。顧盼雄毅。心欲生天。夢想飛舉。心存佛國。聖境冥現。事善知識。自輕身命。阿難。諸想雖別。輕舉是同。飛動不沈。自然超越。此名外分。
「內分即是衆生分內」,內分就是自己分內的事情,「因諸愛染」,因衆生在世間上迷惑,一切的欲愛汙染,就「發起妄情」,發起了虛妄的情愛,自己把自己就害了,「情積不休」,情愛之心越積越重,「能生愛水」,人愛惜什麼就能生水,因什麼愛就生水?佛說一個比喻,「是故衆生,心憶珍馐,口中水出」,你心裏想要吃東西,你的口水就出來了,這是說人生了愛心,愛吃好東西,口水就生出來,這是一定的理,「心憶前人,或憐或恨,目中淚盈」,你心裏憶想過去的先人,或是磷愍他、或是惱恨他,眼睛裏的淚就滿了,這是考驗人在世界上的心態,「貪求財寶,心發愛涎」,貪求錢財寶物,心裏就生喜愛的貪水,怎麼看的出來呢?「舉體光潤」,人要發了財,他的身體就發滋潤,拿這個做比喻,你要知道這個有利就有害,「心著行淫,男女二根,自然流液」,說到這裏,這是實實在在的,佛對阿難說,這個愛心雖然不同,你要一愛就生水,水向下流,人要隨愛轉,死後一定墮落,佛是說真理,有證據,「諸愛雖別,流結是同」,流結是一樣的,你不論是什麼水都是向下流,「潤濕不升」,這個潤濕的事情都是關乎水,都向下墜,不能向上升,「自然從墜」,那是自然的墜落下來,你要想轉凡成聖,不下地獄,你就得信佛說的話,「此名內分」,這是人人都拿這個當自己分內的事,有害就下落,下落就受苦,阿難!「外分即是衆生分外」,什麼叫外分?就是世間衆人分外的事情,不當自己的事清,「因諸渴仰」,就像幹渴想水喝,仰望的意思,這是一個想,不是愛,「發明虛想」,虛是不實在,空空的一想,這個想就向上升,大家要知道,你心裏常常的想修行、想好事,這個人不但活著好,就是臨命終時,一定要生天,這是最輕的,你要再明白佛法的道理,一定是成聖成賢,到究竟開佛的知見,就有成佛的根基,「想積不休」,這個想你越積累越多,你總是仰著脖子向上想,人人都如此,愛情是向下墜落,這是一定升降的真理在這裏擺著,佛恐怕人不信,說你要「想積不休,能生勝氣」,你要有好理想,就與平常人的氣度不同,就有一股勝氣,人看見都生恭敬心,「是故衆生,心持禁成」,所以世界上衆生要知道持戒,禁止殺盜淫妄,持住了不犯,「舉身輕清」,不用說成了道,你要不犯戒,你一舉動身體飄飄輕輕的、清清涼涼的,沒有渾濁的樣,這是說效驗,「心持咒印」,你的心裏要持佛的真言咒語,加持手印,能夠這個樣子,「顧盼雄毅」,你照顧什麼事情,拿眼睛一看,那個氣度不與泛泛的人一樣,有一雄壯剛毅的樣子,人看見都起恭敬,「心欲升天」,這個人要欲升到天上去,「夢想飛舉」,一切唯心造,你心裏想將來升天,你做夢也可以飛舉,「心存佛國」,你心裏存著佛的國土,那就比人間的國土高多了,「聖境冥現」,你心裏一想,聖境就出來了,冥冥之中就現出佛的境界來了,這是關乎想最要緊,所以人有正正當當的思想,鬼神見了都恭敬,「事善知識」,這個人與善知識一塊做事,也可以叫事善知識,跟善知識學,也可以叫事善知識,你要親近有道德的人,這就是事善知識,也不管出家在家,只要這個人明白佛法的道理,應該「自輕身命」,什麼叫「自輕身命」?有善知識一開導,自己知道我這個身命是個虛假的,到時候我這個身體也沒有、命也銷滅,你「事善知識」,你知道自己有個佛性,這就貴重了,你把自己的肉身就看輕了,這個肉身你怎麼保護都不行,到了歲數就要死,人人都知道。你常與善知識共事、或者侍奉善知識,自然自己知道佛性是不生滅的,不能隨著不常的生命墮落,自然的就看輕這個生命,把慧命看重,「阿難,諸想雖別」,諸般的思想雖然不同,「輕舉是同」,輕輕的向上舉,這是同的,你無論是想什麼,想就是輕舉,不能沈,「飛動不沈」,你要飛起來一動轉,不能向下沈落,「自然超越」,你要有這個好理想,這是人人無形中的修行,佛說法是公開的,就怕人不知道,沒有說給你說、給他不說,公開的讓人人都明白、人人都升天、人人都成道成佛,這是佛的一分慈悲心,所以飛動就不能沈淪下去,自然超越過一切,「此名外分」,這是外面特學的這一分子。以下明純雜升沈又分二,初正明升沈。
臨終升墜
阿難。一切世間。生死相續。生從順習。死從變流。臨命終時。未舍暖觸。一生善惡俱時頓現。死逆生順。二習相交。純想即飛。必生天上。若飛心中。兼福兼慧。及與淨願。自然心開。見十方佛。一切淨士。隨願往生。情少想多。輕舉非遠。即爲飛仙。大力鬼王。飛行夜叉。地行羅剎。遊于四天。所去無礙。其中若有善願善心。護持我法。或護禁戒。隨持戒人。或護神咒。隨持咒者。或護禅定。保綏法忍。是等親住如來座下。情想均等。不飛不墜。生于人間。想明斯聰。情幽斯鈍。情多想少。流入橫生。重爲毛群。輕爲羽族。七情叁想。沈下水輪。生于火際。受氣猛火。身爲餓鬼。常被焚燒。水能害己。無食無飲。經百千劫。九情一想。下洞火輪。身入風火。二交過地。輕生有間。重生無閻。二種地獄。純情即沈。入阿鼻獄。若沈心中。有謗大乘。毀佛禁戒。诳妄說法。虛貪信施。濫膺恭敬。五逆十重。更生十方阿鼻地獄。
這一段文正式的發明怎麼能升天、怎麼能沈地獄,佛對阿難說:「一切世間,生死相續」,人在世間上生了死、死了生,相續不斷,「生從順習」,人受生是順當的習慣,「死從變流」,死呢?就變化了,入于變流,就在「臨命終時」,還沒死將要命終之時,「未舍暖觸」,這時還沒究竟死,還沒舍暖觸,身體還熱,還有感觸,到這個時候就顯出來了,「一生善惡俱時頓現」,所做的善業惡業俱在這一個時候頓然就發現出來了,怎麼個現法呢?「死逆生順」,死是個逆流、生是個順流,這是兩種習氣,這個順和逆「二習相交」,順逆二種交在一塊,該怎麼辦呢?由這裏就分析出來了,「純想即飛」,人理想高,我們研究經典就有這個把握,不能隨著這個潮流轉,這個人有好理想,做夢也是飛,理想要是純正,「必生天上」,必…
《大佛頂首楞嚴經講記 卷八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