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大佛顶首楞严经讲记 卷八▪P6

  ..续本文上一页,「先于女根生大猛火」,先从女根生出猛火,「后于节节猛火烧燃」,然后节节被猛火都烧了,不但灼死,就算完了,「堕无间狱」,死后还堕无间断的地狱,「琉璃大王,善星比丘」,还有一个大王、一个比丘,这两个人,也有造业的一段因缘,「琉璃为诛瞿昙族姓」,琉璃大王,他因为小的时候在佛的讲堂中,坐在佛座上,有一个人骂他是鄙生子,当时他不记事,后因他一位大臣告其被辱骂事,所以生起瞋心,要诛灭释种,报前仇恨,「善星妄说一切法空」,善星比丘,他不明白佛法,他妄说一切法空,因他以为四禅就是四果,所以他说佛说的四果阿罗汉法,仍是有生,不是无生,说佛说的一切法是空的不是真实的,一切法空也是佛教的一个名词,他这里不是五种空的意思;顽虚空,我们承认的眼前看见的虚空什么也没有,顽梗不灵的空;断灭空,外道所指的空,认为空是什么也没有;析法空,分开有空的时候、有不空的时候;体法空,把有形无形、有色无色搁在一块说,当体皆空;妙有真空,佛说法到究竟处是妙有真空,观一切法不做思议、不起憎爱,做平等观,这是究竟真空;这五种空,他说的是断灭空就对了,所以这三位宝莲香比丘尼同琉璃大王、善星比丘都是「生身陷人阿鼻地狱」,这地狱受罪没有完,别的地狱或十八地狱都有段落,受完了苦就放出来,这阿鼻地狱是永远受苦,阿难问这三个人是活着就下地狱了,不是死了才下地狱,这地狱谁看见过?「此诸地狱为有定处?为复自然?」就是他们下这个地狱,这地狱为有一定之处?还是自然有的?「彼彼发业,各各私受」,或者是他们一个一个的业力发现了,各各去受?请佛决定的开导指示,到底是怎么回事?以下结请决定开示。

  

  惟垂大慈。开发童蒙。令诸一切持戒众生闻决定义。欢喜顶戴。谨洁无犯。

  

  「惟垂大慈,开发童蒙」,这是阿难请佛发大慈悲开发后学的童蒙,「令诸一切持戒众生闻决定义」,令一切持戒的众生闻决定义,地狱倒是有?倒是无?我们好「欢喜顶戴」,依教奉行,「谨洁无犯」,我们好知道各自要谨慎、洁净不要犯这个罪,观此结问,知其意在扶律。以下是示又二初赞许。

  

  内分外分

  

  佛自阿难。快哉此问。令诸众生。不入邪见。汝今谛听。当为汝说。

  

  佛对阿难说,你问得很好,能令大家持戒,就不入邪见,汝今审实了听着,我应当对你说。以下正说又分三,初总明又分三,一约迷真双标。

  

  阿难。一切众生实本真净。因彼妄见。有妄习生。因此分开。内分外分。

  

  佛说要论起众生的究竟,根本上都是清净的、都是真实不虚的,因为他生了虚妄的知见,随着外边的环境一转,虚妄的习气就出来了,因此就分开了「内分外分」,内分是他的习气毛病、外分是他学来的。以下约情想别示。

  

  阿难。内分即是众生分内。因诸爱染。发起妄情。情积不休。能生爱水。是故众生。心忆珍馐。口中水出。心忆前人。或怜或恨。目中泪盈。贪求财宝。心发爱涎。举体光润。心着行淫。男女二根。自然流液。阿难诸爱虽别。流结是同。润湿不升。自然从坠。此名内分。阿难。外分即是众生分外。因诸渴仰。发明虚想。想积不休。能生胜气。是故众生。心持禁戒。举身轻清。心持咒印。顾盼雄毅。心欲生天。梦想飞举。心存佛国。圣境冥现。事善知识。自轻身命。阿难。诸想虽别。轻举是同。飞动不沉。自然超越。此名外分。

  

  「内分即是众生分内」,内分就是自己分内的事情,「因诸爱染」,因众生在世间上迷惑,一切的欲爱污染,就「发起妄情」,发起了虚妄的情爱,自己把自己就害了,「情积不休」,情爱之心越积越重,「能生爱水」,人爱惜什么就能生水,因什么爱就生水?佛说一个比喻,「是故众生,心忆珍馐,口中水出」,你心里想要吃东西,你的口水就出来了,这是说人生了爱心,爱吃好东西,口水就生出来,这是一定的理,「心忆前人,或怜或恨,目中泪盈」,你心里忆想过去的先人,或是磷愍他、或是恼恨他,眼睛里的泪就满了,这是考验人在世界上的心态,「贪求财宝,心发爱涎」,贪求钱财宝物,心里就生喜爱的贪水,怎么看的出来呢?「举体光润」,人要发了财,他的身体就发滋润,拿这个做比喻,你要知道这个有利就有害,「心着行淫,男女二根,自然流液」,说到这里,这是实实在在的,佛对阿难说,这个爱心虽然不同,你要一爱就生水,水向下流,人要随爱转,死后一定堕落,佛是说真理,有证据,「诸爱虽别,流结是同」,流结是一样的,你不论是什么水都是向下流,「润湿不升」,这个润湿的事情都是关乎水,都向下坠,不能向上升,「自然从坠」,那是自然的坠落下来,你要想转凡成圣,不下地狱,你就得信佛说的话,「此名内分」,这是人人都拿这个当自己分内的事,有害就下落,下落就受苦,阿难!「外分即是众生分外」,什么叫外分?就是世间众人分外的事情,不当自己的事清,「因诸渴仰」,就像干渴想水喝,仰望的意思,这是一个想,不是爱,「发明虚想」,虚是不实在,空空的一想,这个想就向上升,大家要知道,你心里常常的想修行、想好事,这个人不但活着好,就是临命终时,一定要生天,这是最轻的,你要再明白佛法的道理,一定是成圣成贤,到究竟开佛的知见,就有成佛的根基,「想积不休」,这个想你越积累越多,你总是仰着脖子向上想,人人都如此,爱情是向下坠落,这是一定升降的真理在这里摆着,佛恐怕人不信,说你要「想积不休,能生胜气」,你要有好理想,就与平常人的气度不同,就有一股胜气,人看见都生恭敬心,「是故众生,心持禁成」,所以世界上众生要知道持戒,禁止杀盗淫妄,持住了不犯,「举身轻清」,不用说成了道,你要不犯戒,你一举动身体飘飘轻轻的、清清凉凉的,没有浑浊的样,这是说效验,「心持咒印」,你的心里要持佛的真言咒语,加持手印,能够这个样子,「顾盼雄毅」,你照顾什么事情,拿眼睛一看,那个气度不与泛泛的人一样,有一雄壮刚毅的样子,人看见都起恭敬,「心欲升天」,这个人要欲升到天上去,「梦想飞举」,一切唯心造,你心里想将来升天,你做梦也可以飞举,「心存佛国」,你心里存着佛的国土,那就比人间的国土高多了,「圣境冥现」,你心里一想,圣境就出来了,冥冥之中就现出佛的境界来了,这是关乎想最要紧,所以人有正正当当的思想,鬼神见了都恭敬,「事善知识」,这个人与善知识一块做事,也可以叫事善知识,跟善知识学,也可以叫事善知识,你要亲近有道德的人,这就是事善知识,也不管出家在家,只要这个人明白佛法的道理,应该「自轻身命」,什么叫「自轻身命」?有善知识一开导,自己知道我这个身命是个虚假的,到时候我这个身体也没有、命也销灭,你「事善知识」,你知道自己有个佛性,这就贵重了,你把自己的肉身就看轻了,这个肉身你怎么保护都不行,到了岁数就要死,人人都知道。你常与善知识共事、或者侍奉善知识,自然自己知道佛性是不生灭的,不能随着不常的生命堕落,自然的就看轻这个生命,把慧命看重,「阿难,诸想虽别」,诸般的思想虽然不同,「轻举是同」,轻轻的向上举,这是同的,你无论是想什么,想就是轻举,不能沉,「飞动不沉」,你要飞起来一动转,不能向下沉落,「自然超越」,你要有这个好理想,这是人人无形中的修行,佛说法是公开的,就怕人不知道,没有说给你说、给他不说,公开的让人人都明白、人人都升天、人人都成道成佛,这是佛的一分慈悲心,所以飞动就不能沉沦下去,自然超越过一切,「此名外分」,这是外面特学的这一分子。以下明纯杂升沉又分二,初正明升沉。

  

  临终升坠

  

  阿难。一切世间。生死相续。生从顺习。死从变流。临命终时。未舍暖触。一生善恶俱时顿现。死逆生顺。二习相交。纯想即飞。必生天上。若飞心中。兼福兼慧。及与净愿。自然心开。见十方佛。一切净士。随愿往生。情少想多。轻举非远。即为飞仙。大力鬼王。飞行夜叉。地行罗剎。游于四天。所去无碍。其中若有善愿善心。护持我法。或护禁戒。随持戒人。或护神咒。随持咒者。或护禅定。保绥法忍。是等亲住如来座下。情想均等。不飞不坠。生于人间。想明斯聪。情幽斯钝。情多想少。流入横生。重为毛群。轻为羽族。七情三想。沉下水轮。生于火际。受气猛火。身为饿鬼。常被焚烧。水能害己。无食无饮。经百千劫。九情一想。下洞火轮。身入风火。二交过地。轻生有间。重生无阎。二种地狱。纯情即沉。入阿鼻狱。若沉心中。有谤大乘。毁佛禁戒。诳妄说法。虚贪信施。滥膺恭敬。五逆十重。更生十方阿鼻地狱。

  

  这一段文正式的发明怎么能升天、怎么能沉地狱,佛对阿难说:「一切世间,生死相续」,人在世间上生了死、死了生,相续不断,「生从顺习」,人受生是顺当的习惯,「死从变流」,死呢?就变化了,入于变流,就在「临命终时」,还没死将要命终之时,「未舍暖触」,这时还没究竟死,还没舍暖触,身体还热,还有感触,到这个时候就显出来了,「一生善恶俱时顿现」,所做的善业恶业俱在这一个时候顿然就发现出来了,怎么个现法呢?「死逆生顺」,死是个逆流、生是个顺流,这是两种习气,这个顺和逆「二习相交」,顺逆二种交在一块,该怎么办呢?由这里就分析出来了,「纯想即飞」,人理想高,我们研究经典就有这个把握,不能随着这个潮流转,这个人有好理想,做梦也是飞,理想要是纯正,「必生天上」,必…

《大佛顶首楞严经讲记 卷八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